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年龄大鼠对二价锰和三价锰致纹状体毒作用易感性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朱皓[1](2020)在《肠道菌群调控SCFAs在锰对高脂饮食小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锰和高脂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模型,探讨锰暴露和高脂饮食对小鼠神经行为及神经炎症的影响;阐明肠道菌群稳态对短链脂肪酸(SCFAs)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影响;探讨多形拟杆菌(BTeta)和丁酸梭菌(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神经行为及神经炎症的改善作用。方法1选取成年雄性SPF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锰暴露组(Mn组)和高脂饮食+锰暴露组(HFD+Mn组)。对照组和Mn组小鼠饲喂普通饲料,HFD组和HFD+Mn组饲喂高脂饲料;Mn组和HFD+Mn组给予10mg/kg/天Mn Cl2溶液,染毒周期12周。应用转棒试验、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检测小鼠运动协调、探究行为及焦虑状态;应用HE染色方法,观察纹状体病理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小鼠纹状体中IL-6、TNF-α、IL-10和Foxp3的蛋白表达。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纹状体Tregs标志基因PD-1、Ctla4、Helios和Gitr,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相关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和occludin m RNA水平。2应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实验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同时,应用GC-MS检测小鼠粪便中SCFAs(乙酸、丙酸、丁酸等)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小鼠结肠组织IL-6、TNF-α、IL-10和Foxp3的蛋白表达;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和TGF-β1的蛋白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小鼠外周血中Treg/CD4+T细胞百分比的变化。3探讨BTeta和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行为和神经炎症的影响。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给予基础饲料;其余60只给予高脂饲料+10mg/kg/天Mn Cl2溶液,染毒周期12周。随后,60只染毒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锰暴露组(HM组)、HM+BTeta组和HM+CBut组。干预组小鼠分别以灌胃形式给予1×108 cfu/日BTeta或CBut,持续4周。干预结束后分别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相对丰度、SCFAs含量、结肠和纹状体组织IL-6、TNF-α、IL-10和Foxp3蛋白表达;纹状体PD-1、Ctla4、Helios和Gitr m 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和HFD组比较,HFD+Mn组小鼠掉落潜伏期,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穿格次数、总路程和直立次数,以及开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比、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数均有显着减少(P<0.05);HFD+Mn组小鼠纹状体细胞及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HFD+Mn组小鼠纹状体IL-6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0和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HFD+Mn组小鼠纹状体中Tregs特异因子PD-1、Ctla4和Helios m RNA表达水平,以及claudin-5和occludin 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FD组(P(27)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其它组比较,HFD+Mn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比例升高;颤螺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艾克曼菌和罗斯氏菌等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27)0.05);乳杆菌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27)0.05)。HFD+Mn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明显低于HFD组(P(27)0.05),结肠SCFAs特异受体基因Gpr43和Gpr109a 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FD组(P(27)0.05),结肠IL-10和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而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此外,HFD+Mn组小鼠外周血Treg/CD4+T细胞百分比、血清IL-10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HFD组(P(27)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 HM+BTeta组和HM+CBut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群较HM组有所增多;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比例降低,普雷沃氏菌、颤螺菌、拟杆菌和罗斯氏菌相对丰度明显回升(P(27)0.05)。与HM组比较,HM+BTeta组小鼠粪便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明显升高(P(27)0.05),HM+CBut组小鼠粪便中丁酸含量明显升高(P(27)0.05),HM+BTeta组小鼠结肠Gpr43 m RNA表达水平和HM+CBut组小鼠结肠Gpr109a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27)0.05),HM+BTeta和HM+CBut组小鼠结肠IL-10和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此外,与HM组比较,HM+BTeta和HM+CBut组小鼠神经行为学指标有显着变化(P<0.05)。与HM组比较,HM+BTeta和HM+CBut组小鼠纹状体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IL-10和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同时,HM+BTeta组小鼠纹状体PD-1和Ctla4,HM+CBut组小鼠纹状体PD-1、Ctla4、Helios和Gitr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M组(P(27)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锰暴露加剧HFD小鼠神经损伤(神经行为异常及神经炎症),抑制Tregs功能。2锰暴露HFD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及SCFAs异常。3 BTeta和CBut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SCFAs及受体,恢复机体Tregs细胞数目及功能,改善了行为异常及神经炎症,为临床利用其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神经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图31幅;表20个;参301篇。
