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1]2003年在《天花粉蛋白干预肝癌转移及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花粉蛋白(TCS)是一种从葫芦科植物栝楼块根分离纯化的碱性蛋白,属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能作用于核糖体大亚基28S rRNA 4324位腺苷酸特定位点,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1998年TCS注射剂作为计划生育类用药被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收录(NO.676),可直接用于临床。TCS具有多种药理学特性,包括妇科引产、免疫调节、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抗肿瘤活性。TCS对以下肿瘤作用显着:腹水型网织细胞肉瘤、癌肉瘤、宫颈癌、绒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我所资料,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61.5%,即使小肝癌也达43.5%。因此,针对术后复发转移的干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目前多采用经血管内化疗栓塞和免疫结合中医治疗,预防以及治疗复发病例。涉及到的有效药物少、选择余地小。长期应用某种药物,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肿瘤极易对其产生耐药性。针对无法手术患者的治疗手段则更少。因此寻找新的抗肿瘤增殖和抗转移复发药物是对肝癌手术治疗的积极补充。我们从TCS抑瘤作用入手,探索其干预肝癌转移和增殖的可能性;研究与生物调节剂联用改善不良反应和增加疗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临床试验积累经验。第一部分 TCS干预肝癌增殖与转移的研究一、TCS对不同肝细胞株的细胞毒应用正常人肝细胞株L-02,高、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及MHCC97L),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TCS 72h细胞毒。结果TCS在2.5~160μg/ml范围内明显抑制MHCC97H和MHCC97L增殖,最大抑制率达80%。TCS对不同肝细胞株的细胞毒有差别:对快速增殖的MHCC97H和MHCC97L细胞抑制明显;L-02相对不敏感。L-02、MHCC97H和MHCC97L的细胞毒IC50分别为21.1、6.9、5.0μ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肝癌细胞对TCS较敏感,对正常肝细胞有较高安全性。在TCS抑瘤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内,其对正常肝细胞抑制率低。TCS对MHCC97H细胞 6、12、24h细胞毒实验显示:TCS对MHCC97H短程细胞毒作用接近,与72h相比呈低水平,最大抑制率仅26.2%。提示TCS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入胞并结合到核糖体上发挥抗增殖作用。二、TCS对荷瘤裸鼠LCI-D20肿瘤增殖的影响 采用本所建立的原位移植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共接种42只裸鼠:第1组7只(TCS 0.4mg/kg,qd)、第2组7只(TCS 0.2mg/kg,qd)、第3组7只(TCS 0.4mg/kg,qod)、第4组7只(TCS 0.4mg/kg,q3d)、生理盐水对照组14只。接种次日TCS腹腔给药,连续用药35日处死。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瘤重及移植瘤径。结果TCS对荷瘤裸鼠抑瘤作用明显,呈剂量依赖性。1~4组瘤重分别为827.5±118.3mg、1267.1±552.3mg、<WP=6>1352.8±231.5mg、1939.1±153.2mg;抑瘤率分别为62.8%、48.7%、48.5%、23.5%。1~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随给药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但高剂量组相应肝损程度重。当总药量相同、给药间隔不同时,抑制作用相近;连续用药组肝损重。提示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抑瘤效果的前提下,通过间隔给药方式起到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TCS对荷瘤裸鼠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肝脏蛋白合成有抑制作用,1~3组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肝细胞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较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第4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CS对荷瘤裸鼠血液系统无明显影响。最大剂量组(第1组),未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我国肝癌患者多合并中度以上的肝硬化,如何减少不良反应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寻找抑制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平衡点,对LCI-D20而言,中等剂量、间隔给药是较好的平衡点。从长远看,可从叁方面入手:⑴单抗偶联获得免疫毒素,达到增效、减少用量的目的;⑵生物改造TCS分子构型;⑶与其他药物联用。前两个方面受技术限制,还无法实际应用。因此目前能直接用于临床的途径只有探索与其他制剂联用。干扰素(IFN)与抗增殖化疗药作用机理不同;其作为生物调节剂,对多种化疗药有生化调节作用。我们就联合应用TCS与IFN,以期改善TCS不良反应、增加疗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叁、IFN对TCS抑瘤、抗转移作用的影响 采用L-02、MHCC97H、MHCC97L细胞株MTT比色法检测IFN(1×104 IU/ml、1×105IU/ml、1×106IU/ml)对TCS(7个稀释度:2.5μg/ml 、5μg/ml、10μg/ml 、20μg/ml、40μg/ml 、80μg/ml、160μg/ml)72h细胞毒的影响。结果对MHCC97H及MHCC97L,均未见两药的协同抑瘤作用。应用LCI-D20模型,共接种56只裸鼠:TCS组12只(0.4mg/kg,qod)、IFN组12只(5×105IU/kg,qd)、TCS+IFN组12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用药35d,结果表明:TCS组抑瘤率49.2%;IFN组69.2%;联用组达92.2%。单纯主要效应分析显示:单用TCS抑瘤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单用IFN亦获明显抑瘤作用(P<0.01)。析因?
