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辐射强迫论文_吕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接辐射强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溶胶,光学,沙尘,特性,中国,大气,气候。

直接辐射强迫论文文献综述

吕睿[1](2018)在《中国东部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可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然而到目前为止,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仍然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预测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在于气溶胶微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辐射强迫机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气溶胶微物理和光学特性的系统资料的缺乏,导致目前对于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估计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开展长时间大范围的光学特性和直接辐射效应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气候效应,减少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地基遥感与卫星遥感探究了中国东部地区(25~44 °N,107~125 °E)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辐射强迫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同时使用辐射传输模式对气溶胶辐射强迫进行估算,并根据气溶胶分类识别经验关系统计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溶胶类型。结果表明,地基和卫星资料得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特征相同,呈现秋冬低春夏高的趋势;夏季气溶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吸湿增长和气粒转化是气溶胶消光加剧的主要原因。春季远距离输送的沙尘粒子对气溶胶的结构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距离沙尘源区较近的北京更加明显,而对相对下游区的太湖影响较小。冬季受人为气溶胶和稳定气象条件的影响,大量的吸收性气溶胶积聚(如黑碳气溶胶),使得气溶胶对光的吸收作用显着增强。通过对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地基资料的针对性验证发现,卫星反演结果与地基结果一致性非常好,但对于大陆大范围水域下垫面的反照率估计不足。从空间分布来看,光学厚度高值主要出现在京津冀南部区域以及长叁角地区的北部、湖南湖北交界地区、河南省北部、江西省北部地区以及陕西与山西中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高能源消耗区和工业产业区。气溶胶柱质量浓度的分布与光学厚度分布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上述区域内气溶胶浓度水平较高。气溶胶细粒子比高低值区分布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相反。气溶胶对于大气层具有辐射增温作用。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辐射强迫绝对值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同一光学厚度下辐射强迫仍然具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光学厚度增加更加显着。进一步对单次散射反照率和辐射强迫效率关系的分析发现,在单位光学厚度下随着气溶胶散射比例的增加,气溶胶对大气层底的辐射冷却作用有所减弱,表明强吸收性气溶胶对于辐射强迫的贡献远大于强散射型气溶胶,因此在对于气溶胶辐射效应和气候效应的评估过程中应对强吸收型气溶胶着重考量。在气溶胶类型识别方面,叁种地基识别方法适用性较好且各有优势,卫星识别结果的可信性也较高。春季沙尘气溶胶样本较其他季节增加,并且受沙尘混合影响,春季混合型粗粒子气溶胶量也大幅提升。北京和太湖两地气溶胶常年以混合型细颗粒物为主,城市或工业型气溶胶为辅,表示京津冀和长叁角区域污染源比较复杂。从空间分类来看,春季以污染型沙尘气溶胶和混合型气溶胶为主;夏季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的占比较高;秋季生物质燃烧气溶胶在豫皖一带频次较高,混合型气溶胶高频区域出现在长江以北,高频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出现在长江以南;冬季以混合型气溶胶为主。在研究区域的内蒙古地区常年被低污染性沙尘气溶胶主导,而清洁大陆型气溶胶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原始自然植被覆盖区(如:林区、草原)。(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天航,廖宏,常文渊,刘瑞金[2](2016)在《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模式数据评估中国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气候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模拟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多模式对比有助于定量评估不确定范围。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旨在评估当前模式对短寿命大气成分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模拟能力。基于7个ACCMIP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我们评估了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和不确定性范围。结果显示,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年排放总量为215±163 Tg a~(-1),区域年均地表浓度为41±27μg m~(-3),柱浓度为9±4 kg m~(-2),光学厚度为0.09±0.05。