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敏感突变体论文_孙明明,周文杰,纪红昌,黄建斌,赵方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敏感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拟南芥,敏感,突变体,脱落酸,红光,氧化氮,丙烷。

盐敏感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明,周文杰,纪红昌,黄建斌,赵方贵[1](2019)在《花生耐盐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沙土培养法,使用1、3、5、7、10 mg·L~(-1)乙烯利溶液处理花生品种花育22种子,5 d后测量下胚轴长度。结果表明:经乙烯利处理后,花生下胚轴生长受到显着抑制而增粗变短,受抑制程度随乙烯利溶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加,3 mg·L~(-1)乙烯利处理的下胚轴长度极显着低于未施加和施加1 mg·L~(-1)乙烯利处理的,因此选用3 mg·L~(-1)乙烯利对诱变筛选得到的165份花生种质进行种子萌发处理,有145份种质表现为下胚轴生长受抑制而增粗变短,属于正常的乙烯敏感型种质;有11份种质下胚轴生长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显着高于同样条件处理下花育22的下胚轴长度,属于乙烯不敏感型种质;有9份种质下胚轴生长受到显着抑制,其下胚轴长度极显着低于同样条件处理下花育22的下胚轴长度,属于乙烯超敏感型种质。使用50μmol·L~(-1) ACC(1-氨基环丙烷羧酸)溶液对筛选获得的11份不敏感种质进行验证处理,其中,9份种质保持了对乙烯不敏感的特点,下胚轴生长仍未受到明显抑制。通过在沙土中添加0.7%NaCl溶液,继续对筛选得到的9份乙烯不敏感型种质进行耐盐筛选,有1份种质表现为下胚轴生长受抑制程度最低,下胚轴长度显着高于同样处理条件下花育22的下胚轴长度,初步确定其为耐盐乙烯不敏感种质。因此,用3 mg·L~(-1)乙烯利溶液预选、50μmol·L~(-1) ACC溶液验证、0.7%NaCl溶液处理,通过评价黑暗条件下沙土培养的花生种子下胚轴长度,可以有效筛选到花生耐盐乙烯不敏感突变体。(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夏金婵,从人愿,张小莉[2](2019)在《拟南芥NO敏感突变体rsn1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信号分子NO在植物中的调控机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材料,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1株对一氧化氮(NO)敏感的突变体rsn1(Root sensitive to NO),对比分析突变体根对NO的敏感程度、气孔对脱落酸(ABA)的反应等指标,并且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初步定位突变基因。结果表明,尽管在正常生长条件下rsn1突变体的萌发率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区别,但根对NO胁迫敏感,在50μmol/L硝普钠(SNP)处理下,野生型拟南芥的相对根长为48.7%,而突变体rsn1的相对根长仅为5.3%;通过分析气孔对ABA的敏感程度发现,rsn1对ABA调控气孔关闭不敏感,在10μmol/L ABA处理下突变体rsn1的气孔直径是野生型的1.9倍,而在正常条件下突变体rsn1的气孔直径与野生型差异不大,且突变体rsn1的失水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遗传分析表明,rsn1是一个单基因隐性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初步判断突变位点在第5号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邱振楠[3](2019)在《水稻高温高光敏感突变体ls1的筛选及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高温和高光胁迫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进而造成大面积减产。高光常常伴随着高温,而高温或高光胁迫均会造成植物体内ROS的过量积累。这些ROS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清除,就会造成严重的氧化胁迫,对脂质、蛋白质和DNA造成损伤。目前,大多数报道只是单独的研究高温或高光对水稻的影响,但田间实际面对的通常都是高温、高光相互伴随产生的胁迫,而水稻对高温和高光共同胁迫下的响应机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光胁迫条件筛选水稻日本晴突变体库得到一个对高温高光敏感的突变体local lesions 1(ls1),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我们克隆了目的基因LS1,该基因编码一个核糖核酸酶H2大亚基A(RNase H2A)。LS1基因突变后导致水稻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促使高温高光下突变体ls1中ROS的过量积累,并最终产生了叶片局部损伤的表型。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ls1的叶片在温和条件N22(Normal light)下表型与野生型类似,但在转入高温高光H32(High light)条件后表现出明显的叶片局部损伤的表型。外界高温高光条件越剧烈,突变体的表型越明显,叶片中损伤面积相应增大。单一的温度或者光照变化处理无法诱导突变体表型的产生。2.H32条件下ls1突变体叶片损伤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宽度和相对含水量均较野生型叶片有显着的降低,泡状细胞和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萎缩。H32条件下突变体ls1损伤部位叶表面皱缩,气孔严重扭曲,叶绿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并且大部分叶绿体发生降解。3.