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龚莉[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急性入院期,T1)、出院后1个月(T2)、出院后2个月(T3)及出院后4个月(T4)的疲劳水平进行纵向研究,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拟合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不同AMI患者疲劳轨迹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不同疲劳亚组患者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采用纵向随访的研究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首发AMI住院患者206例。一般资料问卷、多维疲劳量表(MFI-20)、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GAD-2)、患者健康问卷简版(PHQ-2)及阿森斯睡眠量表(AIS)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发放,随后在出院后1、2、4个月再次发放患者MFI-20、GAD-2、PHQ-2及AIS进行随访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与Mplus8.3软件,首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AMI患者疲劳水平的总体发展趋势,再次以潜在类别增长模型拟合AMI患者的疲劳发展轨迹的潜在类别,采用信息指数如AIC、BIC、样本校正的BIC、熵值、BLRT及VLMR检验评价拟合结果,确定最佳的拟合模型;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生理心理指标中分析影响AMI患者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同疲劳轨迹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1)AMI患者在四个时间点的MFI-20量表总分平均值分别为57.87±13.90分,57.87±13.90分,41.52±12.33分,41.34±12.15分。在T1时评分最高,出院后的T2、T3、T4时的评分则逐渐降低。经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确定了三个潜类别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最好,此时具有较低的BIC值为5538.453,熵值为0.939,BLRT及VLMR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截距和斜率将三种类型疲劳发展轨迹分别命名为明显改善组(C1)、缓慢缓解组(C2)、持续疲劳组(C3),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62.8%及22.0%;(2)经单因素分析,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生理心理因素均会对患者出院4个月内的疲劳水平造成影响,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得分、T1-T4抑郁得分、T1及T3-T4睡眠质量得分;(3)经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患者,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明显改善组(C1)的预测因素包括: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持续疲劳组(C3)的0.064倍(OR=0.064,95%CI 0.013-0.324)、0.362倍(OR=0.362,95%CI 0.178-0.737)和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相比于持续疲劳组(C3),AMI患者疲劳类型发展成为缓慢缓解组(C2)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男性、共病个数<5个、心功能1级和睡眠质量T4得分,其在明显改善组(C1)影响效果分别是缓慢缓解组(C2)的8.400倍(OR=8.400,95%CI2.204-32.021)、11.021倍(OR=11.021,95%CI 2.793-43.493)、11.665倍(OR=11.665,95%CI1.726-78.856)及0.366倍(OR=0.366,95%CI 0.145-0.926)。研究结论:(1)AMI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其疲劳水平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式。AMI患者在出院后4个月内,其疲劳水平的变化存在3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即明显改善组(15.2%)、缓慢缓解组(62.8%)和持续疲劳组(22.0%);虽然大部分患者的疲劳能够实现良好的改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疲劳水平在治疗和护理下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存在持续疲劳状态;(2)性别、婚姻状况、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T1-T4焦虑评分、T1-T4抑郁评分、T1与T3-T4睡眠质量评分等相关指标均会影响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性别、共病个数、心功能分级、焦虑T1得分、抑郁T4得分及睡眠质量T4得分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区分和预测作用,为今后早期识别和筛查疲劳的高危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粤玲[2](2020)在《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临床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及时救治对降低其病死率有着重要作用,但国内外ACS的救治延迟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ACS的救治延迟主要分为两大因素:就医延迟及院内延误。就医延迟指的是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包括决定就医的时间及转运过程的时间延迟。而院内延误指的是患者到达就诊医院大门至接受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国际上常以入门-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作为评估ACS患者的救治是否发生院内延误的关键指标,代表了医疗机构的院内急救能力。深圳有着年轻化、人口密度大、社会节奏快、竞争大、压力大等特征。据调查显示,深圳市的血管疾病近年来一直呈高发态势。为了解深圳市ACS的患病情况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为AC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此调查。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深圳市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主要疼痛部位、合并症、诱发因素、生命体征情况;(2)来院方式、就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3)患者的就诊方式、就诊医院级别以及就诊时间节点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者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ACS亚型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ACS患者就医延迟和D2B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734例ACS的患者资料。其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693(40.0%)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282(1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59(43.7%)例。患者中,男性共1333(76.9%)例,女性共401(23.1%)例,各年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X2=120.4,P<0.00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9±13.0岁),低于女性(68.3±11.0岁)(t=-14.230,P<0.001)。男女比例在青年组(<40岁)(16.7:1)最高,高龄组(≥80岁)比例最低(1.4:1)。2.ACS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持续性胸闷/胸痛,青年组比例最高为74.5%,老年组的比例最低为58.9%(X2=37.618,P=0.004)。