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极性,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马来,巯基。
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高榕,刘东兵[1](2019)在《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烯烃属于非极性聚合物,将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可以有效改善聚烯烃的性质,拓宽其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单核与双核催化剂体系方面介绍了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调整α-二亚胺、PO配体等的结构来设计合成新型的Pd、Ni型催化剂,包括后过渡金属与稀土金属催化。极性单体涉及10-十一碳烯酸甲酯、10-十一碳烯酸、6-Cl-1-己烯等多碳烯烃。(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简忠保[2](2019)在《磷氧镍钯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是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最为直接高效的方法,其中催化剂的选择是核心问题.在α-二亚胺镍、钯催化剂之后,磷氧配位的磺酸-膦钯催化剂是性能最好、研究最多的一个体系.对近年来报道的磷氧配位的镍、钯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以及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含有磺酸-膦、酚-膦以及双膦单氧配体的3个磷氧镍钯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夏健[3](2019)在《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烯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Drent催化剂问世以来,大量基于膦磺酸配体的镍、钯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乙烯聚合以及乙烯与多种极性单体的共聚。为解决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过程中存在的活性低与共聚物分子量低等限制问题,设计合成高效催化剂或特殊功能单体是关键。经过多年的研究,各种各样的策略被用于膦磺酸镍、钯催化剂的设计,但多数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对磷原子上取代基的位阻和电子参数的简单修饰。本文当中,我们将联芳基或者大位阻的芳基与大位阻的薄荷基相组合,设计新型的膦磺酸镍、钯催化剂,用于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另外,乙烯(E)、1,3-丁二烯(BD)和二氧化碳(CO_2)这叁种广泛使用的单体原料通过共聚途径形成聚合物也受到了学术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然而,即使其中两个(E/BD,E/CO_2,BD/CO_2)的共聚合已经很有挑战性,E/BD/CO_2的叁元共聚合至今未能实现。本文通过使用合成特殊功能单体的策略,采用非直接方法实现了这一反应。1.合成了一系列膦磺酸配体,以及相应的钯配合物1~4{[κ~2(P,O)-(menthyl)ArP(C_6H_4SO_2O)]PdMe(pyr)}(1:Ar=2-(2',6'-(MeO)_2C_6H_3)C_6H_4;2:Ar=2-(C_6H_5)C_6H_4;3:Ar=2-(2',6'-F_2C_6H_3)C_6H_4;4:Ar=(MeO)_3C_6H_2)。这些钯催化剂均可用于乙烯聚合,生成高分子量(高达19.4×10~4 g mol~(-1))的高线性聚乙烯(支化度<1/1000C),活性高达3.3×10~6 g mol~(-1) h~(-1)。在乙烯与丙烯酸酯、丙烯酸、丙烯酰胺、乙烯基醚、醋酸乙烯酯、丙烯腈等具有挑战性的极性乙烯基单体的共聚反应中,均聚性能更优的催化剂3和4再次表现出显着高的活性,得到了分子量明显更高的高度线性功能化聚乙烯。特别是丙烯酸酯与乙烯共聚时,其催化活性和共聚物分子量接近乙烯均聚,分别达到10~6 g mol~(-1) h~(-1)和10~5 g mol~(-1)。2.合成了一系列膦磺酸镍配合物1~4{[κ~2(P,O)-(menthyl)ArP(C_6H_4SO_2O)]NiMe(pyr)}(1:Ar=(MeO)_3C_6H_2;2:Ar=2-(2',6'-(MeO)_2C_6H_3)C_6H_4;3:Ar=2-(C_6H_5)C_6H_4;4:Ar=2-(2',6'-F_2C_6H_3)C_6H_4)。在这些镍催化剂中,催化剂1和4活性高,热稳定性良好,可以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乙烯,但是催化剂2和3的热稳定性差。优选的催化剂1和4在乙烯与多种极性单体的共聚合中也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得到较高分子量的共聚物,但插入率相对较低。3.利用丙烯酸烯丙基酯类中间体,通过配位-插入聚合间接实现了E/BD/CO_2共聚。