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器论文_张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耳石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耳石,前庭,阵发性,电位,器官,位置,椭圆。

耳石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18)在《益肾活血通窍法对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肾活血通窍法改善耳源性眩晕缓解期前庭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07月至2017年10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要求的180例耳源性眩晕缓解期伴有耳石器功能异常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组60例、球囊功能异常组60例、椭圆囊及球囊功能异常组60例。每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日3次口服益肾活血通窍方剂3周,对照组日3次口服敏使朗3周。各组患者就诊时、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时均c VEMP检查、o VEMP检查、SVV检查,填写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和前庭症状指数(VSI),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和椭圆囊、球囊功能均异常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时SVV偏斜角度绝对值均逐渐趋近正常,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2、球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c VEMP检查具有以下特点:P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后患侧均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N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均患侧小于健侧(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振幅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3个月时患侧振幅与就诊时及3周时比较明显增高(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治疗组不对称比较就诊时下降(P<0.05),对照组不对称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3月时两组患者不对称比均较就诊时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3、椭圆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o VEMP检查具有以下特点:N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均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治疗组P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治疗3个月时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波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P>0.05)。N波-P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均患侧小于健侧(P<0.05)。治疗组患侧振幅在就诊时,3周时,3个月时逐渐提高(P<0.05),对照组患侧振幅3个月时与就诊时比较提高(P<0.05),但不及治疗组明显(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对称比3周时、3个月时均较就诊时逐渐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4、椭圆囊、球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VEMPs检查具有以下特点:c VEMP检查P波潜伏期、o VEMP检查N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 VEMP检查N波潜伏期、o VEMP检查P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后患侧均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N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患侧均小于健侧(P<0.05)。经治疗两组患侧振幅均逐渐提高(P<0.05),但对照组不及治疗组明显(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VEMPs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不对称比均逐渐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5、就诊时各组患者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时各组患者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与就诊时比较均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时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治疗组较治疗3周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3周时无明显变化(P>0.05)。6、各组患者VSI评分就诊时眩晕、恶心、头痛的VAS评分较低,且经过治疗后与就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头晕、视觉敏感的VAS评分较高,经过治疗后评分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各组患者就诊时VSI总分对照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评分均逐渐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且治疗组方案远期疗效更佳(P<0.05)。7、各组患者不同时期治疗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疗效优于治疗3周时疗效(P<0.05),对照组3周时疗效和3个月时疗效相当(P>0.05)。结论:1、治疗组方案能够改善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SVV检查结果且具有长期疗效。2、治疗组方案可有效改善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VEMPs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患侧耳石器的功能。3、两组方案短期内均可改善DHI评分,治疗组方案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4、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以平衡、头晕、视觉敏感为主要症状,眩晕、恶心、头痛不是主要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平衡、头晕、视觉敏感症状,治疗组方案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付炜[2](2017)在《耳石器功能检查与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眩晕/头晕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它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的机制常涉及到神经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等多个学科的许多相关知识,诊断过程对医者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其中就包括恰当的选择应用相关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眩晕的辅助检查领域,国内多数单位的技术手段仍局限于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只是针对水平半规管的低频功能检查,显而易见,远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要。近20年来,针对半规管高频和耳石器功能检查的技术日臻成熟,尤其是近10余年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 VEMP)的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耳石器官的评估措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目前在国外的眩晕病因诊断中已成为常规的辅助检查技术。而在国内部分单位尚起步不久,相关研究资料仍很欠缺,为此,本课题拟研究VEMPs及vHIT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不同眩晕/头晕患者的VEMPs和vHIT的特性,建立VEMPs的正常值并探讨年龄因素对VEMPs的影响;研究VEMPs和vHIT分别在两种基于症状与体征进行临床诊断的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及前庭型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和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健康人群来源于知情同意的本院的医生、护士、研究生及部分患者家属。