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普通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基因,染色体,抽穗期,顺式,条锈病,标记。
普通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1](2019)在《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是我国和全球人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人口剧增与耕地锐减的不可逆变化,小麦生产将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小麦总产的需求,提高小麦单产己成为提升小麦总产的唯一途径。小麦品种改良实践证明,在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产量叁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粒重能够有效提高产量。为此,本研究开展了小麦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及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网络研究,在对籽粒大小差异悬殊的两个小麦品种(XN958和GC8901)不同灌浆时期(DAP5、DAP10、DAP15、DAP20、DAP25、DAP30、DAP35)的籽粒趔行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将clean reads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与GC8901相比,七个发育时期分别获得6137、7764、4407、8177、6785、13404、19127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碳水化合物代谢、转录因子复合物、核泛素连接酶复合体、后期促进复合物等显着富集;KEGG富集分析发现DNA复制、淀粉和蔗糖代谢、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显着富集。对七个发育时期进行共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共有875个基因在七个发育时期均差异,上调基因526个,下调基因349个,其中,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中的BAHD酰基转移酶、丝氨酸羧肽酶等基因以及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VQ蛋白和LRR受体激酶等可能在小麦籽粒发育时期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结果为克隆小麦籽粒大小及其相关基因,探析籽粒大小基因作用机制,分子辅助选择育种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赵春杰,李慧慧,刘德梅,兰彩霞[2](2019)在《基于GBS、DArT-array和SSR标记构建普通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印度小麦品种Sujata与澳大利亚小麦品系Avocet杂交获得14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6 397对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GBS标记、705对DArT-array标记和164对SSR标记构建普通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结果显示:该图谱覆盖小麦的21条染色体,分为25个连锁群,总长度6 104.4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本研究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为后续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丹丹,胡鑫,杨思琴,丁睿,戎均康[3](2019)在《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渐渗导致普通小麦DNA与表型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 BBAADD)为主要粮食作物,在长期品种选育过程中遭遇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为选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育种家通过近源种与小麦杂交将野生种质资源中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从而实现对小麦品种的改良。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ubsp. dicoccoides, 2n=4x=28; BBAA)为六倍体小麦的供体物种,在遗传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其含有的优异基因能通过常规杂交应用于普通小麦的品种改良。野生种质资源的挖掘可以通过染色体片段渐渗的方式实现。【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代换系(chromosome-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s)CASL3AL、 CASL4AL、CASL2BS及CASL7BS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它们进行RNA-seq,CASL4AL全基因组重测序和CASL4AL与CS杂交后代表型特异单株(与中国春相比极早熟,弱苗等)的BSR-seq分析,来分析野生二粒小麦CASL4AL渐渗导致DNA变异的规律以及表型变异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分析】以中国春(IWGSC RefSeq v1.0)为参考基因组的RNA-seq分析表明,CASL3AL、CASL2BS和CASL7BS的SNP主要存在于相应的置换臂(3AL、2BS和7BS),而CASL4AL除置换臂4A存在大量SNP外,也大量存在于非置换臂5B和7BS,而且在野生二粒小麦不存在的D组染色体上也有大量SNP分布。CASL4AL重测序与RNA-seq的SNP分布趋势一致,还发现大量长度不等的Indel。4A染色体短臂端部、近着丝粒及着丝粒保留中国春片段,染色体臂其余区域被野生二粒小麦替换。SNP分布分析发现:SNP富集在非编码区,其次是基因上下游区域,少量的SNP分布在内含子区和外显子。基因内SNP可能对基因的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后代表型发生变化。CASL4AL中大量SNP和Indel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4A、5A和7B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重排事件与TTD差异较大,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渐渗导致材料创制过程中发生DNA变异,特别是重复序列拷贝数发生变化,但也不排除参考基因组CS和TTD与CASL4AL亲本材料具有不同地理来源所产生。【结论】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渐渗导致CASL4AL中置换臂4A、非置换臂5B和7B等染色体上产生大量的SNP和Indel,外显子区域的SNP可能导致一些后代的表型变异。(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思晴,胡鑫,王中秋,缪娜娜,胡乐佳[4](2019)在《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臂置换系抽穗期基因遗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抽穗期主要受环境与基因的双重影响,已知调控小麦抽穗期的基因主要有叁大类,分别为光周期基因(Ppd)、春化基因(Vrn)和自身早熟性基因(Eps)。