中国区域年均沙尘气溶胶产生的大气顶短波、长波和总辐射强迫分别为-1.3±0.8 W m~(-2)、0.7±0.4W m~(-2)和-0.5±0.7 W m-2;地表短波、长波和总的辐射强迫值为-1.5±1.0 W m~(-2)、1.8±0.9 W m~(-2)和0.2±0.2 W m~(-2)。沙尘气溶胶长波辐射强迫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敏感。高层沙尘气溶胶浓度越大,其在大气顶产生更强的正值长波辐射强迫。然而,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强迫主要受整层沙尘柱浓度控制,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不敏感。本文结果可为中国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模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凤霞,李正强,李凯涛,张莹[3](2016)在《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遥感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2年3月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的地基和卫星遥感数据,结合SBDART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细颗粒居多,气溶胶消光较强,散射性明显,前向散射比例较大.北京、塘沽、唐山大气顶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6.58±5.06)、(-13.65±11.51)和(-11.68±7.72)W/m2,地表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30.14±13.21)、(-39.11±20.5)和(-28.06±13.34)W/m2,大气层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23.56±9.50)、(25.46±12.93)和(16.38±8.23)W/m2,说明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表产生显着降温效应,对大气层产生增温效应,因此有利于逆温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虽然北京站点辐射强迫值较小,但其辐射强迫效率在3个站点中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其单次散射反照率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朱佳晨,傅云飞[4](2015)在《东亚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主要由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状况决定,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可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进而影响气候,因此气溶胶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近年来,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和其对气候的影响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气溶胶-辐射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值为-0.45(-0.95~0.05)2/m W,但是研究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东亚地区工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气溶胶种类多且光学厚度大,因此气溶胶在东亚地区造成的辐射强迫不容忽视,同时东亚地区又是全球主要的季风区,季风的强弱会对气溶胶的分布和扩散以及气溶胶的辐射效应造成影响。基于此,研究东亚地区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基于SBDART(Santa Barbara DISORT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结合Terra卫星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提供的2000-2013年气溶胶和地表反照率数据,计算了晴空条件下,东亚地区冬夏两季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大气顶和地面的分布,并且比较了季风强弱年时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值比较大,夏季在0.3~1.3之间,冬季在0.3~0.7之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2)在短波波段,气溶胶会造成负的直接辐射强迫,即有辐射冷却作用,同时地面的辐射冷却作用强于大气顶的;对比冬夏季节的结果发现,夏季的辐射强迫强于冬季。(3)在长波波段,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面的长波辐射强迫均为正值,即有辐射加热作用,并且在地面的长波辐射强迫稍强于大气顶的;对比冬夏季节的结果发现,夏季大气顶的长波辐射强迫强于冬季,地面长波辐射强迫季节差异不明显。(4)长波和短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短波波段的辐射强迫结果基本相同,并且从数值上来看气溶胶的短波辐射强迫占主导作用。同时,气溶胶在地面的辐射强迫分布与光学厚度分布比较一致,比大气顶的分布有规律。(5)2006和2003年分别是是季风强、弱年,从850hpa风场上看,季风强年经向风比较强,主要以南风为主;季风弱年经向输送比较弱,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季风强弱年的风场差异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季风强年风速普遍强于季风弱年。季风强弱年的风场差异会造成气溶胶分布的不同,季风弱年的AOD分布更规律,高值区主要位于长叁角和京津冀地区,季风强年的AOD高值区位置相对偏北,也比较分散,四川盆地此时也是AOD的高值区;从500hpa位势高度场来看,季风强年,副高位置更偏东偏北;季风弱年,副高位置则相对偏西偏南。(6)对比季风强弱年的气溶胶辐射强迫分布,季风弱年在大气顶和地面的辐射强迫普遍强于季风强年,差值大的区域主要在从四川盆地以东一直向东北方向延伸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呈东北西南向的分布。(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5-10-14)

