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进水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泵站,涡旋,数值,模型,漩涡,缩尺,顶板。
进水池论文文献综述
丁兆利[1](2019)在《基于k-ε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叁维紊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鲁地下泵站进水池体型为"下挖式"带支渠的侧向进水池,结构体型复杂,根据泵站进水系统布置方式,对该泵站前池在不同泵组运行组合工况下的进水池水力流态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各工况下平鲁泵站进水池内的水流流态。结果表明,由于"下挖式"带支渠侧向进水池在水平和垂向具有弯道水流的特性,水流叁维流场复杂,加之进水池顶部弧形坎的阻挡、导流作用,进水池内横向扩散不充分,主流偏向右侧,右侧较大回流区偏离进水池,且被主流隔离,其对进水池内流态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张德胜,李普熙,赵睿杰,潘强,施卫东[2](2019)在《泵站进水池吸入口涡旋结构及湍流特性的大涡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池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大涡模拟(LES)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对网格进行收敛性验证,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通过LES模拟结果对进水池中表面涡和底涡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普熙[3](2019)在《泵站进水池中涡旋结构及尺度效应的实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池是泵站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进水池中可能出现的涡旋,一般分为自由表面涡旋和液下涡两种,这些高度不稳定的涡旋是影响泵站运行效率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进水池中的流动规律及涡旋的生成原因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泵站进水池中的涡旋,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嵌入式大涡模拟(ELES)方法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E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拍摄的关于平均速度和涡量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如湍动能和雷诺应力。然后根据自由表面的时空特征来表征涡旋演化的过程,通过ELES模拟结果利用湍动能和雷诺应力揭示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的过程,对进水池中涡旋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人针对泵站进水池中的涡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涡旋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尺度效应现象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当模型的雷诺数小于临界值时,就有可能发生尺度效应,导致模型实验“失真”。前人寻找发生尺度效应的临界雷诺数时,基本上都是对原型按照通用的涡旋模型相似准则进行比例缩放进行水工实验,这种方法往往要设计不同缩放比例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本文以上述ELES与PIV方法对比结果为前提,通过改变运动粘度改变雷诺数,对相同模型相同模拟条件下的泵站进水池涡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雷诺数环量、切向速度大小,发现尺度效应在Re=220,00的模拟工况时发生,说明粘滞力开始起作用。针对传统泵站一般遵循ANSI/HI标准设计的消涡装置具有结构复杂、建造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安装在吸水管上的十字消涡装置,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消涡装置对进水管周围涡旋的抑制作用,以某火电厂补给水泵站物理模型为实验平台,应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开展了模型实验研究。在满足模型要求的临界淹没深度前提下,选取两种流量(大、小)工况测试该消涡装置的效果。