遗传分析表明,ls1突变体表型是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研究利用ls1突变体与籼稻品种TN1进行杂交获得F_2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将目的基因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测序发现LOC_Os11g05570基因的第叁个外显子处发生了一个单碱基替换(C突变为T),并由此导致了丙氨酸(Ala)变为缬氨酸(Val)。将日本晴正常的gDNA序列转化突变体,表型观察及分子鉴定证实LOC_Os11g05570确实为目的基因LS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S1编码一个核糖核酸酶H2大亚基A(RNase H2A),参与DNA复制和修复等过程。4.模式表达分析表明,目的基因LS1主要是在叶片中表达。H32条件下,LS1的转录水平在突变体ls1中较野生型中有显着地降低;而在N22条件下两者的LS1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差异。LS1蛋白水平表现情况与转录水平相似。亚细胞定位显示LS1蛋白在细胞核中发挥生物学作用。5.H32条件下,TUNEL及彗星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ls1较野生型具有较高水平的DNA损伤,并且造成了过量的ROS积累;而在N22条件下,突变体ls1与野生型间DNA损伤水平及ROS含量无显着差异。外施还原剂抗坏血酸(AsA)和二甲基硫脲(DMTU)可以显着缓解突变体在高温高光条件下叶片局部损伤的表型。6.通过qRT-PCR分析发现,H32条件下突变体ls1中大部分叶绿素降解、衰老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较N22条件下显着上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陈可,郭韬,厉新民,杨怡冰,叶汪薇[4](2018)在《水稻热敏感突变体sat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已成为近年来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作物。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其种植范围及相关产量。目前对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于水稻热适应能力却鲜见报道。我们实验室通过对水稻品种特青进行EMS诱变,筛选到一个水稻生长的热敏感突变体sat1(Sensitiv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1)。其表型在上海与海南不同季节种植有明显差异。我们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其定位在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23.3kb范围,其中包括3个预测有编码功能的蛋白。通过测序发现在第二个基因编码区第1184位核苷酸由C突变成T,394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丝氨酸。基因预测表明SAT1编码一个tRNA修饰酶。我们通过温度处理发现突变体种子在高温下萌发受到严重抑制,表明sat1突变体是一个热敏感突变体。进一步构建转基因遗传互补材料确认sat1突变体表型是由该基因突变造成。切片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及根部维管束结构及数量有明显差异,细胞数量减少。水稻根尖的细胞周期分析表明,sat1突变体4C期细胞相较于野生型明显减少,而热处理条件下4C期细胞减少更加明显。以上细胞学证据表明,sat1的表型可能是由于细胞分裂速率减慢造成的,而且热处理会加剧两者细胞分裂速率的差异。我们利用tRNA-seq分别测定常温和热处理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体的tRNA谱,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各tRNA含量相比野生型有明显差异,热条件对野生型tRNA种类分布影响不大,而对突变体则加剧各种tRNA含量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sat1突变体可能通过对tRNA修饰进而影响植物tRNA稳态,同时这种修饰对tRNA稳态作用是依赖于热效应,其突变对tRNA稳态变化可能导致细胞周期的紊乱。下一步目标是研究该基因的蛋白功能,筛选相关互作蛋白,以期阐明植物通过tRNA修饰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的遗传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杜亚琳,陈海燕,郝宁,藤原彻,武涛[5](2018)在《拟南芥Mo敏感突变体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Mo的分子功能,对26 000粒拟南芥EMS诱变突变体种子进行了筛选,鉴定出一个对正常Mo敏感的突变体4-10。在正常170 nmol/L Mo条件下,4-10突变体的根部伸长发育受到抑制,而340μmol/L Mo处理能部分恢复突变体根长。在170 nmol/L Mo条件下4-10和Col-0幼苗的根长分别为(1.56±0.13)cm和(11.89±0.71)cm;而在340μmol/L Mo条件下,4-10和Col-0的根长分别为(3.3±0.17)cm和(6.8±0.73)cm。此外,340μmol/L Mo处理能够恢复4-10异常的根形态。Mo含量测定结果表明,4-10突变体植株根部Mo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植株;除了对正常Mo敏感外,4-10突变体叶色对NH_4~+也敏感,其花青素含量显着高于Col-0。为了鉴定4-10突变体候选基因,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候选基因定位到1号染色体一个23 kb区域(26.809~26.832 Mb),进一步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存在1个非同义突变SNP,包含该SNP的基因At1g71100编码核糖-5-磷酸异构酶(RPI),初步证明,RPI基因为4-10突变体的候选基因。