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邓娟[1](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家园和精神纽带。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的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进一步了解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态势分析法,对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宏观维度把握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聚焦于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和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两个视角,对图书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展开具体论述。首先采用网络调查法,对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非遗数据库资源进行调研。具体而言就是登录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从非遗数据名称、资源展示方式、检索方式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对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然后利用归纳总结、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图书馆在非遗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搜索得到的涉及“非遗”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文信息,对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进行研究探讨。这部分研究先对推文量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选择将2020年的相关文章作为这部分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剔除了相关度不高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利用Python工具和UCINET软件,对整理归纳的文本信息进行词云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主要针对相关活动的形式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合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总结出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论如下:不重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而且对于图书馆自身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定位不清晰;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阅读推广活动零散,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优势;非遗保护服务缺乏创新;合作交流少。然后针对上述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优秀的实践案例,借鉴其成功实践,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之处。接着利用swot分析法对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战略分析。最后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路径,即图书馆要明确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打造图书馆的“非遗”文化品牌,提升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影响力;加强交流合作;开设非遗专题馆。
郭弘佩[2](2021)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各区域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进行科学文化普及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职责,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存在与建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责无旁贷的使命。图书馆应当意识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的重要性,国家图书馆更应该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弘扬国家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各国国家图书馆通过开发、利用、传播馆藏资源的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实现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效彰显国家文明与民族特色。国家图书馆运用加快信息资源快速传播的出版作为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效扩大了信息受众群体,实现馆藏资源传播以满足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和分析对象,对照分析英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两方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家图书馆资源出版服务提升策略。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立足国家图书馆以出版者角色开发馆藏资源的研究较少;其次,对中、英、美国家图书馆的官网进行网站调查,结合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现状,对馆藏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再次,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京东、当当、亚马逊网站调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美国家图书馆出版实践,归纳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从普通印本出版、古籍影印出版、特藏数字出版、古籍数字出版四个方面结合资源类型、出版形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同维度分析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模式;最后,根据不同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利用和提供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从馆藏资源组织策略、古籍资源开发策略、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和特藏资源推广策略四方面总结提高我国国家图书馆对馆藏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优化、创新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行业发展出版服务提供后续思路。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杜礼玲[4](2020)在《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是人类文明建设的脊梁。我国对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重视,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文化服务与建设渐渐与网络数字化相交融。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包括保存人类的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为了参与到数字文化服务当中,需要积极发挥其社会职能,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保护和利用,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是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和转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是依靠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多来源的文化服务。为了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供给,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要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承担整合资源、创新内容、智能设施和联合活动等服务内容,导致其绩效评价工作变得复杂,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进行不同的选择,得到的评价结果和优化对策也会变得不同。本文以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现有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的不足,阐述了进行其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形式、服务现状以及数字文化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本质等内容,表明公共图书馆是参与数字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其数字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从数字文化服务人员、数字文化服务经费、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数字文化服务活动、数字文化服务效果6个方面进行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实证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计算出的因子得分转换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根据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来分析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水平,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进而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竞争力。
