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山庙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成因,地层学,油气藏,地区,砂岩,地层。
公山庙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赵昊,夏宏泉,胡永东,陈心宇[1](2007)在《公山庙构造地应力实验与测井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搞清地应力大小的分布情况,可为钻井设计、油层改造和开发井网的调整及预测原生裂缝发育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确定地应力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凯塞效应法测定地应力是一种较为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基于凯塞效应实验,测定了川中公山庙构造的沙溪庙~大安寨组地层5块岩芯的地应力,结合测井计算的地应力数值,对实验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测井计算的动态地应力大于实验测定的静态地应力,其原因是实验测定静态地应力没有考虑到孔隙压力的贡献,需要对测量值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地应力与测井计算的地应力非常接近,误差较小,说明测井计算的地应力能够满足现场钻井工程需要。(本文来源于《国外测井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高鹏鹏,蒋裕强,许廷生[2](2006)在《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为指导思想,在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作用—基准面旋回—非均质性研究”的思路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沙一油藏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在沙一油藏滨浅湖—叁角洲相沉积体系中共划出1个长期、6个中期和29个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指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一般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弱;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泥质沉积较发育,非均质性强;同时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06年04期)
秦启荣,李乐,苏培东,徐多悟[3](2005)在《挤压性盆地正断层成因探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系统的成因分析认为,在挤压型构造盆地中发育的正断层是由于构造挤压力的转换,断裂"先剪后张"而形成的具有正断层效应的复合型正断层,并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用数值分析技术和Griffith理论对其成因进行了验证,这对于挤压型盆地中的地震资料解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5年02期)
刘莉萍,秦启荣,李乐[4](2004)在《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储层裂缝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山庙构造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结合岩石强度理论 ,计算出储集层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 η;将该值与现有井的实际生产资料对比分析 ,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 η门槛值 ;利用此标准 ,并运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 ,结合野外裂缝观测结果 ,以及现场实际生产资料等 ,对沙一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刘莉萍[5](2004)在《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及裂缝孔隙度数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中公山庙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油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九五”期间原油勘探的重大发现。沙一段油藏虽产能高,但属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断层、裂缝的发育极大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并且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因此,对于公山庙构造沙一段油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储层裂缝评价问题。 本文探索并完善了一套以区域构造调查资料、叁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资料以及测井、钻井、试油等大量实际资料为基础,以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地质力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构造解析、数值分析、数理统计为技术手段的裂缝预测和裂缝孔隙度数值评价系列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对沙一段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成因、类型、延伸方向以及裂缝孔隙度等特征,进行二维空间上的半定量或定量预测及评价,结果如下: 川中北部地区构造主要受到燕山中后期南北向均匀挤压力和喜山期南西向压扭构造力的作用而形成。相应地,公山庙构造及其断裂系统的形成也可分为两期,即早期南北向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和晚期北东—南西方向的构造压扭作用。沙一段储层裂缝较发育,但由于该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裂缝发育分布极不均匀,且主要受断层控制,而褶皱因幅度低,对裂缝的控制影响较小。裂缝类型包括,高角度(直立)剪切缝、低角度剪切缝、高角度张裂缝和南北向直立剪切缝。裂缝延伸方向较多,北东、东西、北西、南北向裂缝都有一定程度发育,其中北东和东西向裂缝构成川中公山庙地区裂缝系统的主体。裂缝孔隙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北东向中小断层处的裂缝孔隙度比北西向和东西向小断层的稍大。中、小型断层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裂缝孔隙度值在0.01~0.04%之间的区域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特别是北东向的正断型断层附近,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南北向隐伏断层所对应的区域,因受下部断层错动的影响,岩体容易破裂并形成裂缝,裂缝发育,裂缝孔隙度值也较高,并且由于没有断层的破坏,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是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区。 利用裂缝综合预测和裂缝孔隙度数值评价结果,为公山庙构造沙一段油藏开发方式的选择及注采井网的部署提供较可靠的地质依据,也为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学院》期刊2004-04-01)
秦启荣,李乐,郭贵安,李军,苏培东[6](2003)在《公山庙构造沙一段储层断裂系统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中公山庙地区沙一段储层断裂发育 ,各类断裂在规模、性质、特征和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四川这样的挤压性盆地中发现了大量具正断性质的断层。文章从川中地区构造背景出发 ,分析了公山庙构造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过程 ,然后根据断裂构造的特征分析 ,探讨研究区各类断裂的形成、改造、定型过程 ,解释了断裂系统的成因 ,重点对具正断性质的断层成因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3年S1期)
王敏,屈永志,范明祥[7](2003)在《探秘公山庙》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的石油勘探,倾注了老一辈石油人的大量心血。近年来,四川地调处应用叁维地震新技术,在川中地区公山庙构造取得了重大突破。 公山庙是川中地区石油勘探的主要构造之一,位于四川省南部,属四川盆地川中古隆平缓构造区的南充构造群北缘。1977(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03-12-03)
谢继容,唐大海[8](2002)在《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段油藏成藏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山庙构造是目前川中油气勘探的一个重点区块 ,该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油藏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九五”期间原油勘探的重大发现。该油藏是构造—岩性复合油藏。通过对沙一段油藏成藏条件的系统深入分析 ,认为储层及油源通道是成藏的关键。油源主要来自下伏凉高山组烃源层 ,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含量高 ,烃源丰富 ,为沙一段油气富集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储层为低孔渗、致密、非均质性极强的薄层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受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 ,多类型的储集砂体在纵横向相互迭置 ,从而导致储集砂体的集中发育 ,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条件。断裂发育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是影响产能的关键 ,并且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重要的通道。综合分析提出了“储集砂层与断裂并重”的勘探指导思想 ,并且指出勘探中应注意 :①沙一段底部砂层的稳定性及其品质的差异性 ;②沙一段中上部河道的多样性、垂向迭加性及侧向迁移性、河道砂发育的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2年S1期)
吴月先[9](2001)在《公山庙构造钻探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中部地区的公山庙构造位于营山构造与八角场构造之间 ,是大安寨地层湖盆沉积中心地带 ,生油条件较好 ,有助于高效钻探。大安寨油气藏是非常规的介壳灰岩油气藏 ,地层内的天然裂缝起到储集、流通双重作用。已钻 1 5口公字号的井 ,均获工业油气流 ,钻探的成(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01年02期)
公山庙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为指导思想,在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作用—基准面旋回—非均质性研究”的思路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沙一油藏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在沙一油藏滨浅湖—叁角洲相沉积体系中共划出1个长期、6个中期和29个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指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一般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弱;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泥质沉积较发育,非均质性强;同时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山庙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昊,夏宏泉,胡永东,陈心宇.公山庙构造地应力实验与测井计算分析[J].国外测井技术.2007
[2].高鹏鹏,蒋裕强,许廷生.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J].特种油气藏.2006
[3].秦启荣,李乐,苏培东,徐多悟.挤压性盆地正断层成因探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5
[4].刘莉萍,秦启荣,李乐.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储层裂缝预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
[5].刘莉萍.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段储层裂缝预测及裂缝孔隙度数值评价[D].西南石油学院.2004
[6].秦启荣,李乐,郭贵安,李军,苏培东.公山庙构造沙一段储层断裂系统成因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3
[7].王敏,屈永志,范明祥.探秘公山庙[N].中国石油报.2003
[8].谢继容,唐大海.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段油藏成藏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2
[9].吴月先.公山庙构造钻探取得新进展[J].断块油气田.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