利用At RPI基因纯合突变植株和4-10突变体进行的等位性检测结果表明,4-10突变体和等位基因突变体rsw10-1杂交的F1仍然对NH_4~+敏感,从而确定RPI基因为4-10突变体基因。通过表型分析注意到除了过量Mo能恢复4-10突变体根长之外,外源尿苷处理同样可以恢复4-10突变体的根长。结果表明,过量的Mo通过尿苷转运作用促进了补救合成途径进程。(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郑秀化[6](2018)在《拟南芥镁敏感突变体CIPK蛋白质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拟南芥镁敏感突变株CIPK3/9/23/26和野生型Col0的叶片为材料研究突变株和野生型拟南芥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本文比较了两种高丰度蛋白的去除方法;采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拟南芥突变株CIPK3/9/23/26和野生型Col0的叶片的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相关的质谱鉴定,所得结果为全面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蛋白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钙信号sensor蛋白CIPK蛋白激酶的可能作用靶蛋白质提供了数据参考。由于叶片中Rubisco蛋白的比例较高,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高丰度蛋白的存在会干扰低丰度蛋白质的呈现,干扰在双向凝胶电泳的分辨率并从而影响蛋白质鉴定的准确性。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拟南芥叶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高双向凝胶电泳的分辨率,剔除Rubisco蛋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进行拟南芥叶片蛋白质提取优化。本实验采用PEG预分离法结合TCA/丙酮和PEG预分离法结合SDS/酚两种方法进行高丰度蛋白Rubisco的去除。发现使用PEG预分离法结合TCA/丙酮的蛋白条带更为清晰,对高丰度蛋白的去除效果更好。结论PEG预分离法结合TCA/丙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利用优化的PEG预分离法结合TCA/丙酮提取方法对拟南芥CIPK突变株和野生型Col0进行蛋白质的提取,所提取的蛋白质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所获得的凝胶图谱扫描,利用ImageMaster软件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质,所获得的差异蛋白质质谱鉴定;通过差异蛋白质组研究寻找钙信号sensor蛋白CIPK蛋白激酶的可能作用靶蛋白质。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有30个差异点,对这些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最终鉴定了17个蛋白质。其中包括脂转运相关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抗性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因子,微管相关的蛋白质,质体转录激活因子3,质体蓝素蛋白超家族蛋白,50S核糖体蛋白L23,磷酸核糖异构酶,类动蛋白质,翻译起始因子,ATP合成酶和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任蒙蒙[7](2018)在《玉米耐深播QTL精细定位和旱敏感突变体swl3的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影响玉米(Zea mays L.)产量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耐深播玉米品种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具有较强的耐旱性。研究作物耐深播性状的遗传机理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实验室的前期工作通过玉米自交系X178和3681-4构建的F_(2:3)家系,在玉米10号染色体长臂上定位到了一个耐深播相关的主效QTL qMES20-10,并以X178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_3F_(3:4)家系。本研究首先通过鉴定100份BC_3F_(3:4)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对qMES20-10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高代回交群体和多代自交群体,将qMES20-10定位于10号染色体133.3-136.0 Mb的区间之内。同时,从BC_3F_(3:4)家系中筛选出两个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基因富集(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了化学刺激的应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对氧化胁迫的应激反应。本研究对玉米耐深播性状遗传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受深播诱导的相关基因的挖掘为耐深播玉米的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和分子生物学信息。叶片是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片形态是理想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以繁种中发现的一个旱敏感突变体swl3(sensitive to water loss)为材料,该突变体在田间表现出叶片向近轴端卷曲、颜色发白、叶表面变光滑、质地变软等特征。