共聚反应具有区域选择性(五元γ-丁内酯和六元δ-戊内酯)、立体选择性(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和化学选择性(反应性丙烯酸酯、烯丙基酯和惰性1,2-二取代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高度新颖的微观结构,主链中包含非环酯单元和环酯单元。(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峰豪[4](2019)在《多巯基与多异氰酸酯单体点击共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具有粒径分布均一可控、表面性能良好、物理性质稳定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色谱分离、生物医学、胶体晶体等方面。在众多制备微米级单分散微球的方法中,沉淀聚合所制备微球表面纯净,是唯一一种在制备过程中不需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等其它助剂的方法,但在传统沉淀聚合中,单体投入量一般低于5%,微球收率一般低于50%,这极大的制约了采用沉淀聚合在大规模工业化制备单分散微球中的应用。巯基点击化学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迅速、产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采用巯基点击化学可快速高效的制备聚合物微球,而在目前采用巯基点击化学制备聚合物微球的方法中,均需加入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这些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在反应结束后难以去除,这对于聚合物微球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其在生物相关方面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基于目前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利用多巯基与多异氰酸酯基单体点击反应的沉淀聚合来制备硫代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微球,以期获得在高单体投入量的快速大规模制备高收率聚合物单分散微球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沉淀聚合制备硫代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微球。采用沉淀聚合,以叁羟甲基丙烷叁(3-巯基丙酸酯)与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为巯基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与异弗尔酮二异氰酸酯为异氰酸酯基单体,叁乙胺与乙腈分别为催化剂和溶剂,在室温下静置反应,制备了一系列硫代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微球。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单体投入量、反应时间、官能团摩尔比与单体类型等反应条件对制备微球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投入量高达30 wt%时,反应2 h也可得到粒径为2.26μm的单分散微球,微球多分散系数1.049,微球收率为98.7%。在本反应中,痕量的催化剂即可有效催化反应进行并制备得到聚合物微球(79μg/L,占溶剂10~(-5) wt%)。通过红外、能谱、热重分析与荧光光谱仪对聚合物微球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所得聚合物微球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其半寿温度在316-335℃之间,而且所得微球显示具有荧光性,其最大激发波长与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40 nm与410 nm。2.硫代氨基甲酸酯微球的成球机理及应用。通过Ellman法对微球表面巯基进行测定,微球巯基含量随SH/NCO的摩尔投入比的增大而升高,在SH/NCO摩尔投入比为1.5/1.0时,所得微球巯基含量最高,为4.54μmol/g。对微球在乙腈与水中的Zeta电位进行表征,发现所得微球Zeta电位均为负值,且随SH/NCO摩尔投入比的增加,其Zeta电位的绝对值而增大,当SH/NCO摩尔投入比为1.5/1.0时,所得微球在乙腈与水中的Zeta电位分别为-0.47 V与-37.1 V。由此,我们提出了微球表面电荷稳定成球的机理来解释上述所得的实验现象。使用微球对滤纸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后滤纸对油水乳液进行分离,效率最高为99.6%,所得改性滤纸对油水分离有良好的效果。3.初步考察了采用叁嗪环的巯基单体(叁聚硫氰酸)与多异氰酸酯基单体共聚制备具有芳香骨架的多孔聚合物的条件。讨论了溶剂、单体投入量、催化剂用量及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证明在二甲基亚砜中可制备得到聚合物,收率最高为88.7%。