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排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氧化亚氮,温室,甲烷,气体,氮素,竹林。
土壤排放论文文献综述
马智勇,贾俊香,王斌,张浩东,王玲[1](2019)在《不同氮肥用量下硝化抑制剂和木醋液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氮肥用量下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木醋液对菜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式,测定200,400 kg/hm2氮肥用量下菜地耕层土壤施加双氰胺和木醋液后N_2O的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结果表明,200 kg/hm2氮肥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对照提高了9.3倍,达到539.04 ng/m2;双氰胺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为20.3 ng/m2,较氮肥处理降低了96.3%;木醋液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为549.31 ng/m2,较氮肥处理提升了1.8%。400 kg/hm2氮肥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为43.5 ng/m2,双氰胺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氮肥处理降低了12.9%,木醋液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氮肥处理提升37.3%。菜地土壤中氮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土壤N_2O的排放,但过高的氮肥用量会抑制土壤N_2O的排放。双氰胺在不同氮肥用量的菜地土壤中均能降低N_2O的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而木醋液会少量提升菜地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丹,宫超,宋长春,张加双[2](2019)在《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具有高度耦合性,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全球环境。湿地是重要的陆地碳汇,特殊环境特点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积累,大气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将严重影响湿地碳氮循环过程。然而,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变化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叁江平原小叶章季节性积水沼泽湿地和水稻田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比例NH_4~+-N/NO_3~--N添加(1∶0、3∶1、1∶1、1∶3和0∶1,即T1、T2、T3、T4和T5)对CO_2和N_2O排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添加氮相比,不同比例NH4+-N/NO3--N添加后CO_2排放明显降低,其中小叶章湿地和水稻田0~10 cm土层CO_2排放分别降低了25. 6%(T1)~51. 0%(T5)、21. 2%(T3)~42. 6%(T4),10~20 cm土层则降低了4. 39%(T3)~34. 5%(T5)、20. 4%(T1)~33. 2%(T4),CO_2排放随NO3--N的增加而减少; NH_4~+-N/NO_3~--N添加后小叶章湿地不同土层N_2O排放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但水稻土N_2O排放显着增加(T5处理除外)。培养结束后,小叶章湿地和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无机氮添加处理、不同土层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通过合理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中无机氮肥种类搭配的使用可以促进湿地土壤碳固定,减缓N_2O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进程。(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钱浩宇,江瑜,陈金,张卫建[3](2019)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激增与水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_2浓度急剧升高,因此导致的自然紊乱已经开始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机,而水稻作为全球近半人类的口粮作物,相关研究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大气CO_2浓度与大田水分管理措施均会对水稻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还不清楚;【材料与方法】我们选择扬稻6号作为供试品种,利用步入式恒温恒湿人工气候室,通过2个盆栽试验比较在连续淹水灌溉(CF)和间歇淹水(IF)条件下大气二氧化碳(eCO_2)升高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结果与分析】在两个盆栽实验中,我们发现在CF条件下,eCO_2会显着增加46%-50%的稻田甲烷(CH4)排放,而在IF条件下则没有显着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并不会影响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在CF和IF水分管理条件下,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水稻产量均随大气CO_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大气CO_2的升高只在CF条件下才会刺激产甲烷菌的丰度,说明eCO_2条件下土壤甲烷的产生活性受限于IF条件下增加的土壤氧气浓度。这些结果表明,IF可以降低eCO_2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论】迄今为止,关于e CO_2对稻田CH_4排放影响的研究几乎完全集中在CF系统上,然而,IF实践目前在大多数主要水稻种植区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稻田CH_4排放的刺激影响可能比之前预测的要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曹文超,宋贺,王娅静,覃伟,郭景恒[4](2019)在《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二氮(N_2O)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引人关注。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农田土壤N_2O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人们普遍认为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是N_2O产生的两个主导途径,而诸如施肥、灌水等农田管理措施以及土壤pH、温度等环境因子均会影响农田土壤N_2O产生和排放。本文系统论述了土壤N_2O产生的各主要途径,并综述了氮源、碳源、水分含量、氧气含量、土壤pH和温度以及其他调控因子对N_2O排放的影响,旨在阐明各过程对N_2O排放的产生机制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农田土壤硝化过程本身对N_2O排放的直接贡献较小,N_2O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包含硝化细菌的反硝化、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在内的生物反硝化过程。