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柴油脱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柴油,地沟油,脱硫,吸附
柴油脱硫论文文献综述
李惠文,李志兵,苗长林,杨铃梅,吕鹏梅[1](2019)在《废油脂生物柴油的脱硫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燃料的硫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废油脂制得的生物柴油硫含量往往超出国家标准。在相同条件下,采用活性炭、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白土3种吸附剂对地沟油生物柴油进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脱硫效果较好,在活性炭用量为地沟油生物柴油质量的3%、吸附温度65℃、吸附时间30 min条件下,生物柴油脱硫率为11.7%。试验发现地沟油生物柴油采用双氧水洗涤后再进行二次负压蒸馏能达到显着的脱硫效果,生物柴油脱硫率达77.8%;高含硫地沟油、棕榈酸化油制备的生物柴油最佳的脱硫工艺为原料油经双氧水洗涤、生物柴油粗品二次负压蒸馏,生物柴油成品脱硫率分别达到95.6%、93.3%,硫含量分别为6.7、8.9 mg/kg,满足国Ⅵ柴油排放标准(GB 19147—2016)的硫含量小于等于10 mg/kg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1期)
段为宇,郭蓉,卜岩,刘丽[2](2019)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低硫柴油生产的急迫性,国内外知名公司近年来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开发了系列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介绍了国内外柴油加氢Mo-Co,Mo-Ni两种类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各大公司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的催化剂,分析结果表明:Mo-Co型催化剂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和稳定性、降低氢耗、提高对原料油的适应能力;Mo-Ni型催化剂氢耗高,适应于氢气充足的炼油厂,具有很高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以及高的芳烃饱和活性。总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脱氮活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对原料油的适应性,同时降低催化剂成本。(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张霞,王海波,勾连科,彭绍忠[3](2019)在《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柴油氧化脱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0℃时,柴油氧化脱硫效率最高,适宜的反应时间是5~10 min;当H_2O_2和柴油中硫的摩尔比大于8时,柴油氧化脱硫率得到显着提高;当HCOOH和H_2O_2摩尔比在20~30时,脱硫率最高;柴油氧化脱硫具有过滤时间与沉降时间短、HCOOH易于回收、工艺过程容易实现等优点;甲醇萃取效率高,可作为优选的萃取剂;在加工各类原料油时,脱硫率差别较大,当加工茂名柴油时,脱硫率最高为98.6%,生成油的硫质量分数为9μg/g,可以满足国Ⅵ柴油标准。(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葛泮珠,丁石,鞠雪艳,习远兵,李大东[4](2019)在《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级配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发挥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RTS)不同反应区域内不同类型催化剂的优势,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加氢反应活性高的Ni-Mo-W型催化剂、直接脱硫反应活性高的Co-Mo型催化剂和具有轻微加氢改质活性的Ni-W型催化剂的不同级配方式对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催化剂级配时与单独使用Ni-Mo-W催化剂时的超深度加氢脱硫效果相当;在第一反应器采用Ni-Mo-W型催化剂、第二反应器采用Ni-W型催化剂时,可有效降低加氢柴油产品的密度与多环芳烃含量;在第一反应器采用Ni-Mo-W型与Co-Mo型催化剂等体积比级配、第二反应器采用Co-Mo型催化剂的级配方案时,可有效降低柴油加氢反应的氢耗。(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马宝利,徐铁钢,韩志波,张文成,郭金涛[5](2019)在《植物固体纤维丝在NiMo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氧化铝载体加入微米级植物固体纤维丝扩孔,制备出NiMo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采用BET、XRD、SEM、Raman与TEM对制备的载体及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固体纤维丝能够在催化剂中构建出部分直筒大孔,NiM o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载体上实现了高度分散,活性相M oS2堆迭层数集中在3-5层,平均MoS2条长度为4.49 nm。研究了催化剂载体中植物固体纤维丝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与常规氧化铝载体催化剂进行了对比,高压微反评价结果表明,开发的含有3%(质量分数)植物固体纤维丝NiMo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比常规NiMo催化剂活性更高,其加氢脱硫活性提高了5%-15%。(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柳伟,方向晨,刘继华,郭蓉,宋永一[6](2019)在《柴油深度脱硫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柴油馏分中硫化物按照其加氢脱硫反应难易程度分为叁个集总,建立了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反应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运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对柴油馏分中不同类型硫化物的反应规律以及工业上几种不同类型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脱硫率为70%时,集总1已经完全脱除,生成油中剩余未转化硫化物全部为集总2和3硫化物,且随着反应深度的加深集总3的比例逐渐提高,脱硫率达到98%后,加氢精制油剩余硫化物80%以上为集总3硫化物,4,6位含空间位阻作用的二苯并噻吩(DBT)硫化物的脱除是深度脱硫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相比于另外两个集总硫化物,集总3的脱除反应提温敏感性较差,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空速下有利于这部分硫化物的脱除。