对所得的产物的共聚组成、孔结构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所得聚合物为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最高为62.6 m~2/g。(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薇,宋芸芸,刁凯颖,郭方[5](2019)在《单茂钪催化月桂烯与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_5H_5)Sc(CH_2SiMe_3)_2(THF)(1)、(C_5Me_4SiMe_3)Sc(CH_2SiMe_3)_2(THF)(2) 2种单茂钪催化剂,分别考察了其催化月桂烯与苯乙烯共聚合的性能,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13C-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所获共聚物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室温甲苯溶剂中,改变月桂烯和苯乙烯的用量,2种单茂钪催化剂均对月桂烯和苯乙烯共聚合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104 g polymer mol Sc–1 h–1),获得了组成可控(月桂烯含量22 mol%~83 mol%)、高分子量(Mn=4.8×104~1.13×105)、窄分布(Mw/Mn=1.49~1.99)的苯乙烯-月桂烯共聚物,催化剂结构直接影响共聚物的立体和序列结构.采用单茂钪1催化月桂烯与苯乙烯共聚合,月桂烯先聚合形成高顺式1,4-聚月桂烯嵌段(选择性95%),之后苯乙烯开始聚合形成无规聚苯乙烯嵌段,所获共聚物为高顺式聚月桂烯-无规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由单茂钪1获得的月桂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均含有–63和96°C 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对应高顺式聚月桂烯嵌段和无规聚苯乙烯嵌段的Tg.采用单茂钪2催化月桂烯与苯乙烯共聚合,也是月桂烯优先聚合,随后苯乙烯大量聚合,共聚物中月桂烯的含量呈梯度下降趋势而苯乙烯含量呈梯度上升趋势,共聚物为月桂烯-苯乙烯梯度共聚物,共聚物中月桂烯含有3,4-结构单元(选择性75%)和顺式-1,4-结构单元(选择性25%).由单茂钪2获得的月桂烯-苯乙烯梯度共聚物均含有一个–35°C的Tg和一个254°C的熔点(Tm),分别对应聚月桂烯嵌段的Tg和间规聚苯乙烯嵌段的Tm.(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石雪龙[6](2019)在《不同溶剂条件下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DMC)中成功合成出了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讨论了溶剂浓度、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对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分子量、产率及马来酸酐含量的影响,并通过FTIR、~(13)C-NMR、DSC、TG分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R-SMA)的序列结构及热性能。在碳酸二甲酯体系下聚合得到的产物结果数据表明,溶剂浓度对产率的影响较低,保持在73%左右,分子量较低,随着溶剂浓度增加分子量从13000增加到19000,马来酸酐含量在16%-31%之间变化。DSC和TG结果显示产物为纯净的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而不是共混物。相比碳酸二甲酯体系,传统丙酮体系下聚合得到的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的分子量较高在30000左右,约为碳酸二甲酯体系下产物分子量的2倍,产率相近都在70%左右浮动;丙酮体系下无规共聚物的MAH含量略高,且分子链上含有大量MSM结构,而碳酸二甲酯体系下所得产物是以SSS序列为主,SSM、MSS两种序列结构含量相近,无规性较好。碳酸二甲酯体系下所得产物的热分解温度为450℃略低于丙酮体系下所得产物的470℃。极性较强的绿色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引入DMC体系后,改善了非极性溶剂DMC对马来酸酐的不良溶解性,并且DMSO便于回收循环利用,可以保持聚合体系的绿色环保性。少量DMSO的引入就可以大幅提高DMC体系下产物的分子量,最高可达41741,且保持较窄的分子量分布。(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30)
