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轴承预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轴承,球轴承,刚度,跨距,静力学,温度,性能。
轴承预紧力论文文献综述
殷爱平,王浩淼,赵明宣,崔琦峰,杨金平[1](2019)在《空间伺服机构装配过程中轴承预紧力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预紧力将产品化轴承适应性地应用于不同类型载荷伺服机构,对降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继承性有着极大助益。本文根据启动摩擦力矩和预紧力的关系,识别出轴端压紧力和过盈摩擦力是轴承装配过程预紧力控制的两项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具体数学关系。将轴承过盈配合简化为组合厚壁圆筒模型,得到了过盈摩擦力计算方程。进一步地,依据虎克定律和杨氏模量定义,推导了轴承压装过程中轴端压紧力与轴承预紧力的数学关系,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空间伺服机构装配过程轴承预紧力控制方法。最后,依托某工程型号伺服机构,进行了预紧力控制和轴承寿命实验研究。预紧力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所述方法能够有效实现轴承预紧力的控制,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理论与实验误差分别为2.6%,20.3%;轴承寿命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所述方法装配后的轴承寿命末期回转倾角误差为3.04″,摩擦力矩为25.8mN·m,满足该工程型号空间伺服机构的使用需求。(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于清焕,宁峰平,孙锟,赵永生[2](2019)在《多因素作用下航天轴承预紧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的空间环境,以航天机构驱动单元轴系的71807C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滚动轴承静力学建立了滚动轴承预紧模型。在预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温度、工作载荷、安装过盈量和磨损量多因素作用下轴承预紧力计算模型,并以71807C型角接触球轴承为例,分析多因素作用下轴承预紧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小过盈工况下,预紧力随磨损深度增大而极易出现预紧失效;磨损初期,轴承工作在高温、大过盈量工况下,较易出现机构卡死;环境温度、安装过盈量、磨损量对预紧影响显着,径向载荷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5期)
傅嵩,林立,徐向阳,董绍江[3](2019)在《轴承预紧力作用下的行星齿轮动态载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轴承预紧量对高速重载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接触性能影响,建立高速重载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模型,考虑轴承预紧量因素,分析行星销轴承预紧量对系统支撑刚度、齿面啮合性能、系统均载影响。结果表明:行星销轴承预紧量影响行星销支撑刚度、齿面啮合性能、动态均载,从负游隙到正游隙系统支撑刚度减小,齿轮副的啮合载荷最大值减小,系统的均载系数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高速重载行星齿轮传动的轴承预紧量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9年01期)
郭辉[4](2019)在《主减速器主齿轴承预紧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桥主减速器主齿轴承的预紧,对于车桥整体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大部分车桥厂家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力学角度分析并计算主齿轴承预紧力,并提出确定原则,希望能够给到主齿轴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4期)
赵耿,刘保国,冯伟,王攀[5](2018)在《轴承预紧力对转子系统静动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轴承预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滚动轴承-转子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综合考虑离心力和陀螺力矩效应,在Romax软件中建立了5自由度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预紧力对轴承刚度、工作接触角以及工作寿命的影响,并搭建了轴承-转子系统试验台做验证试验.在不同轴承预紧力下,分别研究了轴承刚度、工作接触角、工作寿命、静载荷作用下轴承-转子系统的静变形以及动不平衡载荷作用下主轴系统的振动响应等,并在轴承-转子试验台上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了轴承预紧力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预紧力对转子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大预紧力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固有频率.研究结果可为轴承-转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于清焕,谭雯旭,王振[6](2018)在《装配偏差影响下轴承预紧力可行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导航星间链路角接触球轴承71807C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装配位置偏差引起的倾覆力矩、轴系刚度要求、固体润滑油膜抗压极限强度要求及温度变化条件下,确定初始预紧力的最优值。(本文来源于《一重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孙志礼,田越,冯吉路,卞景浩[7](2018)在《轴承预紧力和跨距对主轴动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主轴动态特性,主要研究了轴承预紧力和支撑跨距对主轴动态特性的影响,在同时考虑轴向预紧和主轴自重对轴承刚度的影响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不同预紧力和过盈配合下组配轴承的径向刚度,拟合了固有频率随轴承预紧力和支撑跨距变化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轴承预紧力相比过盈量对组配轴承刚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主轴系统的固有频率随轴承预紧力的增加而增大,相同的刚度下,轴承支承跨距的增加系统固有频率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5期)