陈雨松[2](2018)在《CREB-BMSCs移植改善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D)伴随的认知障碍是临床中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其中,学习记忆障碍是PD认知障碍的一种重要表现。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一种具有转录功能的细胞因子,被激活磷酸化后对学习记忆进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验证通过脑内移植可改善PD模型大鼠的运动障碍症状。本实验在探讨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发展与脑纹状体内p-CREB蛋白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向PD模型大鼠的脑纹状体内植入CREB基因修饰的BMSCs(CREB-BMSCs),探讨移植CREB-BMSCs后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效果。1.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脑纹状体内p-CREB表达水平的研究运用脑立体定位仪,单侧脑纹状体内注射6-OHDA构建PD模型大鼠。2周后通过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的方式诱导转圈,挑选符合标准的实验大鼠。造模2周、5周、8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P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D模型大鼠造模侧脑纹状体内的p-CREB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脑纹状体中p-CREB的蛋白水平。造模2周后筛选的成功模型(诱导转圈≥7r/min)在5周、8周时的旋转圈数分别为9.13±0.62r/min、10.06±0.68r/min,表明PD模型稳定。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PD模型大鼠在目标平台象限内的时间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大鼠(p<0.01,n=10),且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缩短,提示P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逐渐衰退。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可见随病程发展PD模型大鼠脑纹状体内的p-CREB阳性棕染细胞随病程发展数量逐渐减少。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D模型大鼠脑纹状体内p-CREB的表达水平降低,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大鼠(p<0.01,n=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D病程的发展P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逐渐衰减,此外,脑纹状体内p-CREB的表达量也不断下降,提示P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出现障碍可能与脑纹状体内p-CREB的水平降低有关。2.大鼠BMSCs的CREB基因修饰通过Lipofectin 2000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REB转染至BMSCs,构建CREB-BMSCs。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p-CREB的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EB-BMSCs内p-CREB的蛋白表达。通过β-巯基乙醇诱导体外培养的CREB-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进行分化,探讨CREB基因修饰的BMSCs的分化能力以及分化后细胞内p-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由CREB重组载体的酶切结果与测序结果可知,本研究构建出CREB基因修饰的BMSCs;与对照组细胞相比,CREB-BMSCs组FITC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并且p-CREB的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n=5)。体外培养的CREB-BMSCs诱导分化后,细胞中三种神经元标志性蛋白NSE、Nestin和GFAP的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果提示,CREB-BMSCs仍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潜力,且分化后仍能表达p-CREB。3.CREB-BMSCs移植改善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将造模5周后的实验大鼠随机分为PBS组、BMSCs组和CREB-BMSCs组,每组大鼠脑内分别定点注射 10μL 的 PBS、BMSCs(105个/μL)、CREB-BMSCs(105个/μL)。移植2周、5周、8周后腹腔注射APO诱导转圈,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移植组大鼠脑纹状体内表达p-CREB的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纹状体内p-CREB的蛋白水平,比较分析各组的改善效果。与PBS组大鼠相比,移植后BMSCs组与CREB-BMSCs组大鼠的旋转圈数均逐渐下降,且5周后CREB-BMSCs组的旋转圈数极显着低于BMSCs组(4.67±0.87r/min vs.5.73±0.77r/min,p<0.01,n=20)。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BMSCs组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得到相应改善,学习记忆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在相同时间内CREB-BMSCs移植对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效果更优于BMSCs,8周后CREB-BMSCs组平台象限时间极显着多于 BMSCs 组(26.36±1.73s vs.19.34±1.51s,p<0.01,n=1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BMSCs组大鼠脑纹状体内的阳性细胞数缓慢增加;CREB-BMSCs组阳性细胞数量增长较多,效果显着。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2周、5周、8周后,CREB-BMSCs组大鼠脑纹状体内p-CREB的表达量高于BMSCs组,差异极显着(p<0.01,n=5),与脑组织内阳性细胞检测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提示,通过脑纹状体内移植BMSCs和CREB-BMSCs,PD模型大鼠脑纹状体内p-CREB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学习记忆能力也相应提高,且移植CREB-BMSCs能更有效地改善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提示,CREB-BMSCs移植入PD大鼠脑内后可能发生迁移、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通过增加p-CREB的表达,改善PD运动障碍及学习记忆障碍。本研究为临床基因治疗PD运动障碍及学习记忆障碍提供实验基础。
