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类型,学校,作业,大连市,地理,初中,课程。
学校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宝,彭明伟[1](2019)在《基于资源与成效的义务教育学校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研究——以大连市初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大连市初中教育资源与中考成绩数据,划分了学校的基本类型,并运用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市域范围内不同类型学校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高低交错的特点.高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市核心区、城市新区边缘的农村地区和外围县市的农村地区,低值区分布在中心城市边缘区、新区的城区部分和外围县市的城区部分;教育成效总体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市核心区为最高点,向外逐步降低的圈层结构.但在新区的城区和外围县市的城区孤立分布着各自圈层内的高值岛屿;教育资源与教育成效之间存在多种关系类型,在空间上分异明显.数量方面,资源成效协调型、教育资源领先型和教育成效领先型等3大类十分接近,但9个小类之间差别很大;空间方面,以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地区,以资源成效中度和高度协调型及教育成效领先型为主.而以外围县市为代表的农村地区,则以资源成效低度协调型和教育资源领先型为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树学[2](2019)在《学校责任事故的主要类型及其预防(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学生伤害事故可分为因学校过错造成的学校责任事故和因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学校责任事故。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学生伤害事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断反复发生,说明此类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对实践中常见、易发的学校责任事故进行了梳(本文来源于《山西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12期)
胡义秋,刘正华[3](2019)在《抑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支持的差异化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此研究探讨抑郁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抑郁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对50名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为期5个月的学校支持干预训练。结果:两组被试在人际敏感、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情绪和阳性项目数五个维度上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SCL-90总分、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强迫症状四项差异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1);进一步访谈发现,教师支持、朋友支持对抑郁情绪学生的积极影响更大。结论:学校支持特别是教师支持与朋友支持干预训练能有效缓解抑郁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应充分发挥学校支持中的教师支持与朋友支持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姚颖[4](2019)在《小学绘本课程的建构与打造——学校绘本课程的类型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绘本已经成为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逐步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绘本课程最初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阅读类课程,后来逐步突破独立的阅读教育价值,与语文国家课程结缘。近些年来,在国际教育倡导融通和整合的大背景下,绘本课程逐渐走向多学科课程,追求全方位发展。在绘本课程建构"热"的大趋势下,需要认识到,绘本课程是存在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种课程形态,需符合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因绘本的特殊性,带来其与众不同的教育价值与魅力;需要在课程目标、方案、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57期)
谢勇,向家成[5](2019)在《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基于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已经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就读的学校可以分为以流动儿童为主、流动儿童与城镇儿童比例相当、以城镇儿童为主叁类。从学习适应、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合叁个方面探讨了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与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学校相比,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会给流动儿童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显着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会显着增加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但也显着增加了他们的朋友数量。总体来看,在城镇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就读显着提高了流动儿童的本地人身份认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社会》期刊2019年04期)
韦春江[6](2019)在《从特色到品牌:城市化背景下特色学校创建主题与类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品牌是一种识别的标志,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象征,是优异品质的核心体现。城市要打响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学校教育不可缺席;学校要凝练品牌,提升文化内涵,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必要的支撑。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从2013年起开展教育城市化行动,提出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学校文化"的创建思路,以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学校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学校。(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综合版)》期刊2019年07期)
李钰[7](2019)在《基于类型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叁重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内生发展需求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要求。转型发展的本质是国家政策导向逻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逻辑以及学校内生发展需求逻辑叁重逻辑的耦合。叁重逻辑的耦合点规定了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方向、动力来源和着力点。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努力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办学主体转变为开展中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普职融通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主转向以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培养兼顾,由学校本位办学模式转向"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由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转向多元化教育对象并存。(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陈山山[8](2019)在《“会考”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类型刍议——以深圳市六约学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业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地理核心素养的驱动下,作业的设计正在由传统的"温故"性向探究创新性作业转化。地理作为深圳中考的"会考"科目,学科地位有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要不要布置作业,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设计合理高效的作业成为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难题所在。每天布置地理作业是不现实的,但在周末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学生自主时间较多,是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索的好机会,布置合理高效的地理作业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9年S1期)
章民[9](2019)在《如何塑造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以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文化建构途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文化的塑造过程中,校长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校长的办学理念、个人风格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校长的任期也会影响一所学校文化的发展。对不同类型学校文化的塑造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一所面临危机的学校、对一所亟待开发的学校、对一所只欠东风的学校怎么进行塑造,使不同的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转型并创新发展。"多数人影响着少数人,旧人改变着新人",学校文化有定向作用、推力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等。它可以促进奋进心,提高生产力;可以营造和睦融洽氛围以提升团队协作,从而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并(本文来源于《天津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刘建明,尹梦梦[10](2019)在《基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类型研究——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学校学生社团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理解和把握学生社团的类型及每一类学生社团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对提升社团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以往对社团类型的研究基础之上,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重申学生社团建设中对其类型研究的重要性并构建本校的分类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8期)
学校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学生伤害事故可分为因学校过错造成的学校责任事故和因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学校责任事故。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学生伤害事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断反复发生,说明此类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对实践中常见、易发的学校责任事故进行了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天宝,彭明伟.基于资源与成效的义务教育学校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研究——以大连市初中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树学.学校责任事故的主要类型及其预防(一)[J].山西教育(管理).2019
[3].胡义秋,刘正华.抑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支持的差异化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
[4].姚颖.小学绘本课程的建构与打造——学校绘本课程的类型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9
[5].谢勇,向家成.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基于南京、杭州、苏州和绍兴的调研数据[J].人口与社会.2019
[6].韦春江.从特色到品牌:城市化背景下特色学校创建主题与类型的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
[7].李钰.基于类型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叁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9
[8].陈山山.“会考”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类型刍议——以深圳市六约学校为例[J].地理教育.2019
[9].章民.如何塑造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以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文化建构途径为例[J].天津教育.2019
[10].刘建明,尹梦梦.基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类型研究——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