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

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探针,多枝状分子,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1](2019)在《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分子的光学性质.通过计算探针分子Mol.1、Mol.2和Mol.3与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反应前后的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研究了碳碳叁键和苯环结构对荧光探针性质的影响.随着给电子体叁苯胺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碳碳叁键的加入,探针分子的振子强度逐渐增大,展现出了更好的荧光探针性质.同时,研究了不同侧枝数目对探针分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枝分子Z1和叁枝分子Mol.3,两个侧枝的探针分子Z2振子强度更大,检测效果更佳.增加了碳碳叁键和苯环后的单枝新型探针分子Mol.4,相较于具有叁枝结构的探针分子Mol.3,具有良好的探针性质,且结构更为简单.(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4期)

周磊,喻晓,王雪凯,苗延青,成昭[2](2019)在《BAPTA类荧光探针的离子识别性能研究与结合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ICT机制设计荧光探针结构,以BAPTA母环作为识别基团、引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发色团,通过光谱手段分析探针在水体系中的离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对Zn2+呈现荧光增强性响应,同时能够以荧光猝灭方式检测Cu2+、Hg2+。根据探针单晶结构,研究BAPTA受体中四羧基的离子包结孔隙,进而根据ICT机制及金属离子电子层排布等特性,分析探针对离子识别性能的差异及与离子结合等识别机制问题。(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孙曼娜,娄季武,赵颖,付有晴,刘彦慧[3](2019)在《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快速检测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方法。方法收集正常成人的外周血标本94份,经MLPA检测过的已知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的样本238例。采用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分别对SMN1基因c.840C>T和c.835-45G>A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对SMN1基因和SMN2基因拷贝数比值为2∶2、2∶0和0∶2基因型样本进行10倍梯度稀释,评估检测体系的敏感性。选取SMN1基因和SMN2基因拷贝数比值为2∶2、2∶0和0∶2基因型样本各8例,不同时间检测3次,用于评估检测体系的重复性。结果该方法可以方便地检测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灵敏度至少为0.05 ng基因组DNA。应用此方法检测94例正常成人样本,未发现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对238例已知基因型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准确率为100%。结论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检测SMN1基因exon7纯合缺失,操作简单实用,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和产前分子诊断。(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芳梅[4](2019)在《无镉型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成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QDs)具有光谱范围广、发光效率高、生物相容性好、易于进行表面修饰等特性,因而成为构建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理想材料。传统半导体量子点(SQDs)多为油相合成,且含有毒副作用较大的Cd或Pb等元素。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无镉量子点的研究受到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关注。无镉量子点不仅避免了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金属元素,而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直接用于环境检测、免疫分析、生物成像、药物示踪和生物分子标记等。因此,针对不同被测物对探针进行设计修饰,提高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开发出新的、水溶性、绿色的纳米荧光探针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简要概述了SQDs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机理,并利用荧光猝灭法构建了几种高性能的水溶性纳米荧光探针,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多巴胺功能化的Mn掺杂ZnS量子点(Mn:ZnS QDs)对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检测及荧光成像分析。巯基丙酸包覆的Mn:ZnS QDs表面有大量的羧基,经EDC/NHS活化后,可以与多巴胺上的胺基发生缩合反应,以使多巴胺修饰到量子点的表面。酪氨酸酶可以将多巴胺催化氧化成多巴醌,由于粒子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现象,使得纳米探针的荧光发生猝灭,从而定量检测酪氨酸酶的活性,检测结果在18-360 U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测限为1.82 U L~(-1)。