不同类型、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中,心前区疼痛的占比都是最高的(50%以上)。各类合并症中,高血压的比例为49.3%,高血脂为16.9%,糖尿病为21.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合并症的比例增高。3.64.9%的患者能够在发病6小时以内到医院就诊,16.4%的患者是超过24小时到医院就诊。6小时内获得首次医疗接触的患者中,STEMI患者占比最高(X2=59.744,P<0.001)。66.8%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其中68.1%的NSTEMI及90.5%的UA的患者选择自行来院,而STEMI患者选择转院(56.1%)的较多(X2=422.697,P<0.001)。绝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出院,院内病死率仅为1.4%。在不同类型ACS患者中,STEMI患者病死率最高,为2.7%(X2=15.736,P<0.001)。4.STEMI、NSTEMI患者的住院天数中位数均为5天,高于UA患者的4天(P<0.001)。STEMI患者平均住院花费中位数为53997.77元、NSTEMI患者为48507.86元,均高于UA患者的29391.14元(P<0.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冠心病史的患者较无冠心病史的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增加了30.6%(OR=1.306,95%CI:1.058-1.613);STEMI患者较UA患者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40.4%(OR=0.596,95%CI:0.483-0.736);患者选择就医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增加了1.296倍(OR=2.296,95%CI:1.87-2.819);呼救120较自行来院发生就医延迟的可能性降低了82.7%(OR=0.173,95%CI:0.083-0.36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每延长1分钟,出现D2B延误的可能性分别增加5.3%(OR=1.053,95%CI:1.029-1.077)、3.7%(OR=1.037,95%CI:1.005-1.070)及8.6%(OR=1.086,95%CI:1.063-1.109);就医延迟的患者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较就医及时患者增加1.197倍(OR=2.197,95%CI:1.210-3.990);接诊方式中:急诊(转诊)较急诊(自行来院)发生D2B延误的可能性减少了64.4%(OR=0.356,95%CI:0.219-0.579)。结论1.ACS男性的发病人数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更年轻。2.最常见的发病症状为心前区的持续性胸闷/胸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越不典型。3.相较UA患者,STEMI与NSTEMI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相应增加。4.ACS患者的类型、就诊方式、冠心病史、就诊医院级别对患者就医延迟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5.STEMI患者的决定手术到启动导管室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就医是否及时、接诊方式对D2B延误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石瑞[3](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王雅[4](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11.1-2019.10.31杭州某三甲综合医院1337例诊断为ACS并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筛选后,共936例患者最终进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60天内是否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将患者分为再入院组(92例)和未再入院组(844例)。应用医院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病历数据,分析患者年龄、既往史、用药史、实验室数据、血管病变情况等因素对再入院的影响以及分析再入院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Epidate 3.0进行数据录入,双人核对录入。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正态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是否发生再入院为因变量,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共936例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92例患者发生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再入院率为9.8%。1.再入院的原因:因心脏原因再入院的患者共71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心绞痛20例(28.17%)、急性心肌梗死13例(18.31%)、胸闷11例(15.49%)、胸痛7例(9.86%)、冠心病7例(9.86%)、心衰3例(4.23%)、心律失常2例(2.82%)、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2.82%)、亚急性心肌梗死1例(1.42%)及其他心脏原因5例(7.04%)。因非心脏原因再入院的患者共21例,其中包括糖尿病5例(23.81%)、感冒或发烧3例(14.29%)、胸腔积液2例(9.52%)、药物副作用2例(9.52%)、其他非心脏原因9例(42.86%)。2.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年龄较大(P=0.008)、自费人数较多(P=0.014)、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多(P=0.013)、紧急PCI较多(P=0.004)、住院天数较久(P<0.001)、胰岛素用药史较多(P=0.005)、糖尿病史较多(P=0.007)。3.在实验室检查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中性粒细胞(P=0.016)、CK-MB(P=0.002)、血清葡萄糖(P=0.015),血肌酐(P=0.002)、D-二聚体(P<0.001)和C-反应蛋白(P=0.001)水平,以及更低的血红蛋白(P=0.033)、血清钠(P=0.011)和血清白蛋白(P<0.001)水平。4.在造影剂和手术资料方面,与未发生再入院的患者相比,再入院的患者具有更高的ACEF评分(P<0.001)、更多的病变血管数(P<0.001)、左主干病变(P=0.014)、左回旋支病变(P=0.001)、右冠病变(P<0.001)和多支血管病变(P<0.001),以及更少的手术时间(P=0.040)。5.通过Loge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增加(P=0.002)、吸烟指数增加(P=0.013)、多支血管病变(P=0.001)、ACEF评分增加(P=0.003)、糖尿病史(P=0.040)是ACS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住院天数增加、吸烟指数增加、多支血管病变、ACEF评分增加及糖尿病史是ACS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菲[5](2021)在《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及病例组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2015-2019年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资料为依据,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基础,运用决策树模型对其进行病例组合研究,来探究符合本地区人口特征以及疾病特点的分类标准,为制定本土化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组方案及为本地区推进DRGs预付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新疆地区某三甲医院2015-2019年主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病案首页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了解患者人口社会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对于患者住院费用的构成和变动情况采用灰色关联法和结构变动度分析法;通过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法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因素;使用决策树模型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合方案,制定各组合标准住院费用。