目前已定位到许多与抽穗期相关的QTL,并克隆到一些调控抽穗期的关键基因。尽管如此,对于调控抽穗期的分子基础了解的仍很有限,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在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中,正常秋播条件下CASL4AL比CS迟熟18-20天。【材料与方法】以迟熟材料CASL4AL及中国春(CS)为亲本材料,构建杂交分离群体,对其后代进行BSR_seq试验,开发分子标记,进行QTL的精细定位。并对亲本CASL4AL进行重测序,鉴定小麦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的染色体组成。【结果与分析】通过BSR试验,得到2个共定位区间,分别为4A染色体588931944 bp-665864699 bp和2B染色体44274361 bp-44352759 bp。在此区间设计引物扫描群体,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对SSR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抽穗期进行QTL分析。在4A染色体638-685Mb处定位到一个LOD值为5的QTL;在4A染色体的691-692Mb处定位到一个LOD值为10的QTL。在2B染色体的短臂55Mb到59Mb处定位到一个LOD为52的QTL。分析转录组和重测序数据可知,CASL4AL的SNP分布比较复杂,除集中在4A的40-745 Mb, 7B的0-570Mb以及5B的410-675Mb外,还在1A、2A、3A、7A、2B、2D、5D、6D、7D染色体上成簇分布,表明该材料除在预期的染色体4A上保留TTD140的大片段外,还在其它其他染色体上可能残留许多TTD140小片段,这有可能是DNA突变造成的。【结论】CASL4AL的抽穗期可能既受到4A染色体上抽穗期基因的影响,在2B染色体上也存在着抽穗期基因影响着该置换系的抽穗期。CASL4AL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材料除了在置换臂有较高的TTD140大片段,在其他染色体上也存在着TTD140小片段。(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嘉程,高翔,董剑,杨明明,李晓燕[5](2019)在《普通小麦TaZIP29-7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离子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土壤中金属离子含量过高,会对小麦生长造成损害。锌铁转运蛋白ZIP家族(ZRT,IRT-like protein,ZIP)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参与多种金属离子的转运,也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 AtZTP29在小麦中的同源基因TaZIP29-7B,并获得其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所获得的基因以及启动子序列进行初步分析,预测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小麦 TaZIP29-7B基因在根和叶中在不同金属离子溶液处理下的表达情况,以研究该基因在小麦体内中对重金属转运的作用。结果表明:序列分析显示 TaZIP29-7B基因(登录号MK203894)编码277个氨基酸,TaZIP29-7B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存在信号肽,属于分泌蛋白,第89~263位置间的结构功能域ZIP,属于典型的ZIP超级家族结构域,具有8个跨膜区;进化分析显示TaZIP29-7B与单子叶植物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ZIP29蛋白同源性最高;启动子中存在多种响应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qRT-PCR结果显示,小麦 TaZIP29-7B基因在外界重金属盐的变化下表达量有所变化。说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良小麦抗盐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6](2019)在《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尤为严重。为了解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和抗条锈病基因状况,笔者选用15个毒性各异的条锈菌菌株和一套以Avocet S为遗传背景的单基因系,对66个2000—2016年审定的黄淮海麦区普通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推导,并利用Yr5、Yr9 (1BL/1RS)、Yr10、Yr15、Yr18和Yr26对应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合品种系谱分析明确测试品种的Yr基因组成。此外,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YR9、YR10、YR26和YR32等4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24个小麦品种中,6个小麦品种可能不含有任何Yr基因,其余36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Yr基因。其中Yr9基因的检出比最高,达28.8%,但是没有检测出Yr5、Yr15和Yr18基因。仅有14个品种对CYR32、CRY33或CYR34表现出成株抗性的特点。综上所述,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仍然偏低,需加大条锈病抗病育种的研究力度,研究结果对这些品种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为新品种的繁育发掘有效抗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7](2019)在《科学家完成普通小麦精细表观组图谱绘制及全基因组顺式作用元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5日,Genome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南京农业大学张文利研究组等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生成并绘制普通小麦精细的表观组图谱,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开发整合计算流程对全基因组顺式调控元件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与鉴定,并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机制,为小麦基因调控机制解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广泛种植的六倍体普通小麦具有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高质量的普通小麦全基因组序列于(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4期)
