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化氮论文_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矿化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化,氮素,土壤,水稻,黑土,组分,黄土高原。

矿化氮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1](2018)在《洞庭湖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土壤有机氮有效性,利用Bremner酸解法测定了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采用淹水生物培养法测定了土壤可矿化氮,并分析了二者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酸解氮是土壤有机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为58.6%~83.8%,不同类型水稻土酸解氮含量总体上依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的次序逐渐降低;酸解氮中,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氨态氮与未知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分别为25.6%~43.1%、2.6%~9.0%、11.9%~22.3%和8.0%~25.3%。土壤可矿化氮数量变化主要受有机碳、全氮及粘粒含量的影响。酸解氮各组分均与土壤可矿化氮显着正相关(R=0.427~0.858,P<0.05),但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氨基酸氮是对可矿化氮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氨基酸氮、氨基糖氮、氨态氮、未知氮与氮矿化势的通径分析决策系数分别为0.685、0.251、0.028、-0.050,表明提升有机氮中除未知氮外的其它酸解组分特别是氨基酸氮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增加土壤可矿化氮供应容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5期)

丛耀辉[2](2016)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水稻土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水稻土资源之一。水稻土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和存在状况直接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分解,是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科学地评价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对于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对于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可矿化氮的关系等内容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黑土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Bremner法以及长期淹水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有机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有机氮组分分布以及氮素矿化特征,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对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有机氮组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以2~0.25 mm团聚体组成为最大,是优势粒级,具有明显的固碳、氮的能力;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对该粒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影响显着(P<0.01)。(2)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均以酸解氮为主,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分布规律均表现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各组分有机氮主要赋存在2~0.25 mm团聚体中;酸解各组分氮对各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对>0.25 mm、2 mm、<0.053 mm团聚体形成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3)土壤氮矿化潜势(N0)为38.0~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氮矿化潜势主要分布在2~0.25 mm团聚体中(50.9-85.8 mg kg-1),其次依次分布在>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中;土壤氮矿化潜势(No)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pH值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矿化速率常数(k0)与土壤全氮、pH值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氮)及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和C/N值是影响各级团聚体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4)土壤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关系密切(p<0.01),酸解氨态氮对可矿化氮的贡献最大,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各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在>2 mm、2~0.25mm、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中对其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本文对黑土区不同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氮素矿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从团聚体的微观角度,探讨了土壤供氮的机理。研究结果为明确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及其合理培肥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丛耀辉,张玉玲,张玉龙,虞娜,邹洪涛[3](2016)在《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remner法和长期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黑土区不同有机碳水平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酸解氮含量大于非酸解氮。土壤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大小的顺序相同,即均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土壤氮素矿化潜力(N0)为38~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氮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土壤C/N、p H与氮素矿化潜力(N0)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矿化速率常数(k0)之间则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或p<0.01),因此,土壤有机碳(氮)、C/N和p H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在各组分有机氮中,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N0)关系密切(p<0.01),但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酸解氨态氮是对可矿化氮具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伟,宋建国,梁爱萍,贾敬华[4](2010)在《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土壤易矿化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方法]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秸秆、氮肥和厩肥;单施氮肥;麦秸+氮肥;麦秸加倍+氮肥;麦秸+氮肥+厩肥;玉米秸秆+麦秸+氮肥;玉米秸秆+麦秸+氮肥+厩肥,以此来研究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结果]在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下,冬小麦季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数量均以冬前数量为最高,追施氮肥配施秸秆与厩肥对土壤易矿化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数量虽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结论]通过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能够增加冬前土壤矿化态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含量,对补充冬小麦返青后土壤无机态氮的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张恒,王晶君,夏海乾,石俊雄[5](2009)在《不同覆盖方式土壤矿化氮素量及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土壤后期对烤烟供氮,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本试验通过不同起垄方式及覆盖方法对土壤氮素矿化量、烤烟生长、上部烟叶烟碱含量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前1个月起垄并覆盖地膜的栽培方法能提前矿化土壤中的氮素,提高根系活力;该栽培方法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对降低上部烟叶烟碱含量有一定作用。稻草覆盖与对照相比较结果不理想。(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赵满兴,Kalbitz,Karsten,周建斌[6](2008)在《黄土区几种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黄土高原12种土壤(农地和林地)35 d好气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及其占可溶性全氮(TSN)的比例,以及SON与土壤矿化氮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培养过程的进行,不同类型土壤SON的含量均呈明显增加;土壤SON占TSN的比例在培养的前3 d内明显下降,随后这一比例基本保持在24%左右。根据总可溶性氮确定的供试土壤氮素矿化势No平均为45.8 mg/kg,较由矿化的无机氮确定的土壤氮素矿化势No(平均36.5 mg/kg)高约1/4左右;培养过程中土壤SON含量与利用无机氮拟合得到的土壤氮素矿化势No间的相关性未达显着水平。研究表明,评价土壤氮素矿化特性时仅仅测定矿化的无机氮数量,可能会低估土壤氮素矿化潜力和氮素损失的数量和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张玉玲,张玉龙,虞娜,王丽娜,党秀丽[7](2007)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水稻土可矿化氮与微生物量氮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短期淹水密闭培养法、长期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及氯仿薰蒸法,探讨不施氮肥、施氮肥、氮肥+有机肥、氮肥+有机肥+放萍4种施肥措施,连续16年长期定位试验水稻土的可矿化氮及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6年培肥及水稻种植,与不施氮肥相比,单施化学氮肥使水稻土可矿化氮数量极显着下降(p<0.01),化学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极显着地提高水稻土可矿化氮数量(p<0.01);而化学氮肥及化学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极显着增加水稻土微生物量氮的数量(p<0.01),但以单施化学氮肥增加的幅度最大。与氮肥和有机肥配施相比,在此基础上,连续7年水稻插秧后接种"Azolla"固氮菌体,水稻土可矿化氮及微生物量氮数量均无显着变化。两种培养方法,水稻土可矿化氮量与微生物氮量之间无密切联系,但水稻土可矿化氮和矿化氮与微生物量氮比率之间则有密切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黄思光,李世清,张兴昌,邵明安,杨改河[8](2005)在《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时应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但在培养试验中,微生物体氮与淹水培养法、硝化培养法和Stanford短期淋洗通气法测定的可矿化氮间有显着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767(p<0.01,n=12)以上。田间试验结果和室内培养试验结果的不一致性,与试验条件的差异有关。新形成的微生物体氮易降解,而原有土壤微生物体氮却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王成,王钊英,李世清,强红妮,田新玲[9](2003)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陕西杨凌中等肥力红油土上安排大田试验,定期分层采取土样,测定土壤可矿化氮和生物体氮,研究作物生长期间田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及其与生物体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可矿化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耕层高、下层少;土壤可矿化氮呈显着的阶段性变化,作物生长前期,含量低而稳定,后期显着增加,是前期的2倍;土壤可矿化氮不因施氮而减或增加,但在施有机肥的后期则显着增加;作物种类与种植与否对可矿化氮的影响较小;可矿化氮和生物体氮之间不仅无密切相关关系,前者仅为后者的12.0%。因此,难以用生物体氮的多少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05期)

