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剧作论文_于文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期剧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剧作,易卜生,戏剧,西林,老舍,剧场,后期。

后期剧作论文文献综述

于文思[1](2018)在《萨拉·凯恩戏剧中的生命哲学观——以后期剧作《渴求》与《4.48精神崩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凯恩后期的戏剧《渴求》与《4.48精神崩溃》一向被认为充满了对死亡的探求与渴望。但事实上,凯恩正是通过死亡展现了她的生命哲学观:生命的延异性展现了生死并置的时间逻辑,生命的同一性将自我与他者的生命相连,生命的循环性则将死亡纳入新生的一部分,生命在这叁个层次中逐渐展开自身。这叁个维度交汇出凯恩对生命的态度:直面伤痛与死亡是自我拯救的前提,立足于死亡是领悟生命的原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靖波[2](2016)在《“文革”后期的“改编”剧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期间,在文化专制政策下,一切艺术活动都必须符合"政治需要",服务于"中心工作",正常的戏剧创作被窒息。到了"文革"后期,在人民群众和党的干部的强烈要求下,极少数"十七年"时期的戏剧、电影作品被解禁;但是,必须用路线斗争的观念对原作加以重写,使它们在主题和情节上与"文革"后的时代话语保持一致。1975年10月,为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在北京的部队文艺团体上演了十幕话剧《万水千山》、长征(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剧坛》期刊2016年05期)

刘雅慧[3](2016)在《自由欲念与心理意象的客观表达—易卜生后期剧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卜生与莎士比亚、契诃夫同为西欧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叁位经典剧作家,他们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各大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其中,有着“现代戏剧之父”之称的易卜生又占据着核心位置,他的作品标志着传统戏剧向现代戏剧的转型。2006年是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世界各国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对其戏剧的研究也达到一个高潮,尤其是其后期戏剧越来越受到当今学界的重视。纵观易卜生从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在深层主题的表达上始终贯穿着对人的自我追寻,以及精神反叛。然而,从《野鸭》开始,易卜生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入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剧作中弥漫着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那么,易卜生在十九世纪末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又是如何采用象征主义创作方法来表现人的内心隐秘的?这些都是富有研究价值的,并且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分析的问题。本篇论文正是围绕以上种种困惑而展开的。在确定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易卜生后期作品从其创作所属时代背景、主题意蕴、艺术风格、人物分析以及与现代戏剧的传承关系五大方面进行总结研究。第一章概述了时代裂变下易卜生创作思想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总结易卜生后期剧作在创作手法和形式技巧上的革新以及作品内容思想上的现代性。第二章深入分析了易卜生后期剧作贯穿始终的主题,即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寻、对真理之路的执着探求。第叁章探讨总结易卜生后期剧作的艺术风格,即在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富有哲理和诗情的象征主义,使用象征手法把抽象的人物内心欲念外化为客观的形式表达出来。第四章对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人物内在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探究,以海达为代表的困在阁楼里的女性形象,以及建筑师索尔尼斯为代表的站在塔尖上的男性形象为重点剖析对象。第五章简要论述了易卜生后期剧作与现代主义戏剧之间开拓与传承的关系,总结易卜生后期剧作的艺术价值、思想的现代性,以及对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乔晓燕[4](2015)在《爱德华·阿尔比后期剧作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德华·阿尔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其早期作品表现美国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以及人类精神的空虚,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后期作品对于人性以及社会的探索更加深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主题趋于多样化,丰富了西方的戏剧传统,包含了对于西方现代文明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03期)

王锺陵[5](2013)在《论老舍“赶任务”剧作观及其后期的话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舍在其话剧创作的前期,曾多次受托写剧。从受托写剧演化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写剧,观念化倾向愈益严重。从老舍的剧作观来说,走向浪漫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在《方珍珠》的写作及批评的反馈中,老舍的创作观完成了从前期向后期的转换。50年代,他一直热心于"赶"着任务走。赶任务的创作观,所秉持的实际上就是题材决定论和主题先行论。从老舍修改《春华秋实》的过程中,可以看到50年代中国戏剧生产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有这样叁个特点:一、剧本高度政治化、法规化,剧本成为政策的形象表现。二、剧本的生产是剧作家、群众与领导叁结合进行的。叁、剧本须跟着政策的变动或发展而反复修改。自《龙须沟》以后,老舍剧作的质量便往下滑,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困境,但他还是沿着"赶任务"的路子在往前走。不过,老舍本人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的精品——《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当时戏剧生产的模式,又由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话剧导演焦菊隐来执导,由此,在艺术上珠连璧合的《茶馆》,乃辉耀出了洞穿历史的独异的光彩。《茶馆》以后,老舍的话剧创作就又迅速跌落了下去。老舍这一阶段话剧创作的历程对于理论史的意义,在于从一个典型的例案上,鲜明地表现了整个时代戏剧生产模式的特点及其运作的具体情况,表现了在当日占主导地位的"赶任务"的创作观从兴起到黯然收场的过程。此外,也还表现了在社会政治学模式统治时期艺术精品产生的艰难性及其所需要付出的沉重的人生代价。(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3年08期)

宋嵩[6](2012)在《夏衍前期与后期剧作的喜剧风格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1983年,在为即将出版的叁卷本《夏衍剧作集》而作的序言《沁人心脾的政治抒情诗》中,唐弢将夏衍剧作的形式特征概括为“洗练、含蓄、素淡,以喜剧的手法写悲剧的内容,举重若轻”。其实,夏衍曾坦言自己“对喜剧有兴趣”(《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在他数量不算太(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2-10-17)