通过截取距离自由表面和壁面不同距离截面的PIV测量的涡量流线图对比了消涡装置对各种泵进口涡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消涡装置能够阻止壁面和自由表面产生的涡旋吸入泵内,对底涡的作用不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韩晓维,刘云,孟金波,屠兴刚[4](2019)在《基于流道进流指标分析的大型泵站进水池优化调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泵站多台机组共用进水池,不同机组运行组合时进水池内流态不一,泵站流道进口的水流条件也有所区别,较优的调度方案可避免较差的进流流态从而保证泵站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及效率。结合某大型泵站工程,建立进水明渠、箱涵、进水池及进水流道叁维数学模型,并以流道进口断面流速均匀度和流速加权平均偏流角为进流指标函数对不同机组组合运行时的进水池内流态及流道进口进流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开机组合时,泵站进流条件存在一定的区别,并主要体现在流速加权平均偏流角。在开启相同机组台数情况下,机组相邻运行较间隔运行更优,中间机组运行较2侧机组运行更优。根据全组合试验研究提出了不同机组运行数量时的较优组合方案。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2期)
房照娟[5](2018)在《浅谈钢筋混凝土进水池施工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工程介绍武定门泵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内秦淮河段,由武定门站和秦淮新河站组成,总装机15台套,总装机动力6450kW,设计流量96m3/s,武定门站于2015年完成更新改造。主要用于城区排涝。武定门泵站进水池东西长60m,南北宽40m,深8m,池壁厚度一般为500~800cm,池身较长时,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需设置后浇带,增加"滑动层",以缓解混凝土产生的应力,避免(本文来源于《治淮》期刊2018年09期)
蒋红樱,成立,颜红勤[6](2018)在《有压进水池消涡导水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比较法对封闭式进水池进行CFD数值模拟计算,在ω形后壁形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三角形导水锥和传统型导水锥的消涡CFD数值计算。研究表明,ω形后壁形状与进水池内流线线型最为相符,叁角形导水锥高度HZ=(0~0.407)DL,锥形高度的增加阻碍喇叭管进水;叁角形导水锥底径BZ=(0.5~1.0)DL,增加底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力性能。传统型导水锥底径BZ=(0.5~1.0)DL,底宽增加阻碍喇叭管进水。设计流量下,叁角形导水锥与传统型导水锥对泵效率的影响较小,但从消除进水池底部附底涡效果来看,设置防涡导水锥是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7期)
王自明,王月华,韩晓维,叶龙[7](2018)在《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是影响泵站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准确判断泵站在实际运行中是否会产生吸气漩涡,研究了进水口淹没深度H/D以及淹没弗劳德数与泵站进水口吸气漩涡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了泵站进口水工模型试验对漩涡判断标准进行验证,试验中选择增加流量来消除物模试验中的缩尺效应。结果表明,泵站进口漩涡试验与临界淹没深度以及淹没弗劳德数对泵站进口是否发生进气漩涡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临界淹没深度以及淹没弗劳德数可作为泵站进口是否发生吸气漩涡的依据,但是泵站进口仍然发生了3~4型漩涡,宜考虑防止出现。该研究可为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7期)
曾新乐[8](2018)在《超低水位下泵站进水池消涡整流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黄河水水位降低,导致黄河中下游部分引黄泵站引水出现困难。本文以田山一级泵站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泵站进水池的整流方案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综述了我国泵站发展的现状,并对黄河下游部分泵站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方面对国内外泵站进水池及其技术改造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其次对泵站进水池数值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展开研究,重点对其控制方程、求解方法、数学模型、网格划分等方面进行说明;着重研究了改造前泵站进水池在超低水位下运行时进水池的流态,分析了监测点的数据和各个截面的流速分布,得出影响进水池水流流态的原因;针对上一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叁种整流方案,并对分析每个整流方案的水力特性,初步确定了最佳整流方案;最后主要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改造前后各个工况下,进水池的流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比对数值模拟结果,最终确定方案叁:导流台+水下消涡板+W型后墙导流墩为整流效果最优的整流方案。