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稠密两相湍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湍流,两相,稠密,模型,尺度,应力,热能。
稠密两相湍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曾卓雄[1](2008)在《颗粒相双尺度湍流模型及其在提升管稠密两相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稠密两相流动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大多数湍流模型都基于单个时间尺度及长度尺度,然而实际的湍流脉动包含了很宽的涡旋尺度范围及时间尺度范围。为了较合理地模拟湍流脉动及其所造成的各向异性,基于多尺度概念,该文建立了颗粒相的双尺度湍流模型,包括颗粒相大尺度脉动湍动能方程,小尺度脉动湍动能方程,大尺度脉动能量传递率方程,小尺度脉动耗散率方程等。利用该模型对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颗粒浓度及速度分布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该模型的结果较kf-εf-kp-εp-θ两相湍流模型的结果有所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32期)
曾卓雄,周力行,刘志和[2](2006)在《宾汉流体稠密两相湍流流动中的二阶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的Bingham流体稠密两相流动的二阶矩_颗粒动力论湍流模型(USM_theta模型)既体现了两相的作用,又体现了屈服应力所引起的附加项,并提出了USM_theta模型下考虑浓度修正值影响的两相湍流流动的算法.利用该模型对圆管内Bingham流体的单相湍流流动、稠密液固两相的湍流流动进行了计算,并和五方程湍流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利用USM_theta模型对含颗粒的Bingham流体的两相湍流流动进行了模拟,随着屈服应力的增加,Bing-ham流体相与颗粒相在管道中心附近的主流速度减小.液固两相湍流和Bingham流体两相湍流的计算结果表明屈服应力引起的附加项对流动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06年10期)
曾卓雄,周力行,张健[3](2006)在《双尺度二阶矩颗粒湍流模型和提升管内稠密两相流动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稠密气固两相流动是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常常采用将颗粒湍流模型和反映颗粒碰撞作用的动力学模型迭加的办法来构造稠密两相流动的湍流模型。但是,对颗粒湍流模型,国内外尚没有进行双尺度湍流模型的研究。该文基于将颗粒脉动分成湍流引起的大尺度脉动和颗粒间碰撞产生的小尺度脉动的概念,建立了一种新的双尺度二阶矩颗粒湍流模型,并对提升管内的稠密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所得颗粒浓度及速度分布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能揭示出提升管内的环-核流动结构。该模型的结果比单尺度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的结果有所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于勇,蔡飞鹏,周力行,时铭显[4](2005)在《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稠密气/固流动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统一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结合, 推导并封闭了稠密两相流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统一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 该模型用颗粒动力学理论模拟颗粒之间的碰撞, 用各向异性的统一二阶矩模型考虑气相和颗粒相的湍流脉动, 并用输运方程描述气固两相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用该模型对狭窄槽道内的气粒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 模拟所得的颗粒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雷诺应力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结果表明, 考虑颗粒间碰撞之后, 颗粒水平方向雷诺应力的预报得到了明显改进.(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于勇[5](2004)在《两相流动气体湍流变动模型和稠密两相湍流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各种双流体两相湍流模型中,气相的雷诺应力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尚有较大出入,原因是颗粒产生的气相湍流变动模型不合理。稠密湍流两相流动中颗粒间碰撞和颗粒湍流之间有相互作用,但是目前还缺乏综合考虑颗粒间碰撞和各向异性颗粒湍流的双流体模型。本文从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面研究了两相流动的气相湍流变动模型和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稠密两相湍流模型。在实验研究方面,用PDPA对轴对称突扩两相流动中颗粒产生的气相湍流变动进行了测量。发现在分离流动中平均粒径为150μm 的颗粒在上游正流区内增强了气体湍流;在逆流区以及下游区域内削弱了气体湍流。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提出了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的双时间尺度耗散模型,包括气相耗散率的双时间尺度耗散和两相速度关联的双时间尺度各向异性耗散模型,以及考虑颗粒尾涡效应的湍流变动模型。本文将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结合,提出了各向异性的二阶矩稠密两相湍流模型。在数值模拟方面,将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模型应用于轴对称突扩有旋和无旋流动以及圆管流动。模拟结果表明:双时间尺度耗散的湍流变动模型对气相脉动速度的预报结果比原有的单时间尺度模型的预报结果有明显的改进;考虑颗粒尾涡效应的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模型预报出了颗粒增强湍流的现象。将各向异性的二阶矩稠密两相湍流模型应用于狭窄水平槽道和下行床内两相流动,预报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分布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比只考虑颗粒间碰撞或只考虑颗粒湍流的模型的结果更合理。预报的颗粒雷诺应力更接近实验值,模拟出了颗粒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和在各方向上的重新分配,比各向同性的模型的结果更合理。(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4-01)
魏进家,胡春波,蔡体敏[6](2000)在《一种适用于稠密液固两相湍流的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较准确描述稠密液固两相湍流流动 ,在全面考虑了流体相和颗粒相的湍流脉动及单颗粒随机脉动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新模型。利用作者发展的 DIPSAR算法对竖直上升管道中稠密液固两相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 ,所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稠密两相湍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的Bingham流体稠密两相流动的二阶矩_颗粒动力论湍流模型(USM_theta模型)既体现了两相的作用,又体现了屈服应力所引起的附加项,并提出了USM_theta模型下考虑浓度修正值影响的两相湍流流动的算法.利用该模型对圆管内Bingham流体的单相湍流流动、稠密液固两相的湍流流动进行了计算,并和五方程湍流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利用USM_theta模型对含颗粒的Bingham流体的两相湍流流动进行了模拟,随着屈服应力的增加,Bing-ham流体相与颗粒相在管道中心附近的主流速度减小.液固两相湍流和Bingham流体两相湍流的计算结果表明屈服应力引起的附加项对流动有很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密两相湍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曾卓雄.颗粒相双尺度湍流模型及其在提升管稠密两相流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2].曾卓雄,周力行,刘志和.宾汉流体稠密两相湍流流动中的二阶矩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
[3].曾卓雄,周力行,张健.双尺度二阶矩颗粒湍流模型和提升管内稠密两相流动的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
[4].于勇,蔡飞鹏,周力行,时铭显.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稠密气/固流动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J].化工学报.2005
[5].于勇.两相流动气体湍流变动模型和稠密两相湍流模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6].魏进家,胡春波,蔡体敏.一种适用于稠密液固两相湍流的新模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