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李曼

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李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吉普赛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浪,原始活力,《巴黎圣母院》,《卡门》

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曼[1](2019)在《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吉普赛人行迹遍布欧洲,这个流浪民族引起了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与现实主义作家的普遍关注。这时文学作品中的吉普赛人向往自由、热爱群族,是作为"理想"的象征而存在的,承担着批判现实、塑造"美"的理想、影射作家生存现状的文学任务。自觉的、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文学创作方式也表明吉普赛形象在十九世纪进入西方文学不是偶然,是当时文学创作模式、文学传统、社会风气、时代及作者主体的审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1-20)

赵倩[2](2013)在《《红楼梦》与《处女与吉普赛人》中女性形象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当中的女性形象是反对封建社会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且要尤其注重女子的地位。它注重男女平等,而且正确认识了男女平等并不是男人穷奇力的赞美女人的美,而是认识到了要在思想上认同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智力与工作能力。《处女与吉普赛人》有篇幅小和机构紧凑的特点,每一个人物之间都有矛盾和冲突。它矛盾产生的缘由是那个时候男权社会父权和夫权的社会形态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两重压迫,还包括女性对这一形态的顺从或者反抗。两部书籍的共同点都是抨击当时社会的形态,都是反抗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但也有许多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3年36期)

段妍[3](2013)在《论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普赛民族,是一个交织着浪漫与传奇、苦难与智慧的民族,他们坐在大篷车上浪迹天涯,有着自成一体的风俗习惯,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局外人。这样一个民族,在文学世界中得到了作家们的喜爱,在19世纪流派众多、名家大师层出不穷的法国,无论是浪漫主义名匠雨果,还是着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以及波德莱尔根据同名画创作的诗歌《波希米亚人》,他们描绘的吉普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本文首先介绍了吉普赛民族的流浪的历史,并分析了国内外对于文学作品中吉普赛形象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19世纪法国文学中爱斯梅拉达、卡门等形象来阐释四个特点:她们美丽的外表令人惊叹;一生的命运多与爱情牵连;并且不遵循传统道德观念;热爱自由,向往自由。由于法国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19世纪法国动荡的政局,社会阶级结构重组,使作家们处于“政治夹缝”之中,承担了更多的时代与政治的责任,当时的法国随着物质的丰富、阶级的转变,思想也出现变革,加之传统法国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独有的民族特性,使法国作家创作出的吉普赛形象命运更加跌宕,人物更具有感染力。在对作品人物的分析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文学作品中的吉普赛形象和真实吉普赛人的异同点,相同之处是都具有种族意识和宿命意识,都从内心深入热爱自己的种族,都擅长占卜,具有神秘色彩;不同之处是纯净意识和贞洁意识,实际的吉普赛人爱干净,重视贞操,文学作品中吉普赛人却被刻画的肮脏邋遢,多情放荡。这是作家们为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感受,宣泄他们的情感,不约而同的选择通过剖析其他民族人物形象、描写远离日常的异国生活来抒发,他们将真实的吉普赛人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使创作出来的形象成为作家自我言说的一种表征,是作家自我内心的投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姚立[4](2010)在《驱逐吉普赛人损害法国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暑期的法国一般较为平静,少有新闻热点。然而,连日来,法国高调驱逐来自罗马尼亚的游动吉普赛人(亦称罗姆人)事件却引来法国、欧洲乃至国际舆论的关注。联合国以及一些民间人权组织对法国政府的举动提出批评,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此举发生在“人权之母”的国度,实在不应该(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0-08-23)

张俊华[5](2009)在《行走的幸福——我眼中的吉普赛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普赛人也叫茨冈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普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09年05期)

李昌燕[6](2007)在《永远的异乡客》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普赛人一直是众多艺术家兴趣的焦点和表现的对象,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从最开始就以“他者”或“异类”的形象出现,又通过各种文学形象和手段被定型下来,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难以同化的群体。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是世界经典小说中的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拟在世界小说视野内对吉普赛人形象进行梳理和综述,概括出世界作家笔下共同的“他者”世界,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方法对相关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并由此引出对这一现象的个人思考。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理论。首先追溯吉普赛人的历史,然后分别阐述后殖民主义、女性批评、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涉及到的“他者”概念。第二章对世界经典小说中的吉普赛人进行功能学上的形象分类,可以分为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擅长算命、占卜的吉普赛人;偷窃的吉普赛人;流浪的杂耍艺人;然后概括出这些吉普赛人作为“他者”形象的同与异。第叁章是对吉普赛人形象的多维解读。从后殖民主义视阈来看,吉普赛人都是相对于外族人的“他者”,是外族人嘲笑和蔑视的对象,所有比它强大的民族都可以以俯视的眼光看待他们,并且以自己的需要来随意虚构、捏造吉普赛人形象;从叙事学视阈来看,吉普赛女性不是被天使化就是被妖魔化,天使型女性的典型特征就是美丽绝伦并且痴迷于爱情,而吉普赛男性不是缺席、背景化就是处于失语状态。从比较文学视阈来看,吉普赛人是作家们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吉普赛形象反映了塑造者所在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是一种“再创造”。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认为作为世界经典小说中永远的“异乡客”,吉普赛人形象是外族人创造的神话,是人类“吉普赛情结”的普遍流露,但是纵观几百年的历史以及若干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关于吉普赛人的创作仍然受到男权意识、后殖民意识及形象学体系本身的限制,系统的分析对我们了解世界民族形象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4-01)

孙绍振[7](1997)在《崇高形象和生命哲学──评季仲的长篇小说《沿江吉普赛人》》一文中研究指出1读季仲的长篇小说《沿江吉普赛人》①,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这是由于在这部小说中充满了中国当代文学中近来很少见的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崇高的格调。这种色彩和格调在五六十年代,曾经是我们文学的基调。季仲的文学观和世界观无疑是形成于五六十年代,读他这部小说令我不时想(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1997年02期)

吉普赛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楼梦》当中的女性形象是反对封建社会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且要尤其注重女子的地位。它注重男女平等,而且正确认识了男女平等并不是男人穷奇力的赞美女人的美,而是认识到了要在思想上认同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智力与工作能力。《处女与吉普赛人》有篇幅小和机构紧凑的特点,每一个人物之间都有矛盾和冲突。它矛盾产生的缘由是那个时候男权社会父权和夫权的社会形态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两重压迫,还包括女性对这一形态的顺从或者反抗。两部书籍的共同点都是抨击当时社会的形态,都是反抗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但也有许多的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普赛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曼.十九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C].第二十七届荆楚学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19

[2].赵倩.《红楼梦》与《处女与吉普赛人》中女性形象之比较[J].才智.2013

[3].段妍.论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D].河北大学.2013

[4].姚立.驱逐吉普赛人损害法国形象[N].光明日报.2010

[5].张俊华.行走的幸福——我眼中的吉普赛人形象[J].世界文化.2009

[6].李昌燕.永远的异乡客[D].兰州大学.2007

[7].孙绍振.崇高形象和生命哲学──评季仲的长篇小说《沿江吉普赛人》[J].当代作家评论.1997

标签:;  ;  ;  ;  

吉普赛人形象论文-李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