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蔚清[1]2003年在《《愤怒的葡萄》文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Walter Nash,Halliday等人的文体学理论对斯坦贝尔的《愤怒的葡萄》一书进行文体学分析。文学文体学是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论文着重从史诗的框架和语篇中的语言变异,揭示小说作家运用不同文体所产生的美感,体现和深化小说主题思想。 论文的第一章论述文体学的理论观点和本文的概况。纳什认为叙事文本中文体技巧的发现有赖于对文本的表达层和信息层的把握。“表达层”指的是叙述框架、叙述层次等总体结构。“信息层”则指人物、事件、主题及环境等方面的结构。对总体结构的掌握与文体技巧的发现是相辅相成的:把握好总体结构才能较系统地找出相关的文体特征,而对文体特征的发现又能证实、修改或加强对总体结构的理解。第二章具体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愤怒的葡萄》中对《旧约圣书》文体的借用以及《圣经》的引用,阐述其史诗框架。第叁章运用Leech and Short的观点,从思维风格,即是作者(或人物)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和特定方式,从角色的话语以及Halliday等的观点,认为文体学分析可以帮助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掌握语言使用中的“常规”和“变异”及其在各种文体中所表现出的规律,着重对《愤怒的葡萄》中不同文体的运用,视觉角度的转换,以及几个插入章节的文体特征和人物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文体分析和论述。 本文最后部分进一步说明小说文体分析有助于理解小说作家是通过什么语言手段表现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何燕[2]2017年在《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探究《愤怒的葡萄》》文中研究表明《愤怒的葡萄》在美国文学史上造成巨大影响,具有巨大的文学、历史、社会价值。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探讨作品《愤怒的葡萄》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具体语言文学特点。
代文春[3]2012年在《《愤怒的葡萄》文学文体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为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别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等方面对《愤怒的葡萄》进行阐释,从而能多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宝新丽[4]2016年在《文体学视角下对《愤怒的葡萄》的解读》文中指出《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代表作品,主要从美国经济恐慌时期的农民生活角度出发,对农民破产、逃荒等状态进行描绘,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社会斗争的图景。本文从文体学视角出发对《愤怒的葡萄》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卢燕红[5]2008年在《思想深度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从文体学的角度浅析《愤怒的葡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为例,探讨了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选择,包括词汇、句子、结构等来实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任平[6]2018年在《文体学视角下对《愤怒的葡萄》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着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主要对美国经济恐慌背景下农民生活状态进行描述,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现实的社会场景。本文将从文体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文体学理论在该作品中的分析运用,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该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中的可行性。文体学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重要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从语言文本的语义、结构、词汇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本文从文体学视角出发
宋晓博[7]2014年在《从文体学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文中研究表明文体学,是一座有效衔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桥梁,这一文学体系以语言学为出发点,系统性地研究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文体学通过相应的语言学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描述,这种文学体系有利于语言特征主题意义与特殊审美效果的表达,文体学主要探索的是作品所使用语言的特点、作品所形成的美学效果以及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阐释的方式。[1]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来
郑志霞, 靳娜[8]2014年在《圣经原型对《愤怒的葡萄》的文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圣经对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来浅析《圣经》对于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的影响。斯坦贝克套用了《出埃及记》的故事情节,并采用了章章相间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上借用了《出埃及记》的冷静语调和《创世纪》的抒情语调。
何花莲子, 韩启群[9]2019年在《前景化与小说翻译研究——以《愤怒的葡萄》译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以形式主义为本的文体学中,前景化是指通过偏离语言的自然形态和常规标准来凸显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传递美学价值。本文以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为例,一方面为论证前景化对文学翻译研究产生影响提供丰富的例证;另一方面以翻译实践为目的,以探究前景化概念对文学翻译和译本赏析的功用和启发。
张彬[10]2013年在《从文体学的角度谈《愤怒的葡萄》》文中研究说明《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诞生于美国30年代,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顿。斯坦贝克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对这一历史背景做了真实反映,代表贫苦大众吐露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给生活带来的悲惨际遇。《愤怒的葡萄》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在词汇的运用、句法的结构、修辞方式等层面做了浅析和阐释,以期对该部作品的赏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愤怒的葡萄》文体研究[D]. 冯蔚清.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探究《愤怒的葡萄》[J]. 何燕. 芒种. 2017
[3]. 《愤怒的葡萄》文学文体学分析[J]. 代文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文体学视角下对《愤怒的葡萄》的解读[J]. 宝新丽. 语文建设. 2016
[5]. 思想深度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从文体学的角度浅析《愤怒的葡萄》[J]. 卢燕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6]. 文体学视角下对《愤怒的葡萄》的解读[J]. 任平.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
[7]. 从文体学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J]. 宋晓博.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
[8]. 圣经原型对《愤怒的葡萄》的文体的影响[J]. 郑志霞, 靳娜.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9]. 前景化与小说翻译研究——以《愤怒的葡萄》译本为例[J]. 何花莲子, 韩启群. 名作欣赏. 2019
[10]. 从文体学的角度谈《愤怒的葡萄》[J]. 张彬. 作家.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