孙健, 吴志全, 薛琼, 陈军, 陈洁[2]2005年在《天花粉蛋白抑制肝细胞癌肺转移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天花粉蛋白(TCS)抑制肝癌肺转移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LCI-D20模型观察荷瘤裸鼠肺转移;采用MHCC97H细胞株观察TCS对瘤细胞粘附、运动及侵袭的干预。结果TCS组肺转移率为41·7%(5/12),对照组为100%(20/20),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HCC97H与纤连蛋白粘附力强,粘附百分比为74·3%。TCS降低粘附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80μg/ml组粘附率仅相当于干预前的47·8%。MHCC97H运动力强,未干预组穿膜细胞数47·67±4·03/200倍视野。TCS抑制瘤细胞运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μg/ml组穿膜细胞数仅相当于干预前的51·0%(24·33±1·50/200倍视野)。MHCC97H侵袭力强,未干预组穿膜细胞数34·90±4·86/200倍视野。TCS抑制瘤细胞侵袭,作用呈剂量依赖性。5μg/ml组穿膜细胞数仅相当于干预前的53·8%(18·77±4·81/200倍视野),抑制明显。结论TCS通过干扰MHCC97H与细胞外基质粘附、抑制MHCC97H运动和侵袭力,减少LCI-D20肺转移。
马翠丽[3]2008年在《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纯化、一级结构及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是从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块根中提取的一组有效组分,它包含一系列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目前已知的天花粉蛋白均是单一多肽链的碱性蛋白,属于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RIP)。目前,对天花粉蛋白针剂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很深入。天花粉蛋白针剂分子量约26KD,蛋白呈碱性,等电点为9.4,由247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分子中不含半胱氨酸,因此不存在二硫键的双链结构。除可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及宫外孕、葡萄胎、腹腔妊娠等疾病的治疗外,近几年发现天花粉蛋白针剂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抗肿瘤及抗病毒活性。同时也发现其具有肾毒性及免疫原性,易产生过敏及类过敏反应,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一系列生化方法从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分别对其相对分子质量及N-端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并与天花粉蛋白针剂及其同源性较高的蛋白进行比较。同时,研究其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和致敏作用。旨在了解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免疫原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结果及创新之处在于:1.采用一系列生化方法分别从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出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建立了一套操作简便、周期短、产率高的纯化方法。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发现,植物的培育方式、培植条件不同,所提纯的有效组分的产率亦不同,其中从野生型新鲜栝楼块根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产率为1.2mg·g~(-1)。从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纯化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产率为0.3mg·g~(-1)。目前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2.采用LDI-1700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及ABI PROCISE~(TM)492cLC型蛋白质测序仪测定分别从野生型及人工培植型新鲜栝楼块根中分离纯化出的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3388.9及32116,N-端氨基酸序列分别为D-C-P-S-F-D-L-S-T-A-T-Q-D-S-Y-A-S-F-I-T-P-L-A及D-C-P-S-F-D-L-S-T-A-T-Q-D-S-Y-A-S-F-I-T。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其一级结构中含有半胱氨酸,与天花粉蛋白针剂及TAP29(从美国产的栝楼中纯化出的一种新的天花粉抗HIV蛋白)的一级结构明显不同,对NCBI数据库进行检索,未发现有相同的序列存在,提示该两种成分可能是新的蛋白质。3.在国内外首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及天花粉蛋白针剂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后,小鼠各淋巴器官CD4+CD25+T细胞的百分比,发现小鼠胸腺及外周淋巴器官脾脏均出现CD4+CD25+T细胞水平升高,提示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可能通过使CD4+CD25+T细胞水平升高发挥免疫抑制作用。4.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可使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G0/G1期细胞增多,而S期细胞减少,呈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现象,且这种G0/G1期阻滞作用随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剂量的增加而增加。5.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中、高剂量组均可诱导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凋亡细胞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在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作用下,G0/G1期阻滞与细胞凋亡呈明显正相关。6.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及天花粉蛋白针剂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即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及天花粉蛋白针剂对B-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在剂量相同、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致B-1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略高于天花粉蛋白针剂,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7.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可以通过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诱导B-16细胞凋亡起到抗肿瘤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提示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肿瘤新药。8.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致豚鼠全身过敏反应试验为阴性,并与天花粉蛋白针剂进行了对比,其过敏反应远小于天花粉蛋白针剂,提示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有可能成为一种毒副作用小、具有广泛用途的新型临床用药。