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66人,男性患者3535人,占总人数的80.97%;女性患者831人,占总人数的19.03%。(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布情况:5-10天的患者最多,有2933例,占67.18%;入院时情况一般的患者有1057例,占24.21%,仅次于急症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有3604例,且患者数是非手术治疗的4.73倍;急诊入院的患者有2712例,占研究病例数的62.12%;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91.82%。(3)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因素中医用耗材费的关联系数最大,在各个年份中均为1.0000,其次为药品费和诊断费;对次均总费用影响大小排前三位的是医疗耗材费、药品费和诊断费;结构变动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住院费用总结构变动度为11.97%,其中2017~2018年的住院费用结构变动幅度最大,为12.16%。2015-2019年引起住院费用结构变动较大的费用项目为药品费、治疗费、手术费,累积贡献率达到84.63%,在各年限中,药费和耗材费是影响患者住院总体费用结构变动程度的重要费用项目。(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的综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治疗方式、入院途径、有无合并症或并发症、入院时情况、全自费。(5)通过决策树建立1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组合方案,经检验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对于中老年人群患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要紧密关注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在住院患者各项费用中,药品费、耗材费占比较高,医疗服务费和护理费占比较少,住院费用结构应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患者住院天数和治疗方式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病床利用率,减少患者无效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住院疾病负担。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组合研究结果显示分组较为合理,但还需与实际情况结合进一步优化,同时重点关注线外患者和线外资源消耗。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蒋暑雨[7](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徐琴[8](2020)在《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焦虑抑郁状况,通过临床指标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疾病严重程度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探寻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开展心脏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市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19年6月-2020年1月入院的200名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调查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临床指标GRACE评分、NT-proBNP、CKMB、LVEF)以及焦虑抑郁状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统计方法分析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焦虑抑郁情况;选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在分类型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探讨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探讨住院天数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1.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总分为(15.95±4.629)分,焦虑得分为(9.55±2.490)分,抑郁得分为(6.40±2.593)分。其中无焦虑症状者39例(19.5%),焦虑症状可疑者94例(47.0%),肯定存在焦虑症状者67例(33.5%);无抑郁症状者137例(68.5%),抑郁症状可疑者53例(26.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者10例(5.0%)。焦虑的发生率为65%(130例),抑郁的发生率为22%(44例),合并焦虑抑郁者20%(40例)。2.GRACE分级低危组39例患者,占比19.5%,焦虑抑郁总分为(13.90±4.633)分,焦虑得分为(8.69±2.408)分,抑郁得分为(5.21±2.697)分;GRACE分级中危组63例患者,占比31.5%,焦虑抑郁总分为(15.16±4.096)分,焦虑得分为(9.06±2.139)分,抑郁得分为(6.10±2.545)分;GRACE分级高危组98例患者,占比49.0%,焦虑抑郁总分为(17.28±4.576)分,焦虑得分为(10.21±2.574)分,抑郁得分为(7.06±2.393)分。3.单因素分析发现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有影响(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对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影响(P<0.01)。4.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2天CKMB、入院第3天CKMB、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4、0.334、0.204、0.208、0.181、0.286(P<0.05,P<0.01,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5(P<0.05);抑郁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01、0.309、0.164、0.203(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4(P<0.05)。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第2天CKMB是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术后13天LVEF是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6.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1、0.429(P<0.01,P<0.01)。结论:1.本研究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的发生率比较高,抑郁的发生率相对焦虑较低。2.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呈负相关,即收入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轻;与入院GRACE评分呈正相关。3.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与年龄、第2天CKMB呈正相关;抑郁情绪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4.AMI患者住院天数与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住院天数越长,焦虑抑郁情绪会对AMI患者PCI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张蒙[9](2020)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影响知识得分的因素,将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应用于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中,为护理结局分类在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使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体现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1.