吴思雨[3](2018)在《鱼藤酮和百草枯诱发帕金森病神经毒性及其线粒体相关膜蛋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毒物是散发性帕金森病(PD)的主要诱因之一。农药作为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神经毒素,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密切关联。杀虫剂鱼藤酮和除草剂百草枯是已知的神经毒性农药,其慢性暴露与帕金森病有关,但毒性机制尚未系统阐明。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对农药诱导的帕金森病的线粒体毒性机制研究尚不清晰,特别是线粒体相关膜(MAMs)及其蛋白在其毒性机制中的作用亟待探究。本文利用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作为模式动物,慢性暴露于0.5-10.0μM鱼藤酮(RO)或0.2-1.6mM百草枯(PQ)后,系统表征帕金森病相关运动障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以及α突触核蛋白聚集等PD相关毒性效应。通过对线粒体荧光标记以及超微结构的观察,探究鱼藤酮和百草枯诱发线虫PD的线粒体毒性机制。利用荧光标定的转基因线虫和突变种,我们系统研究了线粒体膜相关蛋白TOM-7、Complex I-V、PINK1和早老素在帕金森病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低剂量的RO和PQ暴露均导致线虫的爬行轨迹不规则、平均爬行速度变慢、身体弯曲频率减少和弯曲幅度降低等运动变化;暴露能显着降低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轴突断裂和胞体萎缩等退变特征;慢性RO/PQ暴露还导致α突触核蛋白表达量增加和聚集等病理变化。2.RO和PQ暴露均使得线虫体内线粒体密度降低,线粒体内空泡化、嵴显着减少以及出现明显的自噬囊泡等结构变化。RO和PQ暴露能诱导线虫线粒体外膜通道蛋白TOM7、内膜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3.RO和PQ暴露导致自噬相关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蛋白PINK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编码PINK1的pink-1基因缺失诱发线虫对RO或PQ死亡毒性易感性降低;动物平均爬行速度,身体弯曲频率和爬行弯曲幅度的变化率减弱;RO/PQ诱导的线粒体空泡率和损伤变化率减弱。4.与野生型线虫相比,早老素hop-1基因突变线虫对RO和PQ毒性易感性降低。表现在动物死亡率降低,平均爬行速度,身体弯曲频率和爬行弯曲幅度的变化率相对较小,线粒体的毒性敏感性减弱。以上结果表明:1.慢性暴露于RO或PQ均会引起线虫运动迟缓,协调和平衡能力下降等PD运动障碍,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和α突触蛋白异常聚集的PD病理特征。农药RO和PQ暴露均能有效诱导PD线虫模型。2.线粒体是环境毒物诱发PD的重要环节,线粒体自噬功能改变是其毒性作用机制之一。线粒体外膜转运酶TOM7和内膜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Ⅱ、Ⅲ等MAMs分子是介导线粒体损伤的关键蛋白。这表明线粒体相关膜蛋白在PD神经毒性中起关键作用。3.PINK1和早老素两种MAMs蛋白表达异常均能明显抑制线虫的神经毒性和线粒体损伤的易感性,表明PINK1和早老素在神经毒性机制中的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农药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秀丽线虫的神经毒性及其与帕金森病关联。通过鱼藤酮和百草枯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环境毒物引起PD的线粒体毒性的共同机制。发现了 TOM7、Complex Ⅰ-Ⅲ、PINK1和早老素等MAMs蛋白在介导其毒性中关键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和数据为进一步探索散发性PD的环境病因提供支持,为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子悦,尤浩军,孙志宏[4](2017)在《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帕金森病(PD)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性障碍,是一种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以及黑质及蓝斑出现路易小体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发病因素多样,但帕金森病的真正病因至今仍未明了。虽然PD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多因素"假说,包括环境、遗传和年龄等因素。本文就环境及遗传等因素对帕金森病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罗海兰[5](2012)在《PAS-Na对染锰大鼠丘脑和基底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铁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AS-Na对锰致大鼠丘脑和基底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和铁代谢的影响。[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染锰组、PAS-Na预防性干预组(P-PAS组)、低剂量PAS-Na (L-PAS)治疗组、中剂量PAS-Na (M-PAS)治疗组、高剂量PAS-Na (H-PAS)治疗组和正常对照(对照组),观察期为4周(染锰4周)、8周(染锰+PAS预防8周)、12周(染锰+PAS预防12周)、18周(染锰12周+治疗6周)。给染锰、预防、L-、M-和H-PAS治疗组腹腔注射MnCl2·4H2O15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每周5d,连续4周、8周或12周。P-PAS组染锰的同时背部皮下注射PAS-Na200mg/kg,每周3次,连续8周或12周。然后,给L-、M-和H-PAS治疗组背部皮下注射PAS-Na100、200或300mg/kg,其余组背部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6周。每周测量一次体重。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丘脑中Glu、Gln、Gly、GABA含量;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丘脑和基底核中铁蛋白、转铁蛋白含量。[结果]观察期2、3、4、5、8、11周时,染锰组体重都低于对照组(P<0.05),P-PAS组体重均高于染锰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期18周时,染锰组体重在停止染锰后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治疗组大鼠经PAS-Na治疗后体重增长速度逐渐恢复最后接近对照组水平,但各组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期4、8、12周时,各组大鼠丘脑Glu、Gln、Gly、GAB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期18周时,染锰组Glu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PAS治疗组Glu含量明显高于染锰组(P<0.05)。观察期4、8、12周时各组丘脑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期18周时,染锰组转铁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转铁蛋白含量较染锰组下降(P<0.05),且高PAS治疗组较其余两个剂量治疗组下降明显。在基底节,观察期4、8、12周时各组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观察期18周时,L-PAS治疗组转铁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染锰组(P<0.05)。[结论]1.染锰会降低大鼠体重增长速度;2.锰对大鼠丘脑Glu和Gln的损害呈持续性,PAS-Na对染锰大鼠Glu含量的有害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3. PAS-Na治疗可能使染锰大鼠丘脑和基底神经节转铁蛋白含量减少。
孙慧珍[6](2011)在《武汉市职业接锰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武汉市部分企业接锰工人职业锰暴露水平和健康状况,分析探讨企业锰污染程度、劳动者健康现况及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卫生问题。为企业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提供研究依据,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方法(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检测20052009年武汉市部分企业电焊作业场所空气电焊烟尘和锰浓度,分析其历年的变化趋势,评价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状况。(2)对1024名接锰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其中男性932人,女性92人,年龄为1859岁,平均34.30±9.82岁;工龄为0.2539年,平均13.73±10.18年)。职业病健康体检指标及方法依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l88-2007)确定,探讨锰对作业工人健康效应影响。