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文论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话语,美育,批评,儒家,鲁迅,学术。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杨力[1](2019)在《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性文化,从科学视角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性欲",强调女性和男性在性维度上拥有平等的权利。性观念、性知识和性话语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不但形塑了现代中国人的性观念,而且展现了科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侧面论证了五四运动之于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航宇,陈曼[2](2019)在《从Power100看中国现代艺术在全球中的话语权》一文中研究指出Power100作为全球艺术权力发展的风向标,所显现的数据信息同样也揭示出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本文基于2008-2018年的全球Power100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对中国现代艺术在全球中话语权的现实地位及关联因素的研究,以期为中国艺术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陈剑,谭好哲[3](2019)在《中国现代美育话语中的本土现代性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美育话语以西方美育思想的本土化和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基本原则,立足于自身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在人性、人格与人生叁个层面上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本土现代性精神,其具体内容为:在树立科学理性精神的前提之下激发人的审美欲求,以个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为基础提升人的道德品性,以审美超越的方式构建高远的人生境界。而这对当代美育话语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树立美育话语体系建构自觉意识的基础上彰显美育的人文精神。(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陈旭东,程霖[4](2019)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古今贯通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及提升中国经济学国际学术话语权及其地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对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旨在揭示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演进规律,探索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可行路径,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建以来所累积的相关着作类研究成果发展变化的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中国现代经济思想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理论创新成果的系统梳理,并实现从分散走向综合、从割裂走向贯通、从域内走向海外的转变。概言之,深耕与打通并行,是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及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在新时代不断完善成熟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杨永明[5](2019)在《中国现代文学公共领域的空间构成与话语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公共领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文学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文学生态系统从参与主体、存在形态、运行机制等的结构上的根本转型。其结构形式由文学期刊、文学社团、书局、书店等构成,并出现了以这些空间结构方式为核心的作家群和系列创作的局面。文学公共领域开始真正担负起哈贝马斯所说的"自我启蒙"的功能,成为公众关于社会与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公开的理性批判与讨论的自由交往空间。(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阿丽[6](2018)在《“以批评家自居”——李长之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研究(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长之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他明确而清醒的批评家意识,在他有机会从事文艺批评写作的二十多年中,他始终对"批评家"心怀敬意与信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进行了大量的文艺批评实践,还对文艺批评自身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比如文艺批评的写作、批评态度、批评精神、文艺批评渊源、研究课题、批评者学识修养等。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较早地从专业化的角度对于文艺批评自身展开了如此全面的理论思考,对现代文论话语的顺利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春宇[7](2019)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之建立——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系统评价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虽系文言写成,但在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中,却成功化用了西方的理论方法和文艺批评话语,使之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系统构建的典范。鲁迅对诸多小说的批评论断和对其理论问题的阐释不断被后人引用和遵奉,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借鉴的必要资源。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构建这一角度,通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名着和一系列小说学问题的评价、论述,梳理鲁迅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的特点,并以鲁迅在《儒林外史》的评价中所建构起的"讽刺理论"为例,阐述鲁迅话语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效宏[8](2019)在《时代话语与历史叙事的互为——“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现代广告业的价值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广告业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现实性切合"和"趋向性共为"的动态型价值逻辑,这一逻辑反映在40年现代广告业的叁次价值生成与升级变迁当中。因此,中国现代广告业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形成了时代话语与历史叙事的有机互为过程,促使中国现代广告业逐步从"工具意识""产业意识"向"社会意识"转型升级。在当前"中国故事"这一国家话语的宏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广告业也历史性地迎来了自身内在价值重构与行业生态转型的重大机遇。基于关联认知理论,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探讨中国现代广告业在其社会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价值逻辑。(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陈步伟,佟华华[9](2019)在《新发展理念与中国现代性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又一次突显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引,五种新发展理念辩证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扩展了发展思路;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南,新发展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升级,扩展了发展视阈;作为紧抓时代机遇的关键理念,新发展理念从发展主体、发展重点、发展原则等方面创新了发展实践模式。由于新发展理念具有较高的凝练性与较大的阐释空间,恰好可以作为构建中国现代性话语的突破口。换言之,新发展理念的提出预示着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当代出场。(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冯学勤[10](2019)在《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式,皆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之,中国现代美育话语是儒家心性之学选择西方美学的结果,从而构成另一条至关重要的本土谱系脉络。研究者极易因西方知识体系的强势介入,而忽略中国现代美育与本国学术传统斩不断的历史连续性。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等人对于西方美学的接受动机及本土化阐释等问题,将使这条内在的学术谱系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凸显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本土文化特色。(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9年01期)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ower100作为全球艺术权力发展的风向标,所显现的数据信息同样也揭示出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本文基于2008-2018年的全球Power100的信息,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对中国现代艺术在全球中话语权的现实地位及关联因素的研究,以期为中国艺术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杨力.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航宇,陈曼.从Power100看中国现代艺术在全球中的话语权[J].中外建筑.2019
[3].陈剑,谭好哲.中国现代美育话语中的本土现代性精神及其当代启示[J].美育学刊.2019
[4].陈旭东,程霖.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J].学术月刊.2019
[5].杨永明.中国现代文学公共领域的空间构成与话语向度[J].昌吉学院学报.2019
[6].于阿丽.“以批评家自居”——李长之与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研究(一)[J].文化与诗学.2018
[7].王春宇.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之建立——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杨效宏.时代话语与历史叙事的互为——“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现代广告业的价值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
[9].陈步伟,佟华华.新发展理念与中国现代性话语[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冯学勤.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J].艺术百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