车慧正[5](2014)在《中国长叁角发达地区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地基遥感观测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杭州地区8个站点CE318太阳光度计资料反演获得了我国长叁角发达城市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波长指数、吸收性光学厚度、一次散射比、粒子体积谱分布等光学特性参数,并计算了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和辐射强迫效率,分析了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在长叁角发达地区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差异情况。该分析结果为今后模式结果对比和卫星结果校验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4-11-03)

李柯,廖宏,D.A.Ridley,Z.Lu,D.G.Streets[6](2014)在《中国不同行业排放对黑碳和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和高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清单(Multi-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of China,MEIC)模拟了5个不同行业(民用,工业,交通,发电厂,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和外来输送对我国黑碳地表浓度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1)地表浓度:冬季民用源对中东部和西南地区黑碳地表浓度的贡献可以达到6 ug m-3,而在其他季节则为1-2 ug m-3。工业源的贡献的大值区出现在中东部且季节变化很小,一般都在1 ug m-3以上,在某些高排放城市地区可以达到3 ug m-3。交通源与工业源类似,贡献的大值(0.5-1 ug m-3)主要在中东部地区。由于农业秸秆燃烧使得生物质燃烧的贡献在秋季最大,特别在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区,贡献在0.5-1 ug m-3。外来输送的贡献在春季最大,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达到0.1-0.5ug m-3。2)直接辐射强迫(DRF):冬季民用源对中东部和西南地区黑碳DRF的贡献可以达到4 W m-2以上,夏季最大值在1-1.5 W m-2。工业源的贡献的大值区(1 W m-2左右)在中东部。在夏季的河北南部和河南北边,工业源的贡献可以达到2 W m-2以上。交通源在中东部地区的贡献在0.5-1 W m-2。生物质燃烧在秋季的最大值(0.5-1 W m-2)则出现在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地区。外来输送对DRF的贡献在春季达到最大。在南方地区,春季外来输送的贡献在0.5-2 W m-2;在东北地区,春季外来输送贡献的最大值也超过0.5 W m-2。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外来输送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其对黑碳地表浓度贡献有限,但对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是非常显着的。(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4-11-03)

闭建荣[7](2014)在《西北地区气溶胶特征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观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对流层中沙尘气溶胶含量丰富而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布特征,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可能与其他人为气溶胶迭加混合,使得该地区的气溶胶类型更为复杂,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受到先进探测技术的限制,缺乏详细、准确的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吸收特性的数据集,使得这一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研究工作进展不大,而区域模式中的输入参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具有长期气候变化的代表意义。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创新团队以SACOL平台长期观测为基础,从2006年开始,在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开展了气溶胶光学、理化特征及其辐射特性的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并分别于2008年、2010年和2012年春季分别在景泰农田、张掖戈壁、民勤沙漠和敦煌戈壁站开展了多次沙尘气溶胶加强观测实验,以更加丰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溶胶光学、吸收特性和理化特征的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加深气溶胶对该地区辐射能量平衡和区域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的理解。通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除了敦煌站外,改进Langley方法更适合于我国西北地区大多站点的标定;而敦煌站Langley方法的定标结果也很理想;太阳光度计、天空辐射计和光栅光谱仪在我国西北地区各站点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值比较一致,天空辐射计与光度计反演的粒子谱分布在粗模态下更接近,而前者反演的细模态谱分布比后者的偏小,反演的单次散射反照率(SSA)值均比后者的偏大;(2)西北地区不同站点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均表现出显着的日变化、月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并且明显受到春季沙尘和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影响;秋季能更好地代表不同站点气溶胶浓度的背景水平。各站点气溶胶AOD与波长指数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而与柱总水汽含量(WVC)、相对湿度(RH)的相关关系不显着;全年均以粗模态粒子占主导,春、冬季节粗模态颗粒浓度明显占优,而夏、秋季节细模态粒子浓度与粗模态达到可比的量级,年平均的尺度谱分布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特征;在沙尘盛行的春季平均SSA值随波长的增加而表现出稍微增大的变化,而在其他非沙尘季节,平均SSA值随波长的增加而表现出减小的变化;(3)由于兰州市受到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煤烟粒子、景泰农田站受春季秸秆燃烧排放的含碳物质、张掖站受人为活动与交通运输的影响,观测时段内,叁个站点气溶胶表现出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其他站点的气溶胶粒子在可见光波段存在较弱的吸收,尤其是沙尘源区站的的吸收更弱:(4)利用2010年春季民勤站气溶胶光学参数、地面辐射等观测资料代入辐射传输模式中,得到了理想的辐射闭合实验结果;我国西北地区各站点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ARF)值表现出显着的日变化、季节和年变化特征,而且一般在大气层项为较小的冷却作用,在地表面为中等强度的冷却,而对大气层内部为中等强度的加热效应;气溶胶AOD值直接决定了各处ARF绝对值的量级大小,即各站点ARFTOA、ARFSFC和ARFATM绝对值均随AOD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增加的变化:气溶胶的SSA和折射指数的虚部(Rd)决定了ARFTOA的正负符号,对于西北地区固定的地表下垫面,当SSA500<0.85或RI500>0.015时,ARFTOA均为正值;兰州城市站、景泰农田站和张掖站在观测时段内的ARFTOA呈现出较小的正值,而其他站点的ARFTOA均为较小的负值;(5)SPRINTARS区域辐射传输模式基本不能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关键光学参量的平均日变化特征,在夏、秋季节,区域模式模拟的AOD55o、α440-870、ARF值更接近实际观测结果,而在春、冬季的模拟偏差比较大;地面观测资料模拟的ARFTOA、ARFSFC和ARFATM总平均值分别是区域模式的1.1倍、2.5倍和4.2倍。这说明区域模式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和精度有待提高,需要在这一地区开展长期、连续的有关地面气溶胶、云特性关键参量的观测,为区域模式输入提供更具代表性、更准确的气溶胶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清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9-01)