屈乐[4]2016年在《大黄(?)虫丸抗肿瘤的文献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研究入大黄(?)虫丸对大肠癌及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大黄(?)虫丸异病同治的病证机理,弄清其异病同治的病证基础,为中药治疗大肠癌及乳腺癌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扩大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范围,补充完善现有的药物使用说明,并以此来揭示“异病同治”的丰富内涵,进而扩展这一治则在临床中的应用,使这一治则发扬光大,更有效地指导临床。2通过对大黄(?)虫丸治疗肿瘤科所属疾病的现代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和查阅,对大黄(?)虫丸在肿瘤科应用的范围、用量、疗程、疗效、随访、安全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纳入的RCT(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从而更进一步探讨以明确大黄(?)虫丸在肿瘤科的应用范围、用法及前景,以使大黄(?)虫丸在肿瘤科的临床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1用细胞培养技术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进行培养、接种、传代。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剂量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MCF-7细胞的形态影响和差异。采用MTT法探讨不同剂量大黄(?)虫丸水煎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大黄(?)虫丸水煎剂的合适剂量。2结合显微镜下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及MTT结果,选取合适剂量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处理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细胞MCF-7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综合以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3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年~2015年)、万方数据库(2000年~2015年)中应用大黄(?)虫丸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大黄(?)虫丸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范围,该方治疗各肿瘤及相关病时的用法、疗效、随访、安全性及大黄(?)虫丸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等方面,并评估文献质量。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1.]光学显微镜和MTT结果发现:低浓度的大黄(?)虫丸水煎剂(80mg.ml-1)对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死亡少。大黄(?)虫丸在剂量范围160-1280mg·ml-1内对大肠癌细胞LOV0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在浓度达到160mg·ml-1之后随着大黄(?)虫丸水煎剂浓度的升高抑制率逐渐升高,当浓度达到1280mg·ml-1时抑制率由160mg·ml-1的21.8%上升到55.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的形态改变,细胞大量死亡。1.2光学显微镜和MTT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在160mg·ml-1时抑制率达到89.2%,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大量死亡。但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在逐渐下降,浓度至1280mg·ml-1时,抑制下降到18.7%。1.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大黄(?)虫丸水煎剂可以使乳腺癌MCF-7细胞周期各个时相(G1期、S期和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数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160mg·ml-1 640mg·ml-1和1280mg·ml-1大黄(?)虫丸水煎剂实验组细胞周期中S期中细胞所占百分数增加,在浓度为160mg·ml-1之后,百分数开始减少,这与光学显微镜结果及MTT结果相一致。但是160mg·ml-1大黄(?)虫丸水煎剂实验组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所占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S期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2文献研究结果2.1纳入32篇文献,24个RCT研究,高质量研究4个,其余都为低质量研究。20个研究存在中等程度偏倚可能性,有4个研究存在高度偏倚可能性。2.2共涉及8种肿瘤及相关疾病类型,以治疗肝癌肝纤维化、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为突出,联合其它药物口服的方法在临床运用上更加广泛,用量、频次较为统一,治疗肿瘤的用药疗程常为12个周。2.3总有效率为42%-100%。更多的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基本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1大黄(?)虫丸水煎剂(>80mg·ml-1)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5%以上。这为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但其作用于大肠癌细胞LOVO的分子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2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是抑制的,80mg·ml-1-1280mg·ml-1的浓度范围内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具有明显的抑制MCF-7细胞增殖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且可能是通过S期阻滞来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这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文献研究可知,近15年来,大黄(?)虫丸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可用于治疗肝癌肝纤维化、肺癌、子宫肌瘤、胰腺癌、胃癌、卵巢囊肿、白血病等近十种甚至更多的肿瘤疾病,联合其它抗肿瘤西药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前景十分不错。大黄(?)虫丸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总体数目较少,近半数发表期刊级别不高,多数研究的方法学的质量欠缺,基本都存在中等程度偏倚可能性,仍需发展与规范,期待更多高水准论文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的质量不均、研究间干预措施及测量指标各异,以上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周海祥, 卜平, 董小耘, 高云飞, 孟杰依[5]2017年在《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花粉蛋白(TCS)是一种分离提纯于中药瓜蒌块根中的碱性植物蛋白,属于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能够水解真核细胞核糖体28S rRNA特定位点的腺苷酸,从而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因此TCS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TCS起先用于引产,治疗葡萄胎、宫外孕等妇科疾病,伴随研究深入,发现TCS在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方面亦具有良好作用。多数学者对于TCS的抗肿瘤作用尤为重视,体内外研究发现TCS具有多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明显。虽然对于TCS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报道很多,但尚未有明确统一阐述。
