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

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

王国才[1]2004年在《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矿产资源开发为吉林省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矿山的开采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加上不合理开发利用,采矿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越来越突出。一些企业在矿山的开采时,只注重经济利益,环境意识淡薄,加上生态恢复技术方法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加强矿山环境防治对策研究,通过防治对策的研究,为矿山企业的开发生产提供理论导向;为政府治理矿山环境决策提供政策的技术支持;为吉林省矿山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四矿”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吉林生态省的建设,有效控制矿区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吉林省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占用与污染土地;地面景观形态改变;矿区疏干、水源枯竭;污染空气及地下水等。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存在的问题为资金缺乏;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缺乏环境保护和资源有偿使用的观念,有法不依;生态恢复对象和方式也较为单一;技术相对落后。 矿山生态恢复可行性政策的总原则:提倡清洁生产;突出人地关系,追求整体协调;综合整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标准,严格执行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因地制宜,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收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方法措施主要有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轻污染;采用矿业开发的绿色科技减轻环境影响;生物恢复技术;工程恢复技术等。 主要防治对策及建议为:(1)建立和完善矿山管理体制;(2)建立配套的法规系列;(3)多元化资金渠道;(4)加强矿山环境监测及预测预报制度;(5)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6)加强矿山环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胡明忠, 王小雨[2]2006年在《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防治面临的问题,阐述了矿山生态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防治措施及对策。应依靠法规、管理、技术和政策措施,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促进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邵广凯[3]2014年在《东风铁矿开采对矿山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日益增加,采矿业也一度崛起成为重要产业。伴随着采矿业的迅猛发展,一系列由矿产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也纷纷出现,如含水层疏干、水质恶化等水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植被破坏、物种衰减、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治理将会日趋严重,不仅会影响到矿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以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东风铁矿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矿引起的水资源枯竭、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污染为主的水环境问题以及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情况、矿山开采后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预测评价结果制定了相应的环境监测及治理方案,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水环境影响主要是以采矿井涌水为主的采矿废水、生活污水和废石堆淋滤水的排放对地下水及周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机械设备运转、振动产生的噪声和矿石运输线路抛洒、压占植被以及弃石堆置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2、应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对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进行了现状评价。对于地表水,在太平沟河和鸭绿江中沿河流方向布置了4个监测点,评价结果表明仅固体悬浮物在各个监测断面有不同程度超标,可能是由河流流淌带动泥沙导致的。对于地下水,选取矿区矿井涌水及矿区井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水质较好,可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3、对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进行了预测评价。对于地表水,选择生活污水及废石淋滤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对鸭绿江水质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污水量较小而鸭绿江水量较大,但不可忽略这种影响。废石淋滤水可能析出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安全标准值,所以废石堆淋滤水对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对于地下水,可能存在的潜在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及废石淋滤水的入渗,但在现状水文地质条件下这种影响较小,矿山开采不会对周边居民、地下水水源地、河流、土地等造成影响,同时矿床排水对区内地下水资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如果排水量有大幅增大时应考虑这一问题。4、对矿区及周边5km2内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由于开采时间较长,本地区地域性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项目采场周围地表己经硬化,办公区、坑口附近、废矿石堆场及依山而建的运输道路对当时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林地面貌不复存在,变成了工业用地。项目一直采用地下开采形式,因此对山体地表影响较小,植被保持情况良好,但在+370m标高平硐口附近部分山体裸露,地表植被剥离后没有进行生态恢复,水土流失严重。研究区内无特有及珍稀物种,但野生动物已很少见。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继续开展,矿区生态环境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对于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势在必行的。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现状条件至矿山闭坑后的近期、中期及远期计划,有目地的对采矿工业广场、废弃井口、临时堆料场以及废石堆、矿山道路等设计了土地复垦方案及水土保持监测治理方案。

