林下植被土壤论文_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下植被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多样性,杉木,材种,人工林。

林下植被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1](2019)在《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组成,二者对于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可能不同。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为对象,探讨了氮添加(N+)和林下植被去除(U-)对一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中,土壤微生物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贡献者,其贡献率达85.53%;根系呼吸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仅有14.47%;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1.59(CK)、1.73(N+)、1.66(U-)、1.89(N+U-)μmol C·m-2·s-1,氮添加促进了生长季初期、末期的土壤呼吸,林下植被去除提高了生长季旺盛期土壤呼吸,而氮添加+林下植被去除同时作用下,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增强,且高于氮添加与林下植被去除的单独作用,说明氮添加+林下植被去除对于促进土壤呼吸存在迭加效应;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为1.36(CK)、1.45(N+)、1.44(U-)、1.52(N+U-)μmol C·m-2·s-1,各种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均无显着影响;氮添加与林下植被去除均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各处理下根系呼吸R10变化幅度大于微生物呼吸,说明根系呼吸对各处理的响应要比土壤微生物呼吸更加敏感;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表现不一样的变化规律,表明土壤含水量为该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重要调控因素。本研究为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循环过程及其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2](2019)在《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 79%)、荒草地(21. 29%)、祁连圆柏林(19. 02%)、华北落叶松林(16. 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 <0. 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博涵[3](2019)在《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植被生产力的关键部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部分营养元素例如碳、氮、磷等,都是通过自然状态下植物的凋落物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提供的。氮素的可利用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森林土壤中氮素的矿化作用是了解养分循环过程和转化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地表凋落物分解和林下植被光合产物输入可能会通过对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土壤矿化作用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目前,同时在不同气候带通过控制凋落物层和林下植被改变土壤养分的输入情况来研究土壤氮素循环的实验还不多见。本研究以位于亚热带的鼎湖山、暖温带的宝天曼和中温带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样地同时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ontrast Check,CK)、凋落物去除(Litter Removal,LR)、林下植被去除(Understory Removal,UR)以及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同时去除(Litter and Understory Removal,LUR),同期开展了树脂芯法野外原位氮矿化培养实验,主要探究以下科学问题:(1)了解凋落物去除、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以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2)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对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机制,为不同气候带森林的经营、保护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依据。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鼎湖山、宝天曼和长白山叁个培养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氮、无机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各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凋落物去除和林下植被去除会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等来影响土壤氮矿化速率。整体来看,凋落物去除显着增加了土壤的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可能是由于凋落物去除后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有机碳,同时使得土壤透气性和含氧量增加,促进了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林下植被去除则显着降低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可能是因为林下植被去除使土壤pH降低,而酸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因此净硝化速率降低。但是,不同气候带的叁种森林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和林下植被去除的响应有所差异。(2)对于亚热带的鼎湖山样地,凋落物数量少但林下植被茂密,凋落物的去除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而引起土壤矿化速率的增加。林下植被的去除则阻断了经光合作用向土壤输送养分这一重要来源,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而降低了土壤净氨化和净矿化速率。(3)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的宝天曼样地,LR处理下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呈现先显着升高后显着降低的趋势,且LUR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说明土壤净矿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的响应更加敏感,随着凋落物去除时间的推进,引起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显着下降,进而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4)位于中温带的长白山样地,土壤净氨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对凋落物去除的响应比较敏感,主要表现为LR处理显着升高了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UR处理的主效应并不显着,土壤矿化速率主要是由于凋落物去除后增加了土壤净硝化作用所导致。长白山样地的凋落物层最厚但林下植被数量最少,凋落物层对土壤起到较好的荫庇、遮阳、保温的作用,而凋落物去除后显着增加了土壤温度,进而也增强了土壤的矿化作用。LR和UR有显着交互作用,同时去除凋落物和林下植被会显着降低土壤矿化速率。(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凌雷,陈徵尼,仲怡铭,杨成生[4](2019)在《间伐对油松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研究甘肃兴隆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人工林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为有效指导该区森林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立地条件下中度间伐(林分密度从6 255株/hm~2调整为2 850株/hm~2)后油松林生物量具有显着增长,林下物种数量有所增加,草本层生物多样性和地上植被鲜质量均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上升;年份和间伐对土壤物理性质均有显着影响,土层只对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有影响;不同年份对枯落物和活地被物生物量有显着影响,间伐能够增加活地被物持水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姜俊,刘宪钊,贾宏炎,明安刚,陈贝贝[5](2019)在《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0.05),均为改造样地大于对照样地,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56.68 g/kg。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无显着相关性;有机质与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显着正相关(P <0.05),与草本无显着相关性;pH值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含水量与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建议采伐后保留450~600株/hm~2配合林下30~40株阔叶树种补植作为该区域经营指标参考,并重视经营措施下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芮欣,马会强,支天一,初兆娴,李爽[6](2019)在《两种幼龄乔木修复林下土壤改良及植被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抚顺市榆树铁矿和傲牛铁矿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两矿山分别选用先锋树种樟子松和刺槐进行单纯乔木层植被修复。