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digan手术与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尿动力学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段其旭[1](2021)在《两种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Transuer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prostate,PKEP)与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Transuerthral 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0例BPH患者,结合病情及患者意愿选择术式,其中32例行HoLEP(HoLEP组),38例性行PKEP(PKEP组)。收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s,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Qmax),剜除腺体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术后近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IPSS评分、QOL评分、Qmax、年龄、前列腺体积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无统计学差异,HoLEP组vs PKEP组(16.81±5.64 vs 15.76±5.18)g/L,(P>0.05)。(2)HoLEP组术前IPSS、QOL、Qmax分别为20.53±2.53、5.00(5.00-5.00)、8.00(7.00-8.00),术后6个月分别为7.19±0.78、1.00(0.25-1.00)、18.00(17.00-19.00),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01);PKEP组术前IPSS、QOL、Qmax分别为20.11±2.31、5.00(5.00-6.00)、7.50(7.00-8.00),术后6个月分别为7.45±0.80、1.00(0.00-1.00)、18.00(17.00-20.00),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间IPSS、QOL、Qmax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oLEP组剜除腺体时间长于PKEP组(46.09±7.86 vs 42.11±7.79)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3)HoLEP组并发症6例,短暂性尿失禁3例(9.38%),膀胱痉挛2例(6.25%),尿道狭窄1例(3.13%);PKEP组并发症7例,短暂性尿失禁2例(5.27%),膀胱痉挛3例(7.89%),尿道狭窄1例(2.63%),前列腺包膜穿孔1例(2.63%)。HoLEP组和PKEP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9.19±1.51 vs 15.55±1.78)h,(3.19±0.64 vs 3.18±0.61)d,(4.31±0.99 vs 4.26±0.89)d,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HoLEP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PKEP组(11513.97±74.34 vs 5804.61±13.66),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两种术式治疗BPH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术后近期疗效无显着差异,但PKEP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方面更有优势。
刘俊伟[2](2021)在《前列腺增生患者拟行TURP手术的膀胱逼尿肌功能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引起的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对BPH患者术前尿动力学参数进行量化评估。方法根据患者典型的前列腺增生临床症状、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B超、残余尿量、IPSS、血清PSA确诊为BPH,对45例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分为膀胱充盈时压力和流率的同步测量,根据BPH患者检测结果分析尿流动力学特点,将BPH患者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分为BOO(+)、BOO(±)、BOO(-),讨论各组患者Qmax、IPSS评分、残余尿量之间的关系;讨论BOO各组膀胱功能改变之间的特点。结果45例BPH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8.3岁,前列腺体积为(38.0±10.3)m1)。所有患者Qmax均<15 m 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为20.5±8.17分,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49.4±47.9)。BOO(+)组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55.5±40.76)cm H2O,Qmax为(6.56±3.32)ml/s,IPSS评分为22.89±5.78,BC值为(22.6±7.6)m l/cm H2O,高顺应性膀胱者6例,低顺应性膀胱13例,膀胱顺应性正常者11例,膀胱逼尿肌不稳定(DI)患者为17例,均值为16.3±8.52,逼尿肌正常占16.1%(5例),逼尿肌低下(HDB)占74.2%(28例),逼尿肌无力(BDW)占9.8%(3例)。BOO(+)组、BOO(±)组、BOO(-)组三组间的尿动力学参数比较:BOO(+)组的Qmax较BOO(±)组、BOO(-)组Qmax显着降低(P<0.05),BOO(±)组的Qmax较BOO(-)组的Qmax无明显差异(P>0.05);BOO(+)组的RUV较BOO(±)组、BOO(-)组的RUV显着增高(P<0.05);BOO(+)组的IPSS较BOO(±)组、BOO(-)组的IPSS显着增高(P<0.05);BOO(+)组的Pdet(Qmax)较BOO(±)组、BOO(-)组Pdet(Qmax)显着增高(P<0.05);Qmax、RUV、IPSS评分、Pdet(Qmax)均与膀胱出口梗阻相关。BOO(+)组引起的膀胱逼尿肌低下或逼尿肌无力的发生率较BOO(-)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OO(+)组引起的膀胱逼尿肌低下或逼尿肌无力较BOO(±)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OO(±)组与BOO(-)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OO组的DI、低顺应性膀胱及高顺应性膀胱发生率与BOO(±)和BOO(-)两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出口梗阻与膀胱逼尿肌低下、无力的相关性明显。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够用数据评估排尿的真实状况,确定患者是否真正存在膀胱出口梗阻及梗阻的相关程度,可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形和实验数据。确定膀胱功能:包括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顺应性的改变、逼尿肌肌力的改变等,这些都影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尿流动力学检查时目前确定患者膀胱逼尿肌情况最可靠的实验方法,对膀胱出口梗阻的定位诊断提供依据,还能预测上尿路是否会发生损害,提供数据支持。Qmax、RUV、IPSS症状评分的严重程度均受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影响,膀胱出口梗阻也能使膀胱逼尿肌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BPH患者引起的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包括肌力的改变、不稳定性、顺应性等,指导BPH患者的诊断(即是否存在BOO和膀胱功能状况)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组资料表明,本区BPH患者膀胱逼尿肌受损、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的比例均大;尿动力学检查可分析膀胱逼尿肌功能变化,帮助鉴别诊断,是否存在梗阻,帮助筛选适合行TURP手术的患者。