人血清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88.0-99.9%,实验结果令人满意。此外,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亦可对酪氨酸酶抑制剂进行初筛。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瘤诊断中的生物标记物,因此我们所构建的这种纳米荧光探针,在黑色素瘤、老年斑、白癜风等疾病的诊断和药物开发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构建了双发射型纳米荧光探针,实现对铅离子和甲基对硫磷的快速检测。我们通过水热法合成水溶性双发射型Mn:ZnS QDs,Mn:ZnS QDs的双发射峰分别位于585 nm和450 nm波长处,且F_(450)/F_(585)与铅离子浓度在10 nmol L~(-1)至60 nmol 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铅离子的检测限为0.5 nmol L~(-1),由此构建一种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的铅离子。再通过Mn:ZnS QDs与Pb~(2+)构建一种增强(“turn-on”)型荧光探针对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有机磷农药在有机磷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二甲基硫代磷酸(DMPA),DMPA会与铅离子产生更强的结合,致使Pb~(2+)离开量子点表面,让量子点荧光恢复,F_(450)荧光强度与甲基对硫磷在0.19?mol L~(-1)至0.95?mol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2?mol L~(-1)。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在82.7%至99.1%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该方法的检测限低于美国环境保护局及中国国家食品标准中的规定。(3)基于水溶性CuInS/ZnS QDs(CIS/ZnS QDs)荧光探针的尿酸检测方法。我们利用微波辅助加热法,在水相中制备了谷胱甘肽修饰的CIS/ZnS QDs纳米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的、能定量测定尿酸的分析方法。尿酸作为多种疾病(痛风、肾病等)的生物标记物,尿酸在尿酸酶的作用下能产生尿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可以使CIS/ZnS QDs荧光探针猝灭。同时,辣根过氧化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同样可以使CIS/ZnS QDs荧光探针发生猝灭。由于尿酸酶与辣根过氧化酶的共同作用,CIS/ZnS QDs荧光探针的荧光猝灭更加显着,由此可以大大提高该方法的灵敏度。CIS/ZnS QDs荧光探针对尿酸的响应在0.25-4.0?mol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测限为50 nmol L~(-1),远低于许多荧光检测方法。此基于双酶促反应的纳米荧光探针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4)我们利用内滤效应(IFE)原理,构建了高选择性的、基于巯基丙酸修饰的CIS/ZnS QDs荧光探针,用于碱性磷酸酶(ALP)的检测及细胞成像研究。ALP作为癌症标志物,建立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探针体系是以对硝基苯酯(PNPP)作为底物,由于PNPP的磷酸酶水解产物对硝基苯酚(PNP)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405 nm)恰好与CIS/ZnS QDs的最佳激发波长(405 nm)重迭,因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当探针体系中PNPP与ALP同时存在时,由于IFE可使CIS/ZnS QDs发生荧光猝灭。且PNPP底物的最大紫外吸收峰(310 nm)对量子点的荧光不构成干扰,故而确保了检测方法的选择性。CIS/ZnS QDs测定ALP的线性范围在1.0-20.0 U L~(-1),检测限为0.01 U L~(-1)。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等优点。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该方法应用于细胞成像及细胞内ALP检测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证明:所构建的纳米荧光探针体系可适用于体内外ALP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作凯[5](2019)在《特异性一氧化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碳作为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工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中。实验证明,长期暴露于一氧化碳的环境中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显着的影响,从而导致抑郁和记忆缺失等负面影响。而当环境中存在高浓度的一氧化碳时,则会导致生物体死亡。由于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高毒性的性质,所以被称之为“沉默的杀手”。然而最近的报道证明,一氧化碳又作为生命体系内的一种重要的信使小分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命体系内一氧化碳失衡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因此,检测生命体系内的一氧化碳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合适的方法检测一氧化碳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运用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设计合成了四种不同功能的一氧化碳荧光分子探针,用于检测生命体系内的一氧化碳。1.以叁氰基呋喃作为荧光团,以烯丙基碳酸酯作为识别受体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长波长比色荧光分子探针LW-CO。探针LW-CO成功实现了检测CO的目的,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黄色到粉红色),能够实现裸眼观察的目的,操作简单。