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一、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1](2020)在《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后勤涉及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是高校正常运行和师生安心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经过30余年的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取得显着成绩,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探索出多元化的后勤管理模式,主要有自建后勤模式、服务外包后勤模式、公司制后勤模式等。特别是有些高校通过引入社会资金组建股份公司,使后勤管理部门获取法人身份,释放了经营活力,并积极参与校外市场竞争,在为高校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输出了优良的服务。Z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也是全国师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日常运行中,Z校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后勤保障等方面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那么,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构建一流的后勤实体以满足学校发展的战略需要呢?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文献基础上,选取Z校这一后勤规模大、管理模式多元的综合性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校内共存的后勤管理处外包、自建后勤集团、社会化公司服务三种后勤管理模式的现状、特征,剖析其当前三种管理模式存在的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如资金、人才、监管和规划等),并解析出这些问题背后的“改革驱动不足”“治理主体功能缺失”“机制不畅”等原因,最后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发展的对策是:变革理念增强驱动,提高后勤改革中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有效发挥治理角色作用,并完善协同机制,最后指出“成立高校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并逐步形成区域“寡头”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优选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事关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在改革中必会面临许多棘手复杂的问题,须从国情校况出发,稳步前行、扎实推进,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陈春梅[2](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温莉莎[3](2017)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了一些复杂的问题,改革举措不系统、相关政策不配套,地方政府不给力、财税支持不优惠,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一些最初设定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声音减弱,使改革的深入推进遇到困难,使得前期改革发展良好的高校其后勤社会化的进程缓慢,发展一般的高校后勤却停滞不前,还有一些高校后勤出现了反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且紧迫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目标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需求层次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通过对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其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后劲不足、管理机制与运行体制不完善、管理模式单一守旧、队伍建设落后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显着的经验进行归纳和借鉴,提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四条创新发展路径,即持续推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后勤管理制度、构建师生员工参与型后勤管理模式、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期待能够实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高校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及后勤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王江平[4](2014)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领高校全新后勤服务管理模式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的深入变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从“传统封闭自我配套”的自支撑模式逐步向“社会企业参与或承担”的开放模式转变。社会化改革可以使高校彻底摆脱繁琐的后勤事务,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和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经过近30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企业法人地位、社会企业准入机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新矛盾和新问题陆续涌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应进一步采取何种措施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如何在实现高校减负的同时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是高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高校后勤改革现实情况,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高校后勤改革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美、日、德等国家后勤管理实践进行概括,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基调。然后,运用对比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三阶段”发展历程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进行总结。最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建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系统诊断理论框架;并采用ATLAS质性分析软件,对天津大学后勤改革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系统内在机制、系统外在表现、系统控制和系统支持等方面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1)新校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可以考虑书院制;(2)高校后勤服务产品属性定位为基本私人产品;(3)旧校区后勤服务体系系统构架中,后勤企业与社会企业性质一致,且相互竞争;(4)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分别从系统运作、系统控制和系统支持等方面着手展开。其中,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考虑更积极的做法,进一步加快后勤集团改革历程。这一研究为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钱秀峰[5](2013)在《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21世纪,高等教育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管理效能差等现状,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我国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级政府及高校的领导,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度重视。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正有序开展,而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现行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年来,通过各高校的后勤探索和实践,后勤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在后勤管理体制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现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构建了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了其应用效果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为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在高校后勤的广泛应用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后勤的定义和特点、高校后勤的属性、股份制及股份制企业的特征等,为高校后勤应用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奠定了理论依据。第三章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及启示。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总结了各类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和对我国高校后勤发展的启示。第四章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运行分析。阐述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了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的案例分析。以H大学新校区后勤改革为例,从其背景、指导原则、组建过程、方案设计、组织结构等方面,对高校后勤应用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第六章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效果与障碍。分析了H大学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七章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实施对策。对于高校后勤应用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及建议。