张志薇,王宏斌,张镭,田鹏飞,王瑾[8](2014)在《中国地区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球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观测资料,借助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香河站和太湖站多年晴空条件下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结果表明,SACOL、香河和太湖地区大气层顶气溶胶日平均直接辐射强迫分别为(-7.2±7.1)、(-11.7±9.5)和(-14.9±8.3)W/m2,地表处分别为(-21.9±12.2)、(-36.5±29.5)和(-42.2±21.0)W/m2,大气中分别为(14.7±9.7)、(24.8±23.0)和(27.3±16.5)W/m2.香河站和太湖站气溶胶对地表的降温和大气的增温大于SACOL站.地表和大气中辐射强迫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敏感,而大气层顶处敏感性较弱.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大于所有气溶胶的平均值,且对地表降温和大气增温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巩崇水[9](2014)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气候变化的诸多因素之中气溶胶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原因是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相对缓慢,现在普遍认为由此引起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和温室气体产生的辐射强迫量级相当,而其性质与作用却相反。气溶胶引起的温度降低效应(阳伞效应)区域差异很明显,在局部区域内有可能抵消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升温作用。中国大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气溶胶类型众多、数量庞大的地区之一。气溶胶对中国大陆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如何?还仍然是个没有被完全解开的迷。因此,本文采用了2004年起建立的中国大陆地区太阳分光观测网(CSHNET,the Chinese Sun Hazemeter Network,2004年时设有观测站点23个,后逐步拓展至35个)获得的地基气溶胶光学参数资料,结合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观测资料对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SSA)和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at the top of atmosphere, TOA)进行了相关反演和计算。使用地基与空基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反演思路,通过比较1998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发的SBDART(Santa Barbara DISORT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辐射传输模式基于地面实测资料和多组理论参数得到的气溶胶辐射通量(path radiance)结果与MODIS的对应波段观测值之间的百分比均方根误差(RMSD, root mean square difference),当该误差最低时,认为当前的SSA、不平衡系数(Asymmetry parameter)和消光系数等参数最为接近大气的实际情况。而后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晴空条件下相关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结果。其中单次散射反照率是衡量气溶胶吸收强弱的重要光学参数,当气溶胶粒子吸收性越强,SSA则越小;一般而言,当气溶胶的SSA从0.9降低至0.8的过程中,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值将出现从负值到正值的转变,对应的气候效应则从冷却效应转变为加热效应。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则表明了地-气系统入射和出射的辐射平衡关系,当TOA>0(此处向地面方向为正)时,地面和对流层将整体变暖。基于之前关于中国大陆地区太阳分光观测网(CSHNET)的联网观测研究中,不同生态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和波长指数存在较大的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发现,本文侧重于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各自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量化计算和分析研究,进而阐明它们所产生的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气候效应。SSA(单次散射反照率)结果表明,在中国大陆,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区域,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华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气溶胶主要呈现出受人为源影响显着,即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造成的硫酸性气溶胶,其散射性较强,平均SSA大于0.90,表现出可能会产生冷却效应的特征。而在东北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以及植被较好,受人为源影响较小的地区,SSA呈现出以沙尘源为主,表现为吸收性,平均值在0.80-0.85的范围内。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地表以沙漠、戈壁等为主,或者高寒草甸、植被稀疏,其诸观测站呈现出矿物性气溶胶特征,吸收性较强,SSA一般低于0.80,表现出可能会产生加热效应的特征。即便如此,在西部局部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兰州和阜康等,人为工业源影响较大,在某些季节也显露出硫酸性气溶胶(通常产生冷却效应)的影响特征,SSA平均值在0.80-0.85。此外,叁亚观测站位于海南岛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且工业气溶胶影响很少,表现为海盐性气溶胶特征,SSA平均为0.87,与受人为源影响较大的山东胶州湾、上海等沿海测站的硫酸性气溶胶特征截然不同。