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丹[1]2007年在《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文中研究指明自赵元任开始,一些学者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无锡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料。本文试图结合无锡方言语音的研究现状和笔者调查的方言事实,分析近80年来无锡方言语音的演变轨迹。第一、第二章在简单介绍无锡地理概况和方言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对无锡方言的老派音系和新派音系进行归纳整理,从声母、韵母、单字调、连读变调四个方面分析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第叁章结合不同时期对无锡方言音系的描写和笔者的语音调查结果,对近80年的语音变迁进行历时对比,分析其演变轨迹。第四章尝试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无锡方言语音的演变现象进行初步解释。本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对比描摹无锡语音的演变轨迹,力图为探求无锡方言语音的历史面貌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吴语研究提供了一份较为可信的方言材料。
曹晓燕[2]2003年在《无锡方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作者的母语——无锡城区话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该地区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描述,以探求无锡方言的特点。希望这一研究能促进对北部吴语的深入了解。 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无锡话的语音,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了无锡话的音系特点,描写了无锡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情况。在连读变调的部分主要分析了无锡方言连读变调的形式特点,每种连调式可能有的几种声调组合,变调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不同调类的字进入同一连调式以后所产生的语音上的变化。第二部分是词汇,其中的单音词汇部分对无锡话的单音节词作了一个总结。第叁部分是语法,主要详细分析了无锡话的数词、量词、介词、代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以及动词体貌的特点。
黄明明[3]2005年在《20世纪无锡方言研究综论》文中指出近一个世纪来无锡方言研究的成果显得有些零碎。本文试对无锡方言研究的资料作全面梳理,在音系描写、词汇语法研究、分区归属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勾勒面貌、总结经验、研判得失,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
曹晓燕[4]2012年在《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和自然法则。方言和标准语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长期共存并用必然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再加上外部因素的作用,其接触情况也就变得异常复杂。方言与标准语(普通话)的这种接触现状已经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此现象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为例通过研究不纯的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探讨了语言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语言变化的规律。尽管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分别是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系统的演变结果,但语言接触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外在诱因之一,结构的自我调节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内在因素,结构差异和标记差异是两个系统变化的区域,语言规则的迁移是两个系统演变的机制之一。全文一共五章。绪论从方言和标准语的互动变异模式谈起,介绍了变异理论和接触理论在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研究中的运用;同时对目前有关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方言演变和方言口音普通话以及无锡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尚且存在的问题,并说明选题的相关情况;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无锡方言语音的特点,为考察方言变异和方言口音普通话提供参照点;第二章主要运用传统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语言变异理论、语言接触与词汇扩散理论为依据,将显像时间研究材料和真实时间研究材料结合起来,对无锡方言变异与变化问题进行多角度描写、分析与研究,主要涉及声韵调、文白异读的演变,并以尖团变化的现象为例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无锡方言的显像时间的研究材料均来自笔者的社会调查,真实时间研究材料主要来自地方志或前辈时贤论着中的有关材料。第叁章描写了不同程度无锡口音普通话的音类偏误和音值偏误。通过无锡方言和普通话的音类对应关系寻找偏误产生的原因。同时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方言口音普通话中的音值缺陷进行了更加直观和细致的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首先在带口音的普通话中有的方言成分被保留得多一些,有的方言成分保留得少一些,结果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近似系统”类似于中介语的连续体。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其次无锡口音普通话主要以单向性偏误为主,但是在不同程度的方言口音普通话中表现并不一样。重度口音以单向偏误为主,中度和轻度口音双向性偏误逐渐增多,尤其到了轻度口音阶段,几乎都是双向性偏误。这说明普通话水平越高的人,对于方言和普通话差异的辨别能力越强,但是有时难免会矫枉过正。最后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各种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锡人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语音时的难易程度。第四章总结了方言变异和变化的原因。其中有语言接触中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来看,普通话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大部分的变化都是不断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老方言之间的差异并不都是受普通话影响所致,语言接触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语言成分。而实际上,我们通过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情况看到,弱势语言也会对强势语言产生影响。不管怎样,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语言演变离不开自身结构系统调整的需要,也会受到经济原则的制约,同时使用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到语言变异的方向和速度。第五章从方言口音普通话的角度考察了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对语言迁移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迁移的发生显然不是单凭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就可以解释和预测的。那些容易被迁移的成分往往是方言中的强势成分,反之则为弱势。方言成分的强弱程度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可能会涉及到方言本身的稳定性、方言和普通话的标记性、典型性、相似度等等。余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后续的研究思路。