运转评价结果也表明催化剂1相比于催化剂2和3在深度加氢脱硫反应过程受热力学平衡限制作用更加明显:以原料2为反应进料,在反应压力6.0 MPa、体积空速1.0 h-1条件下催化剂1加氢脱硫生成油硫含量随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在370℃下出现拐点。而在相同压力、体积空速1.5 h-1条件下,催化剂2和3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品硫含量逐渐降低,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未出现温度拐点。催化剂2和3表现出了更好的对集总3的脱除效率以及更好的提温敏感性,更适合工业装置上深度脱硫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王洋[7](2019)在《柴油加氢装置中循环氢脱硫技术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对于炼油化工企业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在逐年增加,为满足日趋严格的车用汽油、柴油质量升级需求,国内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了多种有关汽油、柴油加氢装置脱硫技术改造升级方案,进行汽油、柴油清洁生产是整个炼油化工行业急需解决的行业环保问题。循环氢脱硫是加氢装置中的重点脱硫工艺流程,文章针对柴油加氢装置循环氢脱硫塔反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工作分析。(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17期)
孙璐璐[8](2019)在《功能化低共熔剂催化氧化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共熔溶剂(DESs)作为新一代绿色溶剂、催化剂或萃取剂,在有机合成、电化学和催化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不同摩尔比的乙酰胺和戊二酸合成了一系列乙酰胺基酸性低共熔混合物,并将其应用于催化氧化脱硫(ECODS)中,结果证明DESs的组成和氧化脱硫活性有关。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乙酰胺/戊二酸(摩尔比1:2)DES的脱硫率在3小时内可达到99%。另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方法推测DES形成了氢键。通过FT-IR、气质联用(GC-MS)等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检测,提出了此体系的氧化脱硫反应机理。最后,乙酰胺/戊二酸低共熔剂被成功的应用在1#真实柴油的深度氧化脱硫过程中。DES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涉及氧气氧化脱硫过程(AODS)。过氧化氢或氧气由于绿色环保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氧化反应中,但氧气在氧化过程中存在高活化能垒,温和条件下难以活化的问题。因此,本工作中提出了一种利用仿生方法进行的独特的偶联氧化还原催化脱硫体系,其中,对甲苯磺酸(p-TsOH)基DESs作为电子供体,一种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POM),(NH_4)_3Co(OH)_6Mo_6O_(18)溶于DES作为电子转移介质(ETM),在温和条件且没有任何牺牲剂的情况下,仿生体系表现出优异的脱硫性能,选择性地将柴油中的硫化物氧化成相应的砜。1小时内,60 ~oC下DBT的脱除率可达到99%。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的测试结果,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偶联的氧化还原体系通过ETM沿低能量途径将电子从Co-POM传递到氧化剂来促进反应过程的进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由于原料廉价、可生物降解、反应条件温和且无任何牺牲剂、脱硫效率高、再循环性高等优点,此种仿生方法为柴油深度脱硫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绿色途径。以PEG2000分别和六种不同的有机酸如:5-磺基水杨酸(SSA)、水杨酸(SA)、对氨基水杨酸(PAS)、3,4-二羟基苯甲酸(3,4-DHBA)、草酸二水合物(OXA)和DL-苹果酸(DL-MA)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基低共熔剂,结合新制备的铬钼钠盐催化剂,分别将其应用于耦合的催化氧化脱硫体系中。其中,5-磺基水杨酸/聚乙二醇2000(SSA/PEG2000)DES在60 ~oC下反应2小时可以达到99%的脱硫率,远远高于其他五种低共熔剂的脱硫效果。结合对低共熔剂物理性质的测试,证明了电导率和粘度等物理性质均与低共熔剂的组成有关,且SSA/PEG2000 DES的电导率较大、粘度较低,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通过FT-IR、UV-vis、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Na_3H_6CrMo_6O_(24)进行了一系列表征,证明了铬钼钠盐催化剂的Anderson结构。最后,该体系分别被应用于两种商用柴油(1#和2#柴油)的氧化脱硫过程中,1#柴油原始硫含量由24 ppm降为4 ppm,实现了深度脱硫。2#柴油原始硫含量由242 ppm降至21 ppm,转化率达到91%。(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6-03)
陈文奇[9](2019)在《FHUDS-5/FHUDS-6催化剂在柴油深度加氢脱硫装置的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新建的3.0 Mt/a柴油加氢装置采用中国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的FHUDS-5/FHUDS-6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从催化剂的标定结果来看:精制柴油硫质量分数在4.8μg/g左右,氮质量分数不大于0.5μg/g;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平均降低了约20百分点,十六烷值平均提高4.1个单位,说明FHUDS-5/FHUDS-6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活性高,具有较强的芳烃饱和以及提高油品十六烷值的能力。从装置15个月的运行情况来看,催化剂失活速率为0.8℃/月(1月按30天计),床层最高点温度不大于370℃,反应器压差不大于0.1 MPa,表明FHUDS-5/FHUDS-6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满足装置长运行周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吴立琼[10](2019)在《基于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的柴油氧化/吸附深度脱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环境保护和日益严格的燃料硫含量规定,燃油的深度脱硫研究越来越重要。含硫油品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酸雨和雾霾的主要成因。