现场试运行也表明方案叁具有较好的整流效果。研究得出了一套简单高效的组合整流装置,为面临类似问题的提水泵站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夏臣智[9](2018)在《泵站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面广量大的中小型泵站普遍采用开敞式进水池的进水形式,开敞式进水池易形成危害极大的水面吸气漩涡。为消除水面漩涡,对开敞式进水池进行封闭式改造。前期模型及现场实验研究均表明,开敞式进水池经过封闭式改造后,虽然消除了水面漩涡,但是诱发了新的顶板附壁涡。随着江苏省灌区改造和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的实施,拓宽泵站稳定运行范围,防治顶板附壁涡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模型实验为手段,采用图像处理、高频压力脉动测试和时频分析的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对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湍流模型下的封闭式进水池的水力性能和顶板压力场特性,分别对叶轮和封闭式进水池开展了网格无关性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预测高效区与实验一致,且Standardk-ε湍流模型对顶板的压力分布预测较为准确,最终选用Standard k-ε湍流模型作为后续研究的湍流模型,网格无关性分析表明叶轮网格单元数大于30万,封闭式进水池网格单元数大于50万后,计算结果趋于稳定。(2)设计建立了具有透明观测实验段的封闭式进水池循环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可进行顶板附壁涡流动机理、压力脉动、水力性能和消涡措施实验。研究了水深、顶板高度和来流偏流对封闭式进水池水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深越低,入流水流受到的扰动越大;顶板高度下降,封闭式进水池内出现附底涡,附底涡较顶板附壁涡对泵装置性能及稳定运行危害更大;来流偏流会使得泵装置扬程下降。研究了采样时间、窗长度和帧重迭长度对压力脉动时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时间越短,压力脉动频谱的分辨率越小;窗长度越大,压力脉动的频率分辨率提高,压力脉动的时域分辨率减小;帧重迭长度越长,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辨率越高,但消耗计算资源增大;经过比较,确定采样时间为1s,采样频率为105Hz,窗长度为0.6fs,帧重迭长度为0.6fs。(3)揭示了封闭式进水池内顶板附壁涡的主要形态,阐明了顶板附壁涡的时空演化过程。试验表明,顶板附壁涡的主要形态可分为圆弧形(I型)、钩形(II型)、海豚形(III型)、螺旋形(IV型)、直线形(V型和VI型)等形态。I型顶板附壁涡发生发展演化过程可分为先兆、初生、发展、成形和溃灭5个阶段,每个阶段顶板附壁涡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在顶板附壁涡的成形阶段,水汽被吸入水泵,对水泵运行的影响最严重。在顶板附壁涡发生工况的整个时段,靠近水泵后壁顶板区域压力脉动幅值均显着较大,压力变化急剧。在顶板附壁涡发生工况的无涡时段,水泵与后壁之间顶板的其他区域压力脉动主要受转频影响;涡发生区域监测点的压力脉动主频不随时间改变,主频压力脉动幅值略有波动。在顶板附壁涡发生工况的有涡时段,涡附着区域的压力脉动频谱有两个特征,一是由压力下降引起低频脉动幅值显着增大,顶板附壁涡的特征低频频率为1.11 Hz;二是涡附着区域的叶频压力脉动幅值随涡的发展溃灭而先增大后减小。在顶板附壁涡的初生阶段,涡附着区域的压力脉动主频保持稳定,涡的初生阶段涡对附着区域的扰动较小;顶板附壁涡发生时,涡附着区域的压力脉动低频分量的能量明显提高。对顶板附壁发生的工况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数值模拟预测的顶板附壁涡发生位置和相对强度与实验吻合。揭示了顶板附壁涡的形成机理,顶板上入流水流与后壁水流交汇,形成直线形的水流交汇界线,交汇界线处水流发生强烈的剪切作用,在交汇界线的两端形成了漩涡,实验发现水流交汇界线区域的压力脉动频谱的特征频段为200 Hz-400 Hz。(4)基于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流量、水深和顶板高度参数对顶板附壁涡发生频次的影响,结果表明顶板附壁涡的历时过程中,存在“平静期”和“活跃期”的特征;顶板附壁涡的发生次数与流量呈现正相关特性,与水深呈现负相关特性;随着顶板高度下降,顶板附壁涡得到消除,但会诱发新的漩涡——附底涡。研究了不同流量、水深和顶板高度工况下顶板附壁涡发生的压力场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顶板高度的降低,水泵后方的压力陡降的低压脉动消失,顶板附壁涡发生的前兆之一为水泵后方顶板上出现了瞬时深V形的水压力陡降特征,该特征低压脉动强度与流量参数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水深参数呈现负相关关系;特征低压脉动发生区域的平均压力随流量减小而降低,随水深减小而升高。顶板附壁涡发生的前兆之二为顶板上涡发生位置叶频压力脉动幅值的出现极值点,叶频压力脉动幅值在顶板附壁涡发生的区域最大,叶频压力脉动幅值随着流量减小而降低,叶频压力脉动幅值在水深降低情况有所增大。