曹倩[7](2012)在《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男性形象的伦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亨里克·约翰·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着名的戏剧家,也是一位极具伦理意识的思想家,他的戏剧创作很多都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本文以易卜生后期戏剧中的男性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对这些男性形象进行解读,把男性形象放置在个体、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伦理关照,从其承担的伦理身份和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经历过的伦理创痛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出这些男性形象所折射的伦理意义和价值。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把男性形象放置在家庭伦理视角下,从其承担的父亲身份这个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男性形象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首先是以父亲身份得以确立和延续的,再者易卜生剧作中写到很多父亲形象及其父亲与子女的关系问题。这里主要阐释了叁种父亲类型,这几类父亲形象既各具特色,又有联系和发展。他们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也是易卜生本人对自身伦理身份定位思考的一个折射。易卜生的戏剧具有很复杂的伦理关系和纠葛,第二部分则把男性形象放在两性关系当中去考察,从其承担的丈夫形象、情人形象、孩童形象等叁种伦理身份和角色中,去探究这些男性形象的特质及其所遭遇的诸如婚姻危机、恋爱困境、家庭失衡等伦理困境,并进而分析出易卜生本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等伦理问题的看法。首先是要以真爱和自由做为婚恋的最基本前提,易卜生在剧作中给我们展示了这些男性形象由于对真情的压抑和漠视,进而对两性所产生的毁灭性创痛。再者在自我实现的追求中,既要对自我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恋爱困境、婚姻危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过于专注自我的实现,或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扼杀别人幸福的刽子手。最后是要辩证地看待孩童形象和婚恋幸福问题,孩童形象是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的晴雨表,受创痛的孩童形象既是不幸婚恋的产物,更进一步激化了夫妻关系和家庭婚姻的不幸,暴露了婚姻问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叁部分是男性形象的伦理思考,既探讨了男性形象在个体追求、婚姻家庭、社会意义等叁个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又进一步分析了易卜生后期剧作笔下这些男性形象的伦理内涵来源。总而言之,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心理特质——创痛,这些男性形象不仅在各种创痛事件中,也在伦理身份和伦理困境的抉择中展示着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易卜生本人生平经历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也寄予着易卜生本人关于家庭伦理观的审美理想和建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陈珺,席扬[8](2010)在《意识形态·剧作者·观众——关于曹禺前后期剧作“剧场性”比较及其变化原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曹禺剧作强烈的剧场性缘于其独特的剧场意识,构建其剧场意识的两大基石是观众意识和舞台意识,它们是成就曹禺前期剧作强烈剧场性的法宝。建国后,剧作家原有的创作个性自觉服从于时代的创作共性,创作主体身份从一个写戏者转成一个宣传者,舞台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教育功能所替代。观众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从"被感染"到"被教育"、从"融入剧情"到"理性观剧"的转变。(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方娟,李兵,冯颖[9](2008)在《真相背后“野鸭”获得重生——读易卜生后期剧作《野鸭》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出版的转型剧作《野鸭》,记叙了生活真相被揭露后引起的一系列家庭惨景,似乎暗示美好生活需要谎言的粉饰。但我们从真相揭发者格瑞格斯的角度出发,分析他说出事实的原因,并结合他的特殊身份,会发现只有看清事实真相才能让各自心中的"野鸭"毒气得以释怀。(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20期)

李兵[10](2008)在《试论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男性世界——以《野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卜生的后期剧作,以《野鸭》为突出例子,呈现出一个怪异而悚然的男性世界。剧作中的男人们要么如雅尔马那样懦弱而茫然,要么如老艾克达尔那样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虚幻世界里讨日子,要么干脆就像瑞凌医生那样靠谎言来维持生存。总之,在易卜生所虚构的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男人都染上了某种疾病:从身体到精神。医生和牧师概莫能外,拯救已经无望。反倒是剧中的两、叁个女性活得清醒而有血性,让人同情或仰慕。出路何在?易卜生并未给出答案。这倒反而张显出其后期剧作的现代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8年08期)

后期剧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革"期间,在文化专制政策下,一切艺术活动都必须符合"政治需要",服务于"中心工作",正常的戏剧创作被窒息。到了"文革"后期,在人民群众和党的干部的强烈要求下,极少数"十七年"时期的戏剧、电影作品被解禁;但是,必须用路线斗争的观念对原作加以重写,使它们在主题和情节上与"文革"后的时代话语保持一致。1975年10月,为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在北京的部队文艺团体上演了十幕话剧《万水千山》、长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期剧作论文参考文献

[1].于文思.萨拉·凯恩戏剧中的生命哲学观——以后期剧作《渴求》与《4.48精神崩溃》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周靖波.“文革”后期的“改编”剧作[J].新世纪剧坛.2016

[3].刘雅慧.自由欲念与心理意象的客观表达—易卜生后期剧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4].乔晓燕.爱德华·阿尔比后期剧作述评[J].名作欣赏.2015

[5].王锺陵.论老舍“赶任务”剧作观及其后期的话剧创作[J].学术交流.2013

[6].宋嵩.夏衍前期与后期剧作的喜剧风格及其成因[N].文艺报.2012

[7].曹倩.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男性形象的伦理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8].陈珺,席扬.意识形态·剧作者·观众——关于曹禺前后期剧作“剧场性”比较及其变化原因的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0

[9].方娟,李兵,冯颖.真相背后“野鸭”获得重生——读易卜生后期剧作《野鸭》有感[J].作家.2008

[10].李兵.试论易卜生后期剧作中的男性世界——以《野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论文知识图

纽约的PeoplesImprovTheatre(人民即兴...

标签:;  ;  ;  ;  ;  ;  ;  

后期剧作论文_于文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