吉万全,王长有,杨晓菲,杜欣,张艾岑[8](2019)在《普通小麦-滨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滨麦(Leymus mollis,2n=4x=28,NsNsXmXm)是小麦族、大麦亚族、赖草属的一个异源四倍体植物,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茎秆粗壮、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同时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秆锈病等多种真菌病害表现高抗或近免疫,是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叁级基因资源。在小麦与滨麦的远缘杂交后代中,通过形态学、抗病性鉴定、细胞学、GISH、F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创制和鉴定出一批小麦-滨麦衍生系。M47为小滨麦八倍体(2n=8x=56=42T.a+14L.m,AABBDDNsNs),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M42为小滨麦多重异附加系(2n=54=42T.a+12L.m,缺少滨麦的第7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高抗条锈病和赤霉病,感白粉病;M51为小滨麦多重异附加系(2n=48=42T.a+6L.m,附加滨麦的第1、3、6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继而在小麦-滨麦八倍体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创制出小麦-滨麦Lm#lNs、Lm#2Ns、Lm#3Ns、Lm#5Ns、Lm#6Ns和Lm#7Ns六个二体异附加系以及小麦-滨麦Lm#7Ns(7D)二体异代换系,其中Lm#2Ns、Lm#3Ns和Lm#7Ns二体异附加系以及Lm#7Ns (7D)二体异代换系经初步鉴定抗条锈病和赤霉病,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9](2019)在《Q基因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去驯化过程中普通小麦重获脆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Q是重要的驯化基因,它控制小麦的脱粒性、穗轴脆性、开花期、穗密度等驯化相关性状。西藏半野生小麦是我国特有的六倍体小麦亚种,其最典型的性状是脆穗。我们前期的研究中已经从西藏半野生小麦中鉴定到3个控制脆穗性状的主效QTL,分别位于2DL、3DS和5AL。本研究通过近等基因系衍生群体对位于5AL的QTL(Qbr.sau-5A)进行精细定位,成功将其定位于0.04 cM的遗传距离范围,对应34 kb的物理区域,最终确认Qbr.sau-5A的效应来源是西藏半野生小麦的Q基因(命名为Q~t)。基因序列分析显示Q的第五外显子有一个161 bp的转座子插入。利用酵母双杂、突变体以及转基因方法证明功能丧失是Q导致西藏半野生小麦脆穗的原因。基于Q基因区域147 kb的捕获测序序列构建聚类树,进一步证明Q~t起源于驯化的Q基因,是普通小麦去驯化的结果。在282份具有脆穗性状的小麦材料中检测Q~t,发现Q~t仅存在于西藏半野生小麦材料中,并受到强烈的选择。综上,本研究解析了一个西藏半野生小麦控制脆穗性状的主效位点Qbr.sau-5A为阐明西藏半野生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关键分子证据,为了解作物去驯化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案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王晓亮,闫学青,胡昳恒,焦远年[10](2019)在《关于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基因组结构变异和基因重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事件在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可以引起广泛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对生物产生创新性性状和多样化有重要贡献。多倍化后,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等都会经历剧烈变化。小麦、棉花、油菜等许多作物都是相对近期形成的异源多倍体。小麦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六倍体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六倍体小麦及其祖先基因组,发现了一系列基因组结构变异,结合转录组数据,揭示基因组结构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小麦族物种中存在大量的近期重复基因,且这些基因重复从小麦族分化前开始一直不断发生,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研究发现基因重复可能主要与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有关。最后,通过结合前人对小麦驯化农艺性状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基因重复和两次异源多倍化事件在普通小麦物种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普通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印度小麦品种Sujata与澳大利亚小麦品系Avocet杂交获得14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6 397对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GBS标记、705对DArT-array标记和164对SSR标记构建普通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结果显示:该图谱覆盖小麦的21条染色体,分为25个连锁群,总长度6 104.4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本研究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为后续QTL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通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丽,徐晓敏,刘焕,郑琪,闫璐宇.普通小麦籽粒大小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赵春杰,李慧慧,刘德梅,兰彩霞.基于GBS、DArT-array和SSR标记构建普通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吴丹丹,胡鑫,杨思琴,丁睿,戎均康.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渐渗导致普通小麦DNA与表型变异的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杨思晴,胡鑫,王中秋,缪娜娜,胡乐佳.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4AL染色体臂置换系抽穗期基因遗传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张嘉程,高翔,董剑,杨明明,李晓燕.普通小麦TaZIP29-7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9
[6].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科学家完成普通小麦精细表观组图谱绘制及全基因组顺式作用元件鉴定[J].江西饲料.2019
[8].吉万全,王长有,杨晓菲,杜欣,张艾岑.普通小麦-滨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蒋云峰,王琰,郭祯儒,徐彬杰,朱静.Q基因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导致去驯化过程中普通小麦重获脆穗性[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王晓亮,闫学青,胡昳恒,焦远年.关于普通小麦形成过程中基因组结构变异和基因重复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