邱松[4]2011年在《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在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明显,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诸多共性特征使其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类型进行整体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但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在城市主体资源濒临枯竭时,这些问题集中爆发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该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密集,发展时间长、发展规律相似、对地区经济影响大。对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进展进行研究,既是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顺利实现的要求。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从此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始了摸索城市经济转型方式的探索之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就是要在支柱性产业资源枯竭后,保持城市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措施通常为发展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或者发展替代产业形成新的城市支柱产业。就近年来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效果而言,大多数城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转型效果,城市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产业往往是城市的主导产业,容纳着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在资源濒临枯竭后,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均采取了转型措施,但采矿业依然在城市中担当重要角色,依然容纳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地处偏远,城市缘矿而建,城市布局缺乏总体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从近几年转型效果看,各资源枯竭型城市都注重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生活更便捷、城市布局更合理是下一步转型工作中的重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源濒临枯竭的时候,这些环境生态问题往往已经积重难返。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措施的逐步实施,各项环境治理技术也得到发展,转型成果的初见成效。经过多年的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循环经济得到发展,废弃物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在未来的城市转型工作中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很重。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通常城市规模较大,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对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举足轻重。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森工、石油和煤炭类城市为主,其他矿产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较少,由于地理位置分布上较为接近,资源型城市之间往往在生产环节上有合作。区域内移民文化特征明显,人口密度相对较低,1995-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中除辽宁省盘锦市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外,其他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均低于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人口密度最低的城市为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国第一批兴建的资源型城市,开发早、开发期长,特殊的发展历程造成资源枯竭问题更为严重,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集中和明显。经过多年开发开采,这批资源型城市也第一批进入枯竭期,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作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转型,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一切转型措施都要靠自身试探摸索,在转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转型困难更多,转型成本更高。也正因为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这一特点,国务院确立的首批试点城市大多数在东北地区,因此获得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更大。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而言,东北地区的交通干线尚待进一步完善。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成很多需要户外作业的行业发展受限,保温、耐寒的建筑要求提高了厂区建设成本,采暖供热提高了厂区的运行维护成本,而成本预算的提高阻碍了外资的注入和新行业的发展。东北地区大型国有企业密集,中小企业较少,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叁产业发展缓慢。金融业一直不够发达,存在着如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效率低下、区域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较低、金融对区域经济总量的直接贡献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结构与金融环境不利于转型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本文采取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东北叁省各选择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践分析,城市转型的效果评价也应该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叁个子系统。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赋予评价指标基础性,是构建评价指标的根本;经济、社会系统的社会属性赋予评价指标发展性,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能。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实际调研。通过建立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辽宁省阜新市的经济转型基础、经济转型重点,并通过模型运算评价阜新市经济转型效果。定量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认为辽宁省阜新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对外经贸方面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建设等各项指标增长较快。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向好,而资源条件波动并下降明显。阜新市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尚不够协调,部分指标有所波动,阜新市经济近几年发展相对较慢,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外向度、环境质量和资源条件等诸多分指标,在一些年份中有所波动,在以后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用同样的方式对吉林省辽源市进行研究,分析辽源市的经济转型基础、经济转型重点,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运算评价辽源市经济转型效果,认为吉林省辽源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相对较差,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发展经济同时,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其他城市建设。近年来,辽源市环境指标下降较为明显,环境指标中的环境质量一项,相对较好,但资源条件指标,下降较为明显。从总体趋势来看,辽源市经济转型效果较好,尤其在近几年城市整体发展较快。应该注意的是,辽源市局部指标出现回落,从指标层看,经济结构、城市建设、社会稳定、资源条件等诸多分指标,在一些年份中有所波动,需要关注薄弱环节的发展。用同样的方式对黑龙江省伊春市进行研究,认为伊春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对外经贸方面相对较差。伊春市社会基础建设较好,人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建设等各项指标增长较快。环境指标进步明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尽管从局部来看,伊春市有些年份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尚不够协调,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整体是逐步提高的。伊春市转型后总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即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相对比较协调。从指标层看,经济外向度、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等诸多分指标,在一些年份中有所波动,这说明伊春市转型后的发展尚处于不稳定阶段,其主体发展还是有潜力的。在一系列定性、定量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下一步转型工作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的对策建议,主要采取的措施应包括: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多渠道扩大就业;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以招商增强转型的外在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手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之间加强合作,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等。

