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风险,融资,优先股,模式,互联网,银行。
风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殷红[1](2019)在《年报问询监管、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锚定效应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承担着一线监管责任。交易所的监管方式多样,包括行政处罚性监管和非行政处罚性监管(陈运森等,2018a)。其中,非行政处罚性监管以出具问询函为代表。当交易所在审核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过程中发现其信息披露或交易行为未达到监管标准时主动发函问询,要求上市公司补充披露或做出解释,而非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因此,被称作"非行政处罚性监管"。在当前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模式由"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本文来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期刊2019年12期)
陈旭东,高雅,刘嫦[2](2019)在《沪港通开放与审计收费:风险传染效应抑或监督治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审计定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对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公司财务报告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也是把控资金安全的"守门人"。在证券市场上,事务所通过合理的审计收费可弥补其合理开支,并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同时审计收费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2010年出台(本文来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期刊2019年12期)
翟永会[3](2019)在《系统性风险管理视角下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业与实体行业间存在复杂网络连接,银行系统稳定受各行业影响。本文将实体行业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双向反馈机理,对风险在实体—银行间的传递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剖析。随后,构建时变t-Copula-CoVaR模型,测度我国各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显着,且呈时变特征。具体来看,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钢铁业、化工业。银行业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存在差异,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再次为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管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仅需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还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脆弱性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形成风险隔离屏障。(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黄莉,许冠斌[4](2019)在《战略偏离度、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基于经营风险的中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3~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上市公司战略偏离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质量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偏离度与审计收费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战略偏离度对审计收费产生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经营风险在战略偏离度影响审计收费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传导作用,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路径机理。(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9年24期)
李春玲,周昂[5](2019)在《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的效应及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先股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各类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满足监管要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城市商业银行的代表——北京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优先股融资的方案条款、融资效应及融资风险,研究发现优先股融资可以带来短暂的正向市场效应并优化资本结构,但对盈利能力的改善并不显着,进而提出了本案例对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启示并给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翁志超,颜美玲[6](2019)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2013—2017年商业银行指数和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日度收盘价数据,结合GARCH-Copula-CoVaR模型来度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为正且明显,而且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异质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敏感。(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2期)
张天顶[7](2019)在《规模的门限效应、综合化经营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传统业务收入比重不断降低、谋求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战略。现有研究常采用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综合化经营程度的测量指标,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技术缺陷。本文将非金融企业产品多样化熵的测量指标引入到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分析,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化经营程度的测量问题。基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理念,本文在利用成分期望损失方法测量商业银行层面系统性风险基础上,借助于动态面板门限模型重点探讨并识别了商业银行规模的门限效应,并借此区分不同的机制状态来分析综合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化经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作用具有规模的门限效应,表现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会降低系统性风险,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会增加系统性风险。(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许振宇,陈恒,李清均[8](2019)在《中国PPP增信框架效应:风险损益均衡的理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PPP增信框架效应是一个风险损益平衡的结果。关注积极语境影响PPP增信框架效应生成,适度管控好风险,进而获得风险溢价,是PPP增信框架效应的治理目标。中国PPP增信的框架效应经验是:PPP增信版本出现了叁个积极变化,把握了政府增信供给、SPV放大增信结果、混合治理把控风险叁个环节,实现了强化正风险收益、强化无风险收益和减少负风险收益叁个风险损益平衡。PPP增信框架效应机理表现在,决策主体的相机抉择体现出不完全合同的持续激励、损失控制表现为风险厌恶和风险溢价显现的心理账户建立或开闭。数理均衡分析认为,其风险溢价对冲风险损失后出现经济剩余,心理账户的开闭取决于提高发展预期与保持适度消费的合理增长。(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茅蕾蕾,朱华,陆康生,龚玉,陈春玲[9](2019)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于医院冷藏药品风险管理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规范药品冷链管理,降低冷藏药品断链风险,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分析冷藏药品院内流通环节,筛选潜在失效模式,对其严重度、发生度和检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风险优先(RPN)值,确定优先改善的失效模式,分析原因,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评价实施效果。结果与结论筛选出9个高风险失效模式,经干预后均降为低风险,RPN值均显着降低(P <0. 05)。冷藏药品断链风险主要与温度及时间相关,FMEA可有效量化冷藏药品断链风险,筛选潜在高风险失效模式,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从而保障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2期)
陈炎英,程奇,卓瑞燕,陈凌琳,林春[10](2019)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风险管理价值。方法选取本院9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本院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前进行治疗的45例患儿为A组,在该组患儿的PICC护理中采用常规风险管理;选取本院实施FMEA后进行治疗的45例患儿为B组,在该组患儿的PICC护理中采用FMEA进行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每个失效模式的RPN值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的每个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A组(P<0.05);B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着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每个失效模式的风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风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审计定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对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公司财务报告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也是把控资金安全的"守门人"。在证券市场上,事务所通过合理的审计收费可弥补其合理开支,并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同时审计收费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2010年出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殷红.年报问询监管、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锚定效应理论的视角[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
[2].陈旭东,高雅,刘嫦.沪港通开放与审计收费:风险传染效应抑或监督治理效应[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
[3].翟永会.系统性风险管理视角下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
[4].黄莉,许冠斌.战略偏离度、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基于经营风险的中介效应研究[J].财会月刊.2019
[5].李春玲,周昂.北京银行优先股融资的效应及风险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翁志超,颜美玲.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9
[7].张天顶.规模的门限效应、综合化经营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J].统计研究.2019
[8].许振宇,陈恒,李清均.中国PPP增信框架效应:风险损益均衡的理论解析[J].商业研究.2019
[9].茅蕾蕾,朱华,陆康生,龚玉,陈春玲.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用于医院冷藏药品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9
[10].陈炎英,程奇,卓瑞燕,陈凌琳,林春.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