眩晕/头晕患者为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就医的眩晕/头晕病例,所有入组受试者均详细记录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眩晕/头晕的病因诊断严格参照指南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通过统计并分析VEMPs的正常值以及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VEMPs联合vHIT在VN和VM中的辅助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与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结果1.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c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6.90%和81.81%,明显降低(P<0.01);阈值平均为(83.43±6.48)d Bn HL,其中10~20岁的阈值最低(P<0.01),70岁以上人群阈值最高(P<0.01),年龄每增加20岁则阈值增高(P<0.05);振幅平均为(280.93±114.06)μV,除41~50岁与51~60岁组间比较无区别(P=0.87)外,年龄每增加10岁则振幅降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07±1.03)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22.43±1.88)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以上延长(P<0.05)。c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2.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o 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2.60%和68.18%,明显降低(P<0.01);阈值平均为(86.19±5.41)d Bn HL,其中在10~20岁最低(P<0.05),60~70岁与70岁以上最高(P<0.01);振幅平均为(5.61±3.71)μV,其中在10~20岁最高(P<0.05),21~60岁各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60岁以后振幅减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68±1.32)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10.09±0.82)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N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从21~30岁起,年龄每增加20岁则N1潜伏期延长(P<0.05)。o 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3.59例前庭神经炎中共有54例(91.52%)VEMPs结果异常,56例(94.91%)vHIT结果异常,56例(94.91%)CT结果异常,相互比较异常率无区别(P>0.05);其中o VEMP、vHIT的前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8例(47.46%),o VEMP、cVEMP、vHIT的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4例(40.68%),cVEMP和vHIT的后半规管同时异常1例(1.6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CT同时异常2例(3.3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前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例(3.39%),单独o VEMP异常2例(3.39%),因此,前庭上神经受累28例(47.46%),前庭上下神经同时受累24例(40.68%),仅前庭下神经神经受累1例(1.69%),而前庭神经末梢受累6例(10.17%)。上前庭神经炎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较末梢前庭神经炎与下前庭神经炎高(P<0.01),上前庭神经炎发生率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无区别(X2=0.55,P=0.45)。4.52例前庭型偏头痛中共有42例(80.77%)VEMPs结果异常,3例(5.8%)vHIT结果异常,16例(30.7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最低(P<0.01);其中单独o VEMP结果异常18例(34.62%),单独cVEMP结果异常4例(7.69%),cVEMP与o VEMP同时异常9例(17.31%),o VEMP与CT同时异常7例(13.46%),cVEMP与CT同时异常1例(1.92%),cVEMP、o 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5.77%),vHIT与CT同时异常2例(3.85%),单独CT异常3例(5.77%),单独vHIT异常1例(1.92%),VEMPs与vHIT及CT检查无异常4例(7.69%);单独o VEMP结果异常率最高(P<0.05)。5.143例诊断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中共有93例(65.03%)VEMPs结果异常,46例(32.17%)vHIT结果异常,48例(33.5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与CT异常率无区别(X2=0.06,P=0.80);其中单独cVEMP结果异常18例(12.59%),单独o VEMP结果异常31例(21.68%),cVEMP与o VEMP同时异常24例(16.78%),单独vHIT异常17例(11.89%),单独CT异常19例(13.29%),vHIT与CT同时异常14例(9.79%),o 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7例(4.90%),cVEMP、o 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 VEMP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 VEMP与CT同时异常2例(1.39%),o VEMP与vHIT同时异常2例(1.39%),o 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2.10%)。单独o VEMP结果异常率高于单独cVEMP结果异常率(X2=4.16,P<0.05);单独vHIT异常、单独CT异常和vHIT与CT同时异常率相互比较无区别(P>0.05)。6.143例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共有68例(47.55%)患者出现视物旋转,15例(10.49%)出现视物摆动,37例(25.88%)出现行走不稳,23例(16.08%)出现自身不稳,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视物旋转出现率最高(P<0.01)。c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高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X2=7.85,P<0.01),o 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无区别(X2=0.02,P=0.89),vHI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2.53,P<0.01),C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6.92,P<0.01)。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器功能会逐渐下降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下降更加明显。2.VEMPs联合vHIT能够准确的对前庭神经损伤进行定位,尤其能够识别前庭下神经损伤。3.前庭型偏头痛中以椭圆囊通路损害为主,其次为半规管低频损伤。4.病因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患者中以外周耳石器损害为主,椭圆囊病变临床表现为眩晕或不稳,而球囊病变多表现为不稳症状为主。(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付炜,韩军良,赵永,曾联婷,瓮调调[3](2016)在《耳石器官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年龄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康人群眼球旋转(DFA)、静态主观垂直视觉(SSVV)、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正常值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方法:纳入171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以10岁为间隔分为7个年龄组。分别进行眼底照相、SSVV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统计各组的正常值并分析年龄因素的影响。结果:健康人群的DFA与SSVV,两者各自均左右对称且与年龄无关(P>0.05)。在cVEMP中,引出率在60岁之后下降(P<0.01);阈值每隔20岁递增(P<0.05);振幅除41~50岁组与51~60岁组无差别外(P=0.93),随年龄每隔10岁递减(P<0.05);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oVEMP中,引出率在60岁之后下降(P<0.01);阈值在10~20岁组与21~30岁组最低(P<0.05),超过70岁阈值最高(P<0.01);振幅在10~20岁组最高(P<0.05),60岁以后减低(P<0.05);超过70岁,P1潜伏期和N1潜伏期则明显延长(P<0.01)。同一个体的两耳之间的阈值、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人群的DFA与SSVV并不呈现明显的变化;而cVEMP与oVEMP则出现引出率与振幅的下降、阈值的增高与潜伏期延长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19期)