(3)接锰工人尿猛水平检测,工龄、性别、年龄、工种与尿锰水平的相关关系,锰对接触工人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4)采用EXCEL软件输入数据, 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值。结果(1) 2005-2009年接锰作业环境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和电焊烟尘平均及最高浓度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07年以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 2009年企业作业环境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和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15个监测点中分别仅有1个和2个超标;(3) 1024个接锰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发现尿锰超标的有39人,其中568电焊工人尿锰超标有24人,超标率为4.23%,其它接锰工人超标率为3.29%,电焊工尿锰水平高于其它接锰工人,但差异无显着性。(4)回归分析,作业工人尿锰水平与工龄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性别无显着关系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人尿锰水平与其血小板数量和肺功能异常有高度相关性。结论(1)调查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情况较好,接锰作业环境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和电焊烟尘浓度基本达到国家职业卫生安全标准。(2)接锰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异常情况无明显增高,但尿锰超标比例达3.81%,表明仍存在职业损伤隐患。(3)接锰工人尿锰含量与工种、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接锰工龄呈明显的相关性。(4)锰及电焊烟尘对人体血小板数量和肺功能作用敏感。
冯娟[7](2011)在《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帕金森病患者金属元素测定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全血金属元素水平,探讨PD发病与金属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PD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并在当地选择年龄、性别、民族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清晨空腹采血5ml,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两组受检者七种全血金属元素(铅、镉、钙、镁、铁、铜、锌)水平,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方差齐性检验及t检验。结果:除病例组全血钙水平(1.44±0.24 mmol/1)与对照组全血钙水平(1.45±0.17mmol/1)均较正常偏低外,其余金属元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病例组血铁(11.22±1.26mmol/1)高于对照组(10.80±1.42mmol/1);血锌(120.05±23.08μmol/1)高于对照组(113.28±21.06μmol/1);血铅(41.07±16.78μg/l)高于对照组(36.30±18.39μg/l);血镉(0.47±0.87μg/l)高于对照组(0.39±0.86μg/l);血镁(1.90±0.28mmol/1)低于对照组(1.91±0.35mmol/1);血铜(24.52±4.07μmol/1)低于对照组(25.34±3.49μmol/1).上述七种金属元素水平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对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PD患者全血金属元素的分析,没有发现该地区维吾尔族PD全血金属元素有明显异常。
冯娟,杨新玲[8](2010)在《重金属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是指密度>45的金属,尽管锰、铁、锌、铜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必需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铝、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重金属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基于发现长期接触锰尘可引起类似于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与帕金森病相关的重金属包括:锰、铁、锌、铜、铝、铅、镉,本文就重金属与帕金森病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敏[9](201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通过研究补肾活血法对PD患者运动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脑神经递质DA水平、肌张力、运动并发症、美多芭用量等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PD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副作用的目的。【方法】①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按标准纳入120例PD患者,其中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以补肾活血颗粒配合美多芭治疗,对照组单用美多芭治疗。前3个月为双盲观察,后6个月为揭盲后观察。在入组后及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进行UPDRS, PDQ-39, PDSS,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记时运动试验、十米折返运动试验和美多芭用量等的测量、评分与记录。对其中60例PD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月、2月、3月、6月、9月后均采用EFG分析仪和Myotonometer(?)肌肉状态测试系统进行测量。②采用多元线形广义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建立重复测量的线性拟合数据模型,分析“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运动”、“记时运动”、“睡眠评分”等结局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治疗组(补肾活血组)的UPDRSⅢ,十米折返和记时运动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随访期内UPDRSⅢ和起立时间等具有显着性(P<0.01)。记时运动中治疗组可见双手运动次数增加,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UPDRSⅡ, PDSS和PDQ-39的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5个维度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均有明显下降(P<0.05)。PDQ-39中社会支持、交往等维度无组间差异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改善(P<0.01),有效率达85.50%。②治疗组DA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对照组部分患者DA水平略微上升,但与治疗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治疗期内治疗组患者左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双侧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静息肌张力均有改善(P<0.05),其中肱二头肌具有显着差异(P<0.01)。最大自主收缩状态时两组间比较均没有差异性(P>0.05)。③治疗组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症状位置性障碍等并发症改善显着(P<0.01),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部分患者美多芭用量减少,主要分布在H-Y分级2~3级,对照组出现药量增加的情况。