顶板上的叶频压力脉动强度随着顶板高度下降而减小,在低顶板高度工况(无涡工况),叶频压力脉动分布发生明显变化。(5)发明了两种新型消涡方法,可有效消除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研究了 W形后壁的高度和中隔墩的位置对其消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W形后壁的高度和中隔墩位置参数均对顶板附壁涡的消涡效果有明显影响,且参数设置不当会在顶板上诱发新的漩涡,推荐W形后壁方案的高度为2.88D和中隔墩位置为0.950D。研究了不同封闭式进水池后壁形式方案的消涡效果,结果表明弧形后壁方案对顶板附壁涡抑制效果较小;在后壁处加入中隔墩的消涡结构能够明显抑制顶板附壁涡;梯形中隔墩方案能够完全消除顶板附壁涡,并得到实验验证。研究了4种壁面栅条方案的消涡效果,结果表明顶板壁面栅条厚度影响对顶板附壁涡的消涡效果,栅条厚度过小不能消除顶板附壁涡,顶板壁面栅条厚度为0.17 D的方案能够消除顶板附壁涡,并得到实验验证;两侧壁面栅条可消除侧壁面的漩涡,顶板壁面栅条的数量影响顶板附壁涡消涡效果,栅条数量过小不能消除顶板附壁涡。(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郭苗[10](2018)在《进水池内涡旋流动的LBM-VOF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水池作为重要的工农业转换环节装置,在诸如核电站冷却系统、快中子增殖反应堆、钠冷快堆及深邃泵站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内部各类漩涡流动常表现出复杂的空间结构并且难以预测。这些漩涡通常会对上述各领域内的装置在安全运行及稳定工况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不仅会导致进水池性能下降,并且会对维护及运行费用提出较高要求,还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本文针对进水池内部涡旋流动问题,基于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流速条件下(喇叭管内不同平均轴向速度),针对不同的后壁距、临界淹没水深、水中空气含量(VA=0或8.5%)对进水池内流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量相对较小工况下两相流的CWL(Critical Water Level)低于单相的,随着流量的增加,这一趋势完全相反。同时,无论是单相流还是两相流,喇叭管悬空高最小时对应所需CWL为最大值。同时,后壁距越大时在自由液面测量截面上漩涡数量越多,且涡量值也越大。此外,通过喇叭管正下方垂立面上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测量速度分布表明:在最小的后壁距时,自进水池入口来流占据了测量截面的较大部分区域,且自进水池入口来流与后壁面方向的来流并不是沿着喇叭管中心轴线对称的。对于较大的后壁距,自进水池入口来流与后壁面方向的来流关于喇叭管中心轴线对称。后壁距最大时,上述对称性仍然存在,但其对称中线是随着时间摆动的。同时,通过喇叭管下方的速度测量发现,在喇叭管入口靠近后壁面附近出现了速度曲线分叉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喇叭管的抽吸作用与进水池底面的壁面效应耦合引起的。然后,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封闭式有压进水池内自由液面漩涡及液下漩涡数量、速度分布、涡量随压力变化的演化过程。针对不同的压力条件,进行了叁种对应流态下的实验研究:1.低流量工况,各测量截面上漩涡出现与否与进水池内部压力有关,在沿来流方向喇叭管后方左侧测量截面上,压力绝对值相对较低时没有发现漩涡流态。自由液面漩涡与液下涡的个数随着压力绝对值的升高而升高,但其涡量值随着压力的绝对值升高呈现波动状态。2.临界流量工况,各类漩涡演化过程在这一工况下与压力值紧密相关。具体的是:初始压力条件下在沿来流方向喇叭管后方左侧测量截面上并未出现任何漩涡流态,随后自由表面漩涡个数随着压力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其涡量强度是波动演化的,同时侧壁面上的漩涡个数也是随着压力绝对值增加的。3.大流量工况,各类漩涡个数都是随着压力的绝对值增加的。此外,通过统计学分析,沿来流方向右侧侧壁面上出现漩涡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另外一侧侧壁面,后壁面出现漩涡概率始终很高,均维持在90%以上,并且此测量截面上多涡的概率也高于单涡的概率。与此同时,自由液面沿来流方向喇叭管后方左侧测量截面在较低流量工况下漩涡发生概率比另一侧测量截面小很多。单涡概率在此截面上的大部分工况下均随压力绝对值的升高维持在40%左右,而另外一侧测量截面上的单涡概率是先减小后增大的。最后,各测量面上的流动形态漩涡形态进行分区,分为无涡区、单涡区、过渡区、多涡区四种涡区。雷诺数,韦伯数与压力绝对值是影响自由液面漩涡发生及数量的叁个重要参数。这叁个参数的增加减小了无涡区,同时扩展了多涡区。雷诺数与压力绝对值的增加同时也减小了后壁面及侧壁面上的无涡区,并且造成了后壁面与侧壁面测量截面上的涡区差异较大。将LBM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技术联合以后,在一典型的进水池模型中模拟了不同工况下进水池内部的旋涡结构及其演化过程。LES模型中的应变率张量计算通过Chapman-Enskog展开进行,物理壁面上采用反弹边界条件,自由液面采用无滑移壁面条件。