饶任东,张月美,孙勍,彭新,计莉[4](2016)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水平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水平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功能特点。方法对40例原发性BPPV患者进行分组,后半规管BPPV组29人,水平半规管BPPV组11人,正常对照组23人,分别对3组观察对象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vogenic potential,cVEMP)胶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测试。对原发性BPPV患者的半规管、球囊及椭圆囊功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BPPV的发生原因。结果后半规管BPPV组与水平半规管BPPV组冷热试验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BPPV组冷热试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BPPV组、水平半规管BPPV组、正常对照组叁者cVEMP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oVEMP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BPPV与椭圆囊关系密切,这为探讨BPPV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思路,也有利于更好地评估BPPV患者的前庭功能,并可指导BPPV患者的前庭功能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赵永,韩军良[5](2016)在《单纯耳石器性眩晕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以"眩晕/头晕"为主诉的患者,根据其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无法归因于一个疾病实体,且神经-耳科学检查和冷热试验及视频甩头试验的却没有特征性的异常,仅在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 VEMP)和胸锁乳突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 VEMP)检查时证实存在椭圆囊和(或)球囊病变,提示这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耳石器病变相关。由于半规管和耳石器官的神经传入通路之间互相重迭交(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周晓娓,虞幼军,吴子明,刘兴建,陈先兵[6](2015)在《耳石器在复发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研究耳石器在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以及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09-2014-11期间就诊的17例复发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同期就诊的42例非复发性原发性BPPV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VEMP检查,包括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VEMP波形未引出或双侧不对称率>29%称为异常。结果:BPPV患者中,cVEMP与oVEM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EMP阳性率更高。复发与非复发组oVEM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EM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与非复发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BPPV患者耳石器尤其是椭圆囊功能受损与BPPV发生有关。椭圆囊功能异常可能与BPPV复发有关。性别及年龄段与BPPV复发不存在直接联系。(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8期)