胡馨[6](2011)在《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一个动态渐变的发展过程。四川文理学院作为一个有着10年后勤管理改革历程的高校,依旧存在诸如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结构失衡等问题,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与学校后勤管理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本文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文件、地方政府的相关文件,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的内部工作报告等资料,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动因、实然状态、应然要求的分析后和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实践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文理学院自身发展的特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形成后勤管理改革的进一步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假设。重点研究四川省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方法和对策。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后勤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后勤管理发展研究的主要现状,结合我国相关宏观政策,采取分析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问卷调研的方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实践策略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反映事实的原则,并提出如下观点:四川文理学院在深化后勤管理的变革发展中,还需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按校长负责制的原则,宏观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教育部门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树立科学先进的发展观,微观上深入四川文理学院后勤实体管理结构进行企业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后勤管理,健全高效的后勤企业导向、激励、制约机制及实施创新工程,走多元化的产权化发展道路、后勤与行政管理剥离、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而建立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完善的后勤管理制度,旨在提高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整体效益。

张永群[7](2010)在《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我国高校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的大事,这既是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也为高校后勤提供了发展与挑战的机遇,要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后勤保障;要办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因此,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归纳了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其次对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从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内容、过程及成效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再次,分两个章节,重点对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对改革的认识、高校与后勤实体的定位、后勤市场的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后勤实体“剥而不离”、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后勤改革相关配套措施以及后勤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第四,结合对美国高校后勤的考察以及对上海市、北京市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从中得出相应的五点启示。第五,针对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中各方面利益关系、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学校实际实施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姓教”属性、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对策。最后,总结全文,提出进一步关于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方向。

江志东[8](2010)在《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社会化就是使传统的封闭式的自我配套的后勤管理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模式转化,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但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中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后勤的可供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研究的,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和具体对策,对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中提出了如下创新性的见解:高校后勤要具有教育服务属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兼顾多方关系和利益的平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推行多元化产权制度改革,不必千篇一律。

孙秋梅[9](2009)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10年时间,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目前全国情况看,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与改革模式认识不清,重新恢复到原有的行政后勤模式,背离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本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谈起,试图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的管理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的高校后勤资产剥离困难、高校对后勤实体行政干预严重、高校后勤实体缺乏独立的“造血”功能、高校后勤资金紧缺、高校后勤职工对改革态度消极等问题,本文分析发达国家后勤管理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企业化管理手段、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大学生主体参与等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对以河北大学、苏州大学为典型的独立实体发展模式和以上海大学为典型的集团联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选择原则和适用条件,并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做了深入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安定与学校的稳定,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局和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综合考虑我国高校后勤发展及改革的现状,本文认为现阶段采取学校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更加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需要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考虑采用完全民营化的股份制公司发展模式,或通过采取集团联合发展模式实现高校后勤跨地区、跨学校的区域性、集团化发展。