治疗终点时,治疗组出汗、便秘,排尿障碍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④在本课题研究中,“UPDRSⅡ”、“UPDRSⅢ”、“起立时间”等指标的显着影响因素为“H-Y”(P<0.01)。“十米折返行走时间”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H-Y”(P<0.05)。“睡眠评分”的影响因素为“美多芭用量”(P<0.05)。“左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P<0.01);“右手记时试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程”(P<0.05)。【结论】①治疗组PD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率较对照组显着,且疗效稳定。治疗组PD患者的中医证候显着改善,有效率达85.50%。补肾活血法能明显改善P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睡眠状况,并从认知力、情感、躯体不适等多方面提高生存质量。②补肾活血法能显着提高PD患者脑内DA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的症状。③补肾活血法可显着减少PD患者运动并发症(汗多、便秘、排尿障碍症状)的发生,减少美多芭用量,减轻美多芭的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补肾活血法“减毒增效”作用逐渐显现。④在本课题研究中,PD患者“H-Y”、“美多芭用量”为“UPDRSⅡ”、“UPDRSⅢ”、“十米折返试验”、“睡眠评分”等疗效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
陈雯雯[10](2009)在《锰接触者生物标志物的横断面研究》文中指出锰(manganese,Mn)是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又是工作场所和环境中常见的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职业性长期接触锰最明显的是对神经系统的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受损和震颤麻痹症状,其临床表现酷似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锰所致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一旦发生,临床上无特效控制措施,病程迁延,终生不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为预防锰中毒,应在锰对靶器官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之前识别,并减少锰的接触。因此,长期职业性锰接触所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的防治问题是我国职业医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锰及其化合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锰主要侵害基底神经节,选择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干扰中枢神经的能量代谢,改变神经递质,激活氧化系统导致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等有关。本文选择神经系统中易受锰影响的生化指标、与神经递质代谢、神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有关的合成酶及降解酶,如血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岐化酶(GSH-Px)活力及胆碱酯酶(AChE)活性等指标,研究锰的接触与效应生物标志物。在同样作业环境、同样接触水平的工人中,仅有少部分人发生中毒,提示个体对锰易感性存在着差异,表明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锰接触者可能存在某些敏感基因,遗传因素可能对锰所致神经毒性作用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多巴胺-β-羟化酶(DBH)、热休克蛋白70(HSP70)、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及单胺氧化酶(MAO)与脂质过氧化,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等机制有关,提示这四种酶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影响锰对神经损伤的敏感性。DBH、HSP70、MnSOD及MAO基因多态性与锰所致神经损伤的关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且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间结果不一,有待确定它们是否为锰所致神经损伤的遗传敏感基因。本文同时研究了DBH、HSP70、MnSOD及MAO四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及mRNA表达,综合分析它们是否为锰职业危害的敏感基因。热休克蛋白(HSPs)在正常细胞中介导其它蛋白质的跨膜转运和正确装配,起着分子伴侣的重要作用,在应激因素的作用下,可被诱导产生,通过应激基因的激活,从而提高细胞对损伤的耐受和应激能力,HSP70是含量最丰富的热休克蛋白,有研究表明HSP70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研究了HSP70表达与锰的神经毒作用关系。【研究目的】1.探讨尿锰、血锰、血清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岐化酶(GSH-Px)活力及胆碱酯酶(AChE)活性等指标与空气锰个体接触剂量的相关关系,研究锰职业危害的接触与效应生物标志物。2.以微流控芯片为检测平台,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方法,探讨四种代谢酶DBH、HSP70、MnSOD与MAO基因多态性与锰所致神经损伤的关系。3.以实时荧光定量为检测平台,探讨空气锰个体接触不同暴露水平对mRNA表达及mRNA指导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探寻锰职业危害的生物标志物,为职业暴露人群的筛选、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病因预防的目的。【研究方法】1.采用个体采样器对锰职业接触工人进行八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监测,获得准确的工人工作班内锰个体接触剂量。测定血清MDA含量、SOD、GSH-Px活力及AChE活性等指标。应用石墨原子吸收法测定锰职业接触工人的血锰、尿锰含量及空气锰个体接触剂量。2.选择锰职业接触工人为研究对象,以微流控芯片为检测平台,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PCR)方法检测与锰体内代谢过程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代谢酶DBH,MAO,HSP70和MnSOD的基因位点多态性,统计分析四种生物代谢酶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对锰所致神经损伤的影响,筛选出锰职业接触遗传易感基因。3.以SYBR Green I嵌合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四种代谢酶mRNA含量表达;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SP70基因的蛋白含量,探讨空气锰个体接触不同暴露水平对四种酶mRNA表达及mRNA指导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1.根据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分组,高锰暴露组工人血锰及血清MDA含量、SOD、GSH-Px活力及AChE活性等指标与低暴露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8h-TWA无明显相关关系;尿锰含量在两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与8h-TWA也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2.