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比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计量比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计量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品种,生态化学计量学,苜蓿,养分重吸收

计量比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1](2019)在《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作为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叶片养分重吸收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直接影响了苜蓿的养分浓度,进而影响苜蓿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目前已有针对苜蓿养分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苜蓿元素养分重吸收与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偶联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为解释该偶联关系,以7个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C、N、P、K元素浓度,分析了养分重吸收特征(包括养分重吸收率、养分重吸收度)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7个苜蓿品种的平均氮重吸收效率(NRE)、磷重吸收效率(PRE)和钾重吸收效率(KRE)分别为42.7%、42.4%和52.1%,分别低于全球陆生植物的NRE、PRE和KRE(分别为62.1%、64.9%和70.1%)。根据养分重吸收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判断苜蓿受土壤P含量影响最严重。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基本与衰老叶化学计量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成熟叶化学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叶片养分重吸收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偶联关系,但受叶片成熟或衰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2](2019)在《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着(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着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着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3](2019)在《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态过程中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特征。该研究测定了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器官、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该生态系统不同组分间及不同器官间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组分之间,C含量、C:N及C:P表现为植物>凋落物>土壤; N、P含量及N:P表现为凋落物>植物>土壤。在不同植物器官间, C含量的差异较小,其变异系数相对N、P含量较低且保持稳定; N、P含量为叶片最高且变异系数最低; N:P为树皮最高,而枝的变异系数最低。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叶片N、P含量差异显着。与不同森林类型的化学计量比相比,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的C:P及N:P较低,凋落物的C:P及N:P较高,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本一致,生态系统的C:N相对较低。利用生物量加权法计算得到的该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C、N、P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与前人利用枝叶取样算术平均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器官的分配及内稳性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4](2019)在《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物不施肥(CK)和无作物不施肥(BL)9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2011—2013年连续施肥3年,于每年的10月份获取土壤样品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施肥显着影响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其中,MP肥配施均能显着提高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CK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增加了26.9%~55.2%,24.0%~57.5%,10.4%~42.5%。相比于表层土壤,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受施肥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农地施肥显着影响土壤C∶P和N∶P,以单施M肥或MN配施最为显着;MP肥配施则显着提高了表下层土壤C∶P,为14.2%~18.8%。施肥年限对农地表下层土壤C∶N∶P的影响更为明显,NP或MN肥配施时影响最大。表层与表下层土壤C∶N∶P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单施M肥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最为显着,分别达到14.5%~16.2%,56.6%~71.9%,46.5%~52.2%。施肥对农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C∶N和N∶P有显着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影响不一致,且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变化,总的来说MN或MP配施变化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范少辉,申景昕,刘广路,冯云,刘希珍[5](2019)在《毛竹向杉木林扩展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扩展界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扩展阶段土壤有机碳(SOC)、全氮(N)、全磷(P)、碱解氮(H-N)、有效磷(A-P)含量及其相关性,揭示毛竹扩展对土壤养分以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毛竹林合理调控与生态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毛竹向杉木扩展过程中,随着毛竹所占比例的增加,土壤SO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随土层的加深SOC的变异系数逐渐增加;N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扩展后期大于扩展前期;P、H-N和A-P含量随着毛竹的扩展呈升-降-升-降的波浪型变化趋势,扩展后期P与A-P的含量低于扩展前期,且H-N含量大于扩展前期。(2)毛竹向杉木扩展过程中,C∶N随着毛竹的扩展呈上升趋势,且不同扩展阶段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 N∶P随着毛竹的扩展呈上升的趋势,其中0~20 cm土层各扩展阶段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H-N∶A-P随着毛竹的扩展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扩展阶段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且扩展后期小于扩展前期。(3)C、N、P与C∶N、N∶P、H-N∶A-P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中C、N与H-N∶A-P,以及P与N∶P、H-N∶A-P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毛竹向杉木林的扩展,立地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规律性变化,N、P元素更加缺乏,建议及时补充N、P元素,促进群落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永福,葛继稳,翁闻畅,刘明盟,斯南雍茜[6](2019)在《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化学计量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碳释放产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连续原位观测,对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排放特征、CO_2与CH_4排放化学计量比(CO_2∶CH_4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九湖泥炭湿地CH_4和CO_2通量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规律,从CO_2与CH_4排放的相关性拟合结果来看,各季节CH_4与CO_2排放的月平均关系表现为线性拟合或一元二次拟合效果最佳,而其日平均关系则表现为一元二次拟合效果较好;②泥炭湿地CO_2∶CH_4比值从2017年3月到2018年1月呈"U"型曲线,1月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且全年CO_2:CH_4比值日平均与CO_2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③除地面以下20cm处土壤含水量(SWC20)月平均外,CO_2∶CH_4日/月平均变化与环境因子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CO_2∶CH_4比值与环境温度、土壤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CO_2∶CH_4比值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张周,张景宇,马骁,王志,徐宏明[7](2019)在《均质化学计量比燃烧下GDI发动机碳烟生成可视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黄色火焰与生成的碳烟呈正相关,根据这一特征,利用高速摄影获取汽油直喷(GDI)光学发动机缸内的火焰图片,通过统计计算其中黄色火焰的信号强度,分析了缸内碳烟的生成规律以及燃料中甲苯、乙醇含量对缸内碳烟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学计量比燃烧条件下,碳烟在点火初期火花塞电极附近产生,这部分碳烟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整个燃烧过程中,碳烟的产生主要位于火花塞附近.