张成[3](2020)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外科手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引入推动微创外科再次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机器人手术时代。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RARP)的出现在前列腺癌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2月引进江西省第一台Davinci机器人手术Si系统,是全国比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单位,近三年机器人手术量全球排名前三,2017年单机手术量全球排名第一,截止2019年底已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500余例。本研究将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床旁助手的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为即将开展机器人手术的中心提供参考,目前尚无报道。第一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入路的创新性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各种入路的优缺点,开展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TvRARP)的创新性研究,评价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35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TvRARP治疗。患者术前资料[均数±标准差],患者年龄63.4±8.1岁,BMI 28.6±5.3 kg/m2,tPSA 10.8±4.9ng/ml,前列腺体积30.6±14.4ml;中位数(IQR);活检Gleason评分6(6,7)和IIEF-5评分18(16,20)。术前评估发现cT2a 28例,cT2b 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评估手术结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0±35 min,失血100±45 ml,尿路感染1例,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另例患者术后第14天夜尿,索利那新琥珀酸治疗缓解。术后第7天拔除导尿管。32例患者术后即刻尿控,3例患者术后第14天完全尿控。术后病理证实pT2a 24例,pT2b 9例,pT2c 2例Gleason评分6(6,7)。手术切缘阳性4例(11.4%)。术后3个月尿道膀胱造影未见尿道狭窄及漏尿。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12.2(10.2,14.9)ml/s vs 13.7(10.1,15.0)ml/s,膀胱容量385.3ml(351.3,410.2)和370.2ml(330.1,395.4)和排泄相逼尿肌收缩性38.5(27.8,42.3)mmH2O vs 35.6(28.3,41.3)mmH2O。在最少12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生化复发。IIEF-5评分为17分(16,19分)。结论:经膀胱入路是一些患者RARP的有效替代方法,可提供很好的术后尿控。长期的功能和肿瘤学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配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目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术前及术中配合研究。分析比较不同年资经验的床旁助手对患者围手术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床旁助手进行训练,包括取得资格、腔镜模拟等;开展床旁助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配合及注意事项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30位,对比不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床旁助手TvRARP手术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结果:腔镜模拟训练提高床旁助手腔内操作水平;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无输血病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总平均手术时间195.8±37.9min,总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50.0(50.0,200)ml;总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0±0.3天,总手术切缘阳性为30%,术后随访12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经统计,其中手术时间(p=0.0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助手需要系统培训,有经验的床旁助手(BA)能有效的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第三部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目的:研究单术者行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通过对2014年12月--2020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不同手术入路下的120例(前入路RARP50例、经膀胱入路RARP50例、后入路RARP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单术者下不同手术入路的RARP学习曲线。结果:前入路RARP组中单术者经过20例渡过学习曲线,而经膀胱入路RARP只需10例,后入路RARP有待进一步阐明。结论:在不同手术入路下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表现不同,在学习曲线长短程度中经膀胱入路<前入路<后入路组,对于有着丰富泌尿系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师而言,前入路经过约20例手术渡过学习曲线到达平台期,而经膀胱入路约10例就可渡过。
卢明曼[4](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伟[5](2020)在《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腺体粉碎疗效比较》文中认为一、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患者排尿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一直被公认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但存在出血、TUR综合征、尿失禁、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并且前列腺太大也限制了 TURP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光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钕激光、钬激光、绿激光、铥激光、1470nm半导体激光等在治疗BPH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而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最广泛的术式。