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垂直距离论文_邓宏燕,李涛,李靖桓,刘鹏,张振庭

导读:本文包含了咬合垂直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距离,关节,倾斜度,球蛋白,适应症,锥形,下颌。

咬合垂直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邓宏燕,李涛,李靖桓,刘鹏,张振庭[1](2019)在《不同修复形式恢复咬合垂直距离的咬合重建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行叁种不同修复形式(可摘式、固定式、可摘-固定联合式)咬合重建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升高咬合垂直距离的修复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戴用永久修复体2个月,咀嚼功能良好,美观满意,无口颌系统肌肉及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的咬合重建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序列治疗过程,需因地制宜地选择修复方式,治疗效果是满意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钟天骄[2](2019)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叁维形态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咬合垂直距离和胎平面的关系,有利于辅助临床正确测定咬合垂直距离并辅助个性化全口义齿制作。本研究利用CBCT叁维重建影像测量下颌骨矢状向及冠状向形态特征,并依据测得参数构建回归方程预测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的咬合垂直距离及胎平面倾斜度。[方法]锥形束CT扫描73例颅颌面基本对称的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颅颌骨形态。纳入标准:牙列完整;成人或颅颌面生长发育已结束;颅颌面基本对称。排除标准:颌面部明显欠对称;存在正畸,正颌,唇腭裂治疗史;伴有严重口腔疾病。CBCT摄片获得的Dicom格式影像数据通过Mimics21.0构建叁维重建影像并确定39个硬组织标志点及2个软组织标志点。通过测量标志点间所构成的线距及角度获得下颌骨在矢状向及冠状向的形态参数,每组数据由2名不同研究者测量2次取平均值。运用SPSS软件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下颌骨形态参数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其异同。存在差异的下颌骨形态参数则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构建参数间的相关性。最后以下颌平面角,咬合垂直距离,骀平面倾斜度等直接与咬合重建及正畸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形态参数为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结果]1.在本研究73例成人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矢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的∠FH-MP,∠FH-GOP,∠ANS-LXI-Pm,∠ANS-RXI-Pm,ANS-Gn,Sn-Mes显着高于均角组与低角组(P<0.001);高角组的H5(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处下颌骨高度)同样大于低角组(P<0.05),但与均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角组的代表下颌骨中前段下颌骨高度的H4,H3,H1大于低角组(P<0.01),但与均角组无统计学差异;高低均角叁组在下颌骨中后段即下颌第一恒磨牙处下颌骨高度(H6)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冠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ANB,∠GoL-Gn-GoR大于低角组,同时SNB,Go-Gn,∠CRL-Gn-CRR,∠L4U-Gn-R4U,∠L3U-Gn-3UD小于低角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ANS-LXI-Pm,∠ANS-RXI-Pm与∠FH-MP,∠FH-GOP,ANS-Gn,Sn-Mes,H5,H4,H3,H1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咬合垂直距离与下颌骨中后段H6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P<0.05)。同时功能性抬平面倾斜度∠FH-GOP与∠FH-MP,∠ANS-LXI-Pm,∠ANS-RXI-Pm,ANS-PM,Sn-Mes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与H5,H4,H3,H1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与H6无统计学相关性。3.本研究中双侧下面部高度角的回归方程为:∠ANS-LXI-Pm=9.326+0.597ANS-Gn+0.187∠FH-MP-0.286H3;∠ANS-RXI-Pm=9.046+0.615ANS-Gn+0.173∠FH-MP-0.309H3。功能性颌平面倾斜度回归方程为:∠FH-GOP=4.928+0.770∠MP-FH-0.311∠ANS-XI-Pm.[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异,其差异更多的体现在矢状向。高角型人群拥有更大的咬合垂直距离,前面部高度及更陡峭的功能性胎平面倾斜度。临床在评估咬合垂直距离及(牙合)平面倾斜度时应将垂直骨面型的差异纳入考量。2.本研究中高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后段(下颌角至下颌第一磨牙处)其下颌体高度小于均角型人群及低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段下颌体高度逐渐持平(下颌第一磨牙处至下颌第一前磨牙处),在下颌骨中前段及前牙段(下颌第一前磨牙处至颏部正中联合),高角型人群下颌体高度大于均角及低角型人群。高角型人群从后至前下颌骨高度呈现顶角位于下颌角,底边位于颏部的叁角形发育趋势,而低角型人群从后至前的下颌骨高度近似矩形。3.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下颌骨冠状向形态上变异较小。低角型人群下颌骨下缘长度大于均角型人群及高角型人群。叁维颅颌骨形态测量上,角度表示法可能比线距表示法存在一定优势,这种优势一则体现在测量的精确度上,二则是利用了形态学思想减免了种族,性别,发育状况带来的颌骨大小不同产生的误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30)