熊高准[6]2011年在《天花粉蛋白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黏附和迁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肠癌目前是我国继肺癌、胃癌、肝癌后第4位常见的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在手术时发现已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肺等。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其发病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外源性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内源性因素包括遗传、免疫、精神等。各种内外源性的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细胞癌变,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蛋白表达水平的异常,其中活性氧自由基(ORS)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推波促澜的作用。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调亡调控的失调导致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其与组织基质黏附改变及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目前的常用抗肿瘤药的主要机理主要也是这些。传统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的病因不外内伤和外伤病因,内伤病因涉及到人体正气的虚弱及情志因素的变化,外伤因素涉及到饮食、环境、地域、虫毒及致病邪气等。目前,中医对肿瘤的病机主要概括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法随证立,临床上中医对肿瘤的治疗大法也主要是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药、祛痰化湿药、清热解毒药、补虚药。这些中药中有很多药物都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比如紫叁醇、叁氧化二砷等。天花粉(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等作用。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 TCS)是从天花粉中提取的一种Ⅰ型核糖体灭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protein, RIPs),由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7610,具有N-糖苷酶活性。天花粉蛋白临床用于引产及异位妊娠已有多年的经验,但最近的一些药理研究发现其还有多种其他的药理活性,如抗HIV,抗肿瘤等作用,而其抗肿瘤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但主要集中在宫颈癌、绒毛膜癌等肿瘤,而肠癌研究方面报道较少,本实验选择具有高度转移性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通过体外试验来观察TCS.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株的增殖、黏附和迁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研究目的]为研究天花粉蛋白(TCS)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黏附和迁移的影响,以具有高度转移性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天花粉蛋白对SW-620细胞株的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天花粉蛋白对SW-620细胞株迁移及与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黏附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TCS对SW-62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2.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TCS诱导SW-620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TCS对SW-620细胞的早期凋亡作用,PI单染法检测TCS对SW-620细胞周期的影响。4.划痕实验观察TCS对SW-620细胞迁移作用。5.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试验检测TCS对SW-620细胞与HUVEC细胞黏附作用影响。[研究结果]1.TCS对SW620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CS对SW620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实验组分别经0.625、1.25、2.5、5、10、20、40μg/ml TCS处理24、48、72h后,SW620细胞生存率均随着TCS浓度的提高逐渐下降,生长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4、48、72h的IC50为56.8、33.96、22.18μg/ml,除0.625μg/ml在24h与对照组无相比差异外,其他浓度组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2.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经过TCS处理后的SW-620细胞的形态变化经过20、40μg/mlTCS作用48h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看见凋亡的细胞,凋亡的细胞核体积缩小,核染色质聚集,有碎片样凋亡小体的出现,而对照组则未见到此现象。3.流式细胞术显示:SW-620对照组早期凋亡率为(0.77±0.75)%,而经过20、40μg/ml TCS处理细胞48h后,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是(3.53±1.07)%、(6.7±0.5)%,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μg/ml的TCS无明显诱导SW-620细胞的早期凋亡作用(P>0.05),而40μg/ml的TCS则具有诱导SW-620调亡的作用(P<0.05)。对照组S期的比例分别为25.15%,G1期比例分别为64.56%,经过20、40μg/mlTCS作用48h后,S期比例分别升高到32.19%、58.09%,G1期分别比例下降为59.21%、33.91%, G2/M期无显着变化。结果提示,TCS能将SW-620细胞阻滞在S期,作用呈浓度依赖性。4.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试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的TCS处理48h后的SW-620细胞与HUVEC细胞共培养2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黏附率均下降,其中20μg/ml和40μg/ml与对照组相比,P值分别为P=0.03和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5.划痕实验检测TCS对SW-620的迁移的影响:24、48h阴性对照组迁移距离为(154.8±18.3)、(222.0±12.2)像素,经2.5μg/mlTCS共同培养24、48h后,其迁移距离分别为(58.40±15.7)、(97.0±16.4)像素,与对照组相比,2.5μg/mlTCS能抑制SW620的迁移(P<0.01)。[结论]1.不同浓度天花粉蛋白能够抑制SW-62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2.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显示天花粉蛋白能够诱导SW-620细胞凋亡,呈特征性的细胞凋亡形态;3.天花粉蛋白能促进SW-620细胞的早期凋亡,能将其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4.天花粉蛋白能够抑制SW-620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黏附。5.天花粉蛋白能够抑制SW-620细胞的迁移运动。