但是对于激光剜除后前列腺腺体处理而言,采用的方法却不一致,目前各中心普遍采用经尿道腺体粉碎手术方式,本中心采用经耻骨上膀胱造瘘腺体粉碎手术方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我科应用1470nm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经耻骨上膀胱造瘘腺体粉碎与经尿道腺体粉碎治疗BPH患者1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二、目的比较1470nm半导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经耻骨上膀胱造瘘腺体粉碎与经尿道腺体粉碎治疗BPH的疗效和安全性。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两组进行对照试验:A组60例,采用经耻骨上膀胱造瘘腺体粉碎,B组60例,采用经尿道腺体粉碎。记录两组患者腺体剜除时间、腺体粉碎时间、手术时间、腺体切除重量、腺体粉碎效率、膀胱持续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评估术前及术后3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及最大尿流率(Qmax)等情况。四、结果A组与B组的腺体粉碎时间[(4.5±0.8)min与(10.5±2.6)min]、腺体粉碎效率[(10.2±3.1)g/min 与(4.3±1.2)g/min]、手术时间[(62.3±13.8)min 与(68.8±14.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体剜除时间[(57.8±16.3)min与(58.3± 17.4)min]、腺体切除重量[(45.6±14.3)g 与(44.8±13.6)g]、膀胱持续冲洗时间[(2.0±0.5)d 与(2.1±0.6)d]、留置导尿管时间[(2.4±0.3)d 与(2.5±0.4)d]、平均住院时间[(7.8±1.3)d与(7.6±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4例膀胱损伤,A组无膀胱损伤病例,B组3例和A组1例有不同程度短暂性尿失禁,随访术后1-3月恢复正常。A组术后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IPSS评分、QOL评分、残余尿量(PVR)及Qmax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结论经耻骨上膀胱造瘘腺体粉碎是一种治疗BPH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与经尿道腺体粉碎相似,且具有腺体粉碎时间短、手术时间短、腺体粉碎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
杭盖[6](2020)在《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应用超声引导下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对获取组织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尿失禁等指标相比较。术后短期随访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指标并与术前检查结指标比较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19年09月在通辽市医院住院治疗的有下尿路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2例,术前询问病史、尿常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泌尿系彩超、尿动力学检查、残余尿、尿流率等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其中病史询问过程中结合IPSS对患者LUTS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以便于手术前后比较;入院检查血清PSA≥4μg/L者应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排除前列腺癌,对患者进行尿动力学、尿流率监测等检查,全面的评估下尿路功能。对所有具有手术指征的BPH患者结合年龄因素通过CT、心电图、彩超和血肌酐、肝功能等检查检验及各科会诊进行手术危险程度评估。选取的8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65-80岁,平均(72.5±11.5)岁;病程4-11年,平均(7.0±1.3)年,均有下尿路梗阻症状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各41例患者,超声剜除组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切除组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前列腺获取组织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尿失禁、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均顺利完成手术。结果发现超声剜除组获取组织量多于切除组,超声剜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除组,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量等方面均有临床优势,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手术时间、术后尿失禁、最大尿流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相比较,其术中获取组织量更高、术后患者疗效更确切,并且未增加手术的时间及手术风险,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张宇,方烈奎,蔡思远,唐晨,蒋可松,周镇平,陈斌[7](2020)在《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组与经尿道纽扣式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BPEP)组,各30例。TURP组接受TURP治疗,TUBPEP组接受TUBPEP治疗。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尿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膀胱顺应性(BC)]。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前列腺症状及生活质量。观察比较术后3个月内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TUBPEP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与尿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TURP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尿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Qmax和BC均高于术前,PVR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IPSS及QOL评分均低于术前,且TUBPEP组均低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TUBPE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TURP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2,P=0.028)。结论:相比较于TURP,TUBPEP治疗老年BPH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黄伟娜[8](2019)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男性下尿路症状量表(ICIQ-MLUTS)短表及长表的汉化、验证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02 年,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提出 了将下尿路症状划分为储尿期、排尿期和排尿后症状。下尿路症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国内外对下尿路症状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地量化患者的主观症状,监测患者病情进展或治疗效果,美国、欧洲等泌尿外科学会制定的下尿路症状管理指南均重视和强调了量表的作用。