将模拟结果与临界水位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临界水位工况下,自由液面上形成了叁处明显漩涡流态,同时预测到了数量不一的侧壁涡、后壁涡及底面涡。随着淹没水深减小,即低水位工况下,自由液面上预测到了6处明显自由液面漩涡,但是与临界水位工况相比较,其形态却不十分稳定。在小流量工况下,进水池内流动与漩涡流态相对平顺与稳定。数值模拟得到的速度分布和涡旋位置与物理模型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应用LBM数值预测进水池内的涡旋流动是可行的,其计算过程是稳定的。最后,基于LBM-LES预测将自由表面边界条件处理为刚盖假定的结果,通过LBM-VOF(Volume of Fluid)联合模型成功预测了一带有自由液面的进水池内各类涡旋流动及相关流态,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自由液面在液面较低时出现了两处明显的漩涡形态,并且漩涡强度较高,在临界水深时漩涡个数未发生改变,但是轻度有所降低,在液面较高时,自由液面只捕捉到了一处明显漩涡流态,且强度降低。侧壁面上的漩涡流态个数与强度均是随着水深的升高而降低的。两处侧壁面在水位最高时均未发现明显漩涡流态。底面测量面与后壁测量面上在叁种不同工况下均发现了不同数量与强度的漩涡流态。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构建的LBM-VOF模型在漩涡位置及速度分布的预测方面与实验结果比较一致。基于LBM-VOF联合模型预测的自由液面演化过程表明本文提出的相关模型在预测进水池内各类旋涡流动是可行的,所得结果是较好的。为提高进水池数值计算效率,采用 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消息传递接 口联合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技术,相关程序通过C++语言程序编写。并行效能分析得到针对本研究的数值模拟采用5个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进程的并行计算执行时间最短,加速比最大,且具有较高的通信效率。本论文拓展了 LBM方法在进水池工程实际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类似进水池结构内的复杂流动现象。介观角度来看,可将LBM方法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用于相关领域的设计及数值预测工作中。为相关领域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进水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水池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态及水力特性对水泵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流态往往伴随着涡旋等水力现象的出现。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及大涡模拟(LES)对进水池中的流动和相关涡旋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LES湍流模型所采用的网格,对网格进行收敛性验证,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PIV实验结果吻合,说明本模拟方法可以用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二阶湍流参数。通过LES模拟结果对进水池中表面涡和底涡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涡旋周围的各向异性湍流结构以及动量的传递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水池论文参考文献
[1].丁兆利.基于k-ε模型的泵站进水池叁维紊流数值模拟[J].陕西水利.2019
[2].张德胜,李普熙,赵睿杰,潘强,施卫东.泵站进水池吸入口涡旋结构及湍流特性的大涡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9
[3].李普熙.泵站进水池中涡旋结构及尺度效应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9
[4].韩晓维,刘云,孟金波,屠兴刚.基于流道进流指标分析的大型泵站进水池优化调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房照娟.浅谈钢筋混凝土进水池施工方案[J].治淮.2018
[6].蒋红樱,成立,颜红勤.有压进水池消涡导水锥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7].王自明,王月华,韩晓维,叶龙.泵站进水池自由表面漩涡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8].曾新乐.超低水位下泵站进水池消涡整流装置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9].夏臣智.泵站封闭式进水池顶板附壁涡流动机理及控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8
[10].郭苗.进水池内涡旋流动的LBM-VOF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