陈柯欣[5](2020)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提供创新性服务发展的契机,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中与先进的技术深度融合,为图书馆这一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模式,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为用户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最基本、最本质的责任与使命。可以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规范标准、职责分明、参与有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高层次和全方位的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更高效地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及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内涵进行梳理,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构成要素,确定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构建了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资源保障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平台技术能力以及制度支撑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资源数据库完备性,资源多馆异构整合性,资源建设兼顾地方性,资源共享渠道多样性以及资源公益性五个方面;服务供给能力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服务传播方式创新性,服务覆盖范围全面性,分析用户服务需求准确性,服务个性化以及跟进用户服务反馈及时性五个方面;平台技术能力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用户信息安全保障,维护平台技术先进性,服务技术创新性以及资源导航技术多样性四个方面。制度支撑能力对应的二级指标包括服务标准规范性,馆员培训机制完善性,馆员服务绩效考核完备性以及资金经费保障四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综合确定各级指标相应的权重,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对吉林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图书馆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综合得分为80.04分,评价结果为较好,这说明吉林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与用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相匹配,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公共数字文化需求,但在服务资源保障、服务创新、服务宣传、服务平台、服务制度等方面仍需加强自身服务能力的建设,吉林省图书馆有针对性地从服务薄弱点进行改进完善可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本文提供了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用于对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评价,评价结果与该馆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图书馆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水平的工具与参考,促进我国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更好的发展。
欧阳兰[6](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实施,以广州图书馆为中心的“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正在进行中,增城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成规模。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增城区以总分馆制为基础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展开调研,具体从设施设备建设情况、馆藏资源情况、服务项目内容、运营管理程度和服务满意度等影响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同时,从政府、图书馆和读者等层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找出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其形成原因及主要障碍。然后以新公共服务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使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罗卫[7](2019)在《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供给格局,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但“互联网+”和“智慧文化”建设思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应用不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法同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相匹配,所供非所需,供给滞后于需求并且需求发掘能力缺失;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与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机制未能实现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来取得突破。智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其抽象为由理念、技术、人、组织和治理五要素构成的整体,五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须遵循“真、善、和、美”的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下能显着提高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信息共享与跨领域整合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人的微观需求及变化会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调整;智慧城市的组织变革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组织单位需要进行诸如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内部的革新与进步;智慧城市的治理之道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功能弱化和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动能。基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和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提出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依系统分析方法设计出由需求端和供给侧为主要构成的结构模型。需求侧主要从需求主体、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分析、需求形成四部分展开研究,分析了需求侧的系统构成、运行逻辑和工作产出。供给侧主要从供给主体功能规划、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供给过程优化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应用新兴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作为一项理论方案要运用于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路径。首先是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其过程表现为由“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平台建设→用户反馈”组成的螺旋模型。进而提出以整体性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激励与约束并存机制、以信息技术推动数据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建设。最后落脚到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项目的分类建设上来,包括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策略。
