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参数,动态,高血压,血压,磁共振,断面,乳腺癌。
动态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马一鸣,周理兵,王晋,周佳,郑印钊[1](2019)在《基于直流阶跃电压试验与NSGA Ⅱ算法的同步电机动态参数辨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相突然短路试验是同步电机动态参数辨识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大型同步电机而言,由于突然短路过程的电流非常大,给电机系统造成损伤的风险较大,且试验及保护系统十分复杂。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直流阶跃电压试验的同步电机动态参数辨识方法。首先,推导基于直流阶跃电压试验的参数解析表达式,建立参数与电流响应的关系;然后,针对实测电流响应波形的噪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从含噪信号中提取出真实的电流响应信号;最后,利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演化算法(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电流响应信号进行时域拟合,得到了电流响应的解析表达式,进而推算得到同步电机d、q轴的稳态与动态参数。通过对一台376MV·A同步电机的样机进行动模试验,验证所提出的参数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流阶跃电压试验可以实现d、q轴参数的独立辨识,该方法试验设备少,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林艺嫔,张丽娟[2](2019)在《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正常体检的9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对动态血压参数和Pd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Pmax和Pd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i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Pd与24 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为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具有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上述指标对患者的心房损害程度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吴志祥,黄旭聪,施小帅,李晓健,闵静静[3](2019)在《基于参数自适应动态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压器局放源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定位中混合优化算法存在的寻优参数较多及寻优过程较为复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PADDE(参数自适应动态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压器局放源定位方法。在种群的变异及交叉过程中,结合适应度函数自适应地对传统DE(差分进化)算法参数进行选择,并动态地对当前种群进行更新,从而有效提高了寻优性能,并加快了收敛速率。通过Benchmark标准测试函数和实际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声定位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DE算法,PADDE算法寻优能力更强,得到的定位结果更加精确,定位误差始终保持较小的数值。(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11期)
施明良,陈国明,甘斌,周晟,梁宇[4](2019)在《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形态学、早期增强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结果乳腺恶性病变患者经DCE-MRI检查显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毛刺、强化不均匀占比均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者分界模糊占比略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恶性病变患者早期增强率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患者TICⅢ型曲线占比高于良性病变患者,Ⅰ型曲线占比低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的分析技术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给予有效诊断,利于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任燕燕,吕洪渠,王娜[5](2019)在《动态面板空间随机前沿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效率一般会受到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效应的影响,不易准确测算。本文考虑时空双重滞后特征,提出一种动态面板数据空间随机前沿模型,针对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借鉴已有的估计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广义矩估计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并证明了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在应用分析中,利用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科学地测算技术效率,实证结论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姚瑶,马覃峰,唐建兴,钱之银,李正荣[6](2019)在《基于多元参数约束动态提升送电断面热稳定限额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输电线路及其负荷断面受静态热稳定限额限制的现状,文章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多元参数的约束所形成的温度-负荷、安全稳定、健康状态叁大协同约束策略,运用动态增容手段,可保障输电线路或负荷断面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动态感知并预测其热稳定限额和安全运行时间限额,实现热稳定限额动态化、智能化、精益化管理,从而提高区域电网的综合运行能力,产生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黄开万[7](2019)在《机械设备动态运行表征参数的分解与迭加》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设备运行状态主要通过振动、温度、声音3个参数表征。通过分析出设备各个组成因子的运行情况,更好地把握设备整体运行状态,准确判断设备的性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实现对设备整体运行的动态掌握。(本文来源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2019年22期)
张爱娟,陈基明,朱晴,李周丽,颜秀芳[8](2019)在《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特性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值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46例不同月经状态女性资料,均行动态增强MR检查,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转运常数(K_(ep))及体积分数(V_e)。根据不同月经状态将受试者分为绝经前[增殖期(n=16)、分泌期(n=16)]和绝经后(n=14)。采用单因素方差或秩和检验比较子宫不同层面、不同月经状态的定量参数。结果相同子宫层面,不同月经状态子宫内膜K~(trans)、K_(ep)值及子宫结合带V_e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绝经后K~(trans)、K_(ep)值与分泌期和增殖期、分泌期K_(ep)值与增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带增殖期V_e值与绝经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月经状态,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的K~(trans)值、K_(ep)值及V_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各层面分泌期K~(trans)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结合带和肌层的增殖期和绝经后K~(trans)值与子宫内膜同一月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绝经后结合带与肌层间K_(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各层面同一月经状态K_(e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评判子宫疾病时应考虑不同月经状态下K~(trans)、K_(ep)和V_e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李浩元,谢晓东,童雨田[9](2019)在《希浦系起搏术后起搏参数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及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6例患者,其中22例行HBP,14例行LBBP,根据记录术中心腔内心电图和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别定义HBP和LBBP;观察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和HBP组的起搏参数的变化,包括起搏阈值、R波感知、电极阻抗,询问患者导线相关并发症情况,评价LBBP和HBP的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两组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稳定,随访期间未发现导线阈值升高、移位或脱位现象。结论从短期随访结果来看,选择希浦系统起搏安全可行,患者可在随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起搏参数;LBBP与HBP相比,R波感知、阈值更佳。(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何佳桐,岳妍,曹毅,于婵,陈永[10](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为预防CKD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肾功能相关检测的3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进行体格检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实验室生化测定。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动态血压参数筛检CKD的最佳界值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CKD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人群CKD的检出率为8.97%,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均高于非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筛检CKD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界点值分别为0.652和148 mm Hg,0.637和152 mm Hg,0.668和140 mm Hg,0.652和48 mm Hg,0.636和48 mm Hg,0.665和47 mm H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筛检CKD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140 mm Hg)和白昼平均脉压增高(≥48mm Hg)与CKD患病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3.371、2.687,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CKD密切相关,在CKD患者的降压治疗中需加强动态收缩压和动态脉压的管理,夜间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脉压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重点监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9年11期)
动态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正常体检的9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对动态血压参数和Pd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Pmax和Pd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i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Pd与24 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为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具有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上述指标对患者的心房损害程度进行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一鸣,周理兵,王晋,周佳,郑印钊.基于直流阶跃电压试验与NSGAⅡ算法的同步电机动态参数辨识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9
[2].林艺嫔,张丽娟.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9
[3].吴志祥,黄旭聪,施小帅,李晓健,闵静静.基于参数自适应动态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压器局放源定位[J].浙江电力.2019
[4].施明良,陈国明,甘斌,周晟,梁宇.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
[5].任燕燕,吕洪渠,王娜.动态面板空间随机前沿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9
[6].姚瑶,马覃峰,唐建兴,钱之银,李正荣.基于多元参数约束动态提升送电断面热稳定限额策略研究[J].电工技术.2019
[7].黄开万.机械设备动态运行表征参数的分解与迭加[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
[8].张爱娟,陈基明,朱晴,李周丽,颜秀芳.不同月经状态女性正常子宫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特性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9].李浩元,谢晓东,童雨田.希浦系起搏术后起搏参数动态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何佳桐,岳妍,曹毅,于婵,陈永.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