对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内容效度、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折半信度进行测定,评价其信度及效度。2.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调查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肌梗死患者216例,探讨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在心内科抽取12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的60位患者进行科室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的60位患者根据测评结果结合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第一天及出院当天使用“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进行调查及资料收集。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1.“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86,折半信度系数为0.94,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介于0.831之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得分为(57.93±10.28),呈中等偏下的水平,影响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3.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干预前对照组疾病知识得分为(59.71±11.02),干预组得分为(56.67±9.52),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健康教育干预后,对照组疾病知识得分为(71.34±10.71),干预组得分为(86.60±5.78),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干预组干预后的疾病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1.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的有效掌握可以为后期改变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及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根据。2.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结合以护理结局分类为依据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为临床健康教育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护理结局指标得分可以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体现护理工作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护理服务的价值,通过专业化术语的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朝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江琪[10](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循证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循证的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精准有效的ACS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护理人员在评估AC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以期推动风险预测模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提高ACS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而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的方法对目前的ACS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的检索,检索方式采用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的方式。检索的文献数据库有: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 Med、Wed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词为: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测模型、预测工具、预测分数、风险模型等。检索时间限制在2009至2019年。然后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最后使用Meta分析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则采用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初步纳入文献8,277篇,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25篇,ACS患者306,39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58,080例(51.6%)、女性患者147,793例(48.4%)。患者来自11个国家(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等),死亡发生总数为23,601例,涉及的风险预测模型有11个。GRACE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0.78,特异度=0.76,AUC值=0.86;CAMI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0.78,特异度=0.70,AUC值=0.85;TIMI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0.51,特异度=0.81,AUC值=0.64;REMS风险预测模型的敏感度=0.78,特异度=0.46,AUC值=0.41;其余纳入文献仅为一篇无法进行效应量合并的风险预测模型有8个(EPICOR、CRUSADE、SAMI、GWTG、LNS、SYNTAXII、APACHEII)敏感度范围在0.77-0.95之间,特异度范围是0.22-0.99之间,AUC值范围是0.71-0.92之间。6个研究进行了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研究,证据综合后显示:GRACE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79)准确性优于TIMI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59)、GRACE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73)优于REMS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41)、APACHEII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82)优于REMS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61)、APACHEII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82)略低于GRACE风险预测模型(AUC值=0.86)。研究结论:GRACE风险预测模型与CAMI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对ACS患者死亡风险良好的准确性。由于现阶段证据较少,CAMI风险预测模型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TIMI风险预测模型与REMS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一般。APACHEII风险预测模型、SYNTAXII风险预测模型与EPICOR风险预测模型也显现出对ACS患者死亡风险较好的准确性,同样由于证据较少,需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以确定其对AC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推荐临床护理人员使用GRACE风险预测模型对ACS患者进行死亡风险预测,可以有效减少ACS患者的死亡率,提高ACS患者的护理质量。
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AMI患者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AMI患者疲劳现状 |
1.2.3 AMI患者疲劳的预测因素 |
1.2.4 疲劳对AMI患者的影响 |
1.3 理论基础及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总体对象 |