为了提供被充分验证的国际标准化量表,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背景下进行结果的比较,实现量表使用的统一化,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开发并倡导使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男性下尿路症状量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Modular Questionnaire for Mal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ICIQ-MLUTS)。该量表基于ICS 对下尿路症状的定义而制定,已获得了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相关指南的强烈推荐,并被翻译成世界各地多种语言且得到跨文化验证和推广使用,但目前国内尚未引进ICIQ-MLUTS 量表。研究目的1.引进和汉化ICIQ-MLUTS短表及长表,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俗习惯对量表进行适当的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的量表,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2.制定ICIQ-MLUTS长表的等级划分标准,并探索ICIQ-MLUTS长表的排尿期与储尿期症状得分比值分类的最佳临界值。3.探讨ICIQ-MLUTS长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方法1.获得源量表开发机构的授权后,根据该组织方案的指导及国际上跨文化翻译的原则,对量表进行翻译和修订,形成中文版ICIQ-MLUTS短表及长表。2017年11月至2018年08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我国6家三甲医院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填写中文版ICIQ-MLUTS短表,并在12家三甲医院实施ICIQ-MLUTS长表的填写。采用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以检验量表的效度,分析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以检验量表的信度。2.收集分析上述填写ICIQ-MLUTS长表的230例患者的量表数据。以国际公认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等级划分和IPSS排尿期/储尿期症状的得分比值分类为参考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最大约登指数求得ICIQ-MLUTS长表的程度等级划分以及排尿期与储尿期得分比值分类的最佳临界值。3.根据纳排标准,选取于2018年05月25日至2019年01月28日在南方医院泌尿外科行微创手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ICIQ-MLUTS长表的调查,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下尿路症状情况。研究结果1.共有135例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参与了中文版ICIQ-MLUTS短表的验证,230例参与了长表的验证。通过访谈受测者和专家评议,表明中文版ICIQ-MLUTS短表及长表内容表达准确,条目清晰简洁,符合我国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内容效度好。中文版ICIQ-MLUTS短表及长表与IPSS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和0.833(均P<0.001),提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97和0.853,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和0.985(均P<0.001),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2.ICIQ-MLUTS长表轻度与非轻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9.5,重度与非重度的最佳临界值为27.5,由此可划分为以下等级:轻度(1-19分)、中度(20-27分)以及重度(28-84分)。根据排尿期与储尿期症状得分比值是否大于1.5,可将患者分为排尿功能障碍为主或储尿功能障碍为主。3.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1个月ICIQ-MLUTS长表的总分、排尿期总分、储尿期总分、排尿后总分、急迫性尿失禁条目得分、膀胱疼痛条目得分、尿痛条目得分、尿频与夜尿条目得分以及IPSS的得分均在手术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ICIQ-MLUTS长表的尿失禁维度的总分、压力性尿失禁条目得分在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中文版ICIQ-MLUTS短表及长表均具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为我国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提供了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2.ICIQ-MLUTS长表的等级划分和排尿与储尿得分的比值使量表更完善,为临床评估提供了参考,值得推广使用。3.ICIQ-MLUTS长表内容全面,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反应度和适用性。
滕竞飞,贾卓敏,关亚伟,高峰,李志辉,艾星[9](2018)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单纯切除术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单纯切除术(RASP)治疗大体积(>80ml)BPH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接受RASP的12例大体积BPH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随访资料,分析RASP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8.5±28.2)min,术中出血量(147.5±57.5)ml。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5.6±0.9)d,引流管留置时间(4.3±1.0)d,术后住院时间(6.3±0.6)d。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输血治疗,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Qmax、PVR、IPSS、QOL较术前显着改善。结论:RASP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丁晓虹[10](2017)在《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干预时机及选穴配伍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进行综合分析,为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提供较为有效的治疗路径,进一步确定针刺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方法:150例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421医院妇产科宫颈癌拟行子宫全切+淋巴清扫手术患者,按其入院先后顺序,根据区组随机化方法平均分配到对照组(n=30)、治疗1组(n=30)、治疗2组(n=30)、治疗3组(n=30)、治疗4组(n=30)。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后5天夹闭导尿管,并每2-3h放尿1次;术后7天首次拔除导尿管。拔管后嘱多饮水,以导尿法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100mml认为顺利脱管;若>100mml则继续留置尿管,于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35天的顺序,按上述流程尝试拔除导尿管。