王逊[7]2012年在《孙桂芝教授治癌诊疗模式、对策与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师从医47年,可谓业绩斐然,取得国家、部级、科学院级原创性研究成果奖12项,诊疗各种中晚期肿瘤患者60万人次,其患者遍及世界多个国家,率先创建了“扶正培本”治则防治胃癌的系列方药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同与借鉴,同时在中西医结合学术界赢得了很高声誉与社会尊重,她的治学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乐天达观而悯人的医者情怀;独具特色的治癌诊疗模式,是我毕生的精神财富源泉。本人作为导师学术思想继承人,以研究孙教授学术思想,继承导师临床经验,弘扬导师学术成就为宗旨。本论文是余在3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总结导师学术思想,搜集资料,以及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理论研究:综述: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通过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历代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中医对这类病证的认识分为五个时期,(1)春秋战国以前为萌芽时期,此时虽没有具体到对于肿瘤的认识,但对于相关病证已有初步的认识。(2)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为初步形成时期,对于肿瘤相似的症状,病因与发病,诊治与预后的有了一定的认识。(3)晋、隋、唐是研究与发展时期,关于肿瘤相似病证的体征上有了更深一步的描述,治疗上出现了更多的方法。(4)宋金元是充实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诸多医学流派,也产生了很多学术观点,充实了肿瘤相似病症认识。(5)明、清是一个系统与初步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前人观点的系统记载的着作,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临床运用上都达到了系统与初步完善的程度。充分挖掘祖国医学文献这一宝库,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现代中医肿瘤辨证论治规律并指导临床实践,将对当代肿瘤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临床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孙桂芝治癌诊疗模式,分为叁章予以阐述:第一章艺术性的服务模式。从理论素养、患者利益至上,诊疗中逻辑思维,艺术性的语言表达等方面论述。导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为病人服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杰出的医生,面对患者,要有科学素养的内涵、患者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逻辑思维的展现和艺术性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在探究导师的诊疗服务模式中,体会到导师这些品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她善于向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她总能从他人身上发现亮点,学习后加以发展,读书学习成为她生活中最大的业余乐趣,概言之,如叁国诸葛亮《戒子书》中所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非学无以立德”。第二章诊病模式。所谓诊病模式就是诊断疾病的程序。导师认为:病因、病机乃启动疾病发生发展的动因,故抓住病因、病机证侯,辨证论治为主,遣用主方:辨病在先,启用相对固定付方:西为中用,选用靶向性药物(所谓靶向性药物是指根据药物归经理论,对某些脏器有特殊作用的药物,通过引经药,作为载体,把药物送到靶点或靶器官)。根据这样一个诊病模式,故治疗中强调诸法并用,数方合一,药味多,而且不同药物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扬长避短,从而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对胃癌术后并发症肠粘连、肠梗阻,肺癌脑转移,乳腺癌骨、肝、肺转移,分别探讨了导师在抗转移防复发中的对策,从而得到启示:不论什么部位的肿瘤,即是手术、放化之后,仍有未完全治愈的病例,只要未完全治愈,体内就仍然有残存的癌细胞,随时都可能发生复发与转移,此时的对策: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利用中医中药扶正祛邪,辨证施治是理想的选择。第叁章用方模式。从七个方面论述:①把握病机,辨证用方: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权衡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轻重缓急。扶正宜健脾与补肾并重;遣方用药应平和且顾护脾胃;选用药物时,某些补药性味之偏颇。如使用补气壮阳药时,应注意不使过于温燥而伤阴,适当照顾阴液,佐以养阴之剂,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使用滋阴养血药时,勿过于滋腻碍胃,适当照顾阳气,佐以理气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②调整气机,升降沉浮相伍:调整气机皆本乎于:紧扣病机,旨在顺应脏腑升降出入之特性,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遣方用药寒热并用,升降沉浮相伍,燮理阴阳为核心。③标本兼顾,引申用方:是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效作用,把握病机,依据证的寒热虚实,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在组方中体现西为中用,而不是药物的堆积。④结合药效药理,灵活用方:是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效作用,把握病机,依据证的寒热虚实,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在组方中体现西为中用,而不是药物的堆积。⑤取象比类,发掘用方:用露蜂房、桑螵蛸等治疗肺癌、乳腺癌及卵巢癌,取其形状与相应的脏器如肺、乳腺、卵巢相似,在临床应用中疗效也得到了证实⑥配合药对,核心用方:药对,也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在方剂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⑦靶向治疗,直达靶器官:治疗剂量的中药,可有选择性的反复作用于疾病的多个靶点,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从整体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做到正气内守,通过自身调节,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复。