2.2.2 样本对象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退出标准 |
2.2.6 样本量确定 |
2.2.7 随访时间点的设置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采集 |
2.4.1 质量控制 |
2.4.2 患者知情同意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AMI患者资料收集情况 |
3.1.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1.2 失访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
3.2 AMI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总体变化情况 |
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情况分析 |
3.3.1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得分比较 |
3.3.2 AMI患者疲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3 AMI患者四个时间点疲劳差异性检验 |
3.4 AMI患者疲劳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增长分析 |
3.5 AMI患者疲劳三个潜在类别模型的验证 |
3.6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研究 |
3.6.1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单因素分析 |
3.6.2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轨迹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AMI患者疲劳及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基本现状 |
4.1.1 AMI患者疲劳及生理心理因素总体水平 |
4.1.2 AMI患者疲劳水平的个体差异 |
4.2 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趋势与轨迹 |
4.2.1 AMI患者的潜在亚群组 |
4.2.2 不同亚群组AMI患者疲劳的发展轨迹 |
4.3 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预测因素 |
4.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3.2 疾病相关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3.3 生理心理因素对AMI患者疲劳发展变化的影响 |
4.4 对临床护理的启示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梗死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2 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
3.3 ACS患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
3.4 不同年龄段ACS患病与性别的关系 |
3.5 ACS患病与季节和月份的关系 |
3.6 不同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
3.7 不同类型ACS主要症状的分布 |
3.8 不同类型ACS与不同合并症的关系 |
3.9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主要疼痛部位的分布 |
3.10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诱发因素的分布 |
3.11 不同类型ACS来院方式的分布 |
3.12 不同类型ACS急性发作时基本生命体征的分布 |
3.13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ACS急性发作后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的分布 |
3.14 不同类型、年龄段、性别、首次医疗接触时间ACS的转归 |
3.15 是否患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
3.16 是否患NSTEMI在住院天数、总费用、年龄、性别和转归上的差异 |
3.17 AC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
3.18 STEMI患者D2B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
3.19 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分布特点 |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季节和时间特点 |
4.3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同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
4.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特点 |
4.5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
4.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就诊时间 |
4.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转归及STEMI患者住院死亡事件相关因素 |
4.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
4.9 急性冠脉综合征就医延迟情况及相关因素 |
4.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2B延误情况及相关因素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现状 |
3 相关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2.4 问卷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过程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5 讨论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访谈主题 |
2.2 访谈过程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回顾 |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般临床特征 |
2.1.1 诊断 |
2.1.2 流行病学 |
2.1.3 发病机制 |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 |
2.2.1 STEMI |
2.2.2 NSTE-ACS |
2.3 再灌注策略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人群及样本量确定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2 诊断标准及研究指标 |
3.2.1 诊断标准 |
3.2.2 研究指标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开展前的准备 |
3.3.2 统计学方法 |
3.3.3 质量控制 |
3.3.4 伦理审查 |
4 结果 |
4.1 再入院的发生情况 |
4.2 再入院原因分布 |
4.3 再入院时间分布 |
4.4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4.5 研究对象实验室数据比较 |
4.6 研究对象造影剂及手术资料比较 |
4.7 多因素Loge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60 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5 讨论 |
5.1 住院天数 |
5.2 吸烟指数 |
5.3 多支血管病变 |
5.4 ACEF评分 |
5.5 糖尿病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及病例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数据来源 |
2.研究对象 |
3.研究内容 |
4.研究方法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对策及建议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现状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8)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3.1 AMI患者 |
1.3.2 直接PCI |
1.3.3 焦虑抑郁情绪 |
1.3.4 GRACE评分 |
1.3.5 NT-proBNP |
1.3.6 CKMB |
1.3.7 LVEF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研究类型 |
2.2.4 资料收集 |
2.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2.2.6 质量控制 |