通过测定swl3突变体和B73的光合生理指标,发现swl3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显着低于B73,叶片温度高于B73,说明SWL3基因可能影响了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用swl3分别与B73和Mo17构建了两个F_2群体,用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的方法将SWL3基因初步定位在6号染色体107-130 Mb的区间。然后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结合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将SWL3基因定位到两个InDel标记swl3InD13和swl3InD19之间,两个标记在B73参考基因组上(v3版本)的距离为183 Kb,定位区间内共6个候选基因。本研究为swl3突变体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8](2018)在《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EMS85的快速基因定位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种子Col-0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筛选到1株盐敏感突变体EMS85.通过杂交和后代性状分离比确定该突变体的不耐盐性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通过对拟南芥5条染色体上的SSLP标记的筛选,挑选了24对均匀分布于染色体上的SSLP标记作为基因初定位,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精细定位分子标记,通过粗定位和精细定位发现,该基因位于拟南芥第5条染色体下臂的分子标记LUGSSLP847和5-13.58之间,进而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是SOS2基因的等位突变体,突变位点为该基因1 521~1 522 bp处两碱基的缺失,造成移码突变,使SOS2基因功能丧失.本实验室建立的图位克隆体系加快了克隆基因的进程,对EMS85突变体的定位只在短短半年时间就已完成,为其他突变体的快速确定候选基因,加速基因分离进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均帅,杨凯,赵波,李奕松,万平[9](2017)在《小豆野生型与缺铁敏感突变体转录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豆(Vigna angularis),俗名红小豆、赤豆等,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食用豆之一。小豆是双叶子植物,主要采用以"还原"为主的铁吸收机理I。然而在碱性土中,铁元素多以溶解性极低的叁价铁盐状态存在,这是一种生物低效型态,限制了机理I植物对铁离子的吸收。我国北方地区土壤偏碱性,在生产中小豆缺铁性黄化现象较为普遍,易造成减产,缺铁性黄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有关小豆缺铁性黄化分子机理研究鲜见报道;【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小豆栽培品种京农6及其缺铁敏感型突变体EMY009为材料,比较分析缺铁胁迫处理的野生型和突变体转录组,EMY009是京农6经钴60辐射诱变而来。缺铁处理3d后,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两材料的根、茎、叶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与分析】从根茎叶叁个组织中分别筛选到1484、1399、108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根部差异表达基因最多,最活跃。GO注释发现差异基因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催化活性及结合和运输活性,细胞组件分类主要集中于细胞膜和细胞器上,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于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和单生物过程。对差异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1)HLH家族和WRKY家族转录因子表达差异显着,且各表达通路在不同组织间表达模式各不相同,尽管前人在铁吸收机理研究中未曾报道过WRKY家族相关基因,但经功能预测发现,铁吸收机理I的部分下游功能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受WRKY家族基因调控的W-box区;(2)香豆素、黄酮类、柠檬酸、抗坏血酸的合成途径基因差异表达显着。近年来,随着根系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根部有机物的分泌对于铁离子的吸收有重要意义;(3)RNA转运、监视及降解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有显着差异,可见应激反应过程中基因在转录水平的活动更为活跃;(4)植物激素调控通路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包括乙烯途径的EIN3、赤霉素的DELLA、茉莉酸途径的MYC2等基因。【结论】缺铁条件下,京农6号与缺铁敏感突变体EMY009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转录因子、根系分泌物合成、mRNA活动及激素调控等,且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因此组织特异性调控模型将会成为分子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刘加哲[10](2017)在《拟南芥两个光敏感突变体的图位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植物在光下的响应机制,我们在相关的突变体库中进行了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得到了对红光特异性敏感并表现为短下胚轴的突变体62及在红光、远红光下均有明显短下胚轴表型的113。