同时,探针也能高灵敏的识别CO,检出限达3.2 nM。在高灵敏性的基础上,探针成功实现了对细胞内外源性CO的荧光成像研究。2.以罗丹明类染料作为分子的荧光基团,用烯丙基碳酸酯作为CO识别受体,设计合成了荧光分子探针FR-CO。探针FR-CO的性能在长波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功能性的优化,使探针能够达到在高灵敏检测CO的基础上成功实现靶向定位检测线粒体内CO的目的。同样地,探针也能达到裸眼比色检测CO的目的,通过无色到粉红色这一反应前后颜色的变化,探针FR-CO可以大致判断环境中CO浓度的目的。3.以4-羟基-1,8-萘酰亚胺作为荧光基团,用烯丙基醚作为识别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比率型荧光分子探针Ratio-CO,探针Ratio-CO的发射峰在460 nm,而当CO加入体系内时,探针的发射峰发生了显着的红移,在550 nm处产生了新的发射峰。荧光光谱呈现了一个良好的等发射点。这一比率结果排除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同时探针也成功实现了细胞内外源性CO的比率成像分析。4.基于CO还原硝基变为氨基这一机制,以3-羟基-4-硝基苯甲醛作为识别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NIR-CO,成功达到了检测细胞内和斑马鱼中外源性和内源性CO的目的。同时基于糖诱导生物系统内CO浓度变化,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糖诱导的血红素氧合酶中CO的产生情况。综上所述,本文成功合成了四种不同功能的CO荧光分子探针LW-CO、FR-CO、Ratio-CO、NIR-CO,并进一步对探针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这四种探针都能达到检测细胞内CO的目的,并都呈现了较高的灵敏度及较快的响应,为后续探讨CO在生命体系内的浓度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靖原[6](2019)在《碳量子点关开型荧光探针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简称CQDs)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功能材料,由于其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激发波长范围宽、发射波长可调控、斯托克斯位移大等优异的光学性能以及环保无毒性、合成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使其在分析应用、生物成像、化学传感和基因转运等领域备受关注。早期CQDs的合成主要采用人工制备的含碳化合物为原料,制备过程繁琐,反应条件苛刻。近年来,一些利用天然生物质,如芦荟、草莓为原料制备CQDs的方法相继出现。合成CQDs所用碳源材料的选取及其发光性能表征与分析应用的研究日趋活跃。CQDs良好的发光特性常被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样品中无机离子的测定,而以CQDs为荧光探针,开展药物分析的应用研究工作还不是很丰富。本文拟选取绿色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性能优异的荧光CQDs,以CQDs为荧光探针,基于猝灭剂的存在可使CQDs荧光“关闭”,而一些药物的加入能使猝灭后的荧光信号得以恢复的特性,构建“关-开”型荧光探针用于药物的高灵敏检测。该研究为药物的荧光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拓展了CQDs在药物和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以红枣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强烈荧光的碳量子点(CQDs),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其荧光量子产率为5.1%。并基于KMnO_4与CQDs可形成无辐射复合体,构建了“关-开”型荧光探针用于芦丁的高灵敏度检测。实验发现,在pH=4.0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KMnO_4的加入可使CQDs的荧光发生显着猝灭,体系的荧光信号处于“关闭”状态,加入芦丁后,由于KMnO_4更易与还原性药物芦丁发生反应,将KMnO_4从CQDs表面移除下来,使CQDs的荧光得以恢复,体系的荧光信号处于“打开”状态。对反应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CQDs荧光探针荧光恢复值ΔF与芦丁的浓度在2.5×10~(-7)-1.0×10~-5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5×10~-77 mol/L。已成功实现对实际样品中芦丁的准确测定。2.选用花生为原料,一步合成绿色发光PN-CQDs。并基于其发光特性,构建了“关-开”型荧光探针用于多巴胺(DA)的高灵敏度检测。研究表明,在pH=3.8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Ce(Ⅳ)存在下,PN-CQDs到Ce(Ⅳ)的电子转移和Ce(Ⅳ)与PN-CQDs表面基团的结合使PN-CQDs发生聚集作用共同导致花生PN-CQDs荧光发生猝灭,荧光信号“关闭”;当加入DA后,使PN-CQDs发生聚集的强氧化性Ce(Ⅳ)更易与DA发生反应,将Ce(Ⅳ)从PN-CQDs表面移除,使PN-CQDs的荧光得以恢复,荧光信号重新“打开”。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PN-CQDs荧光恢复值ΔF与DA的浓度在2.5×10~(-7)-1.0×10~-5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9.0×10~-88 mol/L。探讨了体系的荧光“猝灭-恢复”机理,对PN-CQDs和PN-CQDs-Ce(Ⅳ)体系进行了荧光寿命拟合,其加权平均荧光寿命分别为6.02 ns与5.15 ns,Ce(Ⅳ)对PN-CQDs荧光猝灭类型为动态猝灭;反应中生成的Ce(Ⅲ)于λ_(ex)/λ_(em)=251 nm/350 nm处的荧光对DA的测定无影响。该方法灵敏、简便、快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DA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5%-103.0%之间,结果满意。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DA荧光检测方法,实现了对DA的准确测定。3.