因此,清洁燃油生产是目前世界各国炼油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实现低能耗低成本深度脱硫的超清洁燃油,在发展先进加氢脱硫技术的同时,非加氢脱硫技术如氧化脱硫、吸附脱硫、萃取脱硫等研究不断发展,以期成为加氢脱硫技术的补充甚至替代。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报道了在常温常压空气氛围下,基于Ag_xO@SBA-15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的氧化/吸附耦合脱硫过程。考虑到吸附剂再生是连续脱硫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延续探索了Ag_xO@SBA-15双功能吸附剂的多循环再生过程和机理,考察了不同再生溶剂对Ag_xO@SBA-15吸附剂循环再生性能的影响,并对再生前后材料进行了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系列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个再生循环后,Ag_xO@SBA-15中的活性过氧化银、氧化银颗粒发生团聚并还原成零价Ag~0,失去催化氧化活性,脱硫性能从86%下降到46%。在后续的多循环再生过程中,脱硫性能继续缓慢下降,这主要是吸附位点的逐渐减少所导致。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溶剂洗脱过程中,附着在吸附剂表面的极性有机溶剂等会促进Ag_xO@SBA-15吸附剂表面Ag~+物种分解生成Ag~0,而Ag~0会进一步发生团聚,从而导致催化中心的逐渐失活。本章工作中Ag_xO@SBA-15吸附剂的再生机理探索对未来谨慎选择再生条件和合理设计稳定吸附剂避免吸附剂失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硅胶是一类常用的低成本工业吸附剂,但在催化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探索了以硅胶作为氧化催化剂和吸附剂的燃油脱硫性能和过程耦合研究。以过氧化氢异丙苯(CHP)为氧化剂,反应温度为100~oC条件下,考察了系列商品硅胶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结果显示:(a)在测试的9种硅胶中,柱层析硅胶SC-2(200-300目)具有最高的氧化脱硫率,在油剂比为500:1的条件下的转化率高达>98%。硅胶氧化脱硫率与不同噻吩硫的硫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呈现正相关,从而可推测该氧化脱硫体系更适合于柴油脱硫。(b)DBT在硅胶表面的催化氧化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其活化能为45.3kJ/mol。该活化能数值高于文献报道的硅醇羟基氧化体系,和金属氧化物氧化体系相当,因此可推测:硅胶表面可能存在比硅醇羟基活性更强的催化活性中心。考察了硅胶表面物理化学对其催化氧化噻吩硫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硅胶组成中的微量Ti杂质(<0.02wt.%)是硅胶催化氧化脱硫的主要Lewis酸性活性中心,其含量与氧化脱硫率呈现很好的相关性;而比表面积和孔径孔容等孔结构参数对传质虽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其催化氧化脱硫率的主要因素。(c)此外,本文对比了溶剂洗涤和空气热再生对硅胶再生循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硅胶表面的催化位点经空气热再生可以完全恢复。(d)针对真实柴油中可能存在的竞争组分,本文考察了其对硅胶氧化脱硫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油品中的微量有机氮对氧化脱硫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用保护床层(guard adsorption bed)预吸附脱氮,其可将真实柴油的脱硫率从单一氧化吸附的60%提高至94%,处理柴油硫含量<10 ppm,达到了国V/VI硫含量标准,硫容最高可达4.2 mg-S/g。本章工作中硅胶作为预吸附剂和氧化催化剂联合深度脱硫机制的研究对工业上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深度脱硫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柴油脱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超低硫柴油生产的急迫性,国内外知名公司近年来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开发了系列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介绍了国内外柴油加氢Mo-Co,Mo-Ni两种类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外各大公司的最新技术和最新的催化剂,分析结果表明:Mo-Co型催化剂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和稳定性、降低氢耗、提高对原料油的适应能力;Mo-Ni型催化剂氢耗高,适应于氢气充足的炼油厂,具有很高的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活性以及高的芳烃饱和活性。总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脱氮活性、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对原料油的适应性,同时降低催化剂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柴油脱硫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惠文,李志兵,苗长林,杨铃梅,吕鹏梅.废油脂生物柴油的脱硫处理研究[J].中国油脂.2019
[2].段为宇,郭蓉,卜岩,刘丽.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3].张霞,王海波,勾连科,彭绍忠.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4].葛泮珠,丁石,鞠雪艳,习远兵,李大东.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级配技术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5].马宝利,徐铁钢,韩志波,张文成,郭金涛.植物固体纤维丝在NiMo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中的应用[J].燃料化学学报.2019
[6].柳伟,方向晨,刘继华,郭蓉,宋永一.柴油深度脱硫叁集总一级动力学模型建立[J].当代化工.2019
[7].王洋.柴油加氢装置中循环氢脱硫技术改造[J].化工管理.2019
[8].孙璐璐.功能化低共熔剂催化氧化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9
[9].陈文奇.FHUDS-5/FHUDS-6催化剂在柴油深度加氢脱硫装置的工业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10].吴立琼.基于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的柴油氧化/吸附深度脱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