杨金艳,范晶[10](2003)在《森林生态系统内氮矿化、氮饱和和氮循环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内氮矿化、氮饱和和氮循环的研究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近10余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氮矿化、氮饱和和氮循环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现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参58。(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期刊2003年03期)

矿化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黑土区水稻土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水稻土资源之一。水稻土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和存在状况直接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分解,是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科学地评价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对于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为止,对于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可矿化氮的关系等内容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黑土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Bremner法以及长期淹水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有机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有机氮组分分布以及氮素矿化特征,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与可矿化氮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对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有机氮组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以2~0.25 mm团聚体组成为最大,是优势粒级,具有明显的固碳、氮的能力;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对该粒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影响显着(P<0.01)。(2)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均以酸解氮为主,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占土壤全氮比例的分布规律均表现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各组分有机氮主要赋存在2~0.25 mm团聚体中;酸解各组分氮对各级团聚体形成的作用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对>0.25 mm、2 mm、<0.053 mm团聚体形成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3)土壤氮矿化潜势(N0)为38.0~175.3 mg kg-1,矿化速率常数(k0)为0.022~0.041 d-1,氮矿化潜势主要分布在2~0.25 mm团聚体中(50.9-85.8 mg kg-1),其次依次分布在>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中;土壤氮矿化潜势(No)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pH值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或p<0.05),矿化速率常数(k0)与土壤全氮、pH值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氮)及pH值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含量和C/N值是影响各级团聚体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4)土壤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和非酸解氮均与氮矿化势关系密切(p<0.01),酸解氨态氮对可矿化氮的贡献最大,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各级团聚体中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因团聚体粒级不同而异,在>2 mm、2~0.25mm、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中对其可矿化氮有重要贡献的组分分别为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本文对黑土区不同碳氮水平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氮素矿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对其可矿化氮的贡献,从团聚体的微观角度,探讨了土壤供氮的机理。研究结果为明确黑土区水稻土的氮素肥力特征及其合理培肥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化氮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洞庭湖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与可矿化氮的关系特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2].丛耀辉.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氮组分及其对矿化氮的贡献[D].沈阳农业大学.2016

[3].丛耀辉,张玉玲,张玉龙,虞娜,邹洪涛.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J].土壤学报.2016

[4].刘伟,宋建国,梁爱萍,贾敬华.氮肥配施秸秆和厩肥对土壤易矿化氮和微生物态氮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

[5].张恒,王晶君,夏海乾,石俊雄.不同覆盖方式土壤矿化氮素量及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

[6].赵满兴,Kalbitz,Karsten,周建斌.黄土区几种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8

[7].张玉玲,张玉龙,虞娜,王丽娜,党秀丽.长期不同施肥措施水稻土可矿化氮与微生物量氮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

[8].黄思光,李世清,张兴昌,邵明安,杨改河.土壤微生物体氮与可矿化氮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

[9].王成,王钊英,李世清,强红妮,田新玲.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规律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3

[10].杨金艳,范晶.森林生态系统内氮矿化、氮饱和和氮循环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2003

论文知识图

土壤石油污染扁穗冰草和红叁叶草中δ...土壤碱解氮的变化图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图连续淹水培养条件下累积矿化氮...土壤矿化氮含量与植物种群密度...6种土样中矿化氮的变化

标签:;  ;  ;  ;  ;  ;  ;  

矿化氮论文_李文军,杨奇勇,赵迪,彭保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