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祖[1]2004年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文中提出本报告讨论的核心问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其更深层的目的则是窥探中国当下新诗在主题、形式、想像力、感情、智性的追求以及表现策略等方面普遍存在的艺术问题,而其最终旨趣则在于寻找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的新艺术生长点和出路。其中讨论的问题既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文体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也包含着新诗本身发展的较深层次的各种艺术问题。报告依据新诗的艺术结构及其问题的类型划为分五章。 第一章着重揭示问题出现的全球化的现实背景及其对中国文学危机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前进,文学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文学理论家深深地担忧:随着文学边缘化进程的加剧,文学(尤其是创作和阅读)是不是将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悲观的理论家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脚步的迈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学时代将会被一个图像时代所取代,文学艺术曾经所承担的一切功能将会由声像艺术或其它的艺术形式去实现;而在乐观的理论家看来,在未来社会,作为纯粹形态的文学将会终结,但“文学性”,即曾经由文学艺术建构起来的那些富有诗意色彩的质性或者说“诗性”将会弥漫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文学并没有消亡,消亡的只是文学的传统形式。无论对文学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还是持乐观态度,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普遍的事实:世界范围内的民众对于文学的冷漠与拒绝以及作家和理论家们的逐渐边缘化的社会身份,已经处处显示出文学于狭缝中求生存的必然宿命。可以说,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学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文学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们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中国文学不但面临着全球化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文学的共同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问题;中国文学不但面临着自己如何应对或者适应全球化趋势、如何走向世界、如何与世界对话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解决中国文学本身价值定位和文学史定位,如何正确辨认和确立文学的社会身份、历史使命和艺术价值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则是如何建立当下中国文学自己的文学精神和价值取向,如何确立自己的主题、形式、想像力、感情、智性的追求以及艺术表现策略。 以上问题也是当下新诗最为重要的问题。对于“反神话”写作的诗人而言,不但面临着如何树立诗性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抵达人类灵魂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新诗艺术形式的问题;对于“平民化”写作的诗人们而言,则是如何超越日常经验,
倪立秋[2]2008年在《新移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为例,对新移民小说展开论述。论文先概述了华人海外移民和移民文学的简单历史,继而简述了新移民文学的源起与创作概况,在对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这叁个新移民作家的主要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之后,再将新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中国本土同期小说作家作品加以比较,探索新移民小说所显现出的文学特质、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其应享有的文学史地位。本文认为新移民小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中国本土同期小说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二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学界好好重视并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 陈学祖.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新移民小说研究[D]. 倪立秋. 复旦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