宋永栋[7](2014)在《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石器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的相关研究并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复发性BPPV的临床特征。2.通过检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VEMP)研究BPPV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耳石器功能,探讨耳石器在BPPV发作以及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4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眩晕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BPPV患者86例,其中复发性患者26例,同期就诊的非复发性患者60例。选取年龄、性别与86例BPPV患者群体相匹配的健康人40例。所有患者及健康人均进行VEMP检查,包括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oVEMP)。VEMP波形未引出或双侧不对称率>30%称为异常。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6例BPPV患者cVEMP异常23例(26.74%),oVEMP异常35例(40.70%);40例健康人中cVEMP异常1例(2.50%),oVEM P异常2例(5.00%)。cVEMP异常率、oVEMP异常率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复发组患者共26例,非复发组患者共60例。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在性别、年龄和左右侧别上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86例BPPV患者中,cVEMP异常23例(26.74%),oVEMP异常35例(40.70%), cVEMP与oVEMP异常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oVEMP阳性率更高。4.26例复发组患者中cVEMP异常10例(38.46%),oVEMP异常16例(61.54%),60例非复发组cVEMP异常13例(21.67%),oVEMP异常19例(31.67%%)。复发与非复发组cVEMP异常率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oVEMP异常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5.复发组中cVEMP异常数1年内1例(12.50%),1-2年2例(40.00%)2年以上7例(53.85%),oVEMP异常数1年内3例(37.50%),1-2年3例(60.00%)2年以上10例(76.92%)。经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PPV患者cVEMP和oVEMP检查异常率较正常人高,且以oVEMP为着,提示耳石器尤其是椭圆囊功能受损与BPPV发生有关。2.复发性BPPV患者oVEMP异常率较非复发组高,提示椭圆囊功能异常可能与BPPV复发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4-30)

