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海滩上的爬行动物 — 蜡皮蜥蜴

海岸海滩上的爬行动物 — 蜡皮蜥蜴

一、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论文文献综述)

罗樊强,吴倩,刘黎明,马骅,王力军[1](2016)在《非休眠期海南文昌昌洒蜡皮蜥脂肪蓄积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的蓄积特点和程度对具有休眠习性的动物来说,无论在其繁殖期还是冬眠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掌握非休眠期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脂肪蓄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蜡皮蜥不同性别、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蓄积特点,本研究于2015年411月,在海南文昌昌洒每月采集蜡皮蜥20条个体(10♀10(?)),应用索氏脂肪抽提和分析方法,对蜡皮蜥不同性别及不同身体部位脂肪蓄积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蜡皮蜥头体部脂肪含量在整个非休眠期基本不发生变化,但不同性别间却存在显着差异(P=0.016)。同样的,雌雄间尾部的脂肪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变化模式不尽相同。在繁殖季(57月),仅雌性蜡皮蜥尾部的脂肪含量出现下降,而在繁殖季节后期(811月),雌雄个体尾部的脂肪含量都显着上升。此外,蜡皮蜥尾部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差异极显着(P<0.001),且尾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而头体部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却无相关性(P=0.06)。在非休眠期,蜡皮蜥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为0.67%35.27%和41.11%82.54%。此外,除了雌性蜡皮蜥尾部脂肪含量与其头长和尾长呈正相关(P<0.001)外,身体不同部位脂肪含量与不同性别长度无关。

羊健鼎,陈懋,王力军,周建芬,王成华,胡静[2](2015)在《海南文昌昌洒荒坡地生境中蜡皮蜥繁殖期家域》文中研究指明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着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着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着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着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着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着(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着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王力军,贺斌,周建芬,刘忠旺,陈曦[3](2012)在《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生境及其致危因素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掌握蜡皮蜥野外生存状况,于2005~2006年,对海南岛沿海28个地点进行了蜡皮蜥分布的生境类型和致危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的优势分布生境类型为荒坡地、林苗地和裸沙地;一般分布生境类型为木麻黄林(林3~4龄)、砂生灌丛和西瓜地;偶见分布生境类型为农业旱地、木麻黄林(>4龄)、果园和桉树林(>2龄)。生境丧失和人为非法捕捉是导致沿海蜡皮蜥致危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林建设、经济田开垦、果园和旅游占地,导致蜡皮蜥优势分布的荒坡地和裸沙地面积急剧减少,而非法捕捉直接导致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洪美玲,傅丽容,王力军,黎江娃[4](2005)在《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吕顺清,王力军,史海涛[5](2005)在《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文中提出经过多年调查,共得海南岛蜥蜴类动物标本238号,隶属5科16属22种。综合文献记录,海南岛实有蜥蜴类动物8科19属28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多于福建,与广东省(含香港)相当,略少于台湾和广西。海南蜥蜴类均为东洋界物种,物种多样性较高,但特有种较少。

王力军,于丰军,洪美玲,吴山,陈旭[6](2005)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文中研究表明2003 年 5 月2004 年 5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 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昼间不同天气下蜡皮蜥行为时间分配中, 休息行为占有绝对的比例, 其次为运动、晒太阳、警戒、摄食和其他行为。晴天其休息、运动和晒太阳行为分别占 94 73%±0 01%、3 24%±0 01%和 1 56%±0 01%, 而阴天休息、运动和晒太阳分别占97 03%±0 02%、1 31%±0 01%、0 89%±0 01%。晴天和阴天蜡皮蜥的运动、警戒、休息和晒太阳等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P<0 05); 雄、雌和亚成体的行为时间分配上, 只有雌雄之间的警戒行为存在差异性 (P<0 05)。在活动节律方面, 晴天和阴天蜡皮蜥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起始和持续时间上有差异, 晴天其晒太阳的高峰期在10:0011:00, 运动高峰期在11:0014:00, 休息低谷期在10:0013:00, 而阴天晒太阳的高峰期出现在11:0012:00、运动高峰期11:0015:00, 其休息未表现出明显的低谷。

王力军[7](2004)在《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文中认为 在海南,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下,只要是在海南生活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对它有所了解,它就是海南分布很广的一种滨海爬行动物——蜡皮蜥,海南本地人通称为坡马。居住在海边的人对其有很强的认识,但久居深山的村民常常把它与另外一种爬行动物变色树蜥(海南俗语称“雷公马”,意思为被其咬到

二、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论文提纲范文)

(2)海南文昌昌洒荒坡地生境中蜡皮蜥繁殖期家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2 无线电追踪
    1.3 家域计算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生境及其致危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调查点的选择
    1.3 生境调查方法
    1.4 致危因素类型及分级标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皮蜥的生境类型
    2.2 蜡皮蜥的致危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4)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管形态学
    2.2 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
        2.2.1 舌 (Lingua)
        2.2.2 口咽腔 (Buccal pharyngeal cavity)
        2.2.3 食道 (Esophagus)
        2.2.4 胃 (Ventriculus)
        2.2.5 小肠 (Intestinum tenue)
        2.2.6 大肠 (Intestinum crassum)
        2.2.7 肝脏 (Hepar)
        2.2.8 胰脏 (Pancreas)
3 讨论

(5)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岛自然概况
2 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及其特点
3 海南岛蜥蜴类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蜡皮蜥来源及饲养条件
    1.2 行为观察方法
        1.2.1 预观察阶段
        1.2.2 正式观察阶段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天气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2.2 蜡皮蜥雌、雄及亚成体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2.3 蜡皮蜥昼间活动节律
    2.4 出洞、入洞及交配行为
3 讨论

四、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休眠期海南文昌昌洒蜡皮蜥脂肪蓄积的变化[J]. 罗樊强,吴倩,刘黎明,马骅,王力军. 野生动物学报, 2016(04)
  • [2]海南文昌昌洒荒坡地生境中蜡皮蜥繁殖期家域[J]. 羊健鼎,陈懋,王力军,周建芬,王成华,胡静. 动物学杂志, 2015(06)
  • [3]海南岛沿海蜡皮蜥生境及其致危因素调查[J]. 王力军,贺斌,周建芬,刘忠旺,陈曦.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6)
  • [4]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J]. 洪美玲,傅丽容,王力军,黎江娃. 四川动物, 2005(03)
  • [5]海南岛蜥蜴类多样性[J]. 吕顺清,王力军,史海涛. 四川动物, 2005(03)
  • [6]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J]. 王力军,于丰军,洪美玲,吴山,陈旭. 四川动物, 2005(01)
  • [7]海岸沙滩上的爬行类——蜡皮蜥[J]. 王力军. 野生动物, 2004(01)

标签:;  ;  

海岸海滩上的爬行动物 — 蜡皮蜥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