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春论文_王小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谭元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竟陵,南岳,道教,小品文,律诗,佛教,诗坛。

谭元春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恒[1](2019)在《论竟陵诗人钟惺、谭元春的诗坛沉浮与创作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观有明一代诗史,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诗派在晚明时代领一时风骚,影响甚大。而在钟、谭身后,则各种攻击甚至于将明亡的罪责加于其身。从诗史地位和创作心态等角度来看,钟惺、谭元春的竟陵诗派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这一诗派经历的"极盛"和"极衰"这样两个极端以及命运沉浮,恰是晚明政治、文化等思潮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折射;钟、谭自身身世遭际不但是世运对个体命运施加影响的缩影,又是影响其创作心态形成诸要素的核心因子;钟、谭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是时代巨变爆发前夜的社会各个方面的表象反映,更是其特有创作心态的深层体现。(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鲁芳冰[2](2018)在《论谭元春对《庄子》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竟陵诗派代表人物谭元春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注重个人情性的自我表达,追求幽深奇僻、孤迥绝俗的美学境界。这种寂寞恬淡、孤独往来的审美情趣明显受到了《庄子》哲学精神的影响。谭元春从童年起就阅读《庄子》,他撰写《遇庄总论》叁十叁篇,阐发其对《庄子》的深刻理解。谭氏的诗歌创作以追求"真诗"为旨,深受《庄子》的影响,具有极致的内向性。谭元春对《庄子》的接受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受到了竟陵文化与人生遭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1期)

师雅惠[3](2016)在《“遇”与性灵:谭元春的文学接受理论——以《遇庄》为个案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遇庄》是了解谭元春晚期思想及文学观念的一篇重要文献。谭元春在此文中着重阐述了《庄子》的言说特点和阅读《庄子》的"遇"之法。作为一种文学接受方法,"遇"建立在对诗文自足、独立性的理解之上,强调读者"根器",以作品韵致的感悟、捕获为目的。"遇"与"注"法相对,但又不反对看注,是晚明以"悟"统"学"之时代精神在阅读领域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6年05期)

何佶颖[4](2016)在《释家与老庄思想对谭元春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发展到晚明,经过历朝的融合碰撞,已经达到了佛道不分家、叁教合一的地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作为性灵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谭元春早年浸染佛教,晚年研习老庄,诗文受其影响亦深。因为明代佛教与道教的特殊关系,研究谭元春创作受到的佛道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有意思的。(本文来源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陈庆元[5](2015)在《蔡复一的本来面目——钟惺谭元春周边人物论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钟惺、谭元春周边人物,是指与钟、谭有过某段时间的交往唱和的诗人。蔡复一即是其中一位,蔡复一,福建金门人。民间传说蔡复一身患残疾,面目可憎;诗坛上说蔡见钟、谭弃去其学而学焉,率先倒戈于竟陵邪说,因此"闽派从此熸也",应负其责。实际情况是蔡复一无残疾,只是个子偏小瘦弱而已。蔡与钟、谭有过交游,在某个时期诗歌创作相互欣赏,但诗歌见解仍然存在差异;蔡入楚之前,诗歌的特点、风格已经形成,而且恰好与竟陵比较接近;或者说钟、谭诗的特点、诗风和他比较接近。蔡复一不是闽中(福州府)诗人,闽派"熸"否与他无关,不存在蔡复一"尽弃其学而学"或"率先倒戈"的问题。在楚言楚,在闽言闽,既要重视蔡复一与竟陵的交往影响,更要看到他长期和闽中及泉、漳诗往人返来唱酬的方面。(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5年05期)

颜子楠[6](2015)在《谭元春与锺惺七律创作技法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承接《锺惺七律的创作技法》一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手段专门论述明代"竟陵派"诗人谭元春(1586—1637)七言律诗的创作手法与技巧,从字法与句法层面观察其与锺惺(1574—1625)七言律诗的异同之处,并探究其与"锺伯敬体"有所差别的原因。此外,本文也将使用文本分析的结果去验证前人对于谭元春作品的某些批评与论断。(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文学卷)》期刊2015年01期)