通过调查样方植被株高及胸径、测定土壤指标,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分析两矿山已恢复样地土壤肥力状况,再综合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计算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而分析恢复初期林下草本层植被多样性及土壤基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幼龄林恢复期间,樟子松和刺槐的胸径和树高逐年升高,刺槐年均树高增长可达樟子松的1.94—4.43倍,两种乔木均可将酸性土壤改良至中性,但幼龄樟子松林较幼龄刺槐林更易积累贫瘠地中的营养物质;植被多样性调查共出现19种草本植物,隶属于11科16属,植被多样性评价显示刺槐林草本层植被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樟子松林。综上,推荐抚顺市废弃矿山乔木层混交种植樟子松和刺槐,以共同作用促进草本层自然演替过程,并引入灌木种形成"乔-灌-草"复合系统加快矿山修复进程。(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豪,卢纪元,魏天兴,朱清科[7](2019)在《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和土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方法】基于陕北黄土高原5种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与取样分析,建立7个植被因子和6个土壤因子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6种地形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分析了植被和土壤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经过十几年的封育,不同地形下的植被土壤系统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上,其中切沟和塌陷属于良好协调-同步型,缓台属于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浅沟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损益型,陡坎属于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原状坡属于极度失调-植被损益型。随着耦合协调状态的提升,地上优势物种也由星毛委陵菜逐渐过渡到铁杆蒿、茭蒿。(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平均高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着正相关;植被盖度与土壤全氮呈显着正相关;植被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生态恢复重建过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实施不同标准的恢复措施。(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季春杉[8](2019)在《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杉木大径材人工林材种结构及土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控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好与坏,不仅影响着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影响着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及林地的长期生产力维护。至目前为止,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培育仍以中径材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杉木大径材市场供不应求。如何科学培育杉木大径材,并实现杉木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成为当今杉木科技工作者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论文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35年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分析林下植被保留、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林下植被去除(对照)叁种杉木大径材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杉木大径材人工林生长、材种结构以及土壤物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不仅可正确评价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可为杉木人工林大径材高效培育,实现杉木人工林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的杉木大径材人工林林分平均生长量,杉木径级分布规律、杉木直径离散度、杉木材种结构,结果表明:杉木大径材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林分结构较合理,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较高,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生长;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管理模式有利于林分空间稳定性和恢复杉木生长量,杉木大径材出材率较高;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林分结构较为单一,杉木大径材生长速度较慢,杉木大径材出材率较低。(2)通过对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杉木大径材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土壤质量含水量较高,相比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土壤物理性质较好;林下套种楠木管理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林下植被去除管理增加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和质量含水量,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较不利的影响。(3)通过对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杉木大径材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管理模式显着提高了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p<0.0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林下植被去除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p<0.05)。(4)通过对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杉木大径材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p<0.05);林下套种楠木管理模式显着促进了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显着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蔗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低。(5)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特征表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所有Tags共鉴别出38个土壤细菌门类和78个纲,土壤细菌主要的优势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均有显着性差异物种(p<0.05)。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林下植被保留>林下植被去除>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说明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土壤细菌丰富度较高;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管理模式相比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增加了土壤细菌物种多样性,林下植被去除导致细菌物种(OTUs)降低,同时影响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林下植被管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6)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物理性质均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质量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有显着性相关关系。通过CCA典范对应分析进一步分析后表明:引起细菌群落结构异质性重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质量含水量。说明林下植被管理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因子驱动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异质性。(7)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表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所有Tags共鉴别出10个土壤真菌门类和23个纲,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真菌主要的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Mortierellomycota),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均有显着差异性物种(p<0.05)。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林下植被保留>林下植被去除>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林下植被保留管理模式土壤真菌丰富度较高;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管理模式相比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增加了表层土壤真菌多样性;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对土壤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一定抑制作用。(8)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物理性质均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土壤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群落优势门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质量含水量、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真菌群落组成有显着性相关关系。