通过对突变体表型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分析了解红光在拟南芥苗期光形态建成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对突变体的表型进行分析,并在一定光照梯度下筛选突变体62及113反应的最佳光强。实验表明,突变体在11μmol/m~2/s时表型相比Col-0最明显。然后,我们在最佳光强下进行了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突变体62在红光下表现为短下胚轴,同时其子叶面积增大,叶绿素、花青素累积明显增多,而基因CAB3、CHS的表达量则明显高于Col-0野生型;突变体113在红光及远红光下均表现为短下胚轴表型,在红光条件下突变体113相比野生型具有子叶面积减小,叶绿素、花青素累积减少等表型,同时qRT-PCR结果显示突变体CAB3、CHS基因表达量相比野生型明显降低。对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过程中,我们综合利用图位克隆技术与突变体重测序分析技术。对突变体进行的遗传学分析实验表明,突变体62为显性遗传,突变体113则为隐性遗传。综合图位克隆粗定位及重测序结果,突变体62在2号染色体PHYB启动子区域存在T-DNA插入;突变体113则在4号染色体At4g36380位置ROT3基因发现存在T-DNA插入。对突变体62的PHYB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突变体62由于PHYB过表达,导致突变体在红光下具有短下胚轴及相关叶绿素增多,子叶变大等表型;对突变体113及rot3突变体杂交进行等位基因分析发现,其杂交F1代植株在红光及远红光下仍表现为短下胚轴,说明突变体113的表型是由于ROT3位置T-DNA插入导致某些DNA片段缺失造成的。由于ROT3基因参与了BRs的生物合成过程,则突变体113可能是通过BRs合成途径来间接影响拟南芥在红光及远红光的光响应机制,我们会针对突变体的光响应过程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10)

盐敏感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研究信号分子NO在植物中的调控机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材料,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1株对一氧化氮(NO)敏感的突变体rsn1(Root sensitive to NO),对比分析突变体根对NO的敏感程度、气孔对脱落酸(ABA)的反应等指标,并且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初步定位突变基因。结果表明,尽管在正常生长条件下rsn1突变体的萌发率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区别,但根对NO胁迫敏感,在50μmol/L硝普钠(SNP)处理下,野生型拟南芥的相对根长为48.7%,而突变体rsn1的相对根长仅为5.3%;通过分析气孔对ABA的敏感程度发现,rsn1对ABA调控气孔关闭不敏感,在10μmol/L ABA处理下突变体rsn1的气孔直径是野生型的1.9倍,而在正常条件下突变体rsn1的气孔直径与野生型差异不大,且突变体rsn1的失水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遗传分析表明,rsn1是一个单基因隐性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初步判断突变位点在第5号染色体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敏感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明明,周文杰,纪红昌,黄建斌,赵方贵.花生耐盐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9

[2].夏金婵,从人愿,张小莉.拟南芥NO敏感突变体rsn1的特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邱振楠.水稻高温高光敏感突变体ls1的筛选及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陈可,郭韬,厉新民,杨怡冰,叶汪薇.水稻热敏感突变体sat1的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5].杜亚琳,陈海燕,郝宁,藤原彻,武涛.拟南芥Mo敏感突变体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

[6].郑秀化.拟南芥镁敏感突变体CIPK蛋白质组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8

[7].任蒙蒙.玉米耐深播QTL精细定位和旱敏感突变体swl3的基因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EMS85的快速基因定位与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王均帅,杨凯,赵波,李奕松,万平.小豆野生型与缺铁敏感突变体转录组比较分析[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10].刘加哲.拟南芥两个光敏感突变体的图位克隆[D].山东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和CxPK的基本组成(Weinletal.,2009...3 在 200 mmol/L NaCl 培养基上采用 Ro...推测的盐芥盐敏感突变体在MS培养...筛选到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dds1推测的盐芥盐敏感突变体Fig5Infe...盐敏感突变体表型A:MSB:MS+7...

标签:;  ;  ;  ;  ;  ;  ;  

盐敏感突变体论文_孙明明,周文杰,纪红昌,黄建斌,赵方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