以402名锰接触者外周血为样本,测定四种生物代谢酶基因型,结果发现:在神经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间,DBH基因A2A2型与A2等位基因分布明显不同,在异常组的分布多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MnSOD基因的VV基因型在高暴露水平下,异常组的分布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而MAO与HSP70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高、低暴露水平下两组间分布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根据8h-TWA所分为高、低暴露组,锰高暴露组的HSP70的mRNA及HSP7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暴露组(P<0.05)。DBH、MAO与MnSOD的mRNA表达在两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锰、MDA含量、SOD、GSH-Px活力及AChE活性虽在高低暴露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有助于确定当前锰暴露的程度,但对空气锰个体接触浓度的变化不敏感,不能很好的作为锰职业危害的接触与效应标志物,可以作为参考指标与其他指标联合分析锰的内暴露剂量及产生的神经毒性作用。2. DBH基因TaqI多态性,MnSOD基因Val-16-Ala多态性可能在锰职业危害的遗传易感性中起作用。MAO与HSP70基因多态性可能对锰职业危害影响不大。3.锰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水平及HSP70mRNA表达的增高与保护神经细胞免受锰刺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等损伤有关,这可能与锰的神经毒作用机制有潜在联系。
二、不同年龄大鼠对二价锰和三价锰致纹状体毒作用易感性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年龄大鼠对二价锰和三价锰致纹状体毒作用易感性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肠道菌群调控SCFAs在锰对高脂饮食小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神经损伤的作用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1.3 神经行为功能检测 |
1.1.4 实验小鼠生物样品的采集 |
1.1.5 ICP-MS检测血液及脑组织中锰元素含量 |
1.1.6 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 |
1.1.7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纹状体组织中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
1.1.8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小鼠纹状体组织PD-1、Ctla4、Gitr、Helios、ZO-1、claudin-5和occludin的 mRNA的表达水平 |
1.1.9 HE染色法观察实验小鼠纹状体组织病理变化 |
1.1.10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实验小鼠生长发育的情况 |
1.2.2 实验小鼠脂代谢水平的情况 |
1.2.3 实验小鼠纹状体组织及血液中锰水平含量 |
1.2.4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
1.2.5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的损伤情况 |
1.2.6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促炎因子(TNF-α和 IL-6)蛋白表达的影响 |
1.2.7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Tregs相关因子(Foxp3和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1.2.8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Tregs标志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1.2.9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 和occludin mRNA水平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锰暴露加剧高脂饮食小鼠神经功能障碍 |
1.3.2 锰暴露加重高脂饮食小鼠神经炎症 |
1.3.3 锰暴露和高脂饮食抑制小鼠脑组织Tregs细胞免疫调节功能 |
1.3.4 锰暴露和高脂饮食增加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及SCFAs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1.3 实验小鼠生物样品的采集 |
2.1.4 肠道菌群16SrDNA扩增子测序 |
2.1.5 肠道菌群16SrDNA扩增子测序数据分析 |
2.1.6 GC-MS检测实验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 |
2.1.7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1.8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实验小鼠结肠组织ZO-1、occludin、claudin-1、Gpr43和Gpr109a的 mRNA的表达水平 |
2.1.9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液中Tregs/CD4~+T细胞的百分率 |
2.1.10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和TGF-β1 蛋白表达水平 |
2.1.11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2.2.2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
2.2.3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的影响 |
2.2.4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Gpr43和Gpr109amRNA水平的影响 |
2.2.5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相关因子(IL-6、TNF-α、Foxp3 和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6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 和occludin mRNA水平的影响 |
2.2.7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外周血中Tregs/CD4~+T 细胞百分率的影响 |
2.2.8 锰暴露对高脂饮食小鼠血清IL-10和TGF-β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变化 |
2.3.2 锰暴露抑制高脂饮食小鼠SCFAs及其免疫机制 |
2.3.3 锰暴露抑制高脂饮食小鼠肠道Tregs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并诱发炎症 |
2.3.4 锰暴露加剧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粘膜屏障通透性以及外周血Tregs细胞数目减少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2 菌落活化培养及计数 |
3.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3.1.4 神经行为功能检测 |
3.1.5 实验小鼠生物样品的采集 |
3.1.6 肠道菌群16SrDNA扩增子测序及数据分析 |
3.1.7 GC-MS检测实验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 |
3.1.8 Real-timePCR技术检测实验小鼠结肠组织ZO-1、occludin、claudin-1、Gpr43和Gpr109a的 mRNA的表达水平 |
3.1.9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Tregs细胞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1.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纹状体组织中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
3.1.11 Real-timePCR技术检测实验小鼠纹状体组织PD-1、Ctla4、Gitr、Helios、ZO-1、occludin和 claudin-5的mRNA的表达水平 |
3.1.12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0和TGF-β1 表达水平 |