陈汝模[8](2019)在《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提倡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亟需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化,各学科领域对于海丝文献资源的需求迫切程度日益加深,为满足用户群体对海丝文献资源的迫切需求,实现海丝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数字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相应的也成为长期保存以及二次创新的重要之举。为此,文章以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况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具体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现今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所取得成果。并剖析不足之处,提出相应措施,以期助力于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以及福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方法以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以分析归纳法为辅。首先,系统、全面论述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包括数字化的内容、特征、原则,再接着论述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其次,全面分析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概况,分别从数据库建设、信息门户建设、其他海丝数字资源开发现状三个方面来阐述。最后,对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提取共性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对其建设有所助益。
余波,张妍妍,郭蕾,温亮明[9](2018)在《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四川省X县5个贫困村实地调研,发现:当前贫困地区存在数字化建设缺失、文化扶贫意识薄弱等问题;笔者运用文献调研方法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探索进程;从精准识别、即时共享、有效对接三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作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提出营造数字化建设氛围、加强信息素养教育、革新服务内容等数字化建设策略,以期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提供参考。
王梦婷[10](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研究》文中提出走进21世纪,传统文化回归,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国际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针对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逐渐开展,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非遗种类和数量繁多,保护工作方面仍显不足。此外,公众的文化需求随着数字环境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增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将非遗转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已成为国内外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趋势,也是解决供需矛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和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也在逐步进行中,但暂时没有从信息服务要素角度探讨非遗数字资源服务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非遗数字资源服务的现状和案例,得出以关注用户需求为服务原则、建立政府主导下跨机构跨区域协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丰富资源数量和质量、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建立完善的非遗数字资源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四个方面的经验启示。在信息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从信息服务要素角度,界定并剖析了我国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服务目标、服务主体、服务资源和标准规范四个要素,提出了基于要素分析的我国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模式框架,即应当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因子综合确定服务目标,并由服务目标决定服务主体、服务资源和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探讨了服务体系的管理机制和政策、资金、监督三大保障体系。然后在此构建方法指导下,选择苏州、南京、徐州为问卷调查点,通过对江苏区域非遗数字资源服务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研,对目前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提出优化的实现策略,从以满足江苏公众需求为服务目标、加快服务资源建设及整合工作、优化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立足于统一科学的标准规范构建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完善多方位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开展优化建设工作。本文以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为立足切入点,探讨既顺应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又顺应当前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构建方式,为我国非遗保护和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提供意见参考。
二、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
1.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叉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
2.1.1 概念内涵 |
2.1.2 特点和价值 |
2.2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
3.2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现状调研 |
3.3 图书馆非遗数据库资源建设调研结果 |
3.3.1 后续更新管理差 |
3.3.2 可视化展示功能弱 |
3.3.3 检索功能弱 |
3.3.4 访问不便 |
3.4 图书馆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现状调查 |
3.5 图书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的调研结果分析 |
3.5.1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表现形式分析 |
3.5.2 图书馆开展非遗活动的时间分析 |
3.5.3 图书馆合作开展非遗活动的网络关系分析 |
3.6 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
3.6.1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3.6.2 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程度低 |
3.6.3 未形成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3.6.4 非遗保护工作缺乏创新 |
3.6.5 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程度不紧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杭州图书馆的“西湖传说”项目的保护案例 |
4.2 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文脉”地方文献阅读品牌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省级图书馆非遗保护工作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2 劣势分析 |
5.3 机会分析 |
5.4 威胁分析 |
5.5 SWOT战略分析结果 |
5.6 小结 |
第6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讨 |
6.1 明确角色定位 |