崔永健[10](2008)在《高校后勤改革中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激励理论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中员工激励进行了一般概述;再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实证分析,介绍改革中主要做法,归纳了员工激励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员工激励的对策。全文由六章组成。1.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进行了综合评述。2.基本理论依据。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涉及到的重要理论,包括激励和激励机制的概念、激励的基本内涵、心理机制以及激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联系。主要介绍了与员工激励有关的人力资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等基本理论。重点阐述了与员工激励有关的现代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以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强化激励理论等,最后阐述了激励理论对员工激励的启示。3.高校后勤员工激励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总结了高校后勤改革中从国家税收政策到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员工激励方面实施的制度。从高校后勤行业特征、高校后勤员工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后勤企业特征,并做了高校后勤员工激励需求分析。概括了高校后勤员工特点:(1)原事业编制人员相对过剩;(2)职工队伍质量亟待提高;(3)员工学历水平整体偏低。最后提出了高校后勤员工激励存在问题:(1)用人机制观念滞后;(2)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结构不合理;(3)过分地保护“老人”的利益,挫伤了“新人”积极性;(4)福利型后勤观念根深蒂固,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5)误认为“激励就是奖励,有激励就有效果”;(6)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有效激励水平偏低。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激励实践及存在问题。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的员工激励实践为主要线索,简要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的背景简介、组织结构状况、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和改革取得的基本成果。总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六年来的员工激励实践,客观地分析了员工激励存在问题:(1)过度的经济激励;(2)存在激励不公平现象;(3)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4)体制原因基本没有改变;(5)富裕劳动力过多;(6)负激励落实不力;(7)缺乏有激励的企业文化。5.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员工激励对策。强调了员工激励的重要性,确立了科学的激励原则,提出了主要激励对策(1)借鉴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2)完善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解决过度激励的问题;(3)建立严格、合理绩效考核体系,解决激励公平问题;(4)提高进人门槛,把好入口关,解决劳动力富裕问题;(5)打破身份界限,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给农民工以合法地位;(6)减少人情因素,加大负激励力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7)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企业文化;(8)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构建企业共同远景,让员工觉得有“奔头”。其他激励对策:(1)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制度,尝试股权激励;(2)继续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和范围;(3)提供员工激励的组织保证;(4)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最后提出了必须建立与激励机制相适应的约束机制,包括目标趋同法、利益整合法和末位淘汰法等三种约束方法。6.结束语。高校后勤改革中员工激励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题。高校后勤要改革发展,就必须进行员工激励,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创造力,培养职工对后勤实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评析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五)研究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高校后勤
        2.高校后勤社会化
    (二)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1.协同
        2.治理
        3.协同治理理论
三、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情况
    (一)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
        1.Z校发展概况
        2.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
    (二)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1.Z校后勤管理处服务外包模式
        2.Z校自建后勤集团模式
        3.Z校X公司企业化管理模式
    (三)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
        1.管理制度化
        2.服务标准化
        3.服务网络化
        4.服务竞争化
四、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三种模式的个性问题
        1.外包模式存在的问题
        2.自建后勤集团模式存在的问题
        3.X公司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三种模式的共性问题
        1.资金问题
        2.人才问题
        3.监管问题
        4.规划问题
五、影响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因素
    (一)改革驱动不足
        1.政策不完善
        2.制度变迁不易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二)治理主体功能缺失
        1.政府和高校定位偏低
        2.市场主体内外交困
        3.社会主体参与有限
    (三)机制不畅
        1.协同机制难协同
        2.竞争机制少竞争
        3.管理机制行政化
六、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变革理念增强驱动
        1.以创新增强后勤改革动力
        2.以协调平衡后勤基础关系
        3.以绿色夯实后勤发展之路
        4.以开放提升后勤服务品质
        5.以共享营造后勤氛围和谐
    (二)提高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
        1.政府
        2.高校
        3.市场
        4.第三部门
        5.个人
    (三)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机制
        1.各主体有效参与,提升协同治理效果
        2.引入价格机制,完善高校后勤竞争机制
        3.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减弱高校行政痕迹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可靠性
        五、研究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依据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产权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一、概况简介
        二、案例分析
        三、特征归纳
        四、启示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三、启示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三、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一、概念解读
        二、主要特征
        三、二元选择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相关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支持
        二、校长的魅力
        三、产权的设计
        四、文化的交流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四、运行制度保障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 相关基础理论
第3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历程
    3.2 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模式
    3.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
    3.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
第4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存在的问题
    4.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5章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高校后勤管理
    5.2 德国高校后勤管理
    5.3 法国高校后勤管理
    5.4 日本的高校后勤管理
    5.5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第6章 推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
    6.1 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6.2 建立现代后勤管理制度
    6.3 构建师生员工参与型后勤管理模式