3.1.13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2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2.3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影响 |
3.2.4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的影响 |
3.2.5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Gpr43和Gpr109a mRNA水平的影响 |
3.2.6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相关因子(IL-6、TNF-α、Foxp3和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7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 mRNA水平的影响 |
3.2.8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血清IL-10和TGF-β1 蛋白水平的影响 |
3.2.9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
3.2.10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促炎因子(TNF-α和IL-6)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1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Tregs相关因子(Foxp3和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2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Tregs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3.2.13 BTeta和 CBut对锰暴露高脂饮食小鼠纹状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和occludin mRNA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4章 综述 肠道菌群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4.1 肠道菌群概述 |
4.2 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关系 |
4.3 肠道菌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
4.3.1 帕金森病 |
4.3.2 阿尔兹海默病 |
4.3.3 多发性硬化症 |
4.3.4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CREB-BMSCs移植改善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
1 PD的发病机制 |
2 PD的学习记忆障碍 |
3 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检测 |
4 PD治疗方法的概述 |
5 基因治疗PD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CREB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1 学习记忆概述 |
2 CREB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
第一章 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脑纹状体内p-CREB表达水平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鼠BMSCs的CREB基因修饰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REB-BMSCs移植改善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致谢 |
(3)鱼藤酮和百草枯诱发帕金森病神经毒性及其线粒体相关膜蛋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帕金森病及环境诱发因素 |
1.2 帕金森病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1.3 鱼藤酮和百草枯毒性研究背景及进展 |
1.3.1 鱼藤酮 |
1.3.1.1 理化性质及应用概况 |
1.3.1.2 毒理学研究进展 |
1.3.2 百草枯 |
1.3.2.1 理化性质及应用概况 |
1.3.2.2 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 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鱼藤酮和百草枯暴露诱发帕金森病相关神经毒性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实验试剂和溶液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线虫的培养 |
2.2.2 毒性表征测定 |
2.2.2.1 致死毒性实验 |
2.2.2.2 体长、体宽的测定 |
2.2.2.3 运动行为的测定 |
2.2.2.4 多巴胺神经元测定 |
2.2.2.5 α突触核蛋白测定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
2.3.2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体长、体宽的影响 |
2.3.3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
2.3.4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
2.3.5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鱼藤酮和百草枯暴露对秀丽线虫线粒体及其膜蛋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试剂和溶液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线虫培养及暴露 |
3.2.2 毒性测定 |
3.2.2.1 荧光标记线粒体观察 |
3.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 |
3.2.2.3 线粒体相关内膜蛋白和外膜蛋白测定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鱼藤酮/百草枯暴露均诱发线粒体损伤 |
3.3.1.1 鱼藤酮和百草枯暴露对线虫线粒体的影响 |
3.3.1.2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2 鱼藤酮/百草枯暴露对线粒体膜蛋白的影响 |
3.3.2.1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线粒体内膜蛋白的影响 |
3.3.2.2 鱼藤酮和百草枯对线虫线粒体外膜蛋白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PINK1参与鱼藤酮和百草枯的神经毒性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菌株 |
4.1.2 实验试剂和溶液 |
4.1.3 实验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线虫培养 |
4.2.2 毒性测定 |
4.2.2.1 致死毒性实验 |
4.2.2.2 运动行为测定 |
4.2.2.3 测定pink-1蛋白表达水平 |
4.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 |
4.2.3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鱼藤酮/百草枯暴露影响pink-1基因的表达 |
4.3.2 pink-1缺失影响鱼藤酮/百草枯诱导的毒性易感性 |
4.3.2.1 pink-1缺失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
4.3.2.2 pink-1缺失影响RO/PQ的运动行为毒性效应 |
4.3.2.3 pink-1敲除线虫超微结构及其受RO/PQ暴露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早老素hop-1基因突变影响线虫对鱼藤酮和百草枯的毒性易感性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菌株 |
5.1.2 实验试剂和溶液 |
5.1.3 实验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线虫培养 |
5.2.2 毒性测定 |
5.2.2.1 致死毒性实验 |
5.2.2.2 运动行为测定 |
5.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 |