甲苯比例的增加对碳烟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添加乙醇能够抑制缸内碳烟总体生成量,但在点火之后的1°CA内,黄色火焰信号强度没有降低,表明该时期碳烟的生成无法得到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云,丁士华,宋天秀,张晓云,黄龙[8](2019)在《非化学计量比铌酸锌微波介电陶瓷的低温烧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低损耗、非化学计量比Zn_(1.01)Nb_2O_6微波介电陶瓷。研究了添加不同量的Li_2CO_3–B_2O_3–V_2O_5(LBV)对Zn_(1.01)Nb_2O_6陶瓷烧结温度、表面形貌以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BV作为助烧剂,在陶瓷烧结过程中产生了液相,当添加剂含量大于1.5%(质量分数)时,LBV与基体陶瓷发生了化学反应。液相的产生、副相LiZnNbO_4的形成以及V~(5+)的扩散共同改善了陶瓷的烧结行为,使烧结温度由1 175℃低至950℃。LBV加入到基体陶瓷后对微波介电性能影响较小。当LBV添加量为1.0%,并在950℃保温4 h后,Zn_(1.01)Nb_2O_6陶瓷微波介电性能最优:ε_r=20.6,Q×f=90 472 GHz,τ_f=–85.9×10–6℃~(–1)。(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郭浩,庄伟伟,李进[9](2019)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种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期C、N、P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广泛分布的4种荒漠草本植物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 Moq.)、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Fisch. et Mey.) O. Kuntz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和碱蓬(Suaeda glauca (Bge.) Bge.)为对象,对他们在不同生长期的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C、N、P含量以及C:N、C:P、N:P在整个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不同,不同生长期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在物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4种植物的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季节性变异分析结果表明,N、P含量及C:N、N:P的季节性变异幅度较大,相反,C含量和C:P的变异幅度较小; 4种植物C含量和C:P由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2.43%~15.80%和6.77%~18.67%,而N、P含量和C:N、N:P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21.26%~34.38%、11.18%~30.26%、18.52%~27.11%、14.90%~25.91%;整个生长季内,4种植物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异系数依次为:N(30.00%)> C:N(22.87%)> N:P(20.12%)>P(17.76%)> C:P(11.72%)> C(9.02%)。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C、N、P含量及计量比的变化规律与他们的生长周期和植物种类存在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沛珅,王强[10](2019)在《非化学计量比Ce_xZr_y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铈和硝酸锆为前驱物,采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纳米复合材料Ce_xZr_yO_2,在汞灯光照射下评价了其对亚甲蓝(MB)的非均相光催化降解活性;与单纯的CeO_2及ZrO_2纳米材料比较发现,Ce_xZr_yO_2对M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有显着改善.当铈与锆的摩尔比为9∶1时,Ce_(0.9)Zr_(0.1)O_2纳米复合材料对MB的光降解效率最高,比未复合的纳米催化剂高约2倍.(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计量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阔叶树种尾巨桉及固氮树种黑木相思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探讨造林树种转换对林地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杉木、尾巨桉和黑木相思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9.28~23.84、1.56~1.87和0.27~0.30 g·kg~(-1),各土层TC和TN均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较高,在表层(0~10 cm)和下层(20~40 cm)差异显着(P<0.05),表层和下层黑木相思人工林土壤TP显着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土壤C:N、C:P和N:P分别为11.89~13.44、68.31~87.18和5.55~6.38,各土层C:N和C:P均表现为尾巨桉>黑木相思>杉木,中层(10~20 cm)土壤N:P表现为尾巨桉和黑木相思林分显着高于杉木(P<0.05);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规律明显,土壤C:N、C:P和N:P与土壤TC、TN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容重极显着负相关,与土壤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显着正相关。因此,在森林经营和森林恢复过程中,应重视如何调整树种组成,阔叶树种桉树和固氮树种黑木相思有助于提高杉木林地土壤TC、TN、TP含量及C:N、C:P和N:P值,有利于人工林退化地养分的良性循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计量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苜蓿叶片氮、磷和钾养分重吸收与化学计量比的偶联关系[J].草业学报.2019

[2].李树斌,周丽丽,陈宝英,杨起帆,丁国昌.亚热带树种转换对林地土壤碳氮磷计量比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3].刘璐,葛结林,舒化伟,赵常明,徐文婷.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J].植物生态学报.2019

[4].宋亚辉,艾泽民,乔磊磊,翟珈莹,李袁泽.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范少辉,申景昕,刘广路,冯云,刘希珍.毛竹向杉木林扩展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计量比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9

[6].李永福,葛继稳,翁闻畅,刘明盟,斯南雍茜.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化学计量比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7].张周,张景宇,马骁,王志,徐宏明.均质化学计量比燃烧下GDI发动机碳烟生成可视化解析[J].内燃机学报.2019

[8].张云,丁士华,宋天秀,张晓云,黄龙.非化学计量比铌酸锌微波介电陶瓷的低温烧结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9

[9].郭浩,庄伟伟,李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种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期C、N、P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9

[10].李沛珅,王强.非化学计量比Ce_xZr_y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计量比论文-王振南,赵梅,杨燕,李富宽,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