本文以黑芝麻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在180℃下反应24 h制得具有强烈荧光的CQDs,其发射波长(λ_(em))和强度强烈依赖于激发波长(λ_(ex))。并基于Cu~(2+)与CQDs可形成无辐射复合体,构建了“猝灭-恢复”型荧光探针用于吡罗昔康的高灵敏检测。实验发现,在pH=3.6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Cu~(2+)的加入可使CQDs在λ_(ex)x 332 nm/λ_(em)m 414 nm处的荧光发生显着猝灭,CQDs的荧光信号“关闭”,向猝灭的CQDs中加入吡罗昔康后,吡罗昔康与Cu~(2+)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将Cu~(2+)从CQDs表面移除下来,使CQDs的荧光得以恢复,CQDs的荧光信号重新“打开”。对反应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CQDs荧光恢复程度与吡罗昔康的浓度在8×10~(-8)-7.5×10~-6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F=5.03×10~7c+12.28,方法检出限为7.2×10~-88 mol/L。实验提供了一种检测吡罗昔康的荧光分析新方法。4.通过一步水热法以绿色天然物质黑豆为唯一碳源制备了黑豆碳量子点(BS-CQDs),并对BS-CQDs的发光特性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所制备的BS-CQDs的粒径大约在10 nm左右,分布较为均匀;X-射线衍射谱(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示BS-CQDs晶型为无定型碳,表面富含-OH、-COOH、含氮官能团等亲水性基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FL)表明,BS-CQDs在274 nm处有一明显的吸收峰,为BS-CQDs特征UV-Vis吸收峰;该BS-CQDs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荧光发射峰的位置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移动;实验发现,在pH=1.70的KCl-HCl缓冲溶液中,还原性药物头孢克肟可使被Ce(Ⅳ)猝灭的BS-CQDs的荧光得以重新恢复,荧光信号恢复值ΔF与头孢克肟的浓度在2.5×10~(-7)-1.5×10~-55 mol/L范围呈线性,回归方程为ΔF=2.65×10~7c+16.33。该新体系的建立为头孢克肟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无内源性药物的荧光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韩光梅[7](2019)在《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生物体核酸结构的影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是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之一,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在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传递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时原位监测活细胞及生物体内DNA和RNA的分离、聚集和裂解等结构动态变化对理解核酸转录、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等细胞行为和研究遗传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目前的成像探针存在生物膜穿透能力弱、无法同步区分DNA和RNA、自身光稳定性差等局限性,在活细胞,尤其是生物体内,实时原位的观察DNA和RNA结构的动态变化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碳量子点由于其细胞毒性小,光稳定性好,易于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等特点,在细胞及活体原位影像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对碳量子点进行化学修饰,提高碳量子点表面的正电荷,得到了具有高效生物膜穿透能力的阳离子碳量子点探针(carbon quantum dot,cQD),实现了细胞及线虫体内DNA和RNA结构的同步原位荧光成像。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高效生物膜穿透能力的阳离子cQD探针。首先,通过硝酸氧化剥离导电炭黑颗粒得到了尺寸均一的含羧基碳量子点。进一步,通过对苯二胺修饰,得到了绿色荧光碳量子点。最后,将4-羧丁基叁苯基溴化膦通过对苯二胺的氨基连接到碳量子点上,得到带正电的cQD探针。cQD探针与规则双螺旋的dsDNA和柔性折迭的ssRNA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从而实现对二者的光谱区分。(2)实现了cQD探针对活细胞内DNA和RNA的同步原位成像与动态影像分析。合成的阳离子cQD探针能够有效的穿过细胞膜/细胞核膜,与细胞内的DNA和RNA结合,在488 nm激发下,细胞核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而在543nm激发下,细胞质和核仁发出红色荧光,证明了cQD探针对活细胞内DNA和RNA的特异性识别能力。进一步,由于该探针强的光稳定性和低毒性,实现了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RNA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像分析,并且通过STED超高分辨成像,实现了对染色体和核仁结构的3D重构。(3)最后,我们探讨了该cQD探针对活的线虫体内DNA和RNA的原位成像分析。将cQD探针加入到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液中,我们发现,cQD不仅进入线虫的肠道,而且继续穿过肠道壁、性腺壁等一系列组织器官,最终进入线虫性腺内,与生殖细胞DNA和RNA结合,与细胞结果类似,在488 nm和543 nm激光激发下分别发出绿色和红色荧光。这一结果证实了cQDs在体内跟踪DNA和RNA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其穿过肠道壁、组织间质、性腺囊壁、生殖细胞膜/细胞核膜等组织细胞水平膜屏障的高效生物膜穿透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9)

