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研究

中山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研究

贾文锋[1]2004年在《中山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潜力和活力,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动和人缘、地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山市的企业集群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山乡镇企业集群借以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外向型经济优势等因素正逐步消失殆尽,企业集群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更大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利用已经形成的集聚优势实现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区域竞争优势?如何定位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集群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中山市的企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对镇区企业集群的形成因素、集群定位、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指出中山市的企业集群目前只是具备了发达国家产业区的雏形,在集群的规模、竞争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企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集群内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并在研究中侧重于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从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宏观职能和微观功能方面重点分析了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双重角色,指出政府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订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于进行机制设计并监督其运行,由此得出结论:1.由于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理想,因此,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占据着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无法替代的主导地位。2.政府在企业集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定位,决定了政府既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环境,又要协调好创新网络中各结点、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承担起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又要制定法律、法规、制度等“软环境”建设,为地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I摘 要3.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途径包括对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软环境、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增强服务职能等多个方面。最后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又联系中山实际进一步探讨了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措施和途径,提出了促进中山市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策略:1、加强区域内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盟与协作;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3、完善和深化集群内的生产链,实现网络化制造;4、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走出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低的困境;5、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继续开拓和发展外向型经济;6、重视品牌管理,塑造集群内企业的品牌优势;7、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马建会[2]2004年在《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以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群和意大利的传统中小企业集群为带边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凭借其出色的经济表现,引起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产业政策制订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地方产业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政策或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产业群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故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地方政府集群治理实践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的分析,揭示集群网络、集群创新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集群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 本文以产业集群形成、成长与持续发展的机理为主线,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东莞和中山等地的产业集群为例,对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机理进行深入探究,阐述产业集群阶段性演进的特征和不同阶段尤其是从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演进时的集群网络、集群创新机理,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8章,第1章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第2章对国内外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在评述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对产业集群研究的进展;第3章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集群的特征,指出集群网络、集群创新是集群的核心特征,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集群进行了分类;第4章依据产业集群成长动力的差异,将集群成长划分为集群的初期形成、加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叁个阶段,对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成长特点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随着集群的成长,在集群成长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出现明显的更迭,在产业集群的萌芽发育阶段,主要是外部经济、地域分工等因素在起作用,推动集群的初步形成与萌芽;随着集群的成长,推进集群快速成长的动力因素逐渐为集群的外部经济、社会资本、比较优势所替代;产业集群由成长阶段进入成熟阶段,最为重要的成长动力为集群创新与扩散、集群网络等因素。第5章和第6章分别分析了集群网络与集群创新。第7章为个案研究,利用企业访谈资料,分析虎门服装产业集群、清溪电子产业集群、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集群网络与集群创新;在剖析广东产业集群叁个具体案例的基础上,综括了广东产业集群成长的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及广东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制约因素;第八章利用本文建立的分析框架,从我国产业集群成长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促进持续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如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区域品牌、产业组织政策等。 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学术界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文章的创新主要有:提出集群网络与集群创新是推进集群持续成长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并分别探讨了集群网络、集群创新的内部结构和联系机理,分析了集群网络发育叁个阶段的差异,集群网络成长与社会文化环境、劳动力流动、全球化的关系。分析了集群创新中的核心集群创新系统与辅助创新系统,指出核心创新的集群内部学习、集群外部学习的实现路径,集群创新分工机制、集群创新溢出保护机制。为研究产业集群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国当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

王军[3]2010年在《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企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鉴于集群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和扶持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青岛农业发展的实际,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对企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共生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农业企业集群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论文还结合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现状,对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了影响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地域特点和现实条件,构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四种模式,并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政府作用和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各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和梳理了企业集群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共生理论,并对农业企业集群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叁部分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着名集群成长的案例做了比较研究,得出了青岛市发展农业企业集群的启示。第四部分现状与实证分析,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用因子分析法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模式构建,结合青岛市现状和以上分析的结论,提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四种模式。第六部分机制构建,针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集群成长的政府机制。第七部分构建了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外部支撑体系。