魏雅楠,曹志云,李罡,盛迅,熊依箐[3](2019)在《叁维转化头影测量法评估咬合垂直距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叁维转化头影测量法、发音法及息止间隙法确定的云南省汉族无牙颌患者咬合垂直距离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云南省汉族正常者锥形束CT(CBCT)头颅侧位影像各标志点间相关性数据库,随后选取5名63~78岁云南省汉族无牙颌患者,使用NNT.View软件对由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的各硬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结合正常人群数据库,评估出咬合垂直距离,并对CBCT转化头影测量法、发音法及息止间隙法确定的咬合垂直距离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以发音法为标准参照组,分析了息止间隙法和6种CBCT转化头影测量法(包括N-ANS/ANS-Me、S-Go/N-Me、ANS-Gn/N-ANS、ANS-FH/Me-FH、ANS-Xi-Pm、CA/LA)与发音法的差值,结果发现:7种测量方法与发音法均有很高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0.986);其中息止间隙法、N-ANS/ANS-Me、S-Go/N-Me法差值的绝对值较其他4组更小,而ANS-FH/Me-FH差值的绝对值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叁维转化头影测量法除ANS-FH/Me-FH外,其余5种方法均可为临床评估无牙颌患者咬合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蔡锦芬,叶华,张清彬,刘冰,詹春华[4](2018)在《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分析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后对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60例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其垂直距离改变程度不同分为A组(20例)、B组(25例)、C组(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口义齿治疗,在新旧义齿佩戴时测量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左右关节间隙。结果叁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右两侧上、前以及后间的关节间隙距离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左右两侧上、前以及后间的关节间隙距离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后会导致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不对称,需及时给予矫正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22期)

韩淑慧,姜婷,康艳凤[5](2017)在《咬合垂直距离的恢复对重度磨耗者咬肌疲劳耐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恢复咬合垂直距离对后牙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疲劳疼痛耐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磨耗患者6名,确定合适垂直距离,制作并戴用垫12周,观察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适应性;记录患者垂直距离恢复前后强力咬牙时咬肌疲劳疼痛和终止咬合时间;监测咬肌血氧含量变化,分析主观感受和血氧监测结果相关性;记录疲劳耐受时间;分析相关时点改变,探究恢复垂直距离对重度磨耗者咀嚼肌疲劳疼痛耐性的影响。结果恢复垂直距离后主观疲劳疼痛时点延后(P<0.05);肌疲劳耐受时间延长(P<0.05)。结论重度磨耗者咬合垂直距离的恢复对延迟咀嚼肌疼痛发生时间、提高咬肌疲劳耐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魏雅楠,盛迅,曹志云[6](2017)在《无牙颌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无牙颌患者来说确定正确的咬合垂直距离是重建的关键步骤,目前临床虽有数种方法,但仍没有一种理想的黄金标准。本文就息止颌间隙法、发音法、拔牙前记录法、面部比例等分法、面部外形观察法、X线头影测量法、肌电图法、吞咽法、咬合力测定及自我感觉法加以综述,探讨每种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在临床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7年12期)

李彦[7](2017)在《何时需要升高咬合垂直距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牙体或牙列修复的最终咬合设计可依次选择原有咬合关系的维持、调整或重建;牙列缺损伴咬合紊乱、牙体发育性疾病、牙列重度磨耗等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修复病例,常导致修复间隙不足需要咬合重建,而咬合重建通常会通过升高咬合垂直距离(OVD)开辟修复间隙,以便达到更微创的修复目标。需要明确的问题是:1.OVD升高通常意味着大范围甚至全牙列的修复,稍有不慎会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应该严格选择适应症;可通过评估OVD是否降低,修复间隙是否足够等决定是否升高OVD及相应修复设计。2.OVD的维持具有遗传特征,受咀嚼肌群的调控,可通过牙槽骨代偿维持,其中最小讲话间隙是可重复性最佳的评估方法;骨增生明显、咬肌发达的个体具有一定修复风险,可能出现牙龈增生等牙周问题及修复体折裂脱落等机械并发症,因此对预后应有所认识,并让患者知情。3.升高OVD开辟的修复间隙最终需要用修复体再现个性化的健康咬合关系,需要设计与制作精准并能长期保持稳定,需要良好的修复流程和医技配合。咬合重建的设计应遵循稳定、渐进、微创的原则。总之,升高OVD的原则应包括明辨适应症,避免过度治疗;评估预后,建立风险意识;再现和维持健康咬合关系等。(典型病例略)(本文来源于《2017东亚国际口腔修复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9)