    6.4 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1.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综述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理论
    2.2 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文献综述
    2.3 国外部分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经验
第三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及现行模式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历程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行模式
    3.3 各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天津大学后勤集团现状及问题诊断
    4.1 背景介绍
    4.2 后勤服务体系系统诊断
第五章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5.1 系统目标确定
    5.2 系统构成确定
    5.3 系统运作规划
    5.4 系统必要支撑
    5.5 系统控制把握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观点
    6.2 未来研究方向及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后勤相关概念
        2.1.1 高校后勤
        2.1.2 高校后勤管理
    2.2 高校后勤属性
        2.2.1 高校后勤的商品属性
        2.2.2 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
    2.3 股份制相关概念
        2.3.1 股份制定义
        2.3.2 股份制的特征
        2.3.3 股份制企业定义
第三章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及启示
    3.1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3.1.1 高校自主创办型
        3.1.2 专业机构型
        3.1.3 合作创办型
    3.2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启示
        3.2.1 社会环境
        3.2.2 管理机制
        3.2.3 运行方式
        3.2.4 服务性质
        3.2.5 思想观念
第四章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运行分析
    4.1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现状
        4.1.1 甲乙方协议模式
        4.1.2 区域集团化模式
        4.1.3 大学城模式
        4.1.4 股份制企业模式
    4.2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的案例分析
    5.1 H 大学新校区后勤引入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的背景介绍
    5.2 构建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的指导原则
    5.3 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的组建过程及应用案例分析
        5.3.1 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的组建过程
        5.3.2 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案例分析
        5.3.3 后勤股份制企业组织机构
        5.3.4 后勤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
        5.3.5 新校区后勤设施初始投资计划
第六章 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效果与障碍
    6.1 取得的成效
        6.1.1 发展历程
        6.1.2 健全制度,优化机制
        6.1.3 后勤保障效益
        6.1.4 服务教学效益
        6.1.5 经济效益
    6.2 存在的障碍
        6.2.1 食堂经营方面
        6.2.2 人员成本方面
        6.2.3 节能增效方面
        6.2.4 公益性收费标准方面
        6.2.5 税收政策方面
第七章 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实施对策
    7.1 清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权责
    7.2 突破资源瓶颈,合理有效融资
    7.3 优化监督管理,实现两权分离
    7.4 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活力
    7.5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7.6 努力协调各方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7.6.1 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
        7.6.2 与学校的关系
        7.6.3 与股东的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动因
    1.2 研究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厘定
    1.7 理论依据
        1.7.1 邓小平后勤理论
        1.7.2 新公共管理理论
        1.7.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的实际状况
    2.1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的实际状况
        2.1.1 四川文理学院发展概况
        2.1.2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沿革
        2.1.3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现状
    2.2 理论纬度
        2.2.1 国内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要求
        2.2.2 国外相关后勤管理理论导向
    2.3 实践纬度
        2.3.1 国内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先进经验
        2.3.2 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方式
第三章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调研实施方案
    3.1 调研宗旨
        3.1.1 发掘问题
        3.1.2 寻找原因
        3.1.3 解决措施
    3.2 调研内容
        3.2.1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3.2.2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实体定位
        3.2.3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制度配套
    3.3 调研对象及调研基本情况
        3.3.1 学生对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问卷调查
        3.3.2 教师对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问卷调查
        3.3.3 学院后勤管理者对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探讨
        3.3.4 教育部门领导对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看法
    3.4 调研结果
        3.4.1 数据分析
        3.4.2 存在问题及成因
第四章 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
        4.1.1 加大地方政府对学院后勤管理发展的重视和引导
        4.1.2 加强后勤管理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认识
        4.1.3 加强后勤管理中心的服务及创新意识
    4.2 转变思路
        4.2.1 彻底明确并转变后勤管理中的产权关系
        4.2.2 转变学院行政对后勤管理的管理职能
        4.2.3 调整后勤管理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改革对策
        4.3.1 达州市政府加强对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引导和支持
        4.3.2 加快四川文理学院后勤中心与后勤企业“院企分开”
        4.3.3 加大四川文理学院后勤产权转换及社会力量投入
        4.3.4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制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调查问卷
附件2 关于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调查问卷
附件3 关于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的访谈提纲

(7)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高校后勤改革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1.2.2 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方面的研究
        1.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方面研究
        1.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职工教育与培养方面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概况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容和相关政策
    2.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2.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和特征