张荣刚[4]2005年在《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在产业组织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揭示了通过企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企业集群是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专业分工、资源互补,又维持着长期稳定的、非特定合约或合作默契,在一定地域范围集聚,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系统整合、网络共生、环境耦合的企业和机构群体。企业集群令人瞩目的发展来源于其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优势的确立必然以其拥有的竞争力为内在依据。本文结合企业集群的成长历程和逻辑,以系统科学的视角来观察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生成与提升,鉴于企业集群是一个多主体、自组织,在特有内在结构与外部关系协同演化下的网络化系统,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系统整体视角来考察企业集群竞争力,需要提出一个能够涵盖集群内所有主体非加和性整体能力的竞争力概念——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本文围绕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这一核心概念,在界定了主体——企业集群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存在;结合系统论分析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系统框架,结合演化论分析集群与其总体竞争力的生成与发展,并将两者进行验证和对接;在前面研究结果基础上,分析了集群总体竞争力的局限与风险,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一些对策建议。首先,对企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界定和分析,并比较分析了相关的一些概念;将企业集群的成长历程划分为雏形、扩张、成熟、衰退、再生等阶段;借鉴生物学相关概念提出企业集群内非契约性的产业组织共生性、借鉴社会学相关概念提出企业集群与环境之间非契约性的区域社会根植性,从静态和动态演化两个角度总结出集群的系统性、共生性、根植性叁大特征。其次,从竞争力概念、内容与管理出发,通过对孤立企业和企业集群为代表的中间性组织的比较,分析了竞争力概念的可拓展性,从而在逻辑上论证了集群总体竞争力存在的客观性。认为集群总体竞争力是在集群成长过程及特定的情景中沿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围绕系统整合、网络化共生和社会地域根植而生成的互补性、整合性能力体系。再次,通过梳理与集群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合理成分,对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决定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分析框架;认为,集群总体竞争力的核心是集群的系统整合能力,它整合了集群的共生能力和根植能力并进一步决定总体竞争力的次核心层以及市场绩效层,从而最终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些层次的竞争力系统整合共同构成了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考虑到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生成基于企业集群的成长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虽然他们的成长与生成遵循各自独特的逻辑,但阶段和历程的基本一致,本文将企业集群的成长

陈朝隆[5]2007年在《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工的深化,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对象增加,交易频率上升,产业链环节的协调与整合问题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研究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机制与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产业链的构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概念,指出产业联系是产业链的本质,并讨论了产业链与价值链、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与战略,建立起区域产业链构建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区域之间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受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制度、交易成本及分工水平等的影响,竞争力强的产业链通常是跨区域分布的,将产业链所有环节都纳入区内未必是最好的策略。本文还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产业集群实际属于产业链现象,是产业链条或链段在特定区域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多种特性都可以用产业链加以解释。论文从经济效应、产业关联、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区域产业链构建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根据产业链环节起源、链接关系和发展路径,总结出内生拓展、引进配套和环节嵌入等叁种区域产业链构建模式,并提出特色型、文化主导型和创新主导型叁种区域产业链模式构建的优化策略。论文强调了产业链经营的思想,并分别从类型选择、环节配置、节点集聚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构建战略。本文以珠叁角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榄、石龙、狮岭叁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叁地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与构建模式进行了概括与分类,指出当地自然资源对叁地主要产业链的影响微弱。与公司“先销售后生产”的拓展模式不同,叁地产业链发展表现出“先生产后销售”的环节延伸顺序,本文据此总结出了一种区域产业链环节拓展的一般模式。研究表明,区域产业链各链环节生产与“流”的规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反映出区域经济边界的多孔特性和区域产业链结构的网络性特征。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叁地产业链的产业增长率指数有明显差异,以石龙电子信息产业最高,而小榄食品饮料产业和狮岭皮革皮具业则较低;从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链贡献最大,次为狮岭皮革皮具产业链,而多链交汇的小榄则相对较小。狮岭镇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虽明显高于小榄和石龙,但它的产业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新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即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市场集中度。根据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论文提出了叁地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对策。