柴雨, 于新明, 刘鹏[5]2016年在《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措施》文中提出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矿山开采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环境质量污染问题。以通化地区矿山为例,介绍了常见的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及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为同类型矿山开采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刘畅[6]2009年在《东北叁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矿产资源接替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研究了东北叁省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对东北叁省省情、矿情和矿产资源在东北叁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矿产资源接替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要条件的重要结论。对东北叁省煤、石油、铁、铜、铅、锌、钼、菱镁矿、硼矿等9种主要矿产2020年的需求量和供给量进行了定量计算,进而对9种矿产的区域内供应能力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进行了定量预测。首次以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蒙古、朝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研究上述叁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矿产资源优势对东北叁省的重要意义,论证了东北叁省输入东北亚地区矿产品的可行性,为东北叁省解决主要矿产资源接替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提出了东北叁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籍瑶[7]2011年在《吉林省典型煤矿区水力侵蚀研究及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吉林省作为产量大省,同时也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的发展为省内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煤炭大规模开发,诱发了大量严峻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矿山环境问题,在矿产资源采、选、冶炼等过程中对矿山及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甚至破坏,矿区内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频发,致使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损毁大量耕地,直接或间接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甚至造成当地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制约了矿区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因此,对煤矿区水力侵蚀研究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基于前人经验研究水土流失情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综合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依据吉林省聚煤带分布情况及目前矿山开采现状,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划定11个分布于吉林省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典型煤矿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特点进行水力侵蚀研究及综合环境质量评价。首先,在众多水力侵蚀方程中根据方程机理和适用条件确定RUSLE为水力侵蚀研究模型,运用ERDAS和ArcGIS等软件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提取及计算,得到各矿区水土流失量,并依据国家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水土流失程度进行分级,并对不同地区煤矿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煤矿区水土流失程度较低,水土保持情况明显好于吉林省南部煤矿区,好于吉林省东部煤矿区,整体呈现由中部向南部向东部增加的趋势,依据吉林省环境特点及人为影响因素可知,中部煤矿区地处平原区,坡度变化较缓,人为破坏程度较低,水土保持现状较好。基于吉林省典型煤矿区水土流失情况,进一步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基于前人研究经验及成果,结合研究区发展现状,针对煤矿区特点建立吉林省典型煤矿区综合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系统地建立具有煤矿区特色、可操作性强的综合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建立基础上,分别运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综合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对比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吉林省典型煤矿区中,中部煤矿区综合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整体高于南部和东部煤矿区,表明中部综合环境现状较高。综合环境质量评价为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矿区废弃地土壤生物改良试验和生态修复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磊[8]2013年在《邢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治理恢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邢台市是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邢台市乃至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人们开采矿产资源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邢台市因矿业活动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资源污染、水均衡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土开发、工程经济建设、人居环境、人民正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稳定,矿山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已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邢台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本文介绍了邢台地区的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阐述了邢台市矿产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及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并针对因矿业活动产生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介绍了此地区出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环境因素、矿产开采活动因素、自然营力因素及其它因素。通过对各类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十四个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将邢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分为矿山环境地质危害严重区、矿山环境地质危害较严重区和矿山环境地质危害一般区。根据邢台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为叁个治理区,分别为重点治理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区。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并且以邢台市某大型煤矿为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确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综合治理方法。此项研究对邢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产开发而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邢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许瀚予[9]2013年在《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伴随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持续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财税机制,完善中国现行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是我们应该切实研究的问题。论文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由国外到国内”的基本思路,选择以税费制度为切入点,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进行研究。首先,从外部性理论、矿产资源价值论、矿产资源耗竭论、产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等多个理论角度,阐释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体系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剖析现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再次,以典型的权利金制度、保证金制度、耗竭补贴和生态税制度等为例,总结国外矿产资源生态税费的经验,以供中国借鉴。最后,对完善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提出建议。通过改革现行资源税制、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规范矿业权使用费、完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扩展特别收益金、深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建立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等手段重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政策框架并建立矿区生态评价机制。

祁腾飞[10]2016年在《辽宁省宽甸县红石镇滑石矿开采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红石镇滑石矿矿区为例进行研究,针对工作区滑石矿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水水质污染、地下水水质污染为主要因素的水环境现状问题、生态环境现状问题,主要分析了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以及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情况、地质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相关矿山开采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预测评价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及监测方法,主要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进行了水环境现状评价,具体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对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进行了现状评价。地表水主要在矿区西南部0.5km处有一山涧小溪,常年流水,分别在矿区上游500m,下游500m设监测断面进行水质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要求。地下水主要在项目区水井设一监测点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的各污染物监测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可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2、对研究区施工期水环境进行了预测分析。施工期污水主要来自施工污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多雨季节的地表径流,其中施工污水包括钻孔产生的泥浆水、冲洗水和机械设备运转冷却水。施工期生活污水经收集后用于矿区洒水抑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3、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矿山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土地利用、动物分布以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相对于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而言,项目施工范围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此外,施工结束后将逐步对矿区裸地和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破坏的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恢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在一定范围内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和栖息产生的影响,甚至引起野生动物迁移,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轻微的不利影响。区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少,现有的野生动物多为一些常见的鸟类、啮齿类及昆虫等,未见珍稀濒危动物,也未见其栖息地及迁徙通道。针对以上矿上开采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制定了就目前情况、矿上闭坑之后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在采矿工业广场、临时堆料场、废弃井口以及废石堆、矿山道路等设计了土地复垦方案及水土监测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D]. 王国才.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防治对策研究[J]. 胡明忠, 王小雨.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 东风铁矿开采对矿山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邵广凯. 吉林大学. 2014

[4].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 邱松. 吉林大学. 2011

[5].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措施[J]. 柴雨, 于新明, 刘鹏. 吉林地质. 2016

[6]. 东北叁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D]. 刘畅. 吉林大学. 2009

[7]. 吉林省典型煤矿区水力侵蚀研究及环境质量评价[D]. 籍瑶. 吉林大学. 2011

[8]. 邢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治理恢复研究[D]. 李磊.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3

[9].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税费制度研究[D]. 许瀚予.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10]. 辽宁省宽甸县红石镇滑石矿开采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祁腾飞. 吉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