HIROAKI,ICHIJO,张苏琳,孔维佳[8](2013)在《水平半规管眼反射是否受耳石器传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眼反射是否受耳石器传入的影响。方法:7名健康受试者接受了右耳的冰水刺激。受试者保持左耳向下约20s,然后转为俯卧位、右耳向下和仰卧位,每个体位保持约20s。采用叁维视频眼震图记录眼震。结果:仰卧位和俯卧位时以及左耳向下和右耳向下时的眼动不对称,提示不同头位时眼动轴向受重力影响。结论:耳石器传入能影响水平半规管眼反射的轴向,因此,水平半规管诱发的代偿性眼动可能不与水平半规管平面平行。(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黎淑琼,黎振航,张富兴,马俊伟,岑国欣[9](2008)在《与耳石器官有关的前庭系统可塑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与耳石器官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成年动物前庭器官受损后可塑性的变化。当单侧前庭器官受损后,左右两侧前庭核内神经细胞对平衡剌激的反应和空间定向能力明显出现不对称性,这项发现将为空间定向能力的失调、平衡障碍和运动病等提供细胞病理基础。另外,前庭代偿能力与双侧前庭核内神经营养因子和谷氨酸受体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该类受体在前庭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均有不同的表达。这些实验数据不但对研究成年动物脑平衡感觉图谱的空间调控和前庭系统的修补和代偿提供重要资料,并为太空科学和临床医学,特别是研制药物治疗因耳石问题引发的眩晕疾病等各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吴子明[10](2003)在《老化大鼠耳石器的形态-功能耳石器功能的临床评价及前庭康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老年大鼠耳石器功能与形态学变化 一、大鼠硬膜外记录短声诱发电位与起源 目的 记录大鼠硬膜外短声诱发电位,并初步证实其来源。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1只无步态、平衡等行为异常,分2组:组1为正常对照组(n=5);组2为阿米卡星给药组(n=6)。组2的目的试图在阿米卡星的作用下药物破坏大鼠耳蜗,而保留前庭功能。待听阈提高到80dB以上时,记录脊髓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结果 阿米卡星破坏耳蜗后仍存在短声诱发的颈髓硬膜外电位,峰值潜伏期为6.13~7.08ms。结论 颈髓硬膜外记录到的短声诱发的电位来源于球囊。 二、α-受体阻滞剂对老化过程耳石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α—受体阻滞剂(络斯宝)对大鼠耳石器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16只,分为3组:组1为正常对照组(n=5)。正常对照如前文(与老化与老化给药组相同的饲养条件);组2为老化组(n=5);组3为老化+络斯宝组(n=6)。带造模完成后,记录脊髓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老化造膜采用D-半乳糖催老,剂量为120mg/kg,1/d IP。共计给药3月,达到相当于人类70岁的老化水平;络斯宝的剂量为300ug/kg,2/dPO。结果 组卫大鼠电位引出情况同前;组2老化大鼠在105dB SPL均未引出脊髓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组3 3只在105dBSPL水平正常引出电位,4只未引出电位。