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松毛虫幼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松,毛虫,幼虫,粘虫,松毛虫,马尾,大肠杆菌。
油松毛虫幼虫论文文献综述
邵钰莹,冯宇倩,田斌,宗世祥[1](2017)在《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氯仿甲醇法、苯酚硫酸法及毛细管气相测谱法测定其含水率、脂肪、糖原和小分子糖醇的含量。【结果】冷驯化会导致幼虫含水率显着降低;过冷却点和脂肪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显着降低,当驯化温度低于环境气温10℃及以上则升高;糖原含量在9月份显着增加,越冬中期(1、3月份)含量略有降低但不显着;小分子糖醇含量的变化均不显着;海藻糖含量略降低;甘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略降低,低于环境气温10℃冷驯化则升高。【结论】冷驯化使幼虫虫体含水率和脂肪含量降低,糖原含量提高,从而导致其过冷却点降低,耐寒能力提高;冷驯化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其过冷却能力,在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长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其耐寒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松毛幼虫的耐寒机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周建波,边东波[2](2014)在《树干阻隔法防治油松毛虫幼虫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粘虫胶涂干法、毒纸绳阻隔法和胶带阻隔法分别对油松毛虫幼虫进行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粘虫胶涂干法防治油松毛虫效果最好,其虫口减退率可达95%,粘性持续时间可达115d。而毒纸绳阻隔法与胶带阻隔法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3%、49%。在河北赤城县用粘虫胶涂干法防治油松毛虫的最佳时期在4月上旬(与当地积温有关),即松毛虫开始上树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苏霁虹[3](2013)在《油松毛虫越冬幼虫种群资料代换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种群的资料代换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采用的7种代换方法中,越冬幼虫种群可用的代换方法较多,但以Taylor的方法和反正弦代换效果最佳,其代换公式分别为x'=x-0.08235和x'=ln(x+(x2+1)~(1/2))。(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何善勇,骆有庆,温俊宝,赵宇翔,宗世祥[4](2012)在《气候变暖对油松毛虫幼虫越冬及上下树发生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影响害虫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解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在此背景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幼虫越冬及上下树的动态变化,本文根据辽宁省建平县1988—2009年期间油松毛虫上下树发生期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建平县气温年变化趋势和油松毛虫上下树发生期年变化趋势,探讨了发生期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22年(1988—2009)建平县气侯变暖的趋势显着,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发现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和年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达0.50、0.59和0.36℃/10年,四季中春季气温的升幅最大,夏秋两季次之,冬季最低。在此气候变暖背景下油松毛虫幼虫上下树及越冬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下树总体呈现出提前发生、提前结束、下树历期缩短的变化趋势;翌年幼虫上树期则呈现出延迟发生、提前结束、上树历期缩短的变化趋势;整个越冬期长度则呈现出延长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认为气候变暖对油松毛虫的下树活动具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下树结束期随气候变暖而显着提前,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下,9—10月均气温上升1℃则下树结束期会提前约2 d,而幼虫越冬及上树发生期表现为并不受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油松毛虫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高英,薛皎亮,范叁红,樊金华,谢映平[5](2010)在《布氏白僵菌代谢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从油松毛虫病原真菌布氏白僵菌CGMCCNo.2382菌株代谢浓缩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具有杀虫活性的小分子毒素物质。【方法】用乙酸乙酯对白僵菌发酵液萃取,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粗提物进行分离,其两相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5﹕5﹕3.5﹕5);利用GC/MS对分离物进行检测;并用饲喂、接触和注射法在油松毛虫幼虫上作毒性试验。【结果】从乙酸乙酯的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香豆满酮、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3种毒素物质,GC检测其纯度分别为81%、89%和80%;毒性测定结果表明,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饲喂法34.44%、接触法35.56%、注射法87.78%,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37.78%、38.89%、91.11%。【结论】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为布氏白僵菌菌株(CGMCCNo.2382)的代谢毒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5期)
