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磁暴急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磁,磁暴,台站,周期,耀斑,太阳,兰州。
磁暴急始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发,马石庄[1](1996)在《1991年3月24日磁暴急始异常事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磁数字化仪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不断的提高,磁暴急始(SC)波的传播机理,人们才进一步研究,但由于资料限制,至今没有统一认识。本文根据南极中山站(ZHS):地磁坐标(下同):Φ=-77.1°, A=121.3°,数据采样率(下同)为6 sec。北极加拿大(FMC)台:Φ=63.2°,A=315.3°;5 sec。低纬度, 日本(MMB)台:Φ=34.7°,A=210.5°;1 sec;中国北京十叁陵(BMT)台:Φ=29.6°,A=186.3°;6 sec; 日本(KAK)台:Φ-23.8°,A=208.0°;1 sec等5个台1991年3月24日03h41m-03h46mUT(均用世(本文来源于《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6-10-01)
高美庆[2](1994)在《1908-1984年中国佘山与北京地磁台磁暴急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了1908-1972年佘山地磁台站和1973-1984年北京地磁台站磁暴目录,这两个台站是地磁中纬度台站。分析研究2164个磁暴,其中有1148个磁暴急始,有1016个缓始磁暴。1973年P.N. Mayaud在IAGA Bulletin No.33上发表了1968-1967年地磁Aa指数资料,其中包括二个对极台站资(本文来源于《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4-08-01)
高美庆[3](1989)在《1908—1984年中国地磁台站磁暴急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1908—1984年期间中国佘山和北京中纬度地磁台站2164个磁暴,研究了1148个磁暴急始,得到了急始11年周期变化、27天太阳自转周变化、年变化、世界时日变化、以及振幅分布情况.将该结果与P.N.Mayand在1975年得到的突然急始分析作了比较.他分析了1868—1967年100年磁暴急始的情况,本文的结果与他的结果基本一致,也分析了不同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期刊1989-12-01)
杨少峰,孙炜,徐宝连[4](1989)在《与磁暴急始有关的瞬态地磁脉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北京怀柔地磁脉动观测站在1982年6月至1983年5月的观测记录,分析了这个时期发生的急始型磁暴中伴随SSC发生的瞬态地磁脉动.这种脉动的形态和地方时有关,白天呈现明显的衰减振荡,晚上近似为非振荡的湾状扰动.我们分析了这种瞬态地磁脉动的振幅、持续时间、功率谱和急始形态的关系,并结合国外卫星的探测结果对这种脉动的形成和传播路径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7)》期刊1989-12-01)
杨少峰,孙炜,徐宝连[5](1987)在《与磁暴急始有关的瞬态地磁脉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根据北京怀柔地磁脉动观测站在1982年6月至1983年5月的观测记录,分析了这时期发生的急始型磁暴中伴随SSC发生的瞬态地磁脉动。这种脉动的形态和地方时有关,白天有明显的衰减振荡,晚上则近似为非振荡的湾状扰动。我们分析了这种瞬态地磁脉动的振幅、持续时间、功率谱和急始形态的关系,并结合目前国外卫星的探测结果对这种脉动的形成和传播路径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1987年05期)
鲁跃,高玉芬[6](1986)在《磁暴急始传递函数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9—1983年我国地磁台站磁暴急始资料,逐年计算了△Z/△H及传递函数a、b。结果表明,位于我国东部(佘山除外)台站的△Z/△H及a值,绝大多数在0.10之内。中部台站△Z/△H及a值较高,约在0.13—0.21范围内,其中兰州最大,银川次之,佘山、西安、成都为负值,数值也较大。各台的△Z/△H及a值未见明显趋势性变化,b值逐年变化起伏较大,无明显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1986年05期)
侯作中[7](1985)在《中国地区磁暴急始变化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1970—1979年部分磁暴急始资料,对我国7个叁分量地磁台站记录到的一些磁暴急始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在我国昌黎、兰州、佘山磁暴急始垂直分量的变化幅度明显偏大(急始的垂直分量变化△Z的平均值分别为:昌黎9.2nT、兰州4.9nT、佘山5.3nT,而长春、北京、武汉、广州等台站则为1.5—3.0nT,垂直分量与水平分量变化的比值△Z/△H的平均值分别为:昌黎0.22,兰州0.20,佘山0.16,其余台站为0.02—0.10)。初步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台站地下存在着局部电性构造异常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1985年04期)
魏奉思[8](1984)在《关于利用行星际闪烁(IPS)观测进行地球磁暴急始预报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行星际激波传播的空间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物理模式加统计的预报方法。对1975—1982年间58个耀斑-IPS激波事件是否引起地球磁暴急始进行预报的结果如下:有无磁暴急始发生的报准率是77.6%,虚报率为22.4%;磁暴急始发生时间的预报准确性,大多在±10小时内。这表明利用IPS观测进行磁暴急始预报有很大的潜力和现实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1984年05期)
磁暴急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收集了1908-1972年佘山地磁台站和1973-1984年北京地磁台站磁暴目录,这两个台站是地磁中纬度台站。分析研究2164个磁暴,其中有1148个磁暴急始,有1016个缓始磁暴。1973年P.N. Mayaud在IAGA Bulletin No.33上发表了1968-1967年地磁Aa指数资料,其中包括二个对极台站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暴急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长发,马石庄.1991年3月24日磁暴急始异常事件的分析[C].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6
[2].高美庆.1908-1984年中国佘山与北京地磁台磁暴急始的分析[C].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4
[3].高美庆.1908—1984年中国地磁台站磁暴急始分析[C].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1989
[4].杨少峰,孙炜,徐宝连.与磁暴急始有关的瞬态地磁脉动[C].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7).1989
[5].杨少峰,孙炜,徐宝连.与磁暴急始有关的瞬态地磁脉动[J].地球物理学报.1987
[6].鲁跃,高玉芬.磁暴急始传递函数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6
[7].侯作中.中国地区磁暴急始变化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5
[8].魏奉思.关于利用行星际闪烁(IPS)观测进行地球磁暴急始预报的初步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