与上述地区相对应的TOA(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表现出与SSA基本一致的结果,即在东部、南部人为源排放较多的地区,受人为源散射性气溶胶的影响,TOA基本呈现出冷却效应;而在自然沙尘/矿物源占主导地位的地区,TOA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加热效应。在西北荒漠、青藏高原与东北农业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对地-气系统加热效应显着,大气层顶年均辐射强迫约为+10W/m2;在中东部、华北与华南地区气溶胶对地-气辐射系统冷却效应显着,年均辐射强迫约为-11W/m2。在四川省盐亭站,受人为气溶胶的大量排放和盆地地理位置限制,其冷却效应在所有站点里表现为最强(-21.1W/m2),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则因为邻靠沙漠和荒漠化草原,矿物性气溶胶影响特征明显,其加热效应最高(16.7W/m2)。就TOA而言,它首先与当地自然源气溶胶的类型密切相关,其次受局地人为源的影响也很大。此外,季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之一,例如东北地区在冬季会有长期的供暖期,煤烟造成的烟尘性气溶胶一般为细模态且呈现吸收性,此时当地会因为大面积的积雪覆盖使得沙尘性气溶胶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该地冬季与其它季节相比呈现出不同的辐射特征。另一方面,春季由于长距离沙尘输送带到东部的沙尘/矿物性气溶胶也往往会对北方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大气中的气溶胶,无论是将太阳辐射吸收还是反射回宇宙空间,在所有观测站点的近地面辐射强迫,均呈现出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的现象,从而侧面证实了“阳伞效应”在不同的气溶胶类型下均成立。所不同的是,依据气溶胶本身对太阳辐射吸收性和散射性的不同,对大气的直接辐射强迫加热效应呈现出差异,从而导致整个地-气系统产生了加热或者冷却的地域性差别。如华北平原、华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珠叁角和长叁角地区),气溶胶对地-气系统的影响以冷却效应为主,在其他区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加热效应,这样的差异可能会对局地大气的热力状况和环流特征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此外,本文研究结果还表明,使用维护方便、易于操作的便携式LED太阳分光光度计和MICROTOPS Ⅱ光度计进行联网观测,基于统一的观测技术与改进的反演方法,进一步得到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单次散射反照率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并以此衡量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结果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度和价值,填补了中国大陆地区单次散射反照率和辐射强迫时空分布研究方面的空白并首次得到不同生态地区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季节差异结果。尤其是我国西藏地区气候条件恶劣,难以进行精密仪器的长期运行和维护工作,故此,本项研究也为条件恶劣地区光学数据的获取和气候效应的评估提供了一条新的便捷途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Chongshui,Gong,Jinyuan,Xin,Shigong,Wang,Yuesi,Wang,Pucai,Wang[10](2013)在《2004-2011年北京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Ground-based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indicated heavy anthropogenic absorbing aerosol loading over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4 to 2011. The annual means of the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Angstrom exponent,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SSA) and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were 0.40±0.04, 1.28±0.07, 0.89±0.09 and 0.093±0.032 W/m 2 at 550 nm in Beijing City, 0.51±0.05, 1.16±0.06, 0.87±0.09, and 0.104±0.024 W/m 2 in the Xianghe suburb, and 0.20±0.02, 0.99±0.05, 0.88±0.08, and 0.045±0.018 W/m 2 in the background readings, respectively. The aerosol optical and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had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region, and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were apparent from the levels in the city to the background levels. The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in the region was highest in summer: 0.115±0.074 W/m 2 in Beijing City, 0.142±0.045 W/m 2 in the suburb and 0.071±0.01 W/m 2 in the background readings. The annual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trend showed a slight decline in Beijing City, while the trend in the background levels rose in recent years.(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3-10-22)

