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张静,刘经南,李丛

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张静,刘经南,李丛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离层,IRI,电离层参数,数据模型

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刘经南,李丛[1](2017)在《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的研究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是根据大量的地面观测资料和多年累积的电离层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是目前国际应用最广的经验电离层模型,以统计预报的模式反映了平静电离层的平均状态,能够较好地给出全球电离层的相关参数。本文论述了IRI的组织机构,并对IRI的发展历程和各个版本的新功能进行了总结,对IRI预报的主要电离层参数进行了研究,用实例指出IRI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扩大IRI应用范围和提高IRI预报参数的精度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黄智,袁洪[2](2016)在《磁赤道地区2007—2013年COSMIC掩星反演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输出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7—2013年电离层测高仪位于磁赤道观测站Jicamarca(11.95°S,76.8°W,地磁纬度为1°N)的垂测数据和COSMIC掩星反演电离层资料,分析了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两种探测技术获取电离层特征参数峰值密度N_mF_2和峰值高度H_mF_2的相关性,同时也探讨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输出参数与测高仪垂测数据的相关性.此外,进一步分析了COSMIC掩星和IRI模型在不同地方时高估或低估垂测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参数N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N_mF_2得到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太阳活动低年COSMIC探测得到的N_mF_2相关性高于太阳活动高年得到的结果,但IRI模型在太阳高年得到的N_mF_2相关性好于太阳活动低年的计算结果.(2)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的H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H_mF_2在春秋季得到的相关性较高,夏季的相关性最弱.由COSMIC掩星探测H_mF_2得到的季节和时间相关系数大都集中在0.8和0.6以上,但由IRI模型得到的H_mF_2相关性降低,特别是太阳活动低年的夏季和傍晚其相关系数低于0.3.(3)太阳低年COSMIC掩星和IRI模型白天时段大都高估、夜间至凌晨前后低估电离层参数N_mF_2和H_mF_2;但太阳活动高年N_mF_2在地方时午夜后则呈现高估的特点.相关结果为未来IRI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低纬地区电离层同化模式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成,王解先,段兵兵[3](2014)在《附有国际参考电离层约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利用国际参考电离层附加虚拟观测值对总电子含量值为负数的地区、赤道异常区域和南半球区域电离层进行约束,在日固地磁参考系下采用15阶次的球谐展开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解算得单位权中误差约为1.6TECU,残差绝对值小于3TECU的比例达90%以上,且全球电离层图与IGS电离层工作组的电离层产品精度相当,偏差RMS约为3.7TECU,卫星差分码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相比优于0.1ns,与IGS相比优于0.2ns,接收机差分码偏差与欧洲定轨中心相比优于1ns(大部分优于0.5ns),与IGS相比优于1.5ns。实验结果表明,附有国际参考电离层约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确保了全球各个地区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为正值,且有效提高了全球电离层模型在赤道异常区域、海洋地区和南半球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王成,王解先[4](2013)在《全球电离层图和国际参考电离层在中国区域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全球电离层图和国际参考电离层两种常用的电离层模式,对2011年中国区域叁个电离层测高仪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球电离层图比国际参考电离层能够更好地反映电离层电子含量的变化,而国际参考电离层当前最新版本IRI2011的精度比IRI2007的有了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3年03期)

王成,王解先[5](2012)在《国际参考电离层在电离层电子密度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际参考电离层源程序的构成及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源程序编写接口程序实现了电离层电子密度等参数的批量计算。将国际参考电离层用于电离层电子密度特征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电离层电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于赤道异常和冬季异常能够明晰地表达,用于计算中纬地区TEC的可靠性较高。同时,分析了在不同纬度、不同地磁条件下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值与数字测高仪实测数据的差异,为国际参考电离层在中国区域电离层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2年02期)

