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渗透砂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压裂,收率,油层。
低渗透砂岩论文文献综述
高伟,田云吉,刘海,韦昌练,王亚[1](2019)在《低渗透砂岩油藏酸压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Z油田注水井长期高压欠注,常规酸化、压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及岩心溶蚀实验,优选出了适合该储层酸压的酸液,同时筛选了缓蚀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及其体积分数,最终确定的酸液配方为:8%HCl+3%HF+1%HBF_4+3%HEDP+3%无机酸+1%聚环氧琥珀酸钠+1%聚乙二醇。现场应用表明,该体系能够有效解堵,达到改善地层渗透率的目的,酸压措施后注水压力从22.3 MPa降低到18.9 MPa,注水量从1 m~3/d增加到25 m~3/d,为砂岩油藏实施酸压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志远,曾顺鹏,黄琪,杜庭俊,韩睿[2](2019)在《低渗透砂岩油藏动态渗吸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孔隙度小、孔隙压力较低、储层渗透率低等特点。为了有效地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通过动态渗吸实验研究了渗透率、润湿性、岩心长度、温度等因素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渗吸采收率越大;岩心越亲水,动态渗吸采收率越高;岩心长度越短,渗吸采收率越高;温度升高,渗吸采收率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20期)
郭粉转,曹峰,付呈东[3](2019)在《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权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主观赋权法在确定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权重时存在主观随意性,客观性较差的问题,本文应用85个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实际样本,结合大量科研和现场认识筛选了影响水驱采收率的9个重点因素,并根据客观赋权法更客观、精确的计算出低-超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研究表明低-超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中,注水开发效果指标影响权重最大,其次为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8期)
王建民,张叁[4](2019)在《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侵入程度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质录井、实验分析、压裂试采等资料,基于动态分析、渗流理论及物质平衡原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泥浆滤液)侵入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压裂试采曲线特征将特低渗透油层的生产动态划分为初产与稳产2个阶段:①初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外来流体沿人工及天然裂缝系统的快速返排,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迅猛;②稳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地层原始流体在饱和度控制下的相对渗流,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处于低稳状态。正常油层具孔隙型单孔介质,通常无明显的钻井液侵入,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大致相当。低阻油层具微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具有显着的钻井液侵入特征,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差异大致等于钻井液的侵入体积。利用地层初始吞吐液量差异确定了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的钻井液侵入程度,并以地层吞吐液量、钻井液侵入深度、结合压裂曲线特征,量化判断油层属性。建立了油层电阻率与钻井液侵入深度关系图版,定量评价了钻井液侵入的影响,分析了低阻油层成因。结果表明,钻井液侵入深度越大,则油层电阻率越小,低阻油层是钻井液超深侵入的结果;由于双孔介质及其微裂缝的发育,低阻油层的钻井液侵入深度通常超过了感应系列的径向探测半径,因此导致了"低阻"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胥中义,张维,汤仁文,苗万春,毛建文[5](2019)在《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研究——评《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探勘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已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储量在我国石油储量中占比越来越大。相关数据表明,全国总体未动用石油储量中非稠油低渗油田储量可达一半以上。低渗油田赋存地质复杂多变,具有极大的开采技术难度,因此国内对低渗透油藏储量的准确评估、地质状况的分析及开发过程中油藏内多相渗流机理的探索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一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生产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论述(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杨学武,周美红,王军,杜周,房玉凤[6](2019)在《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特低渗主力油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通过常规压裂技术挖潜剩余油,容易引起含水大幅上升。因此,在见水原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暂堵转向重复压裂配套技术研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中高含水期低产井的治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对长6油藏的稳产工作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闫建平,张帆,王敏,唐洪明,胡钦红[7](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低渗透砂岩岩电参数分类及应用——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有效性识别及饱和度准确计算难度较大.笔者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Es4)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根据压汞、物性、薄片及核磁等资料,将研究区孔隙结构分为叁大类、五小类.在岩样孔隙结构分类基础上,明确了孔隙结构类型与岩电参数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而核磁共振T2谱定量特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细节信息,通过提取T2谱中T2几何平均值(T2g)、T2均值(珚T2)、峰度(KG)、可动流体分量(Smf)及区间孔隙分量等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基于核磁T2谱特征参数的孔隙结构识别图版,显示核磁T2谱孔隙结构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进而探讨核磁孔隙结构参数和岩电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2谱峰度值与孔隙胶结指数(m)值相关性较高,进一步确定了岩电参数m的核磁计算公式.最终,将该套方法应用于研究区井筒剖面中,有效地提高了饱和度计算精度,也为东营凹陷南坡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估算与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罗碧华,杨希冰,胡晨晖,杨朔[8](2019)在《北部湾盆地涠洲12-2靶区流沙港组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具有丰富的油气储量,但是其储层存在物性较差、中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目前对其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缺乏深入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多样,孔隙形状以狭缝型孔隙为主;低渗储层孔体积主要由宏孔提供,中孔较为发育,比表面积相对较大。流沙港组储层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征,这可能与细小孔喉的存在且孔喉分选性较差有关;低渗储层的渗透率与平均孔径大小、孔喉分选程度密切相关,与孔隙度无明显相关性,且渗透率对低渗储层含油气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6期)
