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敏感带论文_王越兴,尹魁浩,彭盛华,彭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敏感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敏感,泥炭,东亚,水源地,剖面,季风。

环境敏感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兴,尹魁浩,彭盛华,彭溢[1](2013)在《基于GIS的水源地环境敏感带区划方法研究——以深圳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环境敏感带的含义和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以生态环境状况、区域现状特征、区域规划特征、环境风险源特征、污染源迁移特征等为一级指标的、基于GIS的水源地环境敏感带区划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权重。根据深圳水库水源地的实地调查资料,采用基于GIS的水源地环境敏感带区划方法划定了深圳水库水源地敏感区,明确了敏感区内水污染物主要来源、环境风险隐患等,为水源地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实例研究,确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可为其他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3年11期)

孙千里,周杰,沈吉,程鹏,吴枫[2](2006)在《北方环境敏感带岱海湖泊沉积所记录的全新世中期环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封闭湖泊岱海获得的高质量沉积物岩芯,进行了年代学、以及有机质含量(TOC,TN)、碳酸盐含量(CaCO3)和孢粉等代用气候环境指标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岱海沉积物中TOC,TN等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孢粉百分含量、孢粉通量的变化相当吻合,并在约6.7~3.5ka BP(日历年约7.6~3.6ka BP)期间达到全新世以来的高值;6.7k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也在6.7~3.5ka BP期间达到峰值;而在早全新世及中全新世早期9.0~6.7ka BP(日历年龄约10~7.6ka BP)期间,相对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却对应较高的碳酸盐含量.上述关系揭示:在6.7~3.5ka BP期间,岱海流域生产力、有效降水条件均得到很大增强,进而有可能在水动力条件增强的情况下,携带较多的流域有机质、花粉以及碳酸盐类物质入湖,并造成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同时富集.而9.0~6.7ka BP期间,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以及高碳酸盐含量恰恰说明在流域有效降水减少、植被相对匮乏的背景下,湖泊自身可能的高蒸发率.二者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背景.基于上述认识,认为中全新世6.7~3.5ka BP期间极可能是岱海流域降水充沛、植被丰盛的气候适宜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全新世早期或早全新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6年09期)

周卫建[3](1995)在《最近13000年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季风气候变迁及~(14)C年代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环境敏感带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旋回)向全新世(冰后期)—从冷期向暖期—转变过程中的气候逆转事件,也许可视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未来气候可能增温的历史相似形,它有助于全球和东亚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作者从这一思路出发选择了我国内陆环境敏感带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及其邻区的高分辨率泥炭、黄土—古土壤及风成沙—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通过近100个加速器测年数据和上千个有机碳δ~(13)C、有机碳百分含量、花粉、粒度和磁化率等气候代用指标数据的测试和相应时间序列的建立,揭示了全新世升温期前(11-10ka BP)东亚季风气候的逆转事件(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该事件具有干冷(11.2-10.6kaBP)—湿冷(10.6-10.2ka BP)—干冷(10.2-10.0kaBP)的季风气候颤动模式,讨论了末次冰消期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与西北欧和极地北大西洋相比较,东亚末次冰消期尤其是新仙女木季风降水的有意义的变率与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弱的变化所导致的内陆冷气团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的相互作用有关。将地层学、古气候学与~(14)C年代学研究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敏感带最近3万年、尤其是最近13000年的~(14)C年代地层柱和重建相应的这一地带东亚季风气候变迁史。指出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消期气候的不对称性即从暖期向冷期的渐变以及从冷期向暖期的突变过程。这种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突变事件不能用米南科维奇理论来解释,它可视为对地球轨道要素所驱动的气候变化的一种非线性响应。同时将黄土高原和沙漠/黄土过渡带最近3万年的地层划分为6个气候地层单位。将对新仙女木期(L1LL0)地层作进一步划分,它由黑河则粉沙、巴谢古土壤和桃河黄土构成。从季风气候变化的角度认为我国北方全新世底界应为10,000~(14)C年BP。(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1995-11-08)

环境敏感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北方环境敏感带封闭湖泊岱海获得的高质量沉积物岩芯,进行了年代学、以及有机质含量(TOC,TN)、碳酸盐含量(CaCO3)和孢粉等代用气候环境指标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岱海沉积物中TOC,TN等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孢粉百分含量、孢粉通量的变化相当吻合,并在约6.7~3.5ka BP(日历年约7.6~3.6ka BP)期间达到全新世以来的高值;6.7k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也在6.7~3.5ka BP期间达到峰值;而在早全新世及中全新世早期9.0~6.7ka BP(日历年龄约10~7.6ka BP)期间,相对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却对应较高的碳酸盐含量.上述关系揭示:在6.7~3.5ka BP期间,岱海流域生产力、有效降水条件均得到很大增强,进而有可能在水动力条件增强的情况下,携带较多的流域有机质、花粉以及碳酸盐类物质入湖,并造成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同时富集.而9.0~6.7ka BP期间,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孢粉通量以及高碳酸盐含量恰恰说明在流域有效降水减少、植被相对匮乏的背景下,湖泊自身可能的高蒸发率.二者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背景.基于上述认识,认为中全新世6.7~3.5ka BP期间极可能是岱海流域降水充沛、植被丰盛的气候适宜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全新世早期或早全新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敏感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越兴,尹魁浩,彭盛华,彭溢.基于GIS的水源地环境敏感带区划方法研究——以深圳水库为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

[2].孙千里,周杰,沈吉,程鹏,吴枫.北方环境敏感带岱海湖泊沉积所记录的全新世中期环境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

[3].周卫建.最近13000年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季风气候变迁及~(14)C年代学[D].西北大学.1995

论文知识图

中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带分布图[2]中以山脉为地理分界线的山脉有哪些?公路规划环境全过程管理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厦门湾环境敏感目标分布示意图朝那剖面位置详图

标签:;  ;  ;  ;  ;  ;  ;  

环境敏感带论文_王越兴,尹魁浩,彭盛华,彭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