司钊,薛皎亮,谢映平,樊金华,李永福[6](2008)在《油松毛虫幼虫抗菌物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内注射法,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etLiu3龄幼虫注射浓度为1.0×108孢子/mL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悬液,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12h后收集制备血淋巴粗提液。分别测定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温度、pH值变化和反复冻融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确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发现,诱导后的油松毛虫3龄幼虫血淋巴粗提液对试验的细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血淋巴粗提液的的抗菌活性在50℃水浴处理和4~9的pH值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复冻融1~5次抗菌物质的活性降低4.3%~14.9%。电泳结果显示,诱导组血淋巴粗提液在23.2kD和15.0kD处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在60.4kD处蛋白带变浅。由此推测从油松毛虫幼虫体内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可能是23.2kD和15.0kD。(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王立春[7](2007)在《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及杂交后代幼虫生理生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和成虫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在实验室杂交可育。本文通过实验室配对杂交初步研究遗传特性,主要测定了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及其杂交后代的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叶盘法测定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以及二者杂交一代初孵幼虫的取食选择。结果表明:当有两种松针可以选择时,48h内供试虫都表现出喜欢停留在油松上的趋性;48h取食油松针叶量比马尾松大,但杂交后代则表现为取食马尾松针叶量大。2.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杂交一代四龄幼虫中肠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的酶谱有明显的不同,杂交后代基本与母本相似,但油松毛虫×马尾松虫杂交一代(TP)第二基因位点与母本(油松毛虫)不同。3.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杂交二代五龄幼虫(F_2TP)中肠解毒酶。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及转寄主饲喂条件下,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为喂马尾松的酶活与其它叁组处理有差异,而喂油松、喂油松转马尾松(从叁龄开始转寄主)、喂马尾松转油松(从叁龄开始转寄主)的酶活没有差异。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在不同处理组间则差异极显着。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总蛋白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差异极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张丽丽,李镇宇,李海林,韩瑞东,赵永利[8](2005)在《不同受害油松对油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油松针叶饲养油松毛虫幼虫,研究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取食受害松针后,营养指数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取食受害50%的松针对幼虫影响最大,其取食量、排粪量最小,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指数较低,幼虫发育缓慢,死亡率增大,蛹重减轻,从而影响了油松毛虫的种群动态;取食受害25%和受害75%松针的幼虫的营养指数比较接近.同时深色型幼虫的营养指数较浅色型的高,死亡率较低,但在取食受害50%的松针后期,深色型幼虫的一些营养指数反而比浅色型的低.(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连翔,楚宝仓,付庆山,任学忠[9](1996)在《油松毛虫幼虫种群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扩散型指数法、回归模型分析法、FuzzyISODATA聚类分析和二维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油松毛虫幼虫种群中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越冬幼虫上树后直至化蛹期间的中间格局皆属聚集型,种群聚集度系逆密度制约的,表现在时间序列上的总趋势是离心运动(扩散);幼虫种群空间动态系统可划分为4个阶段(亚系统),与之相对应的种群生物学阶段,分别是越冬幼虫刚刚完成上树期、幼虫稳定取食为害期、迁移扩散期和蛹期;m*(T,m)关系的二维趋势面方程对种群空间动态作出了客观的描述。此外,文中应时lwao的准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使之更趋完善。(本文来源于《河北林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Z1期)
杜胜[10](1994)在《敌马烟剂防治油松毛虫幼虫效果显着》一文中研究指出涿县于1993年秋季首次使用马烟剂对黄羊山森林公园初孵(1—3令)松毛虫幼虫进行防治,效果达98%以上,防效显着。具体作法是:首先进行调查,掌握虫情发展趋势,抓住初孵1—3令幼虫不抗药这一环节。于8月23日到25日,组织由12人组成的放烟突击队。按30×40米排列布置烟点共268个。每点用(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期刊1994年05期)
油松毛虫幼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粘虫胶涂干法、毒纸绳阻隔法和胶带阻隔法分别对油松毛虫幼虫进行防治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粘虫胶涂干法防治油松毛虫效果最好,其虫口减退率可达95%,粘性持续时间可达115d。而毒纸绳阻隔法与胶带阻隔法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3%、49%。在河北赤城县用粘虫胶涂干法防治油松毛虫的最佳时期在4月上旬(与当地积温有关),即松毛虫开始上树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松毛虫幼虫论文参考文献
[1].邵钰莹,冯宇倩,田斌,宗世祥.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7
[2].周建波,边东波.树干阻隔法防治油松毛虫幼虫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
[3].苏霁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种群资料代换方法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3
[4].何善勇,骆有庆,温俊宝,赵宇翔,宗世祥.气候变暖对油松毛虫幼虫越冬及上下树发生期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2
[5].高英,薛皎亮,范叁红,樊金华,谢映平.布氏白僵菌代谢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毒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
[6].司钊,薛皎亮,谢映平,樊金华,李永福.油松毛虫幼虫抗菌物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08
[7].王立春.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及杂交后代幼虫生理生化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8].张丽丽,李镇宇,李海林,韩瑞东,赵永利.不同受害油松对油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
[9].张连翔,楚宝仓,付庆山,任学忠.油松毛虫幼虫种群空间格局动态分析[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6
[10].杜胜.敌马烟剂防治油松毛虫幼虫效果显着[J].河北林业.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