吴纯[7](2015)在《钟惺、谭元春散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钟惺、谭元春是晚明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散文创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竟陵派散文的特色和成就。本文以钟、谭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感悟乡先贤的精神信仰和文学追求,力图在文本的细读和解析中阐明钟、谭在“文”这一领域的特点和成就,重视钟、谭散文对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努力促进竟陵派整体研究和钟惺、谭元春作家作品研究。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钟、谭散文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文本的爬梳归纳二人的散文理论思想,分为“散文文体论”、“散文创作论”、“散文接受论”,并且阐述钟、谭文论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钟、谭散文创作内容研究”,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立足于文本解读,在把握钟、谭散文整体创作情况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采用新的分类方法,即分为论诗议事、佳山丽水、真情实意、女性形象等四类,努力打破文体之限,探究钟、谭散文之精神内核和独有特质。第叁章“钟、谭散文艺术特色”,结合散文细读,将二人散文艺术特色概括为:形神兼备、凝练突出的人物刻画;浓淡适宜、善用比喻的语言;精巧有致、新颖独到的文法等叁方面,最后认为钱谦益概括的“幽深孤峭”风格并不适用于二人散文。第四章“钟、谭散文中的地域情感”,以钟惺与南京、谭元春为竟陵为专题对象,探讨二人散文中的地域情感,以及城市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以期促进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康馨[8](2014)在《“幽深孤峭”之余的“轻巧倩丽”——论谭元春《游南岳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谭元春作为明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以"幽深孤峭"的为文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然而其部分游记却写的洒脱自如,于"幽深孤峭"之余呈现出"轻巧倩丽"的审美风格。(本文来源于《赤子(中旬)》期刊2014年02期)

赵建军,闫雪[9](2014)在《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王梅[10](2013)在《谭元春及其诗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明文学史上,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继公安派而崛起的派别。他们的诗文创作及文学理论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文学界,尤其是他们共同评定的《诗归》出版流行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作为竟陵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谭元春,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其一生的生活写照。他的散文在内容上融合了古代散文的各类题材,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既打破了明代诗文拟古的格局,又对公安派的浅俗进行了矫正。他要求“求灵致厚”,提倡“真性情”的诗歌理论主张,更是引起了后世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谭元春的诗歌、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部分,首先对前人有关谭元春的研究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谭元春的文学创作在晚明被重视,而后在清代被批判以致销声匿迹的影响变化过程。其后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研究谭元春的文章进行了阐述,交待了现今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空间。第一章,主要介绍谭元春的家世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家世生平主要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和其一生坎坷的科举道路。社会背景主要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论述其对谭元春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论述谭元春的交游对象,包括与钟惺的交游,与竟陵派其他成员的交游和与复社成员的交游。第叁章,主要论述谭元春的思想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包括他身上所具有的儒道禅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文学理论思想两个方面。第四、五两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第四章,主要以谭元春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谭元春的文学创作与魏晋及晚唐文学的渊源关系,其后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别进行详细地研究。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交友诗、纪游诗、咏物诗、讽喻诗、即事感怀诗五个部分;艺术上,首先从以“幽深孤峭”为特色的风格入手,论述谭元春诗歌选景的奇特和构思新颖的风格。然后拨开历来人们对谭元春固定思维的认识,进而挖掘他诗歌中率真的抒情,白描的手法,错落的句式与打破韵律的创新几个方面的特色,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地研究。第五章,主要研究谭元春的散文。同样也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着重论述。内容上主要分为书信文、游记文、传记文、序文和论说文五个部分;艺术成就上主要从幽寒的意境、平缓的叙事手法、典故的运用、字句的锤炼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最后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谭元春文学的价值以及其在整个明代文学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4)

谭元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竟陵诗派代表人物谭元春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注重个人情性的自我表达,追求幽深奇僻、孤迥绝俗的美学境界。这种寂寞恬淡、孤独往来的审美情趣明显受到了《庄子》哲学精神的影响。谭元春从童年起就阅读《庄子》,他撰写《遇庄总论》叁十叁篇,阐发其对《庄子》的深刻理解。谭氏的诗歌创作以追求"真诗"为旨,深受《庄子》的影响,具有极致的内向性。谭元春对《庄子》的接受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受到了竟陵文化与人生遭遇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谭元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恒.论竟陵诗人钟惺、谭元春的诗坛沉浮与创作心态[J].甘肃社会科学.2019

[2].鲁芳冰.论谭元春对《庄子》的接受[J].大众文艺.2018

[3].师雅惠.“遇”与性灵:谭元春的文学接受理论——以《遇庄》为个案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6

[4].何佶颖.释家与老庄思想对谭元春创作的影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陈庆元.蔡复一的本来面目——钟惺谭元春周边人物论之一[J].东南学术.2015

[6].颜子楠.谭元春与锺惺七律创作技法的对比[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5

[7].吴纯.钟惺、谭元春散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8].康馨.“幽深孤峭”之余的“轻巧倩丽”——论谭元春《游南岳记》[J].赤子(中旬).2014

[9].赵建军,闫雪.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王梅.谭元春及其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谭元春论文_王小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