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交设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州湾,设施,工程,基础设施,汇水,通流,景观。
立交设施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亮[1](2019)在《青岛交通大项目:落地“加速跑”》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交通发展正迎来强劲新动能。10月28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与山东高速青岛发展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胶州湾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ABF匝道项目建设工作。该项目计划年底前开建,施工总工期2年。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胶州湾大桥李村河立交互通功能,实现大桥青岛(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11-17)
顾钺,朱红才[2](2019)在《南昌朝阳大桥东岸立交景观基础设施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设施在显着改变当今城市肌理、地形及周边环境,而配合基础设施空间设计的全面而成熟的理念与方式仍然缺少,相关项目同质化问题严重,忽略其在城市文化、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景观都市主义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以南昌朝阳大桥东岸立交景观的实际工程为例,探究城市立交与周边环境、使用者精神相契合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印证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媒介和载体,与城市立交在内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公园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化基础设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欣[3](2019)在《八车道高速公路立交出口交通流组织安全设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交通量迅速增长,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现有四车道高速公路交通量饱和、道路服务水平降低,难以满足使用需求。针对此现象提出了以八车道为主要形式的改扩建。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与四车道相比,其车辆运行方式、交通流特征、驾驶员行为特性均不相同。换道距离增长、冲突点增多以及高速出口安全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得立交出口成为八车道高速公路的事故黑点。因此,本文提出八车道高速公路立交出口交通流组织安全设施研究,旨在改善道路相关辅助设施、提高行车安全水平。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以及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分析,得出高速公路出口事故原因,同时对比总结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处交通流特性。其次,分析计算不同支撑方式标志的可视区以及大车遮挡的临界条件,借助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各种交通状况下的遮挡概率进行计算,并结合各种支撑方式标志的优点、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处不同位置交通标志的特点以及国外的经验与规范,给出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标志的推荐设置形式。再者,通过实测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处驾驶员的行驶数据,分析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提出新的换道模型,基于此模型计算标志的前置距离,参考心理学知识,给出标志合理的设置间距,通过上述计算给出八车道高速公路出口标志合理的设置位置。最后,通过分析现有交通安全设施的使用现状,参照国内外设置经验,给出标线、防撞设施等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优化设计。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立了更为人性化、合理化的八车道高速公路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以期改善出口处的行车条件,提高安全性,降低事故率。(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8)
沈燕彬[4](2019)在《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特性分析与交通设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动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城市快速路网络密度越来越高,随着城市快速路的不断发展,互通立交数量越来越多,快速路立交的间距也不断减小。小间距连续互通式立交影响区内,常常会出现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隐患凸显的问题。连续互通立交间标志设置如果不合理,不仅起不到引导驾驶员的作用,反而会增加驾驶员负荷,使得驾驶员做出不当操作,频繁加减速,紊乱交通流,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快速路连续互通立交交通流自组织机理与关联设计参数优化(编号:51878236)”内容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立交间距、预告标志设置方式、分合流形式作为实验影响因素,设计了驾驶模拟仿真场景。通过高仿真驾驶模拟器设备,建立典型连续互通立交场景,在社会上招募符合要求的驾驶员进行驾驶模拟实验。同时通过实验获取了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数据、眼动数据和心电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检验、独立T检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驾驶员在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进行分析,重点探究了不同立交间距下关联影响区的驾驶行为特征机理以及连续互通立交预告标志不同前置距离下的驾驶行为特征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灰色近优的连续互通立交预告标志不同设置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不同立交间距的预告标志设施的设置方法。对驾驶员在不同立交间距下的驾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小间距立交下驾驶员速度显着较低,加速度显着较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的功效都较低,驾驶员瞳孔直径显着较大,持续注视时间显着较小。不同预告标志设置方式下驾驶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设置预告标志情况下,驾驶员速度显着较小,速度波动大,换道期间行驶距离长且波动大,不同预告标志前置距离下驾驶员车辆运行参数、车辆操纵行为、心电参数和眼动参数都有显着差异。灰色近优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基于我国城市互通立交间距设置标准,不设置预告标志和设置500m预告标志评分都最低;在匝道分流和主线分流情况下,分别设置300和200m预告标志效用最高;200m预告标志设置在中等间距立交时效用较高,300m预告标志设置在大间距立交时效用较高,400m预告标志设置在各立交上的效用整体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郭妙婷[5](2018)在《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理念的城市立交改造——以广州东圃立交上盖公园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以来,城市立交作为现代城市演进的必然产物,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缓解城市交通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文章以广州东圃立交上盖公园为例,从"景观基础设施"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如今国家及社会对园林绿地增量提质、营造城市绿色宜居空间的需求日益提升的状况下,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12期)