因此,络斯宝对老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α-受体阻滞剂(络斯宝)对耳石器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叁、α-受体阻滞剂对老化大鼠耳石器保护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 观察老化大鼠的耳石器的扫描电镜及α—受体阻滞剂(络斯宝)解放军总医院鼻咽喉科研究所博士后工作报告处理组的耳石器变化。方法Wistar雄性大鼠巧只无步态、平衡等行为异常,分为3组:组1为正常对照组(n二5):组2为老化组(n二5);组3为老化+络斯宝组(n二5)。造模完成后,分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老化造膜及络斯宝处理同前。结果正常大鼠的耳石器形态正常;老化大鼠耳石可见线团样耳石融合、变平,有巨大耳石出现,可见球形和异形耳石。在移行细胞区,可见较多的耳石吞噬现象。球囊斑见小片状纤毛缺失;络斯宝处理组的耳石可见球形耳石,有粘结现象,但一般均为光滑形态或绒线团外观,未见巨型耳石。移行区耳石数量较老化组少。结论老化大鼠耳石器出现明显异常,Q一受体阻滞剂(络斯宝)对耳石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耳石器功能的临床评价 一、椭圆囊功能的临床检查一主观垂直视觉 1.主观垂直视觉检查仪的设计与正常值 目的介绍主观垂直视觉仪的设计、正常人主观垂直视觉的偏差情况以及临床的初步应用。方法完成样机后对22例健康成人(男10,女1_2,无听觉系统疾病史,无眩晕或头晕等前庭疾病病史,纯音听力正常)进行主观垂直视觉的检查,分别行左、右和双眼模式检查。结果以重力垂直线为墓准,重力垂直线定义为偏斜0o,叁种检查模式结果无显着差异。2。偏斜应为主观垂直视觉偏斜检查的正常值范围。结论主观垂直视觉检查2’偏斜应为主观垂直视觉偏斜检查的正常值范围,超过2’的偏斜应考虑存在椭圆囊功能异常。临床应用可采用双眼检查模式。 H.主观垂直视觉检查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急性前庭病发作期、代偿期及累及前庭中枢传导通路的中枢前庭病,了解各种前庭系统病变的主观垂直视觉表现。方法检查外周急性前庭病27例,其中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迷路缺血、双侧前庭病变迷路爆震、迷路炎和耳带状疙疹。非发作期的外周前庭病14例和累及前庭中枢的解放军总医院鼻咽喉科研究所博士后工作报告病变7例。主观垂直视觉的偏斜。结果外周前庭病变的急性期,S、丫的偏斜均在2“以上,且偏向患侧;代偿期检测的14例眩晕患者,SVV的平均值均小于2“;在累及前庭中枢的7例中,有2例听神经瘤偏向健侧,2例偏向患侧,1例小脑萎缩偏右。结论SVV对于诊断急性期双侧不对称前庭系统病变敏感、准确性高:对于中枢前庭病变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二、球囊功能的临床评价一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 1.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的正常值 目的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is,VEMPs)可用于评价球囊功能及其对称性,本文比较叁种刺激模式vEMPs的振幅与潜伏期,希望得出适合临床应用的方法。方法本文测量21例健康成人叁种刺激模式(双侧短声、一侧短声和一侧短声对侧白噪声)的VEMPs的潜伏期、振幅,计算出叁种情况下的振幅及潜伏期的均值、双侧振幅比值、双侧振幅不对称比以及95%可信区间。结果叁种刺激模式刺激侧振幅与潜伏期无明显差异,但一侧短声刺激对侧振幅低于刺激侧,潜伏期比刺激侧长2一3ms。双侧短声刺激P13波和N23波出现率为100%,一侧短声对侧白噪声刺激P13和N23出现率最低,无特别应用的意义。叁种刺激方式VEMPs振幅变化较大。结论VEMPs是一种稳定的肌源性电位,双侧短声刺激和一侧短声刺激都不失为较好的刺激方法,双侧给声对双侧听力正常者较为适宜;而单侧给声更适合一侧传导性聋的患者,此时,通过听力正常耳给短声,双侧VEMPs的振幅比值和对称?(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03-12-01)