6.2 开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 |
6.2.1 运用高科技手段建设高水平非遗数据库 |
6.2.2 融合前沿数字人文技术增强用户体验 |
6.2.3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非遗资源的利用率 |
6.3 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
6.3.1 打造非遗文化阅读品牌 |
6.3.2 打造非遗文创品牌 |
6.3.3 打造“图书馆+非遗+旅游”的服务模式 |
6.4 加强交流合作 |
6.5 开设非遗专题馆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图书馆馆藏资源研究 |
1.3.2 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 |
1.3.3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分析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战略规划 |
2.2.2 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法律依据 |
第三章 国家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馆藏资源类型 |
3.1 具有文物价值的古籍 |
3.2 展示特藏资源的图书 |
3.3 彰显时代文化的期刊 |
3.4 反映社会时事的报纸 |
3.5 记录民风民俗的音视频 |
3.6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出版模式分析 |
4.1 普通印本出版 |
4.1.1 附属出版社出版服务 |
4.1.2 馆内出版部门组织整理 |
4.1.3 与外部出版社合作出版 |
4.2 古籍影印出版 |
4.2.1 古籍原版影印出版 |
4.2.2 专题汇编影印出版 |
4.2.3 图录汇编影印出版 |
4.3 特藏数字出版 |
4.3.1 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 |
4.3.2 开展特藏数字出版项目 |
4.4 古籍数字出版 |
4.4.1 建立古籍专题整合平台 |
4.4.2 合作古籍数字化项目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 |
5.1 馆藏资源组织策略 |
5.1.1 优化古籍资源分类体系 |
5.1.2 根据资源特点选择出版方式 |
5.2 古籍资源开发策略 |
5.2.1 充分开发有价值的馆藏资源 |
5.2.2 利用古籍普查结果甄选古籍出版 |
5.3 特藏资源数字建设策略 |
5.3.1 借助多方合作力量共建馆藏资源 |
5.3.2 丰富特藏资源数字推广形式 |
5.4 特藏资源推广策略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现状分析 |
2.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概述 |
2.1.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 |
2.1.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意义 |
2.1.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 |
2.1.4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形式 |
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概述 |
2.2.1 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
2.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本质 |
2.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 |
2.3.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机遇 |
2.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挑战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
3.1.1 指标构建的思想 |
3.1.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3 评价指标的初选 |
3.2.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
3.2.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 |
4.1 绩效评价方法及适用性 |
4.1.1 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
4.1.2 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适用性 |
4.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因子分析模型 |
4.2.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与数据选取 |
5.1.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与选取 |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投入产出指标 |
5.2.1 投入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2 产出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3 因子得分处理结果 |
5.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 |
5.3.1 数据包络模型分析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 |
5.4.1 整合和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资源配置 |
5.4.2 协调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规模与投入力度相匹配 |
5.4.3 完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
5.4.4 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共享与合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进行投入产出指标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表 |
附录 C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指标生产前沿面数据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图书馆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
2.1.1 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
2.1.2 公共数字文化内涵 |
2.1.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涵 |
2.1.4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
2.2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内涵 |
2.3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 |
2.3.1 服务主体多元化 |
2.3.2 服务手段数字化 |
2.3.3 服务资源综合化 |
2.3.4 服务功能多样化 |
2.4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构成要素 |
2.4.1 资源保障能力 |
2.4.2 服务供给能力 |
2.4.3 平台技术能力 |
2.4.4 制度支撑能力 |
2.5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资源保障能力影响因素 |
3.1.1 资源数据库完备性 |
3.1.2 资源多馆异构整合性 |
3.1.3 资源建设兼顾地方性 |
3.1.4 资源共享渠道多样性 |
3.1.5 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性 |
3.2 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 |
3.2.1 传播方式创新性 |
3.2.2 数字文化服务范围覆盖 |
3.2.3 用户需求分析准确性 |
3.2.4 数字文化服务个性化 |
3.2.5 用户反馈跟进及时性 |
3.2.6 馆员服务专业性 |
3.3 平台技术能力影响因素 |
3.3.1 服务自动化 |
3.3.2 用户信息安全保障 |
3.3.3 维护平台技术先进性 |
3.3.4 服务技术创新性 |
3.3.5 资源导航检索方式多样性 |
3.4 制度支撑能力影响因素 |
3.4.1 国家政策法规支持性 |
3.4.2 服务标准规范化 |
3.4.3 馆员培训机制完善性 |
3.4.4 馆员服务绩效考核完备性 |
3.4.5 资金经费保障 |
第4章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4.3 确定指标权重 |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4.3.2 熵权法法确定客观权重 |
4.3.3 层次分析-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
4.4 确定评价方法 |
第5章 吉林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5.1 吉林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分析 |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1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
5.2.2 熵权法权重确定 |
5.2.3 层次分析—熵权法组合权重确定 |
5.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专家打分调研表 |
B. 吉林省图书馆2014年-2018年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给予支持程度 |
