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对策

影响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对策

杨玉芳[1]2004年在《影响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校2002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较差的180名学生和英语成绩优异的20名学生分别做了影响学生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找出对英语学习有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并采取一些尝试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也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与动机强弱程度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情感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者是否采用学习策略,采用哪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个体学习能力与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原有基础和学习需要等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及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优、差既有智力因素的影响,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既有学生本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又有所处环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因素对不同学生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改进教学的措施,探索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英语的积极心理定势;端正英语学习的态度、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培养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卢志清[2]2007年在《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价值、现状与对策探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不乏颇具影响力的专着,如英国学者Jane Arnold主编的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给外语教学以相当有益的启示。国内对情感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特别是英语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首次定为课程目标之一以后,英语情感教学的研究出现了热潮。有关文章不断见诸报刊,其中不少研究涉及到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某些方面。但就这一专题进行全面性价值判断、理论阐述、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的文章几乎没有。本研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本研究中,作者首先列举了应试教育强势所致的无视学生情感与个性的种种弊病,分析了当今时代对人的要求及终身教育的理念,联系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有关情感态度的目标,由此说明了实施英语情感教学的必然性。然后,作者回顾了情感教学思想的历史,纵览了国内外情感教学特别是语言学科情感教学的研究概况,从中找到了本研究的突破口。接着,作者依据情感的概念、特征和功能,阐发了情感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如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对语言记忆的影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等),剖析了影响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焦虑、抑制、动机、自尊、移情等,陈述了英语教学的情感目标。至此,作者阐明了英语情感教学的重大价值。随后,作者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教学法等七个方面找到了研究的理论支撑,从而表明了英语情感教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弄清了英语情感教学的价值及理据之后,作者开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教师后得到的结果是:近一半英语教师主观上意识到情感态度的重要性,97.1%的教师对以情优教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但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了解不够且缺乏相应的落实措施,教学中重知轻情现象仍很严重,对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以情优教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调查学生后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叁维情感目标持认同或客观的态度,但学习英语的工具型动机过强;60%以上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焦虑感偏重,抑制倾向较明显,且渴求教师与他们进行移情性交往。最后,作者基于调查的结果并结合有关的情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条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对策,即: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培养兴趣,激发动机;调控焦虑,增强自信;挖掘教材,渗透情感;播撒师爱,缩短心距;加强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谭淑慧[3]2016年在《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保持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相当成熟,然而研究的层面大多是“为什么有动机”、“有什么样的动机”和“怎样激发学习动机”,很少涉及“动机是否缺失”和“为什么动机缺失”这些方面。动机缺失是指使人们正在进行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减少或消失的具体外部力量(D?rnyei,2001)。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是造成英语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调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两种研究工具,将山东省XXX中学高二年级的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是否缺失。如果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存在缺失现象,则进一步调查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将调查结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避免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策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冯一哲[4]2013年在《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英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英语课程标准》颁布的同时,也为不同学段各种级别的英语目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所需的保障,对在英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中小学一体化教学具有关键的指导性意义。但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在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英语学习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2001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小学英语的政策贯彻和实施以来,河南省鲁山县小学开设英语课已经有10余年。中小学英语的学习能否顺利衔接同时影响着小学英语的开设效果和初中一年级的教学成果。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英语学习、教学仍然存在着相互独立、互不交流的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学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这种脱节现象更为严重,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教学高效率和谐的衔接,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主要致力于对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和优化影响因素的对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河南鲁山县农村地区小学生英语学习顺利过渡到初中英语的学习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为如下五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衔接的理论基础。第叁章,新课标下鲁山县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现状调查。以鲁山县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影响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的因素。第四章,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成因。主要分析学生主观方面,教师客观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因素对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的影响。第五章,新课标下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存在的影响因素与成因,根据新课标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和调查问卷与访谈的结果,提出了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

孙晓芹[5]2013年在《日照市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英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之一,教育部也早于2001年1月就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并且明确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是:“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叁年级。”。然而,据报道,农村有学校到叁年级有英语课本,不上英语课程,发了书当废纸。那么,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存在的阻力到底有哪些呢?本文从日照市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现状出发,论述日照市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改进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本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对所选个案的部分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并且运用文件分析、课堂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校和课堂层面的课程运行情况,试图把握教师是如何实施英语课程的。为了最大程度地收集有关实施课程的信息,还辅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实施课程的反应和期望。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导论部分:主要说明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和意义,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及本文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程实施的概念及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特点。第二部分:对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现状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状况;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状况;校长的课程领导状况;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第叁部分:在对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阻力所在,并进行问题归因。第四部分: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当前农村英语课程实施的对策,探寻改进方法。