通过以上机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有助于减少肿瘤组织局部血供,通过缺血,缺氧等饥饿方式限制肿瘤的增值并阻滞其扩散的途径,消灭术后残余癌细胞的生存及转移内环境,消灭残存的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上述7个方面的论述,体现了导师治癌对策的学术思想。并以各种常见肿瘤的有效病案予以说明。下篇为孙桂芝治癌治则治法、常用药物摘选与释义。第四章常用治则治法:扶正培本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五个方面包括概述、作用分别予以阐述,并重点阐述孙教授对扶正培本法系列方药的研究及其贡献:基于祖国传统医学对癌肿病机整体观的认识,导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临证中发现:化疗伍用中药,治则不同,其疗效有差异,于是,就萌发了实验筛选有效方药的想法。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针对进展期胃癌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导师进行了健脾益肾冲剂、扶正防癌口服液、养胃抗瘤冲剂系列方药的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临床。第五章常用药物摘选与释义,选取导师常用的部分药物予以阐述其性味归经,以及导师在临床上用药的心得。
李萌[8]2010年在《地塞米松抑制NF-κB活化促进天花粉蛋白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NF-κB/IκB信号通路在TCS抗肝癌HepG2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背景: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 TCS)是从植物栝楼天花粉块根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具有引产,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功效。近年来TCS的抗肿瘤活性备受关注,多种凋亡机制参与TC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等对TCS高度敏感的肿瘤细胞株相比,肝癌HepG2细胞对TCS低度敏感,其机理尚未阐明。核转录因子kappa 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炎症及免疫反应、凋亡等多种基因表达调控。目前,NF-κB活化是否参与了TCS抗肿瘤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实验选取对TCS低度敏感的肝癌HepG2细胞作为细胞模型,研究TCS对HepG2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以及NF-κB活化在TCS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揭示HepG2细胞对TCS低度敏感的机制,为TCS抗肿瘤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MTT法检测HepG2和MIHA细胞经不同浓度TCS处理48 h后的细胞存活率。提取经TCS处理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中IκB-a蛋白、NF-κB p65亚单位、Cox-2蛋白水平,以及胞核中NF-κB p65亚单位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NF-κB转录活性。应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TCS诱导的细胞凋亡,并统计细胞凋亡率。通过生物抑制剂(IκB-DM)和化学抑制剂(PDTC)抑制NF-κB活化,观察IKB-a蛋白、NF-κB p65亚单位的改变,以及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改变。研究结果:(1)经200μg/ml TCS处理48 h后,HepG2和MIHA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约为48%和17%,表明TCS对HepG2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2)TCS能迅速诱导肝癌HepG2 IKB-a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并伴有胞浆中NF-κB蛋白水平降低及胞核NF-κB蛋白水平增高,即NF-κB核易位。TCS可以明显促进NF-κB转录活性,具有时间依赖性。并且TCS能诱导NF-κB下游Cox-2基因表达增加。(3)通过稳定转染,建立了稳定表达IκB-DM和空白对照(pEGFP-N1) HepG2细胞系。空白质粒对照组细胞胞浆中IκB-a和NF-κB p65蛋白变化趋势与未转染质粒的HepG2细胞相似;IκB-DM组IKB-a蛋白基础水平显着增加,而且TCS处理持续达3h也未见降解。同时IκB-DM组未见NF-κB p65蛋白胞浆胞核蛋白水平变化。经MTT检测,50μg/ml TCS处理48 h后,IκB-DM组的细胞存活率(43%)比空白质粒组(63%)低20%(P<0.05)。应用PDTC对HepG2细胞进行预处理抑制NF-κB活化,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发现,(PDTC+TCS)组的细胞凋亡率较TCS组增加了16%。结论:(1)TCS对肝癌HepG2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使得TCS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应用前景。(2)TCS能引起HepG2细胞胞浆中IKB-a蛋白水平降低,导致NF-κB被释放、发生核转移,并调节下游基因表达。(3)NF-κB活化可抑制TCS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导致HepG2对TCS的低度敏感;而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能增强HepG2细胞对TCS的敏感性,促进TCS抗肿瘤作用。第二部分地塞米松促进天花粉蛋白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研究背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属于糖皮质类激素(glucocorticoids),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地塞米松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诱导多种淋巴瘤细胞凋亡。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促进了5-氟尿嘧啶、顺铂等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然而地塞米松对TCS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地塞米松是否能促进TCS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并进一步确认NF-κB活化在TCS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TCS单独或药物联合抗肿瘤的临床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HepG2细胞经地塞米松(1μM,24 h)预处理后,与不同浓度TCS联用处理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胞浆中IκB-a蛋白水平;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并统计细胞凋亡率。研究结果:(1)TCS单独处理时,IC50超过200μg/ml, TCS与地塞米松联用后,IC50约为50μg/ml,表明地塞米松促进了TCS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2)经地塞米松预处理后,IKB-a蛋白明显增加,且联用TCS后,IKB-a蛋白水平未见明显改变。结论:(1)TCS与地塞米松联用使HepG2细胞对TCS的敏感性增加,促进了TCS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发生。(2)地塞米松能显着提高IKB-a蛋白的基础水平,提示地塞米松通过促进IκB-a转录水平,使IKB-a蛋白表达增加,从而抑制了胞浆中NFκB的解离,最终抑制NFκB的活化,促进了TCS的抗肿瘤作用。
