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史北祥,杨俊宴

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史北祥,杨俊宴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GIS平台,空间分析,技术方法

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史北祥,杨俊宴[1](2019)在《基于GIS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以特大城市中心区高度、密度和强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设施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出现尺度巨大化和空间复杂化的变化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借助GIS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功能,提出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等值线分析、空间高度拟合分析、空间波动分析、聚类分析及核密度分析等。通过这些技术方法可以更为清晰有效地反映大尺度空间高度、密度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掌握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此外,GIS作为一个开放平台,还有助于空间形态与人流、业态等数据的耦合关系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2期)

崔钦彬[2](2018)在《城市土壤质地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其水分性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水、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作为连接环境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忽视了土壤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城市建设所使用的不透水材料硬化地表,引起了城市洪涝灾害、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土壤质地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角度,重点分析其对水分性质带来的影响。由于城市土壤性质变异的复杂性,本文采取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城市样带土壤质地空间异质性。然后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选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等一些土壤水分参数进行估测,得到以下几条主要结论。1.从土壤质地统计特征可以看出,样带土壤粘粒的平均值为13.05%,土壤砂粒的平均值为6.96%,均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土壤砂粒的变异强度大于粘粒;样带土壤砂粒和粘粒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区级尺度上,徐汇区土壤粘粒的空间变异性同样小于砂粒的空间变异性,闵行区和奉贤区均有这一规律,土壤砂粒空间变异性为闵行>奉贤>徐汇;其空间结构模型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上说,闵行区的粘粒和徐汇区的砂粒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强,徐汇区的粘粒空间自相关性比其砂粒要强。在功能区上,土壤粘粒的变异系数为:工业区>交通绿地>居民区>浦江农田>公园,土壤砂粒在工业区变异性最大,其变异系数为0.89,呈现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功能区的空间结构仍然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以工业区的粘粒最大,说明工业区粘粒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2.样带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为20.53g/kg,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徐汇区土壤有机质为球状模型,闵行区为高斯模型,奉贤区为高斯模型;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3.96g/kg、21.96g/kg、18.18g/kg,并且均属于中等程度空间变异性。从半变异函数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仍然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并且土壤有机质为指数模型。3.多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在样带尺度上,土壤砂粒总体上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总的来说属于条带状分布,也就是从样带西北到其东南土壤砂粒是增加的趋势,由于土壤砂粒和土壤粘粒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因此粘粒具有和土壤砂粒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土壤砂粒含量越高,在城市样带中部闵行区,砂粒含量呈岛状分布,说明闵行土壤砂粒受强烈的外界人为因素影响,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获得结果,精度较高。在样区尺度上,中心城区徐汇区土壤砂粒出现从西向东增加的规律,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出现在徐汇东北部;且徐汇区土壤砂粒是通过交叉验证法得到结果,预测精度最高。徐汇区土壤粉粒呈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徐汇中部;土壤粘粒从西向东具有减少的趋势。闵行区土壤砂粒呈点状分布,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低值区基本上分布在闵行区中部;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奉贤区土壤砂粒由北部向杭州湾方向递减,高值区分布在杭州湾地势较低的一带,呈较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粘粒具有相反的规律,高值区主要在砂粒分布较少的地方。在不同功能区上,工业区土壤砂粒呈岛状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北部一带;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农业区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规律性不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业区的西南一带;粘粒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居民区土壤砂粒也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小区道路出口一带;粘粒是呈两边低、中间高的趋势。交通绿地土壤砂粒是北高南低。公园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4.土壤有机质高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徐汇区,低值区分布在奉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中心城区到郊区具有规律的递减趋势,说明在城市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与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的,且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并具有富集性。5.对水分性质的估测与分析通过土壤基本属性可以得到,土壤水分参数(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凋萎系数等)与土壤粘粒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沙粒密切相关。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估算一些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值;其中土壤饱和导水率为交通绿地>农业区>公园>居民区>工业区,说明不同功能区其导水性能不同。土壤饱和含水量为公园>交通绿地>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说明不同功能区的持水供水性能不同。田间持水量居民区>农业区>工业区>公园>交通绿地。总体上看样带持水供水性能较低,对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具有负相关性,通常在高吸力阶段主要是有土壤质地决定的,而在低吸力阶段主要由土壤有机质结构、容重等土壤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来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供水特性,并可以有效的改良土壤。(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崧[3](2018)在《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逐渐变成了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但在城市公园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比方说,自然环境较差、生态体系非常脆弱、城市公园景观营造困难重重等,以上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社会对城市景观营造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总体来说,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的应用略显不足,有待深入研究。论文围绕着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中外优秀公园景观营造和小尺度空间营造案例,由西安市城市公园景观入手做了深入的调研与剖析,分析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并归纳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文中以城市公园和小尺度空间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理论文为支撑,综合考虑城市公园景观各要素,分别从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的类型、构成、组织、布局四方面对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理论作了深入的剖析。对于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营造原则、营造策略、空间组织、小尺度空间场景设计、景观要素设计五个方面入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与设计举措,希望可以改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具有的诸多问题。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重点剖析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寻求特色、剖析空间、加快互动的小尺度空间景观理论运行模式,将协调人类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深入剖析和整合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的作用、序列、自然景观要素与场景设计等,总结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方法。论文围绕着毕塬公园景观设计展开探究,实证分析了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景观设计的问题,指出了应用小尺度空间来营造自然景观的作用、意义与可行性,基于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与措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吕杰[4](2017)在《城市小尺度空间的认知与景观营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都市化进度增快,现阶段,城市中越来越缺乏公众活动空间。老城区中行人被汽车排挤但是新城的尺度却很大,其中大部分有潜力的小尺度空间经过绿化后,多用来改善环境质量,而很少能成为大众的活动空间,为大众的休闲生活效力。但是城市开放的空间品质关系到城市生活品质。在当代,城市中的小尺度空间是一类很关键的城市开放空间类型,影响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就"城市中小尺度空间的认知与景观营造探析—呼和浩特市小尺度空间营造探索"为论题,做了相关研究和探讨。本文属于应用性研究,就两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探索。首先,要对当代城市中小尺度的空间有良好的认知,明确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的价值及重要性。其次,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最终产品,我们在对一个场地进行景观营造时,第一步就是营造空间。因此,本文主要以高密度建筑物间的宅旁绿地及道路旁的街角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空间营造为主线去探析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去营造出较好的景观效果。通过探析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出小尺度空间景观营造在空间营造这一方面的原则、方法,最终更好地去进行设计指导。即:在小尺度空间的景观营造中,首先,最基本的是要有一目了然、简单明确的功能分区;其次,对于街道旁的公园来说,其开敞空间需要进行有效围合;然后,为了彰显空间品质与特性,要甄选合理的、少且精的空间要素;接着,对于小尺度空间的细部设计上,要做到一丝不苟,让该空间能够小中见大,最好可以多方位考虑以保证该空间良好的小气候条件;最后,可以通过改变高差、空间对比、汇集视线等具体手法来满足小尺度空间的使用功能及观赏的需求。对于城市中小尺度空间的开发,可以恰当的整合、利用稀少的土地资源。其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丰富城市景观、增加居民户外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以及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中的部分小尺度空间来说,其面积小且分散,有些位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可达性强,在进行景观营造时,容易入手,因此,可以说它是研究园林空间的景观营造的起点,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云燕,赵万民[5](2017)在《西南山地城市雨洪灾害防治多尺度空间规划研究——基于水文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地区城市因山地环境的特殊性,面临城市雨洪灾害频发、多发和危害严重等特点,其雨洪灾害防治方法也不同于其它地域城市。通过对典型山地城市重庆近10年水文数据的观察,将雨洪灾害的形成、发展与城市水文过程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借助水循环模拟分析的理论基础,结合山地流域多元化、城镇空间组团化、社区空间多维化等特点,以多尺度空间下的水文模拟过程为依托,建构应对山地城镇雨洪灾害防治框架体系:(1)流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体系建构;(2)城镇尺度雨洪防灾基础设施布局及空间优化;(3)社区尺度雨洪设施的低冲击设计。研究探索山地城镇雨洪灾害发生的规律特征和科学价值,可为全球气候变暖下的山地城市雨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杰,邵权斌,梅小明,邓敏,侯佳良[6](2016)在《结合尺度空间的面向对象高分辨率影像城市道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道路提取对于城市建设、规划和地图更新等有重要意义。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道路网的复杂性,结合尺度空间思想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城市道路自动提取算法。在此基础上,使用Canny算子获取像元簇梯度图,并进行标记分水岭分割得到区域对象;建立城市道路与几何、光谱特征相关的道路规则,从分割结果中筛选出道路区域对象;使用形态学方法提取道路区域的骨架,并对骨架进行连接、光滑等后处理,最后输出道路网提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复杂城市道路的高精度自动提取,对城市道路网更新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测绘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卢有朋,陈锦富,朱小玉[7](2015)在《基于出行需求的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调的角度提出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5年09期)