田晶,王胤然,付洪然,郭方[7](2019)在《单茂钪催化乙烯与共轭二烯烃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_5Me_4SiMe_3)Sc(CH_2C_6H_4NMe_2-o)_2 (1)、(C_5Me_4SiMe_3)Sc(CH_2SiMe_3)_2(THF)(2) 2种单茂钪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乙烯与共轭二烯烃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合的性能,并通过1H-NMR、13CNMR、GPC和DSC对所获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室温1.01×105 Pa乙烯压力下,改变共轭二烯烃的用量,2种单茂钪对乙烯与共轭二烯烃共聚合均表现了极高的催化活性(10~5 g polymer mol Sc-1h-1),获得了组成可控(乙烯含量32 mol%~79 mol%)、高分子量(M_n=8.0×10~4~19.7×10~4)、窄分布(M_w/M_n=1.11~1.32)的乙烯-异戊二烯和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催化剂和共轭二烯烃结构直接影响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和立体选择性.在乙烯与异戊二烯共聚合中,采用单茂钪1获得多嵌段共聚物,共聚物中异戊二烯以3,4-结构单元为主,不同组成的共聚物均含有一个-16°C左右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一个127°C的熔点(Tm);采用单茂钪2控制异戊二烯的用量,获得交替共聚物和异戊二烯孤立插入聚乙烯的无规共聚物,共聚物中异戊二烯以3,4-结构单元和反式-1,4-结构单元为主,交替共聚物只具有-46°C的Tg,无规共聚物具有-46°C的Tg和130°C的Tm.在乙烯与丁二烯共聚合中,采用单茂钪1和2均获得乙烯-丁二烯多嵌段共聚物,共聚物中丁二烯以顺式-1,4-结构单元为主,由单茂钪2获得的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序列无规程度高于单茂钪1,不同组成的共聚物具有一个-98°C左右的Tg和一个71~125°C左右的Tm.(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熊友[8](2019)在《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聚合可选择定向沉积,制备的薄膜结构性质可控,但是由于链段的强相互作用和电荷残留引起的猝灭效应,电聚合薄膜一般没有荧光或荧光较弱。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课题组开发出一种电聚合前体分子OCBzC,分子外围含八个咔唑作为交联基团,在电聚合的过程中能形成高交联度的发光薄膜;由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亮度以及效率能达到旋涂器件的水平,在OLEDs及显示中有潜在的应用。在传统方法制备OLEDs发光薄膜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利用共混的方法来改善薄膜的质量制备性能更优异的器件;在电化学方法中,可以利用两种或多种分子的电化学共聚合来调节薄膜的结构与性质,进而优化器件性能。本论文围绕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以调节并优化发光薄膜的质量及电致发光性能为目标,选择了烷基叁咔唑分子和发光分子OCBzC进行电化学共聚合,系统分析了电化学动力学、共聚合薄膜的致密度及相关器件性能;并讨论了不同取代基的叁咔唑分子的电化学行为、共聚薄膜的性质以及相关器件的性能和显示系统集成,主要有以下内容:(1)烷基叁咔唑分子与发光分子OCBzC的电化学共聚合研究及其在OLED中的应用。研究了烷基叁咔唑分子(E-3Cz)与发光分子(OCBzC)的动力学和电化学行为,E-3Cz相比OCBzC分子在电聚合的过程中拥有更快的扩散速率以及电子转移速率,其电化学活性更高,起始氧化电位更低。将E-3Cz与OCBzC进行电化学共聚合,E-3Cz分子的引入导致OCBzC的聚合速率以及薄膜厚度显着增加。通过调控不同的共聚合比例,优化了共聚合薄膜的形貌。薄膜的致密度由共聚前的1.742增加到共聚后的1.763。空穴迁移率由共聚前的4.8×10~-88 cm~2 V~-11 S~(-1)提高到共聚后的1.1×10~-66 cm~2 V~(-1)S~(-1)(提高约23倍)。由共聚薄膜作为发光层制备的器件的开启电压有明显的下降(由共聚前的6.2 V降低到共聚后的4.3 V),共聚薄膜器件达到最大亮度以及最大效率的电压分别为10.8 V、7.2 V,这比OCBzC薄膜的更低(OCBzC薄膜器件达到最大亮度以及效率时的电压分别为14.8 V、10.8 V)。(2)取代基效应对叁咔唑分子与发光分子OCBzC电化学共聚合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取代基的叁咔唑分子的电化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叁种分子中,E-3Cz,3Cz,B-3Cz起始氧化电位依次递增,电子转移速率依次递减。在叁种叁咔唑分子与OCBzC分子电化学共聚合的过程中,OCBzC的聚合速率和薄膜厚度显着增加,E-3Cz分子对OCBzC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叁种分子与OCBzC的共聚薄膜中,它们的导电性以及致密度都高于OCBzC的单聚薄膜,且E-3Cz/OCBzC薄膜的空穴迁移率最高(1.1×10~-66 cm~2 V~-11 S~(-1))。由这叁种共聚薄膜制备的OLED器件漏电流相比OCBzC薄膜器件均有所改善,且器件的开启电压由OCBzC薄膜器件的6.2 V分别降低到了E-3Cz/OCBzC薄膜的4.3 V,3Cz/OCBzC薄膜的5.3 V和B-3Cz/OCBzC薄膜的5.7 V。