通过CCA典范对应分析是进一步分析后表明:非生物环境因子共解释了土壤真菌生物量78.1%异质性,引起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速效磷含量。林下植被管理通过改变土壤非生物环境因子,从而驱动了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异质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杉木大径材人工林林分结构、材种结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林下植被去除管理模式较不利于杉木大径材人工林材种结构优化和土壤特性的改善,林下植被保留和林下植被去除+林下套种楠木这两种管理模式较适合杉木大径材人工林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杨秋菊[9](2019)在《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土壤特性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因较高密度种植、短周期轮伐及多代连栽等不良营林措施的影响,绝大多数杉木人工林面临生产力下降等诸多问题。降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密度、促进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恢复以及延长杉木人工林的轮伐年限是解决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安曹下100年生老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量、材种结构、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基础上,测定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及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林下植被多样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护以及杉木人工林林分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量及材种结构存在差异。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表现为山洼地最大,西北坡最小,林分蓄积量则与之相反,各林分生长量指标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差异显着(P<0.05);材种结构表现为山洼地均为大径材,西北坡中小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最高;不同地形大径材的出材量差异不显着,但出材率差异显着(P<0.05)。总体而言,老龄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状况好,材种主要为大径材。(2)老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较丰富,共出现83种植物,隶属于51科70属。西南坡共有49种植物,隶属于37科43属;西北坡共有46种植物,隶属于36科41属;山凹部共有45种植物,隶属于32科39属;山洼地共有16种植物,隶属于14科16属。西南坡、西北坡、山凹部的植被种类数目相近且都显着大于山洼地。(3)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为西北坡>西南坡>山凹部>山洼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西北坡>山凹部>西南坡>山洼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山凹部>西北坡>西南坡>山洼地;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为西北坡>西南坡>山凹部>山洼地,物种丰富度指数为西北坡>山凹部>西南坡>山洼地。山洼地林下植被各项多样性指标均与其它叁种地形差异显着(P<0.05)。总体而言,老龄杉木人工林植被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4)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西南坡、西北坡和山凹部的土壤物理性质要优于山洼地;西南坡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K含量最高,西北坡土壤活性铝含量最高,山凹部土壤速效P含量最高,洼地土壤全P、全K含量最高。总体而言,老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表明延长轮伐周期可以维护杉木人工林地力。(5)老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共鉴定出15种酚酸类物质,在正离子模式中鉴定出4种,含量较高的有Cis-2,3-dihydroxy-2,3-dihydrop-cumate、香草酸,并且这两种酚酸含量在不同地形不同土层变化趋势较大,在西南坡、西北坡和山洼地随土层加深显着增加,而在山凹部随土层加深急剧下降。在负离子模式种鉴定出11种,含量较高的有邻苯二甲酸单异丁基酸、Amurensisin、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其中邻苯二甲酸单异丁基酸在不同地形不同土层变化趋势较大,在西南坡和西北坡随土层加深显着增加,在山凹部随土层加深急剧下降。(6)老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共鉴定出8种细菌门类和4种真菌门类,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细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子囊菌门为真菌的主要优势菌门。不同地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细菌Chao1、Ace指数表现为山洼地最大,西北坡最小,真菌的Chao1、Ace指数与之相反;细菌的Shannon指数表现为西南坡最大,山凹部最小,真菌的Shannon指数与之相同;细菌的Simpson指数表现为西北坡最大,山洼地最小,真菌的Simpson指数表现为西北坡最大,山凹部最小。(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容重、全磷、全钾、pH值呈显着负相关,与有机质、全氮、交换态铝、酸溶无机铝、腐殖酸铝、Cis-2,3-dihydroxy-2,3-dihydro-p-cumate、邻苯二甲酸单异丁基酸、3-hydroxy-5-methoxy-6-prenylstilbene-2-carboxylic acid、2-O-protocate chuoylalphitolic acid、蜜环菌丁素、5,5'-dehydrodivanillate、半月苔酸、Amurensisin、大麻二醇酸、细菌Shannon指数、真菌Shannon指数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光敏,陈伏生,徐志文,刘娟,张扬[10](2019)在《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林土壤氮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中亚热带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间伐强度(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间伐显着增加土壤氨化速率(P<0.01),但降低硝化速率(P<0.01);50%间伐显着增加土壤硝化速率(P<0.01),而林下植被剔除显着降低土壤硝化速率(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氨化速率与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硝化速率与SOC、含水量(SW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铵态氮(NH~+_4-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处理下的氨化速率均显着增加(P<0.01),而硝化速率显着降低(P<0.01)。25%间伐显着降低土壤净氮矿化和氨化过程的Q_(10)值,对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着;50%间伐对氨化和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均不显着;林下植被剔除对氨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着,但显着增加硝化过程的Q_(10)值。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氮矿化过程的Q_(10)值介于1.17—1.36之间。25%间伐和林下植被保留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氮素的供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林下植被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 79%)、荒草地(21. 29%)、祁连圆柏林(19. 02%)、华北落叶松林(16. 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 <0. 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下植被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氮添加及林下植被去除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2].王莉,林莎,李远航,陈梦飞,贺康宁.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姜博涵.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4].凌雷,陈徵尼,仲怡铭,杨成生.间伐对油松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5].姜俊,刘宪钊,贾宏炎,明安刚,陈贝贝.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6].吴芮欣,马会强,支天一,初兆娴,李爽.两种幼龄乔木修复林下土壤改良及植被多样性研究[J].生态科学.2019

[7].李豪,卢纪元,魏天兴,朱清科.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特征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8].季春杉.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杉木大径材人工林材种结构及土壤特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9

[9].杨秋菊.不同地形老龄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土壤特性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9

[10].李光敏,陈伏生,徐志文,刘娟,张扬.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毛竹林土壤氮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异质性Fig.1Te...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N贮量之间的关...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土壤N贮量之间的关系根系生物量和土壤N贮量之间的关系两种低盖度林下植被样地(Ⅰ)和Ⅱ的...不同呼吸组分温度敏感性对比

标签:;  ;  ;  ;  ;  ;  ;  

林下植被土壤论文_李炎真,谢尧,张晶玲,赵琼,曾德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