黄叶华,胡红[6](2016)在《下穿立交排水防涝设施研究——以宁波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下穿立交区域一直是城市最易受涝的地段,而且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因此,保障下穿立交的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城区现状下穿立交的调研,分析其在强降雨期间的运行状况和积水原因,梳理其组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下穿立交作为城市交通重要节点的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和要求。首先,必须保障下穿立交区域封闭,防止外水进入下穿立交区,并且尽可能减小汇水面积;其次,宁波市中心城区下穿立交新建雨水泵站设计的重现期取30~50年,现状雨水泵站设计的重现期以与进出水管、设备匹配为原则;再次,雨水泵站地坪竖向标高高于防洪标准,以应对超标准洪涝灾害;最后,雨水泵站用地指标由生产必需的用地指标和外围防护绿带两部分组成,明确不同设计规模下的用地指标取值,填补现有规范的空白。随着城市内涝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异常天气的增多,保证下穿立交绝对不受淹几乎没有可能,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强降雨来临之际,保证下穿立交在设防标准内或在超标洪涝水袭击下雨水泵站不受淹,从而能在雨后迅速排水恢复交通。(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工程规划)》期刊2016-09-24)
靳祥[7](2016)在《地下立交设施通行能力模型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各国城市都已经认识到地下交通系统的重要地位及发展前景,国内外各种地下立交工程开始大量出现。目前,我国关于地下立交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然而对于地下立交的设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本论文从地下立交通行能力的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对地下立交的交通调查,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对地下立交中驾驶员特性、车辆交通特性以及道路与环境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立交的基本要素与地面道路存在的区别;(2)通过对地下立交各部位交通量和车速的调查,分析了地下立交主线、匝道以及分合流区域各部位的交通量分布特性和速度分布特性,建立了地下立交主线、匝道以及分合流车道的“速度-密度-流量”关系模型;(3)利用VISSIM仿真,设置了符合地下交通特性的交通参数,对地下立交各部位进行了交通流仿真,与交通流调查数据相印证,得出各部位通行能力最大值;(4)结合地下立交交通特性,分别建立了地下立交的理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和基于“速度-流量”关系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结合通行能力的仿真值,给出了地下立交各部位通行能力的建议值,并从地下立交交通特性和通行能力的角度,研究了地下立交交通组织的设计,对地下立交分合流区域的交通组织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文勇[8](2013)在《都匀市政府与中建四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5月30日,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遵荣率领公司一行莅临都匀考察,州委书记龙长春,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刘建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玉山,市委副书记马应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奉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宗武,副市长(本文来源于《黔南日报》期刊2013-06-04)
李洪萍[9](2012)在《隧道立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要点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立交由于通行环境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交通特性和交通事故特征,设置合理的交通工程设施可以提高隧道立交运行的安全性。该文针对隧道立交的交通特性和安全特性,提出了隧道立交交通管控措施及相应的交通工程设施。最后,以大连市南部滨海大道东端隧道立交为例,提出隧道立交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要点。(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2年12期)
顾旻,秦健[10](2011)在《G60公路莘庄立交节点交通设施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莘庄立交是连接G60沪昆高速公路、S20外环高速公路西段和南段、S4沪金高速公路以及沪闵高架路(城市快速路)的枢纽型立交。随着G60公路的拓宽改建和莘庄收费站的西移,G60公路与莘庄立交衔接处交通流量大、交通流向多,各交通流向交织严重的问题凸显。详细论述了莘庄立交节点交通设施设计,通过调整不同流向匝道间的交通分隔措施,增设匝道,优化标志标线设计等技术措施,使上述交通问题得到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立交设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础设施在显着改变当今城市肌理、地形及周边环境,而配合基础设施空间设计的全面而成熟的理念与方式仍然缺少,相关项目同质化问题严重,忽略其在城市文化、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景观都市主义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以南昌朝阳大桥东岸立交景观的实际工程为例,探究城市立交与周边环境、使用者精神相契合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印证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相关专业的媒介和载体,与城市立交在内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公园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化基础设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交设施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亮.青岛交通大项目:落地“加速跑”[N].青岛日报.2019
[2].顾钺,朱红才.南昌朝阳大桥东岸立交景观基础设施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9
[3].王欣.八车道高速公路立交出口交通流组织安全设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沈燕彬.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特性分析与交通设施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郭妙婷.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理念的城市立交改造——以广州东圃立交上盖公园项目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
[6].黄叶华,胡红.下穿立交排水防涝设施研究——以宁波市为例[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工程规划).2016
[7].靳祥.地下立交设施通行能力模型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16
[8].文勇.都匀市政府与中建四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N].黔南日报.2013
[9].李洪萍.隧道立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要点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
[10].顾旻,秦健.G60公路莘庄立交节点交通设施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