    2.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2.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2.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
第三章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
    3.1 安徽省高校基本情况
    3.2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状况
    3.3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容、目标和原则
    3.4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模式
    3.5 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做法和成效
        3.5.1 创新高校后勤投资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
        3.5.2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
        3.5.3 后勤服务市场有序对外开放,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
        3.5.4 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管理作用
        3.5.5 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极大提高
第四章 安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4.1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4.2 高校与其后勤实体在目标定位、权力和义务方面存在着不协调
    4.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市场性与学校服务的公益性矛盾较突出
    4.4 后勤服务实体剥离不规范,产权不明确
    4.5 人事问题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4.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配套不够
    4.7 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缺乏系统的标准和制度
第五章 国内外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启示
    5.1 国内外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概况
        5.1.1 美国部分高校后勤考察情况
        5.1.2 上海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5.1.3 北京市高校后勤改革概况
    5.2 国外及国内部分省(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示
        5.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办学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
        5.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因校因地制宜的原则
        5.2.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和进程受社会化条件影响
        5.2.4 高校后勤社会化要体现"以人为本"
        5.2.5 高校后勤社会化要符合社会行业的要求
第六章 进一步推动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6.1 加强宣传引导,统一认识
    6.2 理顺改革中的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
    6.3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
    6.4 鼓励和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模式
    6.5 正确处理改革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
    6.6 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6.6.1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6.6.2 按照行业管理要求,实施规范化管理
        6.6.3 提高后勤实体的核心竞争力
    6.7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6.8 努力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
        6.8.1 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的目的和意义
        6.8.2 建设节约型后勤的措施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内容
    7.2 本文的不足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综述
    2.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主体模式特征
    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位及原则
    2.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三章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3.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历程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3.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4.1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4.2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管理的特点
第五章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环境因素
    5.2 内部管理因素
    5.3 思想因素
    5.4 激励因素
    5.5 约束因素
第六章 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6.1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2 应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6.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观念
    6.4 积极推行“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管理模式
    6.5 转换内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6.6 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6.7 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6.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管理要从被动走向主动
    6.9 高校后勤实体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
    6.10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证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6.11 推行多元化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
第七章 DUT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
    7.1 DUT 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及经验
    7.2 DUT 后勤集团人力资源及工资现状分析
    7.3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7.4 对DUT 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构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后勤
        2.1.2 高校后勤管理
        2.1.3 高校后勤社会化
    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2.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2.3 强制性制度变迁
    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1 视公众为顾客的价值导向
        2.3.2 公共服务引入竞争机制
        2.3.3 实行绩效目标控制的思想
        2.3.4 实行公共服务的付费制度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3.1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阶段分析
        3.1.1 传统后勤阶段
        3.1.2 改革后勤阶段
        3.1.3 社会化后勤阶段
    3.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后勤资产剥离困难
        3.2.2 高校对后勤实体行政干预严重
        3.2.3 高校后勤实体缺乏独立的"造血"功能
        3.2.4 高校后勤资金紧缺
        3.2.5 高校后勤职工对改革态度消极
4 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4.1 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
        4.1.1 日本模式—由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
        4.1.2 德法模式—由专门机构负责
        4.1.3 英美模式—由学校直接参与管理
    4.2 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示
    4.3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选择