周刚,李春伟,卿涛,周宁宁[8](2018)在《温度对空间精密轴承预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精密轴系用轴承的轴向游隙和刚度角度,分别分析了工作温度及其梯度对全钢轴承和陶瓷球混合轴承预紧力的影响,以及背靠背和面对面2种安装方式的影响差异,明确了量化估算方法。根据隔圈受力变化与预紧力的关系,采用基于应变的预紧力在线测试方法,分别实测了不同温度下全钢轴承轴系和混合轴承的预紧力,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8年05期)
杨林林[9](2017)在《主轴轴承预紧力自调节结构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机床在低速时为了提高刚度主轴轴承需要较大的预紧力,高速时为了减小温升主轴轴承需要较小的预紧力,目前通用的两种预紧方式定位预紧和定压预紧存在着一些不足,定位预紧高速时轴承温升过高,定压预紧低速时刚性不足。因此本文希望能兼顾定位预紧和定压预紧的优势,着重研究以下内容:设计了轴承预紧力随着转速而改变的自调节预紧结构,通过理论计算该结构中各构件如弹力环、专用套筒等的关键参数,仿真分析了轴承预紧力与转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各关键参数在不同转速下对预紧力的影响。基于Hertz接触理论与拟静力学模型,分析了在该预紧系统下混合陶瓷球轴承的接触角、刚度及摩擦力矩等的变化规律,为下文轴承的温度场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Matlab中利用拟牛顿迭代法进行编程求解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拟静力学非线性方程组。分析了在该预紧结构下轴承在最高转速时的稳态温度场,并与定压预紧时的轴承温升进行对比,参照轴承公司给出的轴承温度上限为评价指标,适当调整轴承的预紧力或者改变冷却条件。研究表明,在该预紧结构下,轴承预紧力随着转速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下降。弹力环的锥角越小、端部宽度越大、端部高度越大、根部厚度越小,预紧力越小。轴承的径向刚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降低,且在低速时比定压预紧的径向刚度提高了16.6%,轴承的温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最高速时比定压预紧下的温升降低了7.2%。说明自调节预紧更能满足新一代高速机床低速大扭矩和高速大功率的工况需求。(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丛郁楠[10](2016)在《轴承预紧力对进给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研究及测试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进给系统是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配预紧状态对进给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尤为显着。因此研究预紧力对进给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于指导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整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滚珠丝杠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预紧力测试方法、预紧力对系统动热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开发进给系统性能测试系统,为进给系统驱动单元预紧力的合理选取及系统性能测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Hertz接触理论,计算了不同预紧力下的支承轴承刚度。结合某进给系统试验台,通过有限元分析及模态试验,验证了轴承刚度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支承轴承预紧力对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支承轴承预紧力测量方案并设计了预紧力标定装置。围绕支承轴承预紧力测量,以及不同轴承预紧力下进给系统的动特性和热特性测试,开发了进给系统动态性能软硬件测试系统。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以Z向滚珠丝杠进给系统试验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支承轴承预紧力测量以及不同轴承预紧力下的动特性和热特性测试试验研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支承轴承预紧力对进给系统的动特性和功能部件热特性的影响规律,为进给系统驱动单元的装配与调整奠定了理论及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轴承预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复杂的空间环境,以航天机构驱动单元轴系的71807C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滚动轴承静力学建立了滚动轴承预紧模型。在预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温度、工作载荷、安装过盈量和磨损量多因素作用下轴承预紧力计算模型,并以71807C型角接触球轴承为例,分析多因素作用下轴承预紧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小过盈工况下,预紧力随磨损深度增大而极易出现预紧失效;磨损初期,轴承工作在高温、大过盈量工况下,较易出现机构卡死;环境温度、安装过盈量、磨损量对预紧影响显着,径向载荷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轴承预紧力论文参考文献
[1].殷爱平,王浩淼,赵明宣,崔琦峰,杨金平.空间伺服机构装配过程中轴承预紧力的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9
[2].于清焕,宁峰平,孙锟,赵永生.多因素作用下航天轴承预紧力分析[J].轴承.2019
[3].傅嵩,林立,徐向阳,董绍江.轴承预紧力作用下的行星齿轮动态载荷研究[J].现代机械.2019
[4].郭辉.主减速器主齿轴承预紧力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5].赵耿,刘保国,冯伟,王攀.轴承预紧力对转子系统静动态特性的影响[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8
[6].于清焕,谭雯旭,王振.装配偏差影响下轴承预紧力可行域设计[J].一重技术.2018
[7].孙志礼,田越,冯吉路,卞景浩.轴承预紧力和跨距对主轴动态特性的影响[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8].周刚,李春伟,卿涛,周宁宁.温度对空间精密轴承预紧力的影响[J].轴承.2018
[9].杨林林.主轴轴承预紧力自调节结构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
[10].丛郁楠.轴承预紧力对进给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研究及测试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