E-3Cz/OCBzC以及3Cz/OCBzC这两种薄膜器件在达到最大亮度的电压均为10.8 V,低于OCBzC薄膜器件的(14.8 V)。达到最大效率时的电压分别为7.2 V、7.6 V,比OCBzC薄膜器件(10.8 V)要低。(3)芯片控制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在制备图案化彩色薄膜中的应用。首先是提出了利用芯片来控制电化学信号的通断来对AMOLED基板上的像素进行有选择性的沉积进而制备彩色图案化薄膜的装置以及方法,同时,验证了芯片控制电化学聚合在AMOLED基板上的可行性,探索适用于电聚合的AMOLED基板材料。寻找更为合适的金属电极层材料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9](2019)在《细乳液共聚合制备超疏水丙烯酸酯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含氟表面活性剂(FS-3100)为复合乳化剂,以十六烷为助稳定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细乳液聚合法使多种丙烯酸酯单体共聚,获得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细乳液,通过调节其pH值来进行破乳凝聚,获得共聚物固体,固体用四氢呋喃(THF)溶解,再用去离子水进行沉淀,此溶解-沉淀过程重复叁次后,得到丙烯酸酯共聚物产品。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丙烯酸酯共聚物MB、FMB和FMBD的结构明确。水接触角测试的结果显示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合成的共聚物MB的水接触角为129°,当共聚单体中引入7. 6%含氟丙烯酸酯后,共聚物FMB的水接触角为158°,说明研究所得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惠嘉,杨洲,高文龙,谷云辉,朱宝林[10](2019)在《9,9′-双氧杂蒽二醇控制丙烯腈与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9,9′-双氧杂蒽二醇(Bixan)引发丙烯腈与苯乙烯共聚,在苯甲醚溶液中聚合时,分子量增长,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4~1.7。用元素分析法测得共聚物的组成,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法测其玻璃化温度,结果表明其为丙烯腈和苯乙烯的无规共聚物。(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是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最为直接高效的方法,其中催化剂的选择是核心问题.在α-二亚胺镍、钯催化剂之后,磷氧配位的磺酸-膦钯催化剂是性能最好、研究最多的一个体系.对近年来报道的磷氧配位的镍、钯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以及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含有磺酸-膦、酚-膦以及双膦单氧配体的3个磷氧镍钯催化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高榕,刘东兵.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的最新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2].简忠保.磷氧镍钯催化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研究进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夏健.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烯烃[D].长春理工大学.2019
[4].郭峰豪.多巯基与多异氰酸酯单体点击共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D].济南大学.2019
[5].刘薇,宋芸芸,刁凯颖,郭方.单茂钪催化月桂烯与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9
[6].石雪龙.不同溶剂条件下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共聚合[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田晶,王胤然,付洪然,郭方.单茂钪催化乙烯与共轭二烯烃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9
[8].熊友.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高晨,李新跃,曹桐,李斌,张雪梅.细乳液共聚合制备超疏水丙烯酸酯共聚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惠嘉,杨洲,高文龙,谷云辉,朱宝林.9,9′-双氧杂蒽二醇控制丙烯腈与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