C. 吉林省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 |
致谢 |
(6)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构建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 |
1.1.2 增城区图书馆经费投入持续递增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图书馆 |
2.1.2 总分馆制 |
2.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2.2 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功能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4 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析 |
3.1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状况 |
3.1.1 增城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
3.1.2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
3.2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分析 |
3.2.1 设施状况分析 |
3.2.2 馆藏资源分析 |
3.2.3 服务项目分析 |
3.2.4 运营管理分析 |
3.2.5 服务满意度分析 |
3.3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统筹全区共建共享服务的矛盾 |
3.3.2 对镇街、村(社区)图书馆的管理矛盾 |
3.3.3 法人治理工作尚不完善 |
3.3.4 服务创新能力不足 |
3.4 原因分析 |
3.4.1 建设主体权责分散 |
3.4.2 人才队伍跟不上发展需求 |
3.4.3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
4.1.1 美国公共图书馆 |
4.1.2 日本公共图书馆 |
4.1.3 英国公共图书馆 |
4.2 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
4.2.1 杭州图书馆 |
4.2.2 深圳图书馆 |
4.2.3 东莞图书馆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对策 |
5.1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建设主体上移 |
5.2 夯实公共图书馆建设保障 |
5.2.1 制度保障建设 |
5.2.2 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 |
5.2.3 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
5.3 加快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
5.3.1 加快完善总分馆体制建设 |
5.3.2 落实总分馆统一化管理 |
5.4 促进资源向农村基层图书馆流动 |
5.4.1 做好纸质文献资源的共享 |
5.4.2 加强数字化阅读资源的共建 |
5.5 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 |
5.5.1 加强数字化服务 |
5.5.2 加强主题分馆的建设 |
5.5.3 加强特色群体服务 |
5.6 引入多中心治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 |
5.6.1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
5.6.2 优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
5.6.3 设立公共图书馆基金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增城区图书馆读者意见征求表 |
附录 B:增城图书馆主管部门、图书馆馆长、工作人员以及读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 C:正文中引用的人物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3.1 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与应用的研究综述 |
1.3.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
1.3.3 智慧城市与公共文化服务交叉研究综述 |
1.3.4 研究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 |
2.1.1 智慧城市的缘起 |
2.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
2.1.3 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
2.1.4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 |
2.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涵 |
2.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3.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
第3章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1 智慧城市的要素 |
3.1.1 智慧城市要素的选取 |
3.1.2 智慧城市要素的组成 |
3.2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1 智慧城市理念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2 智慧城市技术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3 智慧城市人的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4 智慧城市组织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5 智慧城市治理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第4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
4.1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出 |
4.1.1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情况 |
4.1.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势 |
4.1.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总体架构 |
4.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需求侧分析 |
4.2.1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体 |
4.2.2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 |
4.2.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
4.2.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内容 |
4.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给侧分析 |
4.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规划 |
4.3.2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 |
4.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优化 |
第5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施路径 |
5.1 加强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发展 |
5.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实质 |
5.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螺旋模型 |
5.2 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
5.2.1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实施意义 |
5.2.2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 |
5.2.3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推进策略 |
5.3 探索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类建设道路 |
5.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的基本布局 |
5.3.2 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 |
5.3.3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 |
5.3.4 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8)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概述 |
2.1 福建海丝文献概述 |
2.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概述 |
2.3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基础 |
2.4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
3.1 福建海丝文献数据库建设现状 |
3.1.1 福建公共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调查与研究 |