王敏,李广全[8](2015)在《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中等尺度空间意象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吴荣华,张宏磊,张捷,陈星,张帅[9](2014)在《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及关联——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地小尺度空间结构研究可以全面而系统地考察旅游地在旅游发展中空间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旅游地的建筑、业态及相关环境的规划、保护与更新。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探讨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从通道、景点与商铺等要素及其间的空间关联解读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夫子庙这一类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道路针对游客、内部居民和城市人群等群体明显分化为叁类道路,叁类道路在空间区位、空间句法值、使用人群上有所差别;桥梁在空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联通作用;景点的分布主要沿传统中轴线形成小范围集聚,与路网的通达性并未一一对应。传统中轴线和重点吸引物经过多年的配套和演变仍处于一个空间核心位置,这一地方性空间的独特性体现了夫子庙这一类历史文化街区仍受到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小尺度地区景点的空间分布极大地影响着游客的行走路径。最后,对旅游地较低的空间理解度和景点与道路之间的低关联性提出了对应的规划、保护与更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周捍东,李勇,彭聪[10](2014)在《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特大型城市复杂公共交通网络的信息模型表达和空间数据组织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多尺度、多层次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静态结构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广州市公交线网基础数据管理与辅助规划系统,实现了对公交基础数据的高效管理,并为广州市公交线网规划决策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4年10期)