直接辐射强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气候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模拟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多模式对比有助于定量评估不确定范围。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CCMIP)旨在评估当前模式对短寿命大气成分辐射强迫和气候效应的模拟能力。基于7个ACCMIP模式模拟的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我们评估了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和不确定性范围。结果显示,中国区域沙尘气溶胶年排放总量为215±163 Tg a~(-1),区域年均地表浓度为41±27μg m~(-3),柱浓度为9±4 kg m~(-2),光学厚度为0.09±0.05。中国区域年均沙尘气溶胶产生的大气顶短波、长波和总辐射强迫分别为-1.3±0.8 W m~(-2)、0.7±0.4W m~(-2)和-0.5±0.7 W m-2;地表短波、长波和总的辐射强迫值为-1.5±1.0 W m~(-2)、1.8±0.9 W m~(-2)和0.2±0.2 W m~(-2)。沙尘气溶胶长波辐射强迫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敏感。高层沙尘气溶胶浓度越大,其在大气顶产生更强的正值长波辐射强迫。然而,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强迫主要受整层沙尘柱浓度控制,对沙尘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不敏感。本文结果可为中国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模拟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接辐射强迫论文参考文献

[1].吕睿.中国东部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直接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2].张天航,廖宏,常文渊,刘瑞金.基于国际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模式数据评估中国沙尘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J].大气科学.2016

[3].张凤霞,李正强,李凯涛,张莹.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遥感观测[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6

[4].朱佳晨,傅云飞.东亚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研究[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5

[5].车慧正.中国长叁角发达地区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地基遥感观测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特征[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4

[6].李柯,廖宏,D.A.Ridley,Z.Lu,D.G.Streets.中国不同行业排放对黑碳和直接辐射强迫的贡献[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4

[7].闭建荣.西北地区气溶胶特征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观测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4

[8].张志薇,王宏斌,张镭,田鹏飞,王瑾.中国地区3个AERONET站点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

[9].巩崇水.中国大陆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0].Chongshui,Gong,Jinyuan,Xin,Shigong,Wang,Yuesi,Wang,Pucai,Wang.2004-2011年北京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反演[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3

论文知识图

气溶胶对云的激活效应概念示意图(引...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500nm)和气溶胶...敦煌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500nm)和气溶胶...完全晴空时人为硫酸盐在直接辐射强迫兴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500nm)和气溶胶...4.6440nm单次散射反照率与...

标签:;  ;  ;  ;  ;  ;  ;  

直接辐射强迫论文_吕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