3.1.2 福建省高校系统图书馆中的海丝数据库建设现状 |
3.2 福建海丝主题的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现状 |
3.3 福建其他形式的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 |
3.3.1 福建海丝数字资源网上展览建设 |
3.3.2 海丝题材的动漫、电影等文艺精品创作 |
3.3.3 海丝题材的网络游戏开发 |
第四章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
4.1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特点 |
4.1.1 海丝数字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初见成效,资源分布不均衡 |
4.1.2 海丝数据库内容来源类型呈现多元化 |
4.1.3 海丝数据库表现形式单一化 |
4.1.4 海丝数据库内容格式日臻完善统一 |
4.1.5 海丝数据库的主题方向广泛 |
4.2 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区域分布 |
第五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滞后,用户服务能力较弱 |
5.1.1 海丝数字资源更新维护机制不合理 |
5.1.2 海丝数字资源为用户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5.2 资源开发力度有限,海丝数字资源特色化羸弱 |
5.2.1 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流于表面 |
5.2.2 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性不足致使特色价值无法显现 |
5.3 海丝数字资源的建设开发不均衡,传播、共享体系建设不完善 |
5.3.1 海丝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失衡严重 |
5.3.2 海丝数字资源传播、共享体系有待加强 |
5.4 海丝数字资源协同联合机制较弱,资源呈现内容同质化严重 |
5.4.1 管理缺位致使协同联合机制不健全 |
5.4.2 海丝数字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
第六章 福建省海丝文献数字化现状的发展策略 |
6.1 保障资源更新与维护机制常态化,推动用户泛在化服务体系建设 |
6.1.1 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定期更新,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性 |
6.1.2 切实把握用户真实需求,提升资源的用户黏度 |
6.2 加大海丝数字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海丝数字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
6.2.1 强化数字化主体的开发能力,提升用户群体的信息素养 |
6.2.2 推进海丝数字资源的创新力度,延长海丝数字资源的价值链 |
6.3 建立健全现代传播体系,完善海丝数字资源的共享体系 |
6.3.1 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扶持开发薄弱地区 |
6.3.2 借助互联网渠道,推广海丝数字信息资源 |
6.4 加大跨区域协调合作纵深维度,全面提升数字资源有序整合力度 |
6.4.1 逐步打破资源分布的区域隔阂,不断深化协调合作纵深维度 |
6.4.2 全面运用各类整合方式,实现海丝数字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四川省X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结果分析 |
2.1 调研概况 |
2.2 贫困地区存在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分析 |
3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
3.1 国外建设现状 |
3.2 国内建设现状 |
4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精准扶贫的作用及思路 |
4.1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
4.1.1 数字化建设精准识别致贫因子 |
4.1.2 数字化建设及时共享脱贫资源 |
4.1.3 数字化建设有效对接文化扶贫 |
4.2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 |
5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
5.1 明确数字化建设作用, 营造全民参与数字化建设的氛围 |
5.2 细化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对接总馆与基层馆的数字资源 |
5.3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因人因需提供信息素养服务 |
5.4 运用新媒体, 丰富线上线下数字资源共享方式 |
5.5 革新服务内容, 实现动态的文化供需对接管理 |
5.6 加强精准文化扶贫专员队伍建设, 丰富文化扶贫对象 |
6 结语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非遗数字资源 |
2.1.1 非遗数字化保护 |
2.1.2 非遗数字资源 |
2.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
2.2.1 公共文化服务 |
2.2.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
2.3 相关理论 |
2.3.1 信息服务理论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3 系统论 |
第3章 国内外非遗数字资源服务案例分析 |
3.1 国外公共文化机构非遗数字资源服务案例 |
3.1.1 美国记忆 |
3.1.2 法国Gallica |
3.1.3 日本亚太非遗数据库 |
3.2 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资源服务现状 |
3.2.1 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体系 |
3.2.2 非遗数字资源建设 |
3.2.3 非遗数字资源融合服务工程 |
3.3 总结启示 |
第4章 基于要素分析的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构 |
4.1 基于要素分析的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
4.2 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组成要素分析 |
4.2.1 服务目标 |
4.2.2 服务主体 |
4.2.3 服务资源 |
4.2.4 标准规范 |
4.3 基于要素分析的非遗数字资源服务模式 |
4.3.1 构建原则 |
4.3.2 模式框架 |
4.4 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路径 |
4.4.1 管理机制 |
4.4.2 保障体系 |
第5章 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优化分析 |
5.1 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现状述评 |
5.1.1 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
5.1.2 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存在的问题 |
5.2 需求调查设计及实施 |
5.2.1 问卷设计 |
5.2.2 调查过程 |
5.3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 |
5.3.1 基本属性 |
5.3.2 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使用情况 |
5.3.3 非遗数字资源服务需求情况 |
5.4 江苏非遗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
5.4.1 面向用户、面向需求的服务建设目标 |
5.4.2 加快服务资源建设及整合 |
5.4.3 优化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 |
5.4.4 立足于统一科学的标准规范构建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 |
5.4.5 完善多方位保障体系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问卷样本数据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四、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邓娟.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版服务策略研究[D]. 郭弘佩. 河北大学, 2021(0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杜礼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5]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陈柯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6]广州市增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欧阳兰. 兰州大学, 2020(01)
- [7]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罗卫. 湘潭大学, 2019(12)
- [8]福建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D]. 陈汝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J]. 余波,张妍妍,郭蕾,温亮明. 图书馆, 2018(06)
-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服务研究[D]. 王梦婷. 南京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