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化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水压,压力,双向,砂土,烈度,土层。
液化土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秀,牛琪瑛[1](2019)在《水泥土桩用于加固液化土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泥土桩加固液化土机理,文章基于振动台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水泥土桩加固方式下孔压比、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加速度、沉降量与振动作用时间、埋深及干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此外,基于微观结构试验,还分析了水泥土桩加固方式下振动前后孔隙面积比、孔径分布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完善了水泥土桩加固液化土机理的研究,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试验指导。(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28期)
赵瑞秀,牛琪瑛[2](2019)在《碎石桩加固液化土地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机理,通过模拟地震荷载,针对碎石桩加固地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利用数据采集仪采集不同埋深处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土层加速度的试验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模式下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遭受地震荷载时,碎石桩加固模式下其破坏发生在中部,并得到了土层加速度、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与埋深之间的关系,对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进行了完善,对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9期)
赵瑞秀,牛琪瑛[3](2019)在《复合桩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复合桩加固液化土机理,利用振动台对其加固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得到了复合桩加固液化土模式下孔隙水压力、孔压比、土压力、桩身弯矩、加速度、沉降量随振动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这些参数与埋深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揭示了多个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了复合桩加固液化土理论,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9年05期)
宋英龙,周晟,赵文觉,何志刚[4](2019)在《非液化土夹层对桩基受力及变形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河南省某场地地基土严重液化风电场工程,通过不同土层对风机桩基受力及变形影响计算分析得出:非液化土夹层不仅影响桩基水平挠度、最大弯矩的大小,还影响最大弯矩的位置;当地表以下13.5m深度内有非液化土层存在时,风机桩基础受力及变形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符合此类地质条件可不另外进行地基处理。(本文来源于《电力勘测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李祥[5](2018)在《双向搅拌旋喷桩在松软土和液化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搅拌旋喷桩是运用高压旋喷切土技术,使高压喷射的浆液限定在设定加固体内,同时进行双向强制搅拌,并可实现变截面的一种施工工艺,吸收了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叁轴搅拌桩等技术优点。结合连徐铁路大许南站软土路基工程实际,阐述了双向搅拌旋喷桩在松软土、液化土地基中施工工艺、方法,制定了施工工艺参数,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铁道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李雨润,张健,戎贤[6](2018)在《液化土中直斜桩基抗震研究进展与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液化土中桩基水平承载特性及抗震设计方法为应用背景,对目前国内外桩基抗震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在地震液化条件下桩基力学响应和工作性能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主要包括:(1)不同地震动强度作用下的砂土液化前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桩周土动力衰减规律;(2)砂土液化和上部结构惯性共同作用下桩基内力分布规律;(3)地震引起的液化场地中直斜桩的受力破坏机理及斜桩动力p-y曲线的建立;(4)利用现有的大型计算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并力争通过二次开发建立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模型及参数,为工程中的桩基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6期)
赵瑞秀[7](2018)在《桩体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国内外诸多岩土工程学者在液化土机理研究问题上所作的探讨,及我国学者在桩体加固液化土的机理研究问题上所作的探索进行汇总与分析,可以看到在液化土机理研究以及抗液化机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很多试验结果缺乏数值模拟的分析研究以及实际工程的复杂性,该课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不断完善抗液化机理的研究并为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31期)
房文艳,孙振红,许国辉,刘江娇,许兴北[8](2018)在《液化土床中氮、磷向水体中释放的水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河流及海岸沉积物会长期吸附来自水体的氮(N)、磷(P)等营养物质,同时氮磷营养盐也会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来源。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了沉积层中N、P在静置固结阶段(I)、加波未液化阶段(II)和加波液化阶段(III)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阶段III活性磷酸盐(SRP)的释放速率相比阶段I和阶段II均提高了数倍;无机氮的释放受到生物作用的影响,但在阶段III,硝态氮(NO_3~-—N)和氨氮(NH_4~+—N)的释放速率均明显提高。亚硝态氮(NO_2~-—N)浓度在阶段II出现急剧下降,之后基本不再增加,因此动力扰动对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海床液化能显着提高SRP、NO_3~-—N和NH_4~+—N的释放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崔志平,牛琪瑛[9](2018)在《基于不同桩体加固模式的液化土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桩体加固液化土模型振动台试验,传感器采集的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探讨不同加固方式不同埋深处的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以及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出碎石桩具有很好的消散孔隙水压力和挤密土体的作用,水泥土桩可以有效分担水平地震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27期)
王春晖,狄艳松,李扬,左伟[10](2018)在《河南省液化土判别与防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大于Ⅶ度,地震极易引起饱和砂土及粉土液化产生地基变形、建筑物损坏。本文依据相关规范规定的液化土判别标准,对河南省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第四系全新统粉土和砂性土分布区进行了液化土判别,圈定了河南省液化土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砂土液化的防治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8年卷——河南省地质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3)
液化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研究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机理,通过模拟地震荷载,针对碎石桩加固地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利用数据采集仪采集不同埋深处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土层加速度的试验数据,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模式下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遭受地震荷载时,碎石桩加固模式下其破坏发生在中部,并得到了土层加速度、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与埋深之间的关系,对碎石桩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进行了完善,对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化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瑞秀,牛琪瑛.水泥土桩用于加固液化土的试验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赵瑞秀,牛琪瑛.碎石桩加固液化土地基机理研究[J].四川建材.2019
[3].赵瑞秀,牛琪瑛.复合桩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现状分析[J].江西建材.2019
[4].宋英龙,周晟,赵文觉,何志刚.非液化土夹层对桩基受力及变形影响分析[J].电力勘测设计.2019
[5].李祥.双向搅拌旋喷桩在松软土和液化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上海铁道科技.2018
[6].李雨润,张健,戎贤.液化土中直斜桩基抗震研究进展与新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7].赵瑞秀.桩体加固液化土机理研究文献综述[J].山西建筑.2018
[8].房文艳,孙振红,许国辉,刘江娇,许兴北.液化土床中氮、磷向水体中释放的水槽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崔志平,牛琪瑛.基于不同桩体加固模式的液化土动力特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8
[10].王春晖,狄艳松,李扬,左伟.河南省液化土判别与防治建议[C].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8年卷——河南省地质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