2.2.7 伦理原则 |
第3章 结果 |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 |
3.1.1 AMI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3.1.2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
3.2 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
3.3 AMI患者焦虑抑郁单因素分析 |
3.3.1 AMI患者焦虑情绪单因素分析 |
3.3.2 AMI患者抑郁情绪单因素分析 |
3.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年龄、入院NT-proBNP、入院GRACE评分、入院4天CKMB、术后1~3天LVEF的相关性分析 |
3.5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5.1 AMI患者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5.2 AMI患者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6 AMI患者焦虑抑郁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AMI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AMI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
4.3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2 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4.3.3 入院NT-proBNP对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4 入院GRACE评分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4.3.5 入院第2天CKMB对 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4.3.6 术后1~3天LVEF对 AMI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
4.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6.1 研究的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护理结局“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1 资料收集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量表的信效度考评 |
2.4 研究的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3.2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3 量表的效度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各条目的得分情况 |
2.3 知识掌握程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4 知识掌握程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2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呈中等偏下水平 |
3.3 年龄、文化程度等为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1.4 研究的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得分情况 |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知识得分比较 |
3 讨论 |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3.2 健康教育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知识掌握程度 |
3.3 护理结局分类量表可有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循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ACS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 |
1.1.2 预测模型可提高ACS患者护理实践能力 |
1.1.3 预测模型可提高ACS患者护理结局 |
1.1.4 预测模型的选用存在争议 |
1.2 ACS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2.1 ACS死亡风险预测评估方法 |
1.2.2 ACS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与准确性研究现状 |
1.2.3 ACS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工具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2 AC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评价 |
2.1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1.1 文献的检索 |
2.1.2 文献的纳入和排出 |
2.1.3 文献的筛选和资料提取 |
2.1.4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2.1.5 文献的数据分析 |
2.2 资料收集结果 |
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3 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评价 |
2.3.1 GRACE的准确性 |
2.3.2 CAMI的准确性 |
2.3.3 REMS的准确性 |
2.3.4 TIMI的准确性 |
2.3.5 其他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4 讨论 |
2.4.1 GRACE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4.2 CAMI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4.3 REMS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4.4 TIMI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4.5 其他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
2.5 结论 |
3 ACS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比较准确性评价 |
3.1 资料收集与方法 |
3.1.1 文献的检索 |
3.1.2 文献的纳入和排出 |
3.1.3 文献的筛选和资料提取 |
3.1.4 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3.1.5 文献的数据分析 |
3.2 资料收集结果 |
3.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2.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3 风险预测模型的比较准确性评价 |
3.3.1 GRACE与 TIMI的准确性比较 |
3.3.2 GRACE与 REMS的准确性比较 |
3.3.3 GRACE、APACHEII与 REMS的准确性比较 |
3.4 讨论 |
3.4.1 GRACE与 TIMI的比较准确性 |
3.4.2 GRACE与 REMS的比较准确性 |
3.4.3 GRACE、APACHEII与 REMS的比较准确性 |
3.5 结论 |
4 结论与局限性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疲劳轨迹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 龚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2]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D]. 陈粤玲. 汕头大学, 2020(02)
- [3]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雅.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新疆某三甲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及病例组合研究[D]. 孙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徐琴. 南昌大学, 2020(08)
- [9]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张蒙.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循证评价[D]. 江琪. 湖州师范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