5.2.3 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hop-1突变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
5.3.2 hop-1突变影响RO/PQ的运动行为毒性效应 |
5.3.3 hop-1突变线虫超微结构及其受RO/PQ暴露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素与PD |
1.1 重金属 |
1.2 农药 |
1.3 生活习惯 |
2 遗传因素与PD |
3 年龄因素与PD |
(5)PAS-Na对染锰大鼠丘脑和基底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2 实验动物处理 |
1.2.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1.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染毒 |
1.2.3 实验动物处理 |
1.3 实验指标检测 |
1.3.1 体重和一般情况 |
1.3.2 大鼠丘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测定 |
1.3.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3.2.2 样品处理 |
1.3.2.3 色谱条件 |
1.3.2.4 衍生化反应 |
1.3.2.5 结果表示 |
1.3.3 大鼠丘脑、基底核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测定 |
1.3.3.1 样品处理 |
1.3.3.2 样品测定 |
1.3.3.3 结果表示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动物的一般情况和体重变化 |
3.2 PAS-Na对染锰大鼠丘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3.3 PAS-Na对染锰大鼠丘脑组织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含量影响 |
3.4 PAS-Na对染锰大鼠基底节组织铁蛋白和转铁蛋白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武汉市职业接锰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1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分析 |
3.1.1 卫生学调查 |
3.1.2 2005~2009 年生产环境二氧化锰和电焊烟尘浓度变化趋势 |
3.1.3 2009 年企业检测点空气锰及电焊烟尘超标情况 |
3.2 接锰工人职业病健康检查 |
3.2.1 接锰工人健康体检结果 |
3.2.2 接锰工人性别、工种、工龄、年龄与尿锰水平关系 |
3.2.3 电焊工人工龄、年龄与尿锰水平相关关系分析 |
3.2.4 电焊烟尘作用机体的靶器官 |
4 讨论 |
4.1 武汉市部分企业接锰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现状 |
4.2 接锰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及分析 |
4.3 接锰作业工人尿锰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4.4 电焊烟尘毒作用靶器官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帕金森病患者金属元素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对照来源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步骤 |
2.2 调查内容 |
2.3 有关定义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 |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试验设计 |
4 伦理学要求 |
5 治疗方案 |
6 参考文献 |
一、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1 观察指标 |
2 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二、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1 观察指标 |
2 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三、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的影响 |
1 观察指标 |
2 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四、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1 观察指标 |
2 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脑功能分析与肌张力检测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 |
2.2 疗效评定 |
2.3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帕金森病临床评价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1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文献综述2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文献综述3 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
个人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10)锰接触者生物标志物的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锰接触者的接触与效应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锰的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锰神经毒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锰职业接触者的HSP70、DBH、MnSOD与MAO mRNA及HSP70蛋白质表达的分析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不同年龄大鼠对二价锰和三价锰致纹状体毒作用易感性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道菌群调控SCFAs在锰对高脂饮食小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朱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2]CREB-BMSCs移植改善P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实验研究[D]. 陈雨松. 扬州大学, 2018(12)
- [3]鱼藤酮和百草枯诱发帕金森病神经毒性及其线粒体相关膜蛋白机制[D]. 吴思雨.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J]. 李子悦,尤浩军,孙志宏.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7(01)
- [5]PAS-Na对染锰大鼠丘脑和基底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铁代谢的影响[D]. 罗海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6]武汉市职业接锰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D]. 孙慧珍. 武汉科技大学, 2011(12)
- [7]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帕金森病患者金属元素测定分析[D]. 冯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8]重金属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J]. 冯娟,杨新玲.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11)
- [9]补肾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 李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0(10)
- [10]锰接触者生物标志物的横断面研究[D]. 陈雯雯.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