真菌反硝化和化学反硝化在酸性土壤以及硝酸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在高有机质和厌氧土壤环境中对N_2O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农田土壤N_2O的产生和消耗机制、降低N_2O/N2产物比、N_2O的还原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利用新技术方法,探究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对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关注N_2O峰值排放及相关联微生物的响应,并构建土壤氮素平衡和N_2O排放模型,可进一步加深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姚娜,张萌,刘足根,赵龙[5](2019)在《冶炼行业大气排放对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贡献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工业园为例,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2010-2016年园区冶炼企业大气重金属的年平均排放量,从污染物种类、时间变化2个方面分析了冶炼企业大气重金属的排放特征,并揭示了其与周边土壤污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0-2016年间,冶炼企业大气砷、铅、镉共累积排放649.29 kg,年均增长达44.60%。大气降尘造成土壤中砷、铅、镉年增加值分别占土壤标准值的1.01%、1.02%和3.77%,以此推算,大气降尘造成土壤镉、砷、铅超标的累积时间分别为16 a、31 a、60 a以上;大气砷和铅之间有显着正相关性,土壤中砷-铅、镉-铅、镉-砷之间均具有显着正相关性,说明它们的同源性很高。(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黛静,宗洁静,马建辉,杨雪倩,胡晓[6](2019)在《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土壤有机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对农业可持续性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借助从2010年开始的大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小麦深耕+玉米免耕(DT)、小麦浅耕+玉米免耕(ST)、小麦免耕+玉米免耕(NT)、小麦深耕有机肥+玉米免耕(DTF)、小麦浅耕有机肥+玉米免耕(STF)和小麦免耕有机肥+玉米免耕(NTF)6个处理,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夏玉米(Zea mays L.)周年不同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有机碳库、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0—20cm土层,成熟期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NTF>STF>DTF;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在STF处理表现较高,分别为14.23 g·kg~(-1)和4.04 g·kg~(-1),颗粒有机碳在DTF下表现较高,为3.50 g·kg~(-1);40—60 cm土层,STF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在成熟期表现较高,分别为8.99 g·kg~(-1)和0.89 g·kg~(-1);产量在DTF处理达到最高,为12 170 kg·hm~(-2);DTF处理增加了玉米土壤N_2O、CH_4和CO_2的排放,分别比DT处理增加了69.58%、83%和26.1%,NT与NTF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NTF处理综合增温潜势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比DTF处理降低63.29%和57.22%。综合考虑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玉米有机碳库、产量和温室气体的影响,短期监测来看,采用小麦免耕增施有机肥+玉米免耕的一年两熟制能够在保持玉米较高产量的同时固定土壤碳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奚雅静,汪俊玉,李银坤,武雪萍,李晓秀[7](2019)在《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与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不同量无机氮,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和脲酶(UR)、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以及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的动态变化,分析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UR、NR、Ni R和Hy R活性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揭示在滴灌水肥一体化下N_2O排放过程机制。【方法】试验共设CK(不施氮)、N1(200 kg·hm-2有机氮)、N2(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N3(200 kg·hm-2有机氮+475 kg·hm-2无机氮)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生育期内土壤N_2O排放、土壤酶活性、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结果】滴灌水肥一体化,各施氮处理均在施肥+灌溉后第1天出现N_2O排放高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不同处理番茄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通量在0.98—1 544.79μg·m-2·h-1。土壤N_2O排放总量差异显着,依次为N3((7.13±0.11)kg·hm-2)>N2((4.87±0.21)kg·hm-2)>N1((2.54±0.17)kg·hm-2)>CK((1.56±0.23)kg·hm-2),与N3相比,处理N1、N2土壤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64.38%、31.70%。番茄生育期内N_2O季节排放特征明显,秋季高,冬季低。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大致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增高。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0—1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土壤NR活性及土壤Hy R活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土壤微生物处于好气环境,土壤N_2O主要来自于硝化过程,减少了由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N_2O排放。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品质、N_2O排放等因素,推荐北方温室秋冬茬番茄施用200 kg·hm-2有机氮+250 kg·hm-2无机氮,75 kg·hm-2 P2O5,450 kg·hm-2 K2O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奚雅静,刘东阳,汪俊玉,武雪萍,李晓秀[8](2019)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等氮量有机部分替代化肥条件下研究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特征,探讨影响温室土壤N_2O排放的环境因素,为估算温室菜地系统N_2O的排放清单及其减排潜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室秋冬茬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N)、单施化肥(CN)、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CMN)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生育期内土壤N_2O排放及土壤温度、含水量进行监测。