公艳[8](2019)在《多功能纳米药物裁体及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环境污染以及饮食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的疾病逐渐增多,其中,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型纳米材料的引入为抗癌药物的递送以及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对于致癌物质的检测也成为了当代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诊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细胞成像以及细胞凋亡过程的监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实验设计的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的纳米复合探针(CS-AuNPs-DOX)实现了药物的靶向递送及其在肿瘤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对于抗癌药物的具体递送方式,本文中是通过阿霉素(DOX)与CS-AuNPs纳米颗粒相连接形成二硫键,当纳米复合物进入癌细胞后,癌细胞中的谷胱甘肽(GSH)可以特异性的裂解二硫键从而释放出红色的荧光信号。另外,由于DOX的红色发射光谱与CS-AuNPs的吸收光谱有部分重迭,它们之间会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导致DOX的红色荧光信号猝灭,进而通过视觉荧光信号便可以监测到药物的释放过程。而且,释放的药物(DOX-SH)可以作为癌细胞内的荧光信号指示剂,从而实现药物的刺激响应性治疗。在进行GSH的检测、癌细胞的促凋亡以及活体内抗肿瘤实验的全面研究后,CS-AuNPs-DOX纳米探针显示出了优异的传感性能。该方案为细胞成像以及药物递送提供了优异的生物传感策略,或可为当代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2.本实验提出了一种基于miRNA引发的光热疗法和化学疗法相结合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探针。首先,合成了一种具有光热性质的金纳米棒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然后对金纳米棒的表面进行DNA的修饰以实现抗癌药物DOX的加载。最后,通过引入叶酸实现纳米药物载体对MCF-7细胞的靶向诊疗。当纳米探针进入癌细胞后,miRNA会与双链DNA发生竞争反应,导致药物(DOX)从双链DNA中释放出来,荧光信号得到有效的恢复。该纳米生物传感器不仅能够检测肿瘤细胞内的miRNA,还能够实现对癌细胞的双功能诊疗,并且在细胞成像、治疗以及监测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潜在的优势,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候选者。3.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作为探针的疏水腔与分析物通过原位缩合反应产生的绿色发色团作为信号指示剂,开发了一种检测肼的零背景生物传感分析方法。这种超灵敏的检测方案具有相对较低的检测限(LOD=0.42nM)。另外,由于该生物传感器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稳定的生物成像性能和优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有望将其应用于环境或生物体内痕量肼的检测与成像。(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李媛媛[9](2019)在《基于金纳米簇的荧光探针构建及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法具有操作简单、响应快、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仪器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和生化分析领域。近年来,多种荧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如有机荧光化合物、半导体量子点、碳纳米材料、金属纳米簇等。其中,有机荧光化合物材料的合成过程复杂且易发生光漂白,半导体量子点毒性较大,而碳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通常需要高温条件。我们选择无毒的金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进行分析应用研究。金纳米簇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简单的合成过程,并作为新一代的荧光材料为荧光探针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目前许多金纳米簇的荧光量子产率较低,基于金纳米簇构建的荧光探针对目标物的响应不灵敏或选择性差,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据我们所知,对于聚集诱导荧光发射性质(AIE)的研究也仅限于巯基化合物修饰的金纳米簇,而非巯基化合物修饰的金纳米簇是否会表现出AIE性质也是个有趣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叁种基于金纳米簇的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于环境及生物样本中目标物的分析检测。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报道了金纳米簇在水介质中的聚集诱导发射增强(AIEE)现象,与有机溶剂诱导的金纳米簇的聚集不同,本文通过原位形成的Zn-MOF将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GSH-AuNCs)包裹聚集在Zn-MOF内部,基于GSH-AuNCs的荧光增强现象检测Zn~(2+)。实验表明,Zn~(2+)在2-甲基咪唑(2-MIM)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显着增强GSH-AuNCs的荧光,这归因于Zn-MOF的形成。XRD图谱表明原位形成的Zn-MOF具有良好的晶型,TEM图表明Zn-MOF呈不规则的立方体形状,并且GSH-AuNCs聚集在其内部。此外,被Zn-MOF聚集和包裹后的GSH-AuNCs的量子产率达到36.6%,几乎是单一GSH-AuNCs的9倍。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GSH-AuNCs混合2-MIM用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Zn~(2+)的方法,线性范围为12.3 nM-24.6μM,检出限为6 nM(S/N=3),并将此方法用于实际样本中Zn~(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第二部分:本文以曲酸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发射(AIE)性质的金纳米簇(KA-AuNCs)。KA-AuNCs的激发波长为375nm,发射波长为500 nm,其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例如纳秒级荧光寿命(0.37 ns)和在水溶液中的高量子产率(22%)。有趣的是,由于KA-AuNCs在乙醇溶液中的聚集诱导行为,使得荧光寿命延长为1.30 ns,量子产量也显着增加至58%。实验表明,Eu~(3+)显着猝灭KA-AuNCs的荧光,这是因为Eu~(3+)引起KA-AuNCs团聚,Eu~(3+)又作为电子接受体与KA-AuNCs之间发生电子转移而导致KA-AuNCs的荧光猝灭。而磷酸根离子(PO_4~(3-))的加入又使得KA-AuNCs的荧光恢复,这是由于PO_4~(3-)与Eu~(3+)之间强的结合力使得KA-AuNCs恢复分散状态,电子转移过程也消失,因此荧光恢复。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PO_4~(3-)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O_4~(3-)的检测。在最优条件下,检测PO_4~(3-)的线性范围是40 nM-20μM,检出限低至23 nM(S/N=3)。此外,我们将该传感器的应用延伸至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酶抑制剂(Na_3VO_4)的检测。本文使用简单绿色的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量子产率和优异稳定性的AIE型KA-AuNCs,这可能为AIE性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第叁部分:我们报告了一种简单且无标记的比率荧光传感平台,通过L-组氨酸保护的金纳米簇(His-AuNCs)偶联Eu~(3+),用于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地检测四环素(TC)。用L-组氨酸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合成His-AuNCs,合成的His-AuNCs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例如在高离子强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激发波长为375 nm,发射波长为475 nm。实验发现,当Eu~(3+)离子存在时,His-AuNCs/Eu~(3+)体系在475 nm处的荧光发射较强,而Eu~(3+)在620 nm处的特征发射峰十分微弱。将TC加入到His-AuNCs/Eu~(3+)体系时,His-AuNCs的荧光由于内滤效应被TC猝灭,而Eu~(3+)在620 nm处的特征发射大大增强,这归因于His-AuNCs–Eu~(3+)–TC叁元体系的形成。本文通过将His-AuNCs和Eu~(3+)简单混合,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并将其用于TC的检测。在最优的检测条件下,检测TC的线性范围为10 nM至60μM,检出限为4 nM(S/N=3)。我们成功地将该传感平台用于环境和生物样品中TC的分析。该荧光传感平台具有易于制备,响应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在化学,生物传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8)