何昉,张北辰[6](2011)在《太阳活动低年南北极电离层F2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6—2007年EISCAT Svalbard雷达(ESR)和南极中山站DPS-4测高仪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低年不同季节的极区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_0F2)和峰值高度(h_mF2)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日变化特征,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07模式比较。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两站的观测结果与IRI预测符合得较好,冬季预测都与实测结果符合得较差。两者差异表明,IRI-2007模式对极区f_0F2和h_mF2的预测,考虑太阳光致电离的权重较大,对极隙区软电子沉降和极光粒子沉降考虑的权重较小。(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程建全,杨育红,辛刚[7](2011)在《国际参考电离层关键输入参数计算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参考电离层的关键输入参数是F2层临界频率foF2和传输因子M(3000)F2,文章给出了关于这两个参数的详细计算流程,分析了F2层临界频率foF2和峰值高度hmF2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情况,以及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和地磁纬度的关系,并简要介绍IRI模型在短波叁维数字射线追踪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苏洋[8](2009)在《南北极电离层F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极中山站和北极Longyearbean的Svalbard站构成地磁共轭,利用国际极地年(IPY,2007-2008)期间数据共享的便利条件,通过对比分析南北半球共轭台站的电离层F层特性的异同,有利于了解极区电离层F层的变化特性及其形成机理。进一步将南极中山站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北极Svalbard站的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与最新的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2007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考察IRI-2007对极区电离层的预测情况,以便为进一步改善模型在极区预测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首先处理了太阳活动低年(2007年)南北两极地磁共轭的中山站DPS-4测高仪观测数据与北极EISCAT-Svalbard雷达观测数据,分析两个台站不同季节电离层F层临界频率(foF2)和峰值高度(hmF2)日变化特性,探讨其共同形成机理。然后进一步利用与最新的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2007预测和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考察国际参考电离层在极隙区电离层的适用情况。本文南北地磁共轭的两站观测与IRI模式对比结果表明,IRI模型应用在极区还需进一步改善,并给出了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归纳如下:1.南北极电离层F层季节日变化特性研究对于foF2,中山站秋季和Svalbard站春季季节都有明显的磁中午现象出现,且两分季日变化幅度较其它季节大。夏季日变化趋势都比较平缓,日变化幅度较小。冬季曲线都出现双峰结构,但中山站在磁中午附近出现明显主峰,次峰位于17:00MLT附近,且明显小于主峰值;Svalbard站在磁中午附近无峰值出现,两峰值分别位于08:00MLT和18:00MLT附近,且数值大小接近。中山站冬季foF2大小整体比Svalbard站foF2大,与太阳的10.7厘米射电通量(F10.7)大小无关。这说明中山站冬季主峰与较低纬度受太阳电离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经过极隙区有关,而Svalbard站F层电离层主要受极光粒子沉降作用。对于hmF2,两分季节日变化具有不对称的“W”形状特点,日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夏季日变化幅度都相对较小,曲线比较平缓。较其它季节,无论在变化趋势还是数值大小上,夏季两站hmF2都非常相似。冬季日变化较为平缓。中山站hmF2平均高度要比Svalbard站hmF2平均高度高。2.南北极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夏季foF2无论中山站还是与其地磁共轭Svalbard站IRI模式预测与观测符合较其它季节要好。这可能是因为IRI模式日变化特性主要基于中低纬度观测结果,较好的考虑了考虑太阳光辐射电离的影响,而两站夏季由于太阳光辐射电离占主导作用。冬季中山站与Svalbard站观测与IRI模式相对偏离很大,IRI模式无法反映出午后峰值的变化。这是由于两站在冬季太阳全天都处于地平线以下,太阳光辐射影响不明显,极光粒子沉降在两分季节和冬季对F层的影响IRI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本文结果还显示,IRI预测的hmF2普遍要比实际观测大。3.改善IRI模型在极区适用情况的建议IRI模型需要单独的模块描述极区极光粒子沉降和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共同作用下的极区电离层经验模型。IRI作为依赖观测数据的经验模型,需要增加极区的观测台站,为IRI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长期可靠的观测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1-01)

吴健,索玉成,权坤海[9](1998)在《地磁活动对电离层f_0F_2月中值的影响与国际参考电离层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9个中低纬度的电离层观测站在1977-1986年间观测的f0F2月中值,按每月的平均地磁活动指数Ap分为地磁活动高(Ap≥5)和低(Ap<15)两种情况,研究了地磁活动对f0F2月中值平均低纬电离层驼峰区演变的影响,并考察了国际参考电离层(IRI)的误差.(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罗发根,戴开良,权坤海,刘瑞源[10](1994)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90与中国实测电离层月平均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太阳活动峰年期间中国4个电离层站垂直探测得到的月平均电子浓度剖面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KI-90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国际参考电离层所计算的峰下电子含量(或峰下半厚)总体来说偏大.一天中白天符合较好,晚上较差,对中纬台站较好,对低纬台站较差.(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007—2013年电离层测高仪位于磁赤道观测站Jicamarca(11.95°S,76.8°W,地磁纬度为1°N)的垂测数据和COSMIC掩星反演电离层资料,分析了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两种探测技术获取电离层特征参数峰值密度N_mF_2和峰值高度H_mF_2的相关性,同时也探讨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输出参数与测高仪垂测数据的相关性.此外,进一步分析了COSMIC掩星和IRI模型在不同地方时高估或低估垂测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参数N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N_mF_2得到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太阳活动低年COSMIC探测得到的N_mF_2相关性高于太阳活动高年得到的结果,但IRI模型在太阳高年得到的N_mF_2相关性好于太阳活动低年的计算结果.(2)由COSMIC掩星反演和IRI模型输出的H_mF_2与测高仪垂测值H_mF_2在春秋季得到的相关性较高,夏季的相关性最弱.由COSMIC掩星探测H_mF_2得到的季节和时间相关系数大都集中在0.8和0.6以上,但由IRI模型得到的H_mF_2相关性降低,特别是太阳活动低年的夏季和傍晚其相关系数低于0.3.(3)太阳低年COSMIC掩星和IRI模型白天时段大都高估、夜间至凌晨前后低估电离层参数N_mF_2和H_mF_2;但太阳活动高年N_mF_2在地方时午夜后则呈现高估的特点.相关结果为未来IRI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低纬地区电离层同化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刘经南,李丛.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的研究与探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

[2].黄智,袁洪.磁赤道地区2007—2013年COSMIC掩星反演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输出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6

[3].王成,王解先,段兵兵.附有国际参考电离层约束的全球电离层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

[4].王成,王解先.全球电离层图和国际参考电离层在中国区域的评估[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

[5].王成,王解先.国际参考电离层在电离层电子密度特征分析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

[6].何昉,张北辰.太阳活动低年南北极电离层F2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J].极地研究.2011

[7].程建全,杨育红,辛刚.国际参考电离层关键输入参数计算及应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1

[8].苏洋.南北极电离层F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9].吴健,索玉成,权坤海.地磁活动对电离层f_0F_2月中值的影响与国际参考电离层误差[J].空间科学学报.1998

[10].罗发根,戴开良,权坤海,刘瑞源.国际参考电离层IRI-90与中国实测电离层月平均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比较[J].空间科学学报.1994

标签:;  ;  ;  ;  

国际参考电离层论文-张静,刘经南,李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