朱利楠[9]2007年在《抑瘤宁有效成分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我国肿瘤引起的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居第1位。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肿瘤化疗药物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肿瘤化疗药物面临诸多如毒副作用、抗药性、病症不能彻底根除等问题。而传统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攻补兼施,副作用小,且疗效稳定持久。临床观察发现有些中药成分不仅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而且有对化、放疗减毒增效、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作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其有效成分或单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中药成分被开发成新药,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新药研发的必然趋势。抑瘤宁为中药经验方,由Rab、Aca、Sol、Duc四味中药组成,临床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疗效肯定,无明显毒副作用。本实验前期已对四味中药粗提物体外单独和联合作用于多种消化系统肿瘤细胞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抑瘤宁粗提物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提示对抑瘤宁有效成分或单体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和作用机制的探讨有着极大的科研价值及应用前景。目前对中药成分的研究多以单一性研究为主,虽然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需较大剂量,疗效欠佳。多种有效单体联合应用有无协同增效作用尚无报道。经文献查阅,从Rab中选取成分Oridonin,Aca中选取ASS(Acanthopanax Senticosus),Sol中选取Solanine,Oridonin、ASS、Solanine均为纯度较高的粉制剂,而对Duc有效成分的提纯目前仍属空白。本实验从Duc中提取出Ducheside,经鉴定为Duc活性成分之一。分别以A、B、C、D代表Oridonin、ASS、Solanine、Ducheside四种药物,采用四种药物分别单用和以A为主要成分,与B、C、D进行二联、叁联、四联组合,作用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人肺癌NCI-H520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研究,探讨中药成分或单体的作用机理。并根据细胞毒性最大,药物剂量最小的原则从多次实验中筛选出最佳药物组合及最佳配伍剂量,为进一步研究抑瘤宁成分的药理学毒性及开发新药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实验分组。本实验分为11组,分别为A、B、C、D、A+B、A+C、A+D、A+B+C、A+B+D、A+C+D、A+B+C+D,同时设空白对照组(未加药组)。2.采用噻唑蓝(MTT)还原法测定各实验组对MDA-MB-231、A549、NCI-H520、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h后,将不同浓度的各组药物分别作用于MDA-MB-231、A549、NCI-H520、Hela细胞继续培养48h后,测定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每个浓度设6个平行孔,重复叁次。3.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药物作用于MDA-MB-231细胞48h后的形态学变化。4.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药物作用后MDA-MB-231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5.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分析,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χ~2检验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如有差异,多组间参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不同浓度不同药物分组的四种药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DA-MB-231、A549、NCI-H520、Hela细胞48h后,各实验组生长抑制率结果如下:1.1 MDA-MB-231细胞:A在单药组抑制作用最强(IC_(50)=4.78μg/ml),C次之(IC_(50)=1.15mg/ml),B最弱(IC_(50)=2.15mg/ml)。四药联合在联合用药组各成分剂量最小(A 2μg/m+B 0.6 mg/ml+C 0.4 mg/ml+D 0.4 mg/ml),抑制作用最强。1.2 A549细胞:A在单药组抑制作用最强(IC_(50)=16.26μg/ml),C次之(IC_(50)=0.51mg/ml),B最弱(IC_(50)=1.92mg/ml)。四药联合在联合用药组各成分剂量最小(A 4μg/ml+B 0.2mg/ml+C 0.1mg/ml+D 0.4mg/ml),抑制作用最强。1.3 NCI-H520细胞:A在单药组抑制作用最强(IC_(50)=31.56μg/ml),D次之(IC_(50)=0.71mg/ml),B最弱(IC_(50)=2.43mg/ml)。四药联合在联合用药组各成分剂量最小(A 10μg/ml+B 0.6mg/ml+C 0.1mg/ml+D 0.2mg/ml),抑制作用最强。1.4 Hela细胞:A在单药组抑制作用最强(IC_(50)=23.44μg/ml),C次之(IC_(50)=1.73mg/ml),D最弱(IC_(50)=2.26mg/ml)。四药联合在联合用药组各成分剂量最小(A 10μg/ml+B 0.6mg/ml+C 0.4mg/ml+D 0.4mg/ml),抑制作用最强。2.药物作用后,MDA-MB-23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MDA-MB-231细胞呈梭形,贴壁生长,细胞透亮,生长状态良好。实验组:细胞相互分离,透亮度差,贴壁大量减少,体积明显缩小,细胞皱缩,可见大量细胞崩解碎片,细胞核缩小或崩解消失。3.流式细胞仪检测MDA-MB-231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体外培养的MDA-MB-231细胞经A单药及四药联合作用后,A单药组和四联组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G_0/G_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细胞被阻滞于S期;四联组呈现凋亡所特有的亚G_1峰,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1.种成分单用A抑制作用最强,A单药对四种肿瘤细胞中的MDA-MB-231细胞和A549细胞抑制作用较强、NCI-H520细胞和Hela细胞稍差。2.种成分联用有较强的协同作用,与单用相比,小剂量就能达到抑制作用最强。3.瘤宁四种成分的最佳配伍是以A为主的四药联用。对四种肿瘤细胞中的MDA-MB-231抑制作用相对最强,A549次之,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对最弱。4.瘤宁四种成分单用和联用对肿瘤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此结果对该方剂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王晓妍[10]2013年在《健脾消瘀法防治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临床依据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及临床研究,提出中晚期胃癌的常见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及其辨证要点,并对其相应治法进行文献研究。