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论文_介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索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索,磁共振,病理,肿瘤,摄影术,神经,手术。

脊索瘤论文文献综述

介瑞[1](2019)在《中轴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应用MR动态增强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轴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应用MR动态增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中轴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联合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确诊,比较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对两种疾病的速率常数、转运常数、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类型。结果①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速升速降型曲线20例(66.67%),平台型曲线10例(33.33%);30例脊索瘤患者中持续上升型曲线19例(63.33%),平台型曲线11例(36.67%);骨巨细胞瘤的转运常数(0.13±0.08)/min、速率常数(0.67±0.23)/min明显高于脊索瘤(0.06±0.04)/min、(0.16±0.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转运常数为0.078/min,速率常数为0.434/min作为诊断骨巨细胞瘤阈值时,特异度、敏感度高。结论中轴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在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时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动态增强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差异,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准确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张静,崔久法,高传平,刘桢,和福[2](2019)在《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这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骨巨细胞瘤11例和脊索瘤18例,其中10例骨巨细胞瘤和15例脊索瘤病人行CT检查,9例骨巨细胞瘤和13例脊索瘤病人行MRI检查。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病人的年龄低于脊索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3,P<0.05)。骨巨细胞瘤位于S1~S3者10例、位于S3以下者1例,脊索瘤全部位于S3以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76,P<0.05)。骨巨细胞瘤10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脊索瘤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76,P<0.05)。骨巨细胞瘤6例在椎管外形成软组织包块,脊索瘤全部在椎管外形成软组织包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6,P<0.05)。骨巨细胞瘤9例累及单椎体、2例累及多椎体,脊索瘤全部累及多椎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5,P<0.05)。骨巨细胞瘤8例累及椎间隙,脊索瘤5例累及椎间隙,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8,P<0.05)。行CT检查的10例骨巨细胞瘤中1例骨性包壳不完整,15例脊索瘤骨性包壳均不完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94,P<0.05)。结论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的生长方式、椎旁有无软组织包块、病变累及椎体、病变是否累及椎间隙、骨壳的完整性方面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秀燕,唐咏梅,郑国强,刘海芳[3](2019)在《显微镜下脊索瘤病理分型表现及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脊索瘤病理分型表现及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表达情况。方法选择60例脊索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镜下观察手术切除的组织样本病理分型特征,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其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做免疫学标记,统计其阳性表达率。结果肿瘤多呈膨胀性圆形或球状生长,病理特征明显,镜下主要以空泡样或液滴状细胞为主,且以分叶状排列。60例脊索瘤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结果: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阳性率分别为93.33%、1.67%、100%。S-100蛋白(S-100)、波形蛋白(VIM)阳性率分别为90.00%、100%。结论脊索瘤多发于脊柱两端的迷行脊索部位,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但与黏液性癌、软骨肉瘤等其他肿瘤疾病形态相似,临床诊断应结合免疫组化CK、S-100、VIM等标记检查,辅助提高脊索瘤确诊率,避免误诊。(本文来源于《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阮明进,林凯源,李熙雷,周晓岗,林红[4](2019)在《脊柱经典型脊索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预测脊柱经典型脊索瘤患者的生存预测模型,本研究通过验证脊柱脊索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来预测经典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方法:在公共数据库(SEER)数据库中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1994年至2013年脊柱经典型脊索瘤患者。整个队列(n=294)随机分为建模组(n=147)和验证组(n=147)构建列线图。使用单变量Log-rank检验和多变量Cox模型来筛选及验证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整合预后因素后通过R studio构建列线图。通过C-index和校准曲线计算列线图的预测和验证能力。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294名被确定为脊柱经典型脊索瘤的患者。在建模组中,患者的诊断年龄,肿瘤大小,EOD和治疗方式被证明是与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列线图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71和0.732。校准曲线证明列线图预测与观察到的5年总生存率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匹配。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为经典型脊柱脊索瘤患者提供了基于人群的大数据支持,验证了影响脊柱脊索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了可以预测经典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列线图模型。(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韩永正,井凤云,徐懋,郭向阳[5](2019)在《颈椎脊索瘤行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患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占所有恶性骨肿瘤的1%~4%~([1])。