胡佳[10](2019)在《近红外荧光探针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荧光探针主要有有机荧光分子、量子点以及稀土配合物和单壁碳纳米管等,具有较强的信噪比以及组织穿透力。本文主要是以有机荧光分子作为侧重点,分析近红外荧光标记探针的性质以及相关的性能,并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论和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出发,探究免疫分析中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临床诊断标准分子免疫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近红外荧光探针对免疫层析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ICT机制设计荧光探针结构,以BAPTA母环作为识别基团、引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发色团,通过光谱手段分析探针在水体系中的离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对Zn2+呈现荧光增强性响应,同时能够以荧光猝灭方式检测Cu2+、Hg2+。根据探针单晶结构,研究BAPTA受体中四羧基的离子包结孔隙,进而根据ICT机制及金属离子电子层排布等特性,分析探针对离子识别性能的差异及与离子结合等识别机制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的多枝状荧光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2].周磊,喻晓,王雪凯,苗延青,成昭.BAPTA类荧光探针的离子识别性能研究与结合机制分析[J].生物化工.2019

[3].孙曼娜,娄季武,赵颖,付有晴,刘彦慧.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法快速检测SMN1基因纯合性缺失[J].广东医学.2019

[4].张芳梅.无镉型半导体量子点荧光探针的设计与成像分析[D].吉林大学.2019

[5].王作凯.特异性一氧化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分析应用[D].济南大学.2019

[6].王靖原.碳量子点关开型荧光探针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9

[7].韩光梅.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生物体核酸结构的影像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公艳.多功能纳米药物裁体及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李媛媛.基于金纳米簇的荧光探针构建及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9

[10].胡佳.近红外荧光探针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研究.2019

标签:;  ;  ;  

荧光探针分析论文-周勇,王晓菲,谭超华,王传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