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种青郝建军
(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及社区014030)【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及控制效果。由社区医务人员及患儿父母实施系统化社区干预,包括建立档案、对父母进行健康教育、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追踪随访并评估控制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86例患儿及父母经过两年的系统化社区干预,哮喘急性发作降至平均1.6次/人,年住院平均0.4次/人。疾病发作时间降至平均2.4天,疾病缓解期586天。结论加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社区干预,可明显降低哮喘发作次数,减少住院次数,对患儿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社区干预评价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095-02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诱发原因为过敏原、气候及遗传等。临床以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及肺部啰音等为主要表现。由于该疾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随着哮喘病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对哮喘患儿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系统化社区干预,对缓解病情及控制发病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为了研究社区干预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我们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就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为期两年的社区干预,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诊断以1987年成都第一届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及1988年在温州召开的全国小儿哮喘会议对婴幼儿哮喘、儿童哮喘及过敏性咳嗽提出的诊断为标准。86例小儿支气管哮喘儿童均符合诊断标准,男60例,女26例年龄4个月至6岁,平均4.5岁。年龄4个月-1岁5例,1-3岁9例,3-6岁72例。符合婴幼儿哮喘的5例,儿童哮喘的41例,过敏性咳嗽的26例,外源性哮喘的4例,混合性哮喘的10例,内源性哮喘的30例,具有过敏性体质的20例。
1.2社区干预管理方式
(1)对诊断明确的支气管哮喘儿童建立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患儿的联系方式(包括住址、生活环境状况等)。建立档案前1-2年发病次数和住院次数,并对患儿的疾病状况进行分期和分级。
(2)与其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对哮喘儿童家庭护理以及患儿规范用药,实行家管理,并建立档案,定期随访。
(3)针对哮喘儿童疾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哮喘儿童积极帮助查找过敏源,可行变应原皮实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证实哮喘患儿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个体发生和加重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对内源性混合性哮喘儿童进行免疫增强疗法以增强个体抵抗力,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各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季节变化前接种相应的疫苗等措施。对哮喘急性发作期要求患儿及其家属早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以免哮喘持续状态的发生及合并严重的并发症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患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坚持用药,根据GINA方案逐步调整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物等药物的用量以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对治疗方案和哮喘控制水平周期性评估,针对哮喘的控制状况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并维持哮喘的控制。
(4)不定期和有针对性的对患儿、家长及有关人员讲授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因、防治措施、家庭护理要点等相关知识,对家长计划而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关怀,减少精神因素对哮喘的影响,定期在社区开展哮喘的健康宣教活动,让患儿及家属之间相互交流疾病的防治体会,以增强哮喘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及规范性。
2.结果
86例支气管哮喘儿童管理前两年发病情况:年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为324天,平均为3.8次/人,年住院人次为129人次,平均为1.5次/人。经过两年的有效管理,哮喘儿童的年急性发作次数共计130人次,平均为1.5次/人,年住院人次为43人,平均为0.5次/人管理前后进行X2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1]。调查结果为我们如何采取干预措施奠定了基础,它是社区初级预防的重要课题。何权瀛教授曾提议针对诱发哮喘因素,哮喘病的社区防治,切实可行环境及生活因素干预可减少哮喘的发作[2]。本组资料显示,6岁以下是疾病的好发年龄,该年龄段是小儿生长发育的一个良好时期,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能防止哮喘的发作,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家长的烦恼,对防治成人哮喘意义重大。
建立哮喘儿童个人档案是社区医疗干预的基础,目的是掌握患儿哮喘的特点,疾病的分期、分级、诱发因素、治疗控制状况,针对患病个体儿童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书面防治计划。哮喘知识教育是实施防治计划的首要条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题讲座,一对一的家庭访视宣传,学校教育,社区内开展哮喘之家的活动,对患儿及其家长,社区管理人员,老师等进行宣传,对防治计划达成共识,有效的进行哮喘防治计划的实施。哮喘疾病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控制是社区医疗防治计划的重点,是将院内的治疗转移到家庭和社区中。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是督促家长及病人按计划进行治疗,同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依据个人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起到哮喘的良好控制。
哮喘的有因素较多,主要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吸入物、食物、非特异性刺激物、气候、药物、遗传因素、运动、精神因素等。哮喘儿童分散于社区内,社区的特点,社区的环境,病儿家庭状况,患儿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家庭生活习惯不可避免会影响哮喘的控制,个性防治计划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个体疾病特点及诱发因素而制定,其中脱离过敏环境、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免疫增强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哮喘的治疗控制是社区个性治疗计划的核心。
哮喘急性期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平喘药物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用药量及种类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缓解期及慢性持续期则以家庭治疗为主,局部吸入B受体兴奋剂,严重时可口服茶碱(每8小时一次,每次4-6mg/kg),也可口服β受体兴奋剂,哮喘发作控制后改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吸入剂脱敏治疗等措施[3].用极小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严密观察哮喘的缓解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显示,通过社区干预,明显降低了哮喘的发病次数及哮喘患儿的住院率。由于本社区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同行们进一步探索。
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完整的治疗计划,有效的干预措施,完善的评估手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减轻哮喘发作的临床症状,改善哮喘儿童的生活质量,减轻换耳机家庭的烦恼和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哮喘增刊):10-12.
[2]何权瀛,支气管哮喘的初级预防问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3:185.
[3]吴瑞平,胡亚美.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