王雯,刘春艳,卢海燕,马文盛,胡骁颖[8](2017)在《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不同年龄大鼠深层咬肌重链肌球蛋白及肌源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升高(increasing the 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iOVD)对不同年龄大鼠深层咬肌重链肌球蛋白(myosin heavy chain,MHC)及肌源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月龄分为2组:青少年组(1.5月龄,n=24)、年轻成年组(8月龄,n=24),每组24只。2组内又分别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2个亚组(n=12),实验组磨牙放置树脂咬合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即按照年龄及是否进行实验干预将实验动物分为青少年对照(teenager control,TC)组,青少年实验(teenager experimental,TE)组,年轻成年对照(young adult control,YAC)组,年轻成年实验(young adult experimental,YAE)组。使用Real-time PCR对各组深层咬肌MHC mRNA、MyoD、myogenin mRNA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MHCⅡa mRNA在7d时,TE高于TC组,YAC、YAE组低于TC、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TE高于TC组,YAC、YAE组低于TC、TE组,YAE组高于Y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CⅡx mRNA在7、14d时,TE、YAE组低于TC、Y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CⅡb mRNA在7d时,TE组低于TC组,YAC、YAE组高于TC、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TE、YAE组高于TC、YAC组,YAE组高于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D mRNA在7、14d时,TE、YAE组高于TC、YAC组,YAC、YAE组低于TC、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genin mRNA和myogenin/MyoD mRNA在7、14d时,TE高于TC组,YAE组高于YAC组,YAC、YAE组低于TC、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yogenin/MyoD mRNA比值与MHCⅡa mRN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54,P<0.05),与MHCⅡb mR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55,P<0.05)。结论 iOVD后青少年组大鼠的深层咬肌发生MHCⅡa mRNA转化的时间更早,表达量更多。MyoD和myogenin在纤维类型转变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史滨伟,张瑞,王珊珊,宋红权[9](2016)在《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分析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例无牙颌患者,选择常规方法进行垂直距离确定,选择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作为基准位,每间隔0.5 mm,确定13个垂直距离。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无牙颌患者的垂直距离、咬合力呈正相关性,标准化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值和垂直距离呈负相关性。结论针对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越大,最大咬合力就越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不是最大咬合力产生区域。随着垂直距离逐渐增加,咬肌活动显着下降,颞肌前束肌电活动没有咬肌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26期)