黎盼[9](2019)在《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生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低渗透砂岩储层具有微观非均质性强、沉积物成熟度低等地质特点,具有孔喉半径小、毛管压力高和孔喉网络结构复杂等微观特征,同时存在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油水互相干扰程度强和水驱油效率低等渗流矛盾。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姬塬油田属于我国典型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储层孔喉细小、孔喉连通差异较大,渗流规律受沉积、成岩作用、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等多种因素耦合控制,导致该类储层开发矛盾突出、开发难度大、采出程度低、大量剩余油富集。为降低姬塬油田的开发难度、明确剩余油富集规律、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从而提高油藏采出程度,保证油田稳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T井区长4+5和长6储层为例,应用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鉴定;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油水相渗和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等多种实验方法从储层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两方面展开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生产特征分析。剖析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耦合机理,对不同类别流动单元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水运动规律与生产动态特征的响应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取得的认识如下:(1)长4+5储层主力含油层位为长4+5_2~2,地层平均厚度为26.5m;长6储层主力含油层位为长6_1~2,地层平均厚度为30.7m。长6储层物性整体好于长4+5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的极细和细粒长石砂岩,分选性好,成分成熟度中等。(2)平面上孔隙度、渗透率的分布与砂体展布密切相关。砂岩厚度越大,泥质含量越少,储层物性越好,水动力能力越强,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的高程值越大;砂体不发育的地方,如分流间湾处,水动力能力弱,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值线的高程值小。(3)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表明孔隙结构的连通程度与排驱压力呈反比,排驱压力越大表明储层的连通性越差,流体越不容易渗流;中值压力越大,表明孔隙半径和喉道半径越小,孔喉非均质性越强。孔隙结构越好的储层,孔喉半径越大,有效储集空间越大,孔喉连通性越好,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越强;孔隙结构越差的储层,孔喉发育程度低,有效储集空间小,孔喉连通程度差,流体不容易渗流,微观非均质性强,不利于流体的储集和渗流。(4)核磁共振和油水相渗实验表明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渗透率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较大;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对可动流体赋存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可动流体的赋存受多种黏土矿物的共同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渗流能力较低,储层物性较差,油水两相干扰程度强,油水两相共渗区面积较窄。(5)根据采油井的生产曲线分布特征可将研究区的采油井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四种类型。Ⅰ类井为产量最高的井,采油量处于不断上升阶段;Ⅱ类井投产初期含水低,采油量处于稳产或略微上升阶段;Ⅲ类井采油量下降含水上升;Ⅳ类为低产低效井,含水较高,采少量油或者不见油。(6)利用SPSS判别分析软件,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E、G、M、P四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四种类型流动单元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依次变差,储层物性E类流动单元的最好,G类较好,M类一般,P类储层物性差。(7)生产动态特征充分响应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沉积、成岩、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程度、孔喉配置关系和渗流机理的相关关系。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渗流特征共同决定了注水开发中的生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的配置关系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安晓[10](2019)在《低渗透砂岩油藏聚合物调驱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所面临的困难,通过研究聚合物驱油机理,并结合国内外关于聚合物驱有技术、聚合物的流变性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研究现状,开展了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实验和聚合物室内驱油实验。本文通过在一维物理模型中展开聚合物流变性及驱油实验,在影响聚合物溶液流变性的实验中,通过改变驱替次数、岩心渗透率、注入速度及溶液质量浓度等条件分析判断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驱替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岩心渗透率、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聚合物溶液的这些流变特性堆积物驱油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驱油实验中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岩心内不同阶段剩余油在不同大小孔隙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孔隙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率,实验结果表明:高渗岩心的水驱阶段采收率比低渗岩心高,但是在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阶段,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要高于高渗岩心,但是高渗岩心的最终采收率要高于低渗岩心。(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5-25)
低渗透砂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孔隙度小、孔隙压力较低、储层渗透率低等特点。为了有效地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通过动态渗吸实验研究了渗透率、润湿性、岩心长度、温度等因素对渗吸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渗吸采收率越大;岩心越亲水,动态渗吸采收率越高;岩心长度越短,渗吸采收率越高;温度升高,渗吸采收率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渗透砂岩论文参考文献
[1].高伟,田云吉,刘海,韦昌练,王亚.低渗透砂岩油藏酸压技术及其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吴志远,曾顺鹏,黄琪,杜庭俊,韩睿.低渗透砂岩油藏动态渗吸规律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3].郭粉转,曹峰,付呈东.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权重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4].王建民,张叁.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侵入程度及影响[J].石油学报.2019
[5].胥中义,张维,汤仁文,苗万春,毛建文.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研究——评《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J].新疆地质.2019
[6].杨学武,周美红,王军,杜周,房玉凤.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J].石油化工应用.2019
[7].闫建平,张帆,王敏,唐洪明,胡钦红.基于核磁共振实验的低渗透砂岩岩电参数分类及应用——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8].罗碧华,杨希冰,胡晨晖,杨朔.北部湾盆地涠洲12-2靶区流沙港组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9
[9].黎盼.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生产特征分析[D].西北大学.2019
[10].安晓.低渗透砂岩油藏聚合物调驱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