通过观察以“健脾消瘀”法为基础组方的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组织病理的影响,以及对胃癌大鼠P53蛋白、C-myc蛋白及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昆参颗粒防治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证型及治法研究:本文分别对1979年1月~2011年11月间公开发表文献,以及506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中晚期胃癌常见证型。进一步对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此证型的辨证要点及其与临床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别对健脾养胃法及活血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其临床疗效。2.实验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莲胶囊组、昆参大剂量组和昆参小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MNNG+乙醇+氯化钠”的综合方法复制胃癌大鼠模型,共61周。第50周各组随机抽取7只大鼠,观察造模进展情况,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开始给予药物干预。药物干预完毕后,于第61周取所有大鼠胃,留取胃组织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癌组织P53蛋白、C-myc蛋白及NF-κBp65的表达。结果:1.文献回顾研究:中晚期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损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亏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临床研究:中晚期胃癌的常见证型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虚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胃热伤阴证。以上研究表明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是中晚期胃癌的最常见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辩证要点包括:①主症:神疲懒言、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胃脘刺痛、脉络瘀血、舌紫暗或青紫、苔薄、脉沉弱;②次症:腹胀、面色萎黄、肌肤甲错、便溏、苔白或腻、脉细;③兼症:恶心呕吐、大便不畅、黑便、苔厚、脉滑。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肿瘤病变部位、病程、Borrmann分型、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标志物(CA72-4、CA19-9、CEA)、Karnofsky评分、QLQ-C30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可作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客观评价指标。Meta分析表明健脾养胃法和活血解毒法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有效方法。3.实验研究结果:①胃粘膜病理改变: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癌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萎缩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小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萎缩发生率明显低于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P53蛋白:正常组P53蛋白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P53蛋白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昆参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剂量组P5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参莲胶囊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③C-myc蛋白:正常组C-myc蛋白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昆参颗粒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颗粒大剂量组与参莲胶囊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NF-κB p65:正常组NF-κB p65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NF-κB p65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癌组织NF-κB p65表达低于参莲胶囊组(P<0.05)。结论:1.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为中晚期胃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辩证要点包括:①主症:神疲懒言、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胃脘刺痛、脉络瘀血、舌紫暗或青紫、苔薄、脉沉弱;②次症:腹胀、面色萎黄、肌肤甲错、便溏、苔白或腻、脉细;③兼症:恶心呕吐、大便不畅、黑便、苔厚、脉滑。肿瘤病位、病程、分型、分期、浸润深度、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可作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客观评价指标。2.以“健脾消瘀”为法组方的昆参颗粒能显着降低MNNG诱发的大鼠胃癌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53蛋白、C-myc蛋白以及NF-κB异常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参考文献:
[1]. 天花粉蛋白干预肝癌转移及增殖的实验研究[D]. 孙健. 复旦大学. 2003
[2]. 天花粉蛋白抑制肝细胞癌肺转移的实验研究[J]. 孙健, 吴志全, 薛琼, 陈军, 陈洁.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
[3]. 天花粉蛋白新有效组分的纯化、一级结构及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 马翠丽. 吉林大学. 2008
[4]. 大黄(?)虫丸抗肿瘤的文献和实验研究[D]. 屈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周海祥, 卜平, 董小耘, 高云飞, 孟杰依. 医学综述. 2017
[6]. 天花粉蛋白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增殖、黏附和迁移的实验研究[D]. 熊高准. 浙江大学. 2011
[7]. 孙桂芝教授治癌诊疗模式、对策与传承研究[D]. 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8]. 地塞米松抑制NF-κB活化促进天花粉蛋白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D]. 李萌. 浙江大学. 2010
[9]. 抑瘤宁有效成分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D]. 朱利楠. 郑州大学. 2007
[10]. 健脾消瘀法防治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临床依据及机理研究[D]. 王晓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肿瘤学论文; 天花粉论文; tcs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肝癌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癌症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 对照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