5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5.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模式
        5.1.1 独立实体发展模式
        5.1.2 集团联合发展模式
    5.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的依据
        5.2.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的原则
        5.2.2 两种模式适用的条件
6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条件
    6.1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内部条件
        6.1.1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
        6.1.2 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的转变
    6.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实现的外部条件
        6.2.1 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改革的政策支持
        6.2.2 学校对改革的政策支持
        6.2.3 政府及学校对改革的资金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校后勤改革中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3 综合评述
    1.4 选题的依据
        1.4.1 客观要求
        1.4.2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基本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激励基本理论
    2.1 激励概述
        2.1.1 激励的基本内涵
        2.1.2 激励的心理机制
        2.1.3 激励的重要性
        2.1.4 激励的必要性
        2.1.5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联系
    2.2 与激励有关的基础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人性假设理论
    2.3 现代激励理论
        2.3.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3.3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2.3.4 佛隆的期望理论
        2.3.5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3.6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
        2.3.7 以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强化激励理论
        2.3.8 激励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高校后勤实体激励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 高校后勤激励现状
        3.1.1 外部环境激励
        3.1.2 内部环境激励
    3.2 高校后勤企业特征分析
        3.2.1 高校后勤行业特征
        3.2.2 高校后勤员工类型
        3.2.3 高校后勤员工激励需求分析
    3.3 高校后勤员工特点
        3.3.1 原事业编制人员相对过剩
        3.3.2 员工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3.3.3 员工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3.3.4 具有能服从指挥、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
    3.4 高校后勤激励存在问题
        3.4.1 用人机制观念滞后
        3.4.2 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结构不合理
        3.4.3 过分地保护"老人"利益,挫伤了"新人"积极性
        3.4.4 福利型观念根深蒂固,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
        3.4.5 误认为"激励就是奖励,有激励就有效果"
        3.4.6 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有效激励水平偏低
第四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激励实践及存在问题
    4.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背景简介
    4.2 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
    4.3 改革取得的基本成果
        4.3.1 理顺了甲乙方关系,建立起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
        4.3.2 重点推进基础建设,后勤保障设施得到改善
        4.3.3 以学生公寓和食堂为龙头,切实解决了高校扩招的瓶颈难题
        4.3.4 后勤服务收费的尝试,得到了学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4.3.5 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
        4.3.6 弥补了收入不足,减轻了学校经济负担
        4.3.7 培育了一批后勤服务实体
    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结构状况
        4.4.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组织结构状况
        4.4.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员工结构状况
    4.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激励实践
        4.5.1 激励政策及实践
        4.5.2 激励存在问题
第五章 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员工激励对策
    5.1 充分认识员工激励的重要性
        5.1.1 认真分析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
        5.1.2 明确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
        5.1.3 充分认识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5.2 确立科学的激励原则
        5.2.1 公正公平原则
        5.2.2 约束原则
        5.2.3 明暗分开原则
        5.2.4 公私分明原则
        5.2.5 正确处理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原则
    5.3 完善员工激励的主要对策
        5.3.1 完善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解决过度激励问题
        5.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解决激励不公平问题
        5.3.3 坚持依法办事,给农民工以合法地位
        5.3.4 提高进人门槛,解决劳动力富裕问题
        5.3.5 加大负激励力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5.3.6 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企业文化
        5.3.7 借鉴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完善管理层激励机制
        5.3.8 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让员工觉得有"奔头"
    5.4 完善员工激励的其他对策
        5.4.1 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制度,尝试股权激励
        5.4.2 继续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和范围
        5.4.3 提供员工激励的组织保证
        5.4.4 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5.5 建立与员工激励相适应的约束机制
        5.5.1 目标趋同法
        5.5.2 利益整合法
        5.5.3 末位淘汰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Z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王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2]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D]. 温莉莎.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研究 ——以天津大学为例[D]. 王江平. 天津大学, 2014(05)
  • [5]高校后勤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 钱秀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6]四川文理学院后勤管理改革调查报告[D]. 胡馨.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7]安徽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永群.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6)
  • [8]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江志东. 天津大学, 2010(01)
  • [9]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管理模式研究[D]. 孙秋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10]高校后勤改革中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为例[D]. 崔永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股份制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