陶蕾芳[6]2016年在《小学中高年段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在获得知识信息的同时,可以逐步增加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还对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技能做出了详尽的目标阐述。为了做好小初英语阅读教学的衔接工作以及依据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要求,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开展势在必行,但针对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外阅读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调查方法(问卷、访谈和观察)来了解目前小学中高年段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小学中高年段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究竟如何?(2)针对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可能的改进策略有哪些?通过调查发现:(1)一般情况下,家长和教师都认为英语课外阅读很重要,并支持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但并未落到实处。(2)主要问题有: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英美文化知识的缺失;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乏外部条件的支持;外部因素的干扰;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以及理论研究等五方面的原因,改进的策略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家庭阅读和课堂阅读齐头并进;学校加大支持力度,科学开展阅读活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加强理论研究。

赵剑宏[7]2013年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郑军林[8]2009年在《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情感特征及教育对策》文中指出学习困难是中小学生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它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效益。许多教育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结论。英语学习困难学生问题作为学困生问题的子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了解学困生的情感特征,从情感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帮助学困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增强进一步学习信心,并使之具有一定的英语终身学习能力,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中英语学困生和优秀生的情感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出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明显存在消极的情感特征的结论。笔者分析了英语学困生形成消极情感特征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本论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提出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并简要介绍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是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困生情感特征的研究以及关于外语学习困难学生情感特征的相关研究,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是高中英语学困生情感特征的调查与分析。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情感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明显存在消极的情感特征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英语学困生产生消极情感特征的原因。第四章从实践的角度论述培养高中英语学困生积极情感特征的相应对策。最后是本论文的小结,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并反思本研究的不知之处。

熊辉婷[9]2017年在《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困难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无能表现出来,是教育学界以至医学界、心理学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学习困难是农村初中生教学的普遍现象,只不过在英语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明显。农村办学特殊性所造就的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英语学习困难现象既有共性因素,更有着自身特点。为此,本文就是以农村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査法和访谈法,调查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表现、特征,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化解进行系统探讨,并立足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调查分析认为:(1)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的不足及本土地方方言的影响作为一种非母语学习的困境,无疑成为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关键;(2)尽管最近几年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在师资配备(学生多,教师少等)、教学设施及手段(一言堂、填鸭式等)、地方方言的语言环境(语音语调、语言漠视等)、教学信息获取与交流、教师专业技能(专业不对口教学等)、教师专业素养(轻视教学工作,重视副业的开展等)等方面仍然是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3)它们最终导致在具体英语教学及学生英语学习当中,学生(如学习基础、能力、兴趣、态度、意志、动机等)、学习环境与教师等方面的应有内涵的欠缺与不足,从而最终形成学习困难的状况。基于此分析,研究认为,要化解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适合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环境创立;(2)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3)农村学生英语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4)农村初中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综合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问题。

杨森[10]2016年在《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加速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相互激荡与碰撞的机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冲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的意识以及个体对于思想观念、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个人价值等的认同目标。根据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持有较为严重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实际上造成了另外一种更为隐蔽的、包裹在合法形式外衣下的殖民——文化殖民。后殖民理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东西方国家均有关系: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力量主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文化传输和同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保持同步,也不得不服从于西方某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侵略行为,从而逐步丧失了本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事实。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性、敏感性等特点,且可塑性较强。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探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变化了的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便主动或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但由于辨识能力的欠缺与思想觉悟的不足,又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苦恼。西方的生活习惯、处事哲学和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式微与失落,这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民族文化阵地的失守和价值观的动摇。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传承困境与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遇到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母语民族文化的问题,即学习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客观了解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影响的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的双语现象理论通过量化研究调查了解英语学习者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状况,分析"英语学习"、"性别"、"家庭背景"(农村/城镇)等是否为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高一虹等所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查"问卷中文化认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通过质性研究集体半开放性正规访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接受程度、对母语和目的语及其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等进行了解。研究结论从影响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否的因素、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认同程度、表现等方面分析。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访谈所选择的问题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义,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包含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强化等。同时,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即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以期能使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理性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优化大学生英语教育。根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总体结构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叁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Lambert有关二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削减性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理论、高一虹有关外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和"分裂性双语现象."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后是以上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结果部分即样本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包含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即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建议。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培养等。第六部分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亦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在国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上,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实证类研究为多数,主要分为关于移民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关于双语或多语言使用者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非实证类即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主题,发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调查的实证类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另一部分是除此类研究对象之外的各种研究,包括少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研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比研究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理论意义方面,综合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内在制约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形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制约机制,丰富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综合前任研究者的问卷设计并对其题目进行完善,提高信度,丰富质性研究,加大访谈比重,完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扩大到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丰富语言学习与大学生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综合展现并深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需要。其次,现实意义方面,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英语学习角度客观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不同双语现象变化,即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实践方面对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相关教育启示;通过高校相关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践行之志,巩固大学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深化文化功能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影响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对策[D]. 杨玉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高中英语情感教学的价值、现状与对策探究[D]. 卢志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调查研究[D]. 谭淑慧. 宁夏师范学院. 2016

[4]. 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分析[D]. 冯一哲. 重庆师范大学. 2013

[5]. 日照市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晓芹.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小学中高年段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D]. 陶蕾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7].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8].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情感特征及教育对策[D]. 郑军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熊辉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10]. 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D]. 杨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影响英语学习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