对照组手术前后按照西医诊疗常规进行相关治疗,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于术前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2组于术前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治疗3组于术后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4组于术后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均针刺治疗10次,手术当天均不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治疗3组穴位选择头皮针+体针:足运感区、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治疗2组、治疗4组穴位选择体针: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主观症状: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观察各组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观症状,并观察术后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拔管后重置导尿管情况及脱管时终未残余尿量,同时采用下尿路膀胱功能评估(Measure du Handicap Urinarie,MHU)量表对膀胱功能进行评分。客观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学室由指定医师按统一标准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结果:共有150名患者接受了本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1组2例、治疗2组3例、治疗3组4例、治疗4组2例患者因观察期间未按要求如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而判定为脱落,其余135例均顺利完成试验。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五组年龄构成、顺产次数、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9,P=0.82>0.05;F=1.01,P=0.40>0.05;X2=5.52,P=0.70>0.05;X2=7.41,P=0.96>0.05;F=0.26,P=0.90>0.05;F=0.34,P=0.85>0.05),认为五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主观症状:1.五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43.47,P=<0.05;F=15.16,P<0.05)。治疗1组、治疗2组的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3组、治疗4组(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的最终残余尿量均明显小与对照组(均为P=0.00<0.05)。2.五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20,P=0.00<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88,P=0.41>0.05;X2=1.45,P=0.69>0.05)。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3,P=0.02<0.05;X2=20.18,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P=0.89>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1,P=0.00<0.05;X2=20.49,P=0.00<0.05;X2=16.13,P=0.00<0.05)。在所有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中,以术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感最多见。对上述两种症状进行分析。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5.93,P=0.00<0.05;X2=18.88,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7,P=0.27>0.05);腹压排尿感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02,P=0.00<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9.16,P=0.03<0.05;X2=10.71,P=0.01<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6,P=0.00<0.05;X2=15.70,P=0.00<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4.55,P=0.00<0.05;X2=16.51,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3,P=0.91>0.05;x2=8.11,P=0.09>0.05)。术后1月,各组间排尿困难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2,P=0.01<0.05);各组间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P=0.15>0.05);术后3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P=0.00<0.05;X2=19.66,P=0.00<0.05)、术后6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98,P=0.00<0.05;X2=18.47,P=0.00<0.05)。3.五组手术前、后MHU评分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07,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P=0.30>0.05)。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51.22,P=0.00;F=195.43,P=0.00<0.05;F=171.72,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3,P=0.97>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00.94,P=0.00<0.05;F=145.65,P=0.00<0.05;F=67.92,P=0.00<0.05)。客观指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at Qmax)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20.61,P=0.00<0.05;F=79.00,P=0.00<0.05;X2=7.27,P=0.03<0.05;X2=11.98,P=0.01<0.05;F=37.42,P=.00<0.05;F=16.64,P=0.00<0.05;F=25.74,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Qmax、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73,P=0.54>0.05;F=0.54,P=0.66>0.05;X2=2.03,P=0.57>0.05;X2=3.51,P=0.32>0.05;F=0.19,P=0.91>0.05;F=1.62,P=0.19>0.05;F=2.61,P=0.06>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Qmax、RV、FDV、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2.35,P=0.00<0.05;F=102.86,P=0.00<0.05;F=30.78,P=0.00<0.05;F=25.56,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3,P=0.39>0.05;X2=6.32,P=0.10>0.05;F=1.38,P=0.25>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54,P=0.00<0.05;F=124.64,P=0.00<0.05;X2=15.74,P=0.00<0.05;F=31.30,P=0.00<0.05;F=20.7,P=0.00<0.05;F=25.44,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7,P=0.56>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46,P=0.00<0.05;F=111.71,P=0.00<0.05;X2=14.42,P=0.00<0.05;F=32.30,P=0.00<0.05;F=14.93,P=0.00<0.05;X2=21.63,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6,P=0.29>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0,P=0.88>0.05;F=0.79,P=0.53>0.05;分别为X2=5.44,P=0.24>0.05;F=0.34,P= 