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科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
学科群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8)在《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3年,日本筑波大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了“学群”这种新的教学科研综合体,为大学学科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福大学等院校也先后通过跨学科合作、学科集群等方式,积极探索了大学学科群建设的新模式。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院校在学科综合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已经成为大学学科创新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采取学科群的模式来集中学术资源、汇聚学科优势并提高科研实力和创新水平。学科群建设实践带动了对学科群的研究,但由于学科群建设具有很强的校园资源约束和大学制度约束,目前国内对学科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该建”和“如何建”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对学科群的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和多样化的典型特征,还缺乏一个具有解释力的大学学科群理论分析框架与评价体系。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学科群健康度评价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大学建设和管理学科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首先,本文构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对比分析了学科、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等相关内容,界定了学科群的概念,阐述了其特征和形成机制,从生态系统角度构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介绍了学科群生态系统的特征、功能、要素结构、发展机制及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内涵,阐述了开展健康度评价的必要性。其次,本文设计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阐述了基于DPSIR模型的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机理,介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在DPSIR模型的指导下,从驱动力因素、压力因素、状态因素、影响因素、响应因素5个维度建立了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学科群生态系统研究的相关成果,对H大学自动化与电气电子工程学科群进行了案例研究。从学科个体和学科群种群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该学科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促进该学科群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毅娟,雷鸣,何旸,李杰[2](2015)在《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使很多大学的学科发展面临挑战,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始建设学科群,但因学科群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很难实现。因此,将实体学科群迁移到以IT为基础的虚拟学科群系统成为大多数高校的不二选择。本文将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通过该系统高校可以利用虚拟学科群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尝试与改革。(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刘毅娟,李杰,曹艳龙,王奇[3](2015)在《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总体框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ITIL为基础,遵循以流程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结合IT项目运行周期、大学生培养叁维结构的特点,针对虚拟学科群系统框架、流程、功能模块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实现提高系统服务管理水平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5年08期)
高晶,雷鸣,魏强[4](2014)在《基于ITIL理念的虚拟学科群系统运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校的各个方面,信息系统规模也变得更加复杂,对于运维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基于ITIL理论体系对虚拟学科群系统运维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运维管理流程,完成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及学科群资源库管理流程的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吴涛,马军,沈宏[5](2013)在《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理念在搭建学科群系统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科群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虚拟学科群,与传统建院机制形成互补,可以为未来学科群的实体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重点叙述了利用ITIL理念搭建学科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力求在学科群的建设中,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凌四立,陈芳[6](2007)在《学科群系统的演进模型及其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学科群以及学科群系统的概念,进而分析它们的基本内涵.然后对学科群系统的临界分岔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了学科群系统演进的分析模型,探讨了学科群演进中各学科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是实现学科群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凌四立[7](2006)在《大学学科群系统演进中的学术团队及其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带根本性的任务,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兴衰,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建设应当以学科集群为核心,培养学科集群的竞争优势,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才是高校长足发展之计。论文以学科群及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学术团队为核心,分析了学科群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组织关系,论述了学科群系统的自组织机理,探讨了学科群系统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提出了影响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扰动因素,构建了学术团队与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分析模型,研究了学术团队组建过程中学术带头人的选择以及学术团队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并尝试性地探讨学术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通过实证对论文研究成果进行验证。首先,论文阐述了学科群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了学科群系统及其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学科群系统的耗散结构和自组织关系,探讨了学科群系统的演进方向和终极原因,研究了学科群系统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确定了学科群系统的主体反馈环,认为学校的发展状况、学术团队、学科群的发展战略、物质技术基础、文化氛围、学校所处的环境(微观环境)是学科群系统的扰动因素,而学术团队组成人员的数量、质量及其工作效率、研究经费及其投向方向以及实验设备的技术特征及其技术进步方向是学科群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序参量。其次,论文分析了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组成要素及其特征,探讨了团队的内涵、组成要素及其有效运作的基础和团队的绩效,进而研究了学术团队的内涵、人员组成结构以及学术团队的结构模式,分析了学术团队和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讨论了如何选择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过程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契约加强对学术团队的管理,研究了学术团队的协同管理,分析了学术团队的协作机制、方法和路径。再次,论文尝试性探讨了学术团队的治理,分析了学术团队的激励监控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学术团队可以通过实施全面薪酬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强调团队激励的叁大要素(即期望值、工作可行性及各种要素的满足度),从团队地位、团队成就、团队文化、团队成员融洽度以及成员激励五个方面入手,注重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加强对学术团队的激励。最后,论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学科群建设和学术团队组建的影响,从而对论文的研究成果给予验证和支撑,并对学科群的建设加以指导,使其按有效方式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6-11-01)
纪卓娅[8](2006)在《地理信息系统在新兴学科群中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学方面,为政府部门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本文来源于《黄石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高进伟,李海凤[9](2004)在《生物动力机系统及其相关学科群》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人类社会发展、能源结构改变的必然趋势,提出了生物动力机将成为未来动力机的发展方向之一。简述了生物技术和仿生技术在生物动力机系统开发中的基础作用;简要介绍了与生物动力机系统相关的材料科学研究方向;指出了生物动力机系统要求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提出了保障生物动力机系统安全、可靠、连续运行的控制目标。最后强调生物动力机系统的发展要求多学科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引出了生物动力机系统相关学科群的建立。(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04年03期)
凌四立,陈芳[10](2004)在《学术团队与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把集群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借鉴到教育学领域,引出学科群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并对学科群及其系统进行解释,探讨影响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而研究学术团队的开放度对团队创造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2004年06期)
学科群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使很多大学的学科发展面临挑战,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始建设学科群,但因学科群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很难实现。因此,将实体学科群迁移到以IT为基础的虚拟学科群系统成为大多数高校的不二选择。本文将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通过该系统高校可以利用虚拟学科群系统的特点进行教学尝试与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科群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学科群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2].刘毅娟,雷鸣,何旸,李杰.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5
[3].刘毅娟,李杰,曹艳龙,王奇.基于ITIL的虚拟学科群系统总体框架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5
[4].高晶,雷鸣,魏强.基于ITIL理念的虚拟学科群系统运维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
[5].吴涛,马军,沈宏.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理念在搭建学科群系统中的运用[J].科技通报.2013
[6].凌四立,陈芳.学科群系统的演进模型及其理论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
[7].凌四立.大学学科群系统演进中的学术团队及其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
[8].纪卓娅.地理信息系统在新兴学科群中的崛起[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
[9].高进伟,李海凤.生物动力机系统及其相关学科群[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
[10].凌四立,陈芳.学术团队与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