张丽娜[5]2011年在《无锡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无锡位于长江叁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是江苏省的地级市。无锡方言处于北部吴语东、西两个小片的过渡地带,兼有两个小片的方言特征。无锡方言作为北部吴语的一种,其方言词汇具有北部吴语的普遍特征,但在词音、词形和词义上依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无锡市区方言为调查对象,选取多个发音合作人进行了无锡方言语音和词汇的调查,编制了《无锡方言同音字汇》和《无锡方言分类词表》。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无锡方言音系。第二部分是列出“无锡方言同音字汇”。第叁部分是列出“无锡方言分类词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无锡方言的词汇特点。第一是在基于词汇调查的基础上,对无锡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了归纳;第二是介绍了无锡方言中的合音词、缩脚韵与反切语;第叁是讨论了无锡方言词汇的词形特点,主要从同义异形、词缀、重迭叁个方面来探讨;第四是讨论了无锡方言词汇的词义特点,主要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叁个方面来探讨;最后则是通过与《现代吴语的研究》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中记录的无锡方言词汇进行比较,考察无锡方言词汇的发展情况。
朱锦霞[6]2017年在《无锡方言词“老小”研究》文中指出无锡方言是吴方言的一种,它有着吴方言的共同特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身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本文对无锡方言"老小"一词进行研究,"老小"在语音、词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在字形上几乎没有变化。文章对各方言中的"老小"这个方言词和方言中"孩子"的说法进行比较,发现"老小"存在于不同的方言区里,并且就吴语方言区内,关于"孩子"的说法是不同的。"老小"这个词的发展也印证了无锡方言受到普通话等方面的冲击,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周元雅[7]2011年在《无锡市区新派方言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无锡方言的研究重点开始逐渐从共时描写向历史比较扩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现阶段对新派方言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详细研究并不多,也并不深入。无锡方言中所存在的最新的音系以及新派方言在文白异读、尖团合流以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变异并未得到很好的调查和分析,方言的研究也未很好地与社会语言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联系起来。本文全面考察了无锡市崇安、南长、北塘叁个老城区年龄处于15岁至35岁之间的无锡本地人群的新派方言状况,通过大量的调查来记录下新派方言中所存在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变异情况以及15岁至35岁之间青少年群体的方言使用状况,运用一定的方言历史、地理、文化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对声母、韵母的合流与变异,声调的消失,文白异读的变化,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变化等现象逐一进行分析。调查表明,无锡市区新派方言在语音系统上变化最明显,减少了7个声母,8个韵母和1个声调,词汇系统变化也较为活跃,产生了大量接近于普通话的新词,语法系统特点并不明显。总的说来新派方言整体上呈现出合并简化和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一些与普通话接近并符合市区年轻群体语感的语言要素被纳入进来,而一部分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特征却正在逐步受到侵蚀。对无锡市区新派方言进行系统性的全面研究能够较为真实地展现出无锡方言的最新面貌和演变规律,同时也希望能为吴语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可信度高的方言材料。
徐金益[8]2007年在《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无锡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关于无锡方言的研究较多,其中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传统的耳听手记法获得。本文将以声调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获得更为客观的无锡方言的单字调格局和双字调变调模式。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无锡方言的音系,交代实验方法和研究过程。本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声学分析,用Praat脚本和Excel软件处理数据,采用LZ-score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无锡方言的单双字调调值。第二章研究无锡方言单字调的音高和时长。对实验所得的单字调基频、时长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基频归一值换算成五度值,与传统结论进行对比发现,无锡话中阴平调有高平、高降两种调型共存;阳平、阳去调完成合并,阳上调的演变缺乏规律性;阴去调前端走势比较平坦,调值记做~334,与传统值略有不同。各单字调时长的关系是:舒声调中阳平、阴上、阳去叁个调时长最长,其次是阳上调,再次是阴去调,阴平调最短;促声调中阳入长于阴入;舒促对立明显,舒声调时长总是长于促声调。第叁章研究无锡方言双字调的音高和时长。对实验所得的双字调基频、时长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研究发现无锡方言双字调变调规律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听感描写基本一致,是典型的前主后附型变调,语音和语法变调模式相互交叉渗透,连调式数量少。不同语法结构对连调式的选取不尽相同,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无锡方言双字调时长规律是:阳入调作为双字调后字时的时长是所有前字为同调类的组合中最短的;单字调时长长于双字调中的前字或后字时长,短于整个变调模式时长。
胡智丹[9]2007年在《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调查不同年龄层次无锡人的发音,考察无锡方言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连读变调方面的共时差异,并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初步分析变异出现的时间顺序,为探寻无锡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提供参考依据。
陈梦瑶[10]2015年在《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面向无锡市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无锡各地方机构进行的采访调查,本文对无锡方言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无锡方言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外来人口的进入使方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地方政府、学校、民间文化机构等对方言保护虽起作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年龄、居住地区和居住时间叁个因素对方言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在方言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D]. 胡智丹. 苏州大学. 2007
[2]. 无锡方言研究[D]. 曹晓燕. 苏州大学. 2003
[3]. 20世纪无锡方言研究综论[J]. 黄明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 曹晓燕. 苏州大学. 2012
[5]. 无锡方言词汇研究[D]. 张丽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 无锡方言词“老小”研究[J]. 朱锦霞.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
[7]. 无锡市区新派方言现状研究[D]. 周元雅.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8]. 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 徐金益.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 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J]. 胡智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0]. 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陈梦瑶.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