邵周策[6]2011年在《转型期中山市民营企业家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民营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灵魂人物-民营企业家,而企业家的行为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之一,是最具价值的人力资本,它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发展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着企业的绩效水平。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具备活力与竞争优势的企业都源于其优秀企业家的卓越的行为。因此,民营企业家的行为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组织学、行为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家行为理论、指导民营企业健康高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叁十年以来,中山市的民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占据中山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甚至成为部分镇区的最大经济支柱。中山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几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努力,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山民营企业家行为所展现出来的锐意进取、谦虚谨慎、务实肯干的优良品质,也暴露出诸如保守、不注重合作等不足之处,影响了新形势下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研究简要回顾企业家行为相关理论,阐述了民营企业家行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山市民营企业家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转型期中山市民营企业家决策趋向谨慎稳健、偏爱家族式管理、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参政议政趋向明显、低调保守创新不足、积极参与社会责任行为、注重实用性学习等七项特征,随后从企业家个体、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环境等叁个大的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对如何完善民营企业家行为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郑胜利[7]2003年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灵活专业化生产特征、合作网络特征、社会文化特征、自我增强特征、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特征的产业集群,既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等级制之间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生物群落特征的产业种群或企业发展生态系统,更是一种区域创新网络。因其建立在区域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扩张优势,产业集群有利地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宽松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制度环境,中国产业集群的起源和发展与区域优势的动态转化息息相关。浙江依托本地区独特的区域性商业文化积淀和传统产业特定性要素的凝结,凭借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与地方政府柔性化经济行为的默契配合,较早地选择了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区域性的专业市场等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并在内源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体制落差”优势,催生了内生式传统产业集群;广东则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以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与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等优势链合,在发展型地方政府、“游击队企业家”、创造性效仿者和港台及外国中间贸易商的企业家协调机制作用下,崛起了外商投资企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在对其得天独厚的首都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和智力密集优势、企业衍生及集聚优势、创新创业文化优势的有机整合后,兴起了高科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后的阶段性演进包括集群内部系统沿时间的纵向进化与成长以及集群向外部空间的横向延伸与扩展。前者因产业网络、动力机制、竞争优势、经济绩效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可以分为发生、发展和成熟叁个阶段,后者主要有两种方式:集群在其邻近地区的外部空间运动形成集群群与边缘产业集群;集群沿着产业链向高端环节或低端环节进行产业转移,跨区延伸成超越本地范围的集群链。中国目前在发展集群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聚非集群化”和“集群不经济”现象以及如何提升现有集群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关联”、加强区域信誉建设与适时实现“集群转换”、构筑“提升集群层次的叁维度原则”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陈创强[8]2011年在《地方政府在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依托地域集聚优势,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在全国各经济发达地区均已广为铺开。在广东省中山市,以全省1%的国土面积、不到2%的户籍人口,建成了珠叁角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城市,全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6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4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8个,培育出500多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称号,中山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固然需要自身努力外,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引导、扶持、规范也间接影响和作用于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如何使得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能高效的落实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中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钻石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周期理论,研究产业集群各个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要素发展特点,然后从政府角度分析在这些要素和关键点上政府政策所能支持配合的地方,从而得出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的要素及其机理。并以中山市为例,分析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四个着名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概括出中山市政府为了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而做的努力,最后通过阶段要素归纳法总结出政府为提高传统和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以及在其形成-成长-成熟各个阶段的措施要点与原则依据,并对中山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和中山市政府的政策扶持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将为国内产业集群各个发展阶段竞争力发展中,地方政府引导、扶持、规范等措施的执行点提供样本依据和理论依据。

孙霞[9]2009年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这一主题,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以及大量经验数据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借鉴国外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并结合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试图改变以往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寻找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建立起一个基于产业集群基础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为制定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随着生产过程中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企业和机构通常会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向要素资源丰富或区位优势突出的地区集中,最终形成彼此联系密切,且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渐呈现出群体竞争,即产业集群式竞争的特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但是非均衡发展的过程必须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整体繁荣,相互依存的各区域经济都能得到发展,并且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逐步缩小的,或者保持在合理和适度的范围内,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不协调,将会给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造成一定的利益损失,最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和质量。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会通过影响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内自然要素的多少、制度环境的优劣、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区域整体开放度的大小,以及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等因素都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大量经验数据的分析表明了我国目前的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很不协调,充分表现在地区分布总量的不协调、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和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协调。而由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不协调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协调的状况,表现在地区经济总量、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因此,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不协调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协调向协调的方向努力,应该改进区域环境中会对产业集群产生较大影响的那些因素来积极培育和发展落后地区的产业集群,调整区域内部产业集群发展不协调的方面,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的目标。本文通过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路径方法。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理解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王蓉梅[10]2004年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相关集群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首先,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实和集群化的战略意义两方面的分析,说明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有效战略选择;然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总结集群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其集群化持续、纵深发展的四大策略;最后,根据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和地方政府在集群中的重要地位,重点论述策略中的两大方面,即“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中山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研究[D]. 贾文锋.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2]. 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 马建会. 暨南大学. 2004

[3].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D]. 王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10

[4]. 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D]. 张荣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5]. 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D]. 陈朝隆. 中山大学. 2007

[6]. 转型期中山市民营企业家行为研究[D]. 邵周策.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7].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 郑胜利.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8]. 地方政府在中山市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陈创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9].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 孙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蓉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中山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