【结果】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处理CMN(有机部分替代无机)的N_2O排放总量为4.05 kg·hm-2,相比处理CN(单施化肥)和MN(单施有机肥),土壤N_2O排放总量降低了45.1%和33.2%;土壤N_2O排放系数分别降低了50.0%和37.5%;排放强度降低了50.0%、42.1%。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通量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第1天,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灌溉后5 d内。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0-5 cm地温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相关关系;与土壤充水孔隙率(WFPS)呈显着或极显着的对数函数关系,且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_2O排放峰值出现在土壤充水孔隙率60%—80%范围内。【结论】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消长关系表现在温湿度变化和氮肥投入类型等方面,合理的减排措施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有机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是提高温室番茄产量,减少N_2O排放排放强度、排放系数和排放总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杨倩[9](2019)在《生物质炭输入对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农林废弃物制备的竹炭和秸秆炭为试材,通过长期野外林地试验,比较研究竹炭和秸秆炭输入对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验采用静态箱法采集气体,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毛竹林温室气体(CH4和N2O)的排放通量,并测定分析了生物质炭输入毛竹林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实验结果表示:竹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在生物质炭输入后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也相对减少。阐明毛竹林输入生物质炭后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机理。该研究不但有利于改良我国毛竹林土壤,而且对我国固碳减排目标的快速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9期)
罗天相,谢芳芳[10](2019)在《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是常见的农业管理措施,有固氮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作用。N_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秸秆的碳氮比与土壤N_2O排放量密切相关。秸秆半量还田与秸秆全量还田均可能促进N_2O排放,增排效应与施氮水平相关,也与秸秆还田时间密切相关。翻耕还田减少了N_2O的排放量,同时抑制土壤中CH_4的排放,有利于农田N_2O减排。土壤N_2O排放受秸秆残体、土壤理化性质和栽培方式的交互影响。施用秸秆时配施硝化抑制剂,能有效减缓硝化作用,降低N_2O释放量。秸秆还田后加入蚯蚓,可促使N_2O排放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影响复杂,不能单用减排概括。(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土壤排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两大元素,具有高度耦合性,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全球环境。湿地是重要的陆地碳汇,特殊环境特点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积累,大气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将严重影响湿地碳氮循环过程。然而,不同形态比例的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变化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叁江平原小叶章季节性积水沼泽湿地和水稻田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比例NH_4~+-N/NO_3~--N添加(1∶0、3∶1、1∶1、1∶3和0∶1,即T1、T2、T3、T4和T5)对CO_2和N_2O排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添加氮相比,不同比例NH4+-N/NO3--N添加后CO_2排放明显降低,其中小叶章湿地和水稻田0~10 cm土层CO_2排放分别降低了25. 6%(T1)~51. 0%(T5)、21. 2%(T3)~42. 6%(T4),10~20 cm土层则降低了4. 39%(T3)~34. 5%(T5)、20. 4%(T1)~33. 2%(T4),CO_2排放随NO3--N的增加而减少; NH_4~+-N/NO_3~--N添加后小叶章湿地不同土层N_2O排放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但水稻土N_2O排放显着增加(T5处理除外)。培养结束后,小叶章湿地和水稻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无机氮添加处理、不同土层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通过合理管理农业生产活动中无机氮肥种类搭配的使用可以促进湿地土壤碳固定,减缓N_2O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排放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智勇,贾俊香,王斌,张浩东,王玲.不同氮肥用量下硝化抑制剂和木醋液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张丹,宫超,宋长春,张加双.无机氮添加对湿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3].钱浩宇,江瑜,陈金,张卫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激增与水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曹文超,宋贺,王娅静,覃伟,郭景恒.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5].姚娜,张萌,刘足根,赵龙.冶炼行业大气排放对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贡献率研究[J].江西科学.2019
[6].张黛静,宗洁静,马建辉,杨雪倩,胡晓.小麦-玉米周年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土壤有机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7].奚雅静,汪俊玉,李银坤,武雪萍,李晓秀.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与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奚雅静,刘东阳,汪俊玉,武雪萍,李晓秀.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杨倩.生物质炭输入对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10].罗天相,谢芳芳.秸秆及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