温从生,刘丽,费雪芬[10](2015)在《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老年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和咬合力、咀嚼肌肌电幅值的关系,为临床上确立正常垂直距离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0位老年无牙牙合患者,用常规法确定垂直距离,以正常咬合垂直距离为基准位(M位),间隔0.5 mm形成13个咬合垂直距离。应用咬合力计测量患者不同垂直距离的咬合力,同时用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肌电活动,对垂直距离、咬合力和肌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1无牙颌患者的咬合力与垂直距离呈正相关(P<0.05)。2标准化咬肌(NMM)和标准化颞肌前束肌电幅值(NATM)与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3颞肌前束肌电/咬合力(ATM/BF)、咬肌肌电/咬合力(MM/BF)比值与着垂直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 1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最大咬合力增大,正常咬合垂直距离并非产生最大咬合力的区域。2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咬肌的肌电活动明显下降,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变化则不及咬肌明显。3咬肌肌电/咬合力、颞肌前束肌电活动/咬合力比值均随着咬合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4在正常咬合垂直附近有一稳定区,该区内最大咬合力、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均不出现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咬合垂直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咬合垂直距离和胎平面的关系,有利于辅助临床正确测定咬合垂直距离并辅助个性化全口义齿制作。本研究利用CBCT叁维重建影像测量下颌骨矢状向及冠状向形态特征,并依据测得参数构建回归方程预测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的咬合垂直距离及胎平面倾斜度。[方法]锥形束CT扫描73例颅颌面基本对称的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颅颌骨形态。纳入标准:牙列完整;成人或颅颌面生长发育已结束;颅颌面基本对称。排除标准:颌面部明显欠对称;存在正畸,正颌,唇腭裂治疗史;伴有严重口腔疾病。CBCT摄片获得的Dicom格式影像数据通过Mimics21.0构建叁维重建影像并确定39个硬组织标志点及2个软组织标志点。通过测量标志点间所构成的线距及角度获得下颌骨在矢状向及冠状向的形态参数,每组数据由2名不同研究者测量2次取平均值。运用SPSS软件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下颌骨形态参数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其异同。存在差异的下颌骨形态参数则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构建参数间的相关性。最后以下颌平面角,咬合垂直距离,骀平面倾斜度等直接与咬合重建及正畸治疗相关的下颌骨形态参数为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结果]1.在本研究73例成人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矢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的∠FH-MP,∠FH-GOP,∠ANS-LXI-Pm,∠ANS-RXI-Pm,ANS-Gn,Sn-Mes显着高于均角组与低角组(P<0.001);高角组的H5(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处下颌骨高度)同样大于低角组(P<0.05),但与均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角组的代表下颌骨中前段下颌骨高度的H4,H3,H1大于低角组(P<0.01),但与均角组无统计学差异;高低均角叁组在下颌骨中后段即下颌第一恒磨牙处下颌骨高度(H6)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冠状向变异方面,高角组中ANB,∠GoL-Gn-GoR大于低角组,同时SNB,Go-Gn,∠CRL-Gn-CRR,∠L4U-Gn-R4U,∠L3U-Gn-3UD小于低角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ANS-LXI-Pm,∠ANS-RXI-Pm与∠FH-MP,∠FH-GOP,ANS-Gn,Sn-Mes,H5,H4,H3,H1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咬合垂直距离与下颌骨中后段H6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P<0.05)。同时功能性抬平面倾斜度∠FH-GOP与∠FH-MP,∠ANS-LXI-Pm,∠ANS-RXI-Pm,ANS-PM,Sn-Mes存在强正相关关系(P<0.001);与H5,H4,H3,H1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与H6无统计学相关性。3.本研究中双侧下面部高度角的回归方程为:∠ANS-LXI-Pm=9.326+0.597ANS-Gn+0.187∠FH-MP-0.286H3;∠ANS-RXI-Pm=9.046+0.615ANS-Gn+0.173∠FH-MP-0.309H3。功能性颌平面倾斜度回归方程为:∠FH-GOP=4.928+0.770∠MP-FH-0.311∠ANS-XI-Pm.[结论]1.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异,其差异更多的体现在矢状向。高角型人群拥有更大的咬合垂直距离,前面部高度及更陡峭的功能性胎平面倾斜度。临床在评估咬合垂直距离及(牙合)平面倾斜度时应将垂直骨面型的差异纳入考量。2.本研究中高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后段(下颌角至下颌第一磨牙处)其下颌体高度小于均角型人群及低角型人群,在下颌骨中段下颌体高度逐渐持平(下颌第一磨牙处至下颌第一前磨牙处),在下颌骨中前段及前牙段(下颌第一前磨牙处至颏部正中联合),高角型人群下颌体高度大于均角及低角型人群。高角型人群从后至前下颌骨高度呈现顶角位于下颌角,底边位于颏部的叁角形发育趋势,而低角型人群从后至前的下颌骨高度近似矩形。3.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在下颌骨冠状向形态上变异较小。低角型人群下颌骨下缘长度大于均角型人群及高角型人群。叁维颅颌骨形态测量上,角度表示法可能比线距表示法存在一定优势,这种优势一则体现在测量的精确度上,二则是利用了形态学思想减免了种族,性别,发育状况带来的颌骨大小不同产生的误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咬合垂直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邓宏燕,李涛,李靖桓,刘鹏,张振庭.不同修复形式恢复咬合垂直距离的咬合重建疗效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2019

[2].钟天骄.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咬合垂直距离及下颌骨叁维形态相关性分析[D].南京大学.2019

[3].魏雅楠,曹志云,李罡,盛迅,熊依箐.叁维转化头影测量法评估咬合垂直距离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9

[4].蔡锦芬,叶华,张清彬,刘冰,詹春华.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

[5].韩淑慧,姜婷,康艳凤.咬合垂直距离的恢复对重度磨耗者咬肌疲劳耐性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2017

[6].魏雅楠,盛迅,曹志云.无牙颌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研究现状[J].口腔疾病防治.2017

[7].李彦.何时需要升高咬合垂直距离?[C].2017东亚国际口腔修复会议论文集.2017

[8].王雯,刘春艳,卢海燕,马文盛,胡骁颖.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不同年龄大鼠深层咬肌重链肌球蛋白及肌源性调节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

[9].史滨伟,张瑞,王珊珊,宋红权.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10].温从生,刘丽,费雪芬.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5

论文知识图

情况;D:可摘式牙合垫戴入后恢复咬合垂23 测量咬合垂直距离治疗前口内像牙合垫式活动义齿戴入像头影测量分析项目固定桥修复前后于ICP位最大咬合力咬合时...

标签:;  ;  ;  ;  ;  ;  ;  

咬合垂直距离论文_邓宏燕,李涛,李靖桓,刘鹏,张振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