耳石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眩晕/头晕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它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的机制常涉及到神经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等多个学科的许多相关知识,诊断过程对医者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其中就包括恰当的选择应用相关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眩晕的辅助检查领域,国内多数单位的技术手段仍局限于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只是针对水平半规管的低频功能检查,显而易见,远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要。近20年来,针对半规管高频和耳石器功能检查的技术日臻成熟,尤其是近10余年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 VEMP)的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耳石器官的评估措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目前在国外的眩晕病因诊断中已成为常规的辅助检查技术。而在国内部分单位尚起步不久,相关研究资料仍很欠缺,为此,本课题拟研究VEMPs及vHIT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不同眩晕/头晕患者的VEMPs和vHIT的特性,建立VEMPs的正常值并探讨年龄因素对VEMPs的影响;研究VEMPs和vHIT分别在两种基于症状与体征进行临床诊断的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及前庭型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和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健康人群来源于知情同意的本院的医生、护士、研究生及部分患者家属。眩晕/头晕患者为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就医的眩晕/头晕病例,所有入组受试者均详细记录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眩晕/头晕的病因诊断严格参照指南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通过统计并分析VEMPs的正常值以及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VEMPs联合vHIT在VN和VM中的辅助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与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结果1.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c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6.90%和81.81%,明显降低(P<0.01);阈值平均为(83.43±6.48)d Bn HL,其中10~20岁的阈值最低(P<0.01),70岁以上人群阈值最高(P<0.01),年龄每增加20岁则阈值增高(P<0.05);振幅平均为(280.93±114.06)μV,除41~50岁与51~60岁组间比较无区别(P=0.87)外,年龄每增加10岁则振幅降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07±1.03)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22.43±1.88)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以上延长(P<0.05)。c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2.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o 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2.60%和68.18%,明显降低(P<0.01);阈值平均为(86.19±5.41)d Bn HL,其中在10~20岁最低(P<0.05),60~70岁与70岁以上最高(P<0.01);振幅平均为(5.61±3.71)μV,其中在10~20岁最高(P<0.05),21~60岁各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60岁以后振幅减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68±1.32)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10.09±0.82)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N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从21~30岁起,年龄每增加20岁则N1潜伏期延长(P<0.05)。o 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3.59例前庭神经炎中共有54例(91.52%)VEMPs结果异常,56例(94.91%)vHIT结果异常,56例(94.91%)CT结果异常,相互比较异常率无区别(P>0.05);其中o VEMP、vHIT的前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8例(47.46%),o VEMP、cVEMP、vHIT的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4例(40.68%),cVEMP和vHIT的后半规管同时异常1例(1.6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CT同时异常2例(3.3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前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例(3.39%),单独o VEMP异常2例(3.39%),因此,前庭上神经受累28例(47.46%),前庭上下神经同时受累24例(40.68%),仅前庭下神经神经受累1例(1.69%),而前庭神经末梢受累6例(10.17%)。上前庭神经炎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较末梢前庭神经炎与下前庭神经炎高(P<0.01),上前庭神经炎发生率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无区别(X2=0.55,P=0.45)。4.52例前庭型偏头痛中共有42例(80.77%)VEMPs结果异常,3例(5.8%)vHIT结果异常,16例(30.7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最低(P<0.01);其中单独o VEMP结果异常18例(34.62%),单独cVEMP结果异常4例(7.69%),cVEMP与o VEMP同时异常9例(17.31%),o VEMP与CT同时异常7例(13.46%),cVEMP与CT同时异常1例(1.92%),cVEMP、o 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5.77%),vHIT与CT同时异常2例(3.85%),单独CT异常3例(5.77%),单独vHIT异常1例(1.92%),VEMPs与vHIT及CT检查无异常4例(7.69%);单独o VEMP结果异常率最高(P<0.05)。5.143例诊断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中共有93例(65.03%)VEMPs结果异常,46例(32.17%)vHIT结果异常,48例(33.5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与CT异常率无区别(X2=0.06,P=0.80);其中单独cVEMP结果异常18例(12.59%),单独o VEMP结果异常31例(21.68%),cVEMP与o VEMP同时异常24例(16.78%),单独vHIT异常17例(11.89%),单独CT异常19例(13.29%),vHIT与CT同时异常14例(9.79%),o 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7例(4.90%),cVEMP、o 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 VEMP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 VEMP与CT同时异常2例(1.39%),o VEMP与vHIT同时异常2例(1.39%),o 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2.10%)。单独o VEMP结果异常率高于单独cVEMP结果异常率(X2=4.16,P<0.05);单独vHIT异常、单独CT异常和vHIT与CT同时异常率相互比较无区别(P>0.05)。6.143例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共有68例(47.55%)患者出现视物旋转,15例(10.49%)出现视物摆动,37例(25.88%)出现行走不稳,23例(16.08%)出现自身不稳,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视物旋转出现率最高(P<0.01)。c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高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X2=7.85,P<0.01),o 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无区别(X2=0.02,P=0.89),vHI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2.53,P<0.01),C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6.92,P<0.01)。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器功能会逐渐下降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下降更加明显。2.VEMPs联合vHIT能够准确的对前庭神经损伤进行定位,尤其能够识别前庭下神经损伤。3.前庭型偏头痛中以椭圆囊通路损害为主,其次为半规管低频损伤。4.病因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患者中以外周耳石器损害为主,椭圆囊病变临床表现为眩晕或不稳,而球囊病变多表现为不稳症状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耳石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琦.益肾活血通窍法对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2].付炜.耳石器功能检查与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第四军医大学.2017

[3].付炜,韩军良,赵永,曾联婷,瓮调调.耳石器官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年龄因素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

[4].饶任东,张月美,孙勍,彭新,计莉.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水平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特点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

[5].赵永,韩军良.单纯耳石器性眩晕1例[J].河北医学.2016

[6].周晓娓,虞幼军,吴子明,刘兴建,陈先兵.耳石器在复发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

[7].宋永栋.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石器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

[8].HIROAKI,ICHIJO,张苏琳,孔维佳.水平半规管眼反射是否受耳石器传入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

[9].黎淑琼,黎振航,张富兴,马俊伟,岑国欣.与耳石器官有关的前庭系统可塑性的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

[10].吴子明.老化大鼠耳石器的形态-功能耳石器功能的临床评价及前庭康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

论文知识图

1耳石器传递函数Bode图前庭与飞行-图2 两类毛细胞前庭与飞行-图1 膜迷路前庭与飞行-图3 壶腹嵴动纤毛排列方向晕动病发生过程前庭与飞行-图4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动纤毛的...

标签:;  ;  ;  ;  ;  ;  ;  

耳石器论文_张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