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水、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作为连接环境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忽视了土壤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城市建设所使用的不透水材料硬化地表,引起了城市洪涝灾害、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土壤质地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角度,重点分析其对水分性质带来的影响。由于城市土壤性质变异的复杂性,本文采取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城市样带土壤质地空间异质性。然后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选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等一些土壤水分参数进行估测,得到以下几条主要结论。1.从土壤质地统计特征可以看出,样带土壤粘粒的平均值为13.05%,土壤砂粒的平均值为6.96%,均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土壤砂粒的变异强度大于粘粒;样带土壤砂粒和粘粒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区级尺度上,徐汇区土壤粘粒的空间变异性同样小于砂粒的空间变异性,闵行区和奉贤区均有这一规律,土壤砂粒空间变异性为闵行>奉贤>徐汇;其空间结构模型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上说,闵行区的粘粒和徐汇区的砂粒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强,徐汇区的粘粒空间自相关性比其砂粒要强。在功能区上,土壤粘粒的变异系数为:工业区>交通绿地>居民区>浦江农田>公园,土壤砂粒在工业区变异性最大,其变异系数为0.89,呈现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功能区的空间结构仍然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以工业区的粘粒最大,说明工业区粘粒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2.样带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为20.53g/kg,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徐汇区土壤有机质为球状模型,闵行区为高斯模型,奉贤区为高斯模型;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3.96g/kg、21.96g/kg、18.18g/kg,并且均属于中等程度空间变异性。从半变异函数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仍然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并且土壤有机质为指数模型。3.多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在样带尺度上,土壤砂粒总体上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总的来说属于条带状分布,也就是从样带西北到其东南土壤砂粒是增加的趋势,由于土壤砂粒和土壤粘粒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因此粘粒具有和土壤砂粒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土壤砂粒含量越高,在城市样带中部闵行区,砂粒含量呈岛状分布,说明闵行土壤砂粒受强烈的外界人为因素影响,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获得结果,精度较高。在样区尺度上,中心城区徐汇区土壤砂粒出现从西向东增加的规律,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出现在徐汇东北部;且徐汇区土壤砂粒是通过交叉验证法得到结果,预测精度最高。徐汇区土壤粉粒呈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徐汇中部;土壤粘粒从西向东具有减少的趋势。闵行区土壤砂粒呈点状分布,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低值区基本上分布在闵行区中部;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奉贤区土壤砂粒由北部向杭州湾方向递减,高值区分布在杭州湾地势较低的一带,呈较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粘粒具有相反的规律,高值区主要在砂粒分布较少的地方。在不同功能区上,工业区土壤砂粒呈岛状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北部一带;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农业区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规律性不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业区的西南一带;粘粒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居民区土壤砂粒也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小区道路出口一带;粘粒是呈两边低、中间高的趋势。交通绿地土壤砂粒是北高南低。公园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4.土壤有机质高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徐汇区,低值区分布在奉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中心城区到郊区具有规律的递减趋势,说明在城市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与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的,且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并具有富集性。5.对水分性质的估测与分析通过土壤基本属性可以得到,土壤水分参数(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凋萎系数等)与土壤粘粒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沙粒密切相关。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估算一些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值;其中土壤饱和导水率为交通绿地>农业区>公园>居民区>工业区,说明不同功能区其导水性能不同。土壤饱和含水量为公园>交通绿地>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说明不同功能区的持水供水性能不同。田间持水量居民区>农业区>工业区>公园>交通绿地。总体上看样带持水供水性能较低,对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具有负相关性,通常在高吸力阶段主要是有土壤质地决定的,而在低吸力阶段主要由土壤有机质结构、容重等土壤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来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供水特性,并可以有效的改良土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史北祥,杨俊宴.基于GIS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以特大城市中心区高度、密度和强度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9

[2].崔钦彬.城市土壤质地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其水分性质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杨崧.城市公园小尺度空间营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8

[4].吕杰.城市小尺度空间的认知与景观营造探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5].李云燕,赵万民.西南山地城市雨洪灾害防治多尺度空间规划研究——基于水文视角[J].山地学报.2017

[6].陈杰,邵权斌,梅小明,邓敏,侯佳良.结合尺度空间的面向对象高分辨率影像城市道路提取[J].测绘工程.2016

[7].卢有朋,陈锦富,朱小玉.基于出行需求的大城市中观尺度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

[8].王敏,李广全.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中等尺度空间意象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吴荣华,张宏磊,张捷,陈星,张帅.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及关联——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

[10].周捍东,李勇,彭聪.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多尺度空间数据模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

标签:;  ;  ;  ;  

城市型尺度空间论文-史北祥,杨俊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