0.85>0.05;X2=0.94,P=0.44>0.05;F=0.56,P=0.69>0.05)术后1月,各组Qmax、RV、重置导尿管率、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8.77,P=0.00<0.05;F=69.66,P=0.00<0.05;X2=17.04,P=0.00<0.05;F=22.43,P=0.00<0.05;X2=14.15,P=0.00<0.05;F=10.99,P=0.00<0.05),逼尿肌稳定性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9,P=0.25>0.05)术后3月,各组Qm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8.31,P=0.00<0.05;F=98.12,P=0.00<0.05;X2=18.49,P=0.00<0.05;F=22.07,P=0.00<0.05;X2=11.95,P=0.00<0.05;F=16.68,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6.21,P=0.18>0.05)。术后6月,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9.68,P=0.00<0.05;F=60.34,P=0.00<0.05;X2=24.56,P=0.00<0.05;F=0.18,P=0.95>0.05;X2=14.15,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Pdet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8.11,P=0.09>0.05;F=1.96,P=0.10>0.05)。结论:1.宫颈癌患者RH术后膀胱功能障碍高发,MHU评分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以腹压排尿、排尿困难、尿不净感为主,对照组上述症状虽然在术后第6个月时较术后1月有下降的趋势,但较术前仍明显。2.宫颈癌患者RH术后Qmax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增加、FDV增多、MCC增加、Pdet at Qmax降低明显。3.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可以显着缩短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排尿困难、腹压排尿的发生率、降低MHU评分、增加Qmax、减少尿动力学检查时RV、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时重置导尿管率、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降低FDV、降低MCC、增加Pdet at Qmax,对于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4.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术后针刺更好;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单独使用体针针刺更好;术后头体针联合治疗与单独体针针刺相比,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的差异对比不太明显。在针刺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的时期以及针法的选择上,时间窗的选择有着更显着的临床意义。
二、Madigan手术与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尿动力学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digan手术与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尿动力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观察指标 |
2.2.2 术前准备 |
2.2.3 器械准备 |
2.2.4 手术步骤 |
2.2.5 术后处理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2)前列腺增生患者拟行TURP手术的膀胱逼尿肌功能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1 一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数据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4 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 |
3 结果 |
3.1 BPH患者尿流动力学的检测结果 |
3.2 各组膀胱功能的比较 |
3.3 三组间尿动力学参数比较 |
3.4 BOO各组间与膀胱功能变化的关系分析 |
4 讨论 |
4.1 .临床应用 |
4.2 国外尿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
4.3 我国尿动力学的发展 |
4.4 我区尿动力学发展 |
4.5 BPH患者行尿动力检查的意义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7 综述 尿流动力学检查在BP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1 诊断 |
1.1 流行病学史 |
1.2 临床表现 |
1.3 BPH的临床症状评估 |
1.4 BPH的体格检查 |
1.5 BPH的辅助检查与检验 |
2 治疗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
3.1 BPH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点 |
3.2 尿动力学检查在BPH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
3.3 尿动力学检查存在的问题 |
3.4 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主要术语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入路的创新性研究 |
一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各种入路的调研与分析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研究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经膀胱入路的创新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对象与方法 |
3手术步骤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旁助手的训练、配合及对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
一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边助手的训练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二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床边助手的术前、术中配合及注意事项 |
1术前准备 |
2术中配合 |
3手术过程注意事项 |
三 床旁助手对经膀胱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
1研究背景与目的 |
2对象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 |
1研究背景及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BPH的手术治疗 |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
(一) 对象来源 |
(二) 入选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脱落标准 |
(五) 样本量确定 |
(六) 分组 |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
(一) 麻醉方式 |
(二) 仪器设备 |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
(二) 器械准备 |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
(四) 术后护理干预 |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
四、观察指标 |
(一) 术前观察指标 |
(二) 术中观察指标 |
(三) 术后观察指标 |
(四) 随访观察指标 |
五、统计分析 |
六、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研究进程 |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二) 生命体征 |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
(四) 并发症 |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
(二) 出血 |
(三) 并发症 |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
(一) IPSS评分 |
(二) PVR |
(三) Qmax |
(四) 出血 |
(五) 并发症 |
第四章 讨论 |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简表 |
附录 |
致谢 |
(5)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腺体粉碎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与背景 |
1.1 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趋势 |
参考文献 |
1.2 前列腺增生诊治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1.3 前列腺组织粉碎器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6)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国内外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附录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TURP组 |
1.2.2 TUBPEP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两组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参数比较 |
2.4 两组手术前后IPSS及QOL评分比较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男性下尿路症状量表(ICIQ-MLUTS)短表及长表的汉化、验证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男性下尿路症状量表(ICIQ-MLUTS)短表和长表的汉化及验证研究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量表 |
3. 研究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LUTS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 |
2. 量表的终稿和得分情况 |
3. 内容效度 |
4. 效标关联效度 |
5. 内部一致性 |
6. 重测信度 |
四、讨论 |
五、结论 |
1. 本研究小结 |
2. 本研究创新性 |
3. 本研究局限性 第二章 ICIQ-MLUTS长表的程度等级划分及排尿期与储尿期得分比值分类的探讨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量表 |
3. 资料的收集与录入 |
4.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第三章 ICIQ-MLUTS长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知情同意 |
4.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
(9)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单纯切除术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10)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详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随机化原则 |
四、样本含量估算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测指标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结论 |
一、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 |
二、主观症状疗效评价 |
三、客观指标疗效评价 |
四、脱落病例 |
五、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六、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一、足运感区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
二、本研究的配穴组方依据 |
三、针刺介入时间窗的选择 |
四、针刺治疗RH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观测指标 |
五、术前头体针的联合使用对RH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Madigan手术与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尿动力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段其旭. 延边大学, 2021(02)
- [2]前列腺增生患者拟行TURP手术的膀胱逼尿肌功能调查[D]. 刘俊伟. 西藏大学, 2021(12)
- [3]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创新、助手配合和学习曲线的临床研究[D]. 张成. 南昌大学, 2020(08)
- [4]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D]. 卢明曼. 苏州大学, 2020(02)
- [5]1470n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腺体粉碎疗效比较[D]. 王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杭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两种不同手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 张宇,方烈奎,蔡思远,唐晨,蒋可松,周镇平,陈斌.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2)
- [8]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男性下尿路症状量表(ICIQ-MLUTS)短表及长表的汉化、验证与应用研究[D]. 黄伟娜.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9]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单纯切除术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J]. 滕竞飞,贾卓敏,关亚伟,高峰,李志辉,艾星.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8(06)
- [10]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D]. 丁晓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前列腺论文; 膀胱造瘘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 膀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