目前认为脊索瘤起源于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可发生在脊柱的从颅底到骶骨的任何部位,50%左右发生于骶尾部,30%左右发生于颅底,其余发生于活动的脊柱区域,颈椎脊索瘤较(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潘正杰,王超,韩国强,刘窗溪,刘昉[6](2019)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鞍区软骨样脊索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男,61岁,因左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伴视物重影1 d于2017年7月21日入院。既往无头部外伤史、眼科疾病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及结核病病史。否认特殊化学接触史及放射性接触史。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上睑下垂,粗测左眼视野各象限严重缺损,左眼10 cm内视物模糊,右眼视力、视野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MRI检查示蝶鞍扩大,鞍背、斜坡骨质破坏,鞍区可见团块状混杂信号影部分突像鞍上池生长,大小约29mm×25 mm×26 mm,以长T_1、稍长T_2信号影为主,其内可见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璐,窦银聪,程天明,张玉霞,葛英辉[7](2019)在《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和临床随访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脊索瘤病人的影像征象、病理分型和疾病发展等指标,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7个月~72岁,中位年龄53岁。36例行CT检查,30例行MRI检查,5例行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脊索瘤术后复发率,采用Log-rank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脊索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X线平片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及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伴特征性钙化;MRI表现以"卵石状"聚集的、T_2WI上明显高信号团块间有低信号间隔影为特征。术后1、2、4年的复发或转移率分别为33%、47%、8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局部浸润程度是影响脊索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像检查有助于正确认识脊索瘤原位复发率高且易于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并有助于术前及预后评估。(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满术千,蓝海源,张学勇,陈淑艳,梁峰[8](2019)在《常规MRI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常规MRI图像纹理分析对颅底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IPA)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19例颅底脊索瘤与21例IPA影像资料。采用Mazda软件对T_2FLAIR图像行纹理分析:分析纹理参数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绝对梯度、游程检验),提取特征性参数(Fisher系数、交互信息、分类错误概率组合平均相关系数以及3种方法联合),分类判别(线性判别分析、非线性判别分析、原始数据分析、主要成分分析),获取鉴别脊索瘤与IPA的错判率,并与神经影像医师鉴别错判率对比分析。结果应用3种方法联合提取特征性纹理参数并非线性判别鉴别颅底脊索瘤与IPA时,错判率为0%(0/40),与神经影像医师鉴别诊断错判率[25.0%(1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图像纹理分析可用于鉴别颅底脊索瘤与IPA。(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段莹星,廖伟华,陈常勇,陈登明,彭娴婧[9](2019)在《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底脊索瘤的6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11例同时行CTA检查,观察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方式。结果病变起源于斜坡46例,伴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后移15例,筛窦、蝶窦受累10例,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受累8例,颅底受累5例,岩尖骨质受累6例;起源于斜坡外16例,其中伴突入鞍上池9例,累及邻近岩骨、枕骨破坏4例,脑干受压3例。CT表现肿块为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影,其中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4例,病变内见钙化或残存骨49例。MRI信号不均匀,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夹杂T1WI高信号和/或T2WI低信号。增强检查表现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轻、中度强化53例,强化显示"蜂房征"6例,边缘轻度环形强化3例。结论 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形态特点、侵犯周围组织范围、强化方式,对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手术计划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较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10](2019)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入住我科,并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0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要点及并发症等。结果 30例患者共进行了34次手术,肿瘤全切16例17台次(16/30,53.3%),次全切除8例8台次(8/30,26.7%),大部切除6例9台次(6/30,20%)。1例围术期感染死亡。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者25例(25/30,80%),无明显改善者4例(4/30,13.3%),加重1例(1/30,3.3%),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例(2/30,6.7%)。13例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包括适形放疗6例,γ刀4例,质子刀3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例患者术后肿瘤无进展(18/25,72%),无进展生存期(PFS)范围为6~50个月,平均15.7个月。肿瘤复发7例(7/25,28%),无进展生存期范围5~39个月,平均14.1个月,2例患者死于继发肺部感染。13例行术后放疗的患者中,有2例复发;12例单纯行手术患者中,有5例复发。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曲线,术后放疗组无瘤生存期明显好于单纯手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具有视野好,抵近观察、多角度观察等特点,具有全切率高和安全性高的优势。此外,术后辅以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脊索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这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骨巨细胞瘤11例和脊索瘤18例,其中10例骨巨细胞瘤和15例脊索瘤病人行CT检查,9例骨巨细胞瘤和13例脊索瘤病人行MRI检查。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病人的年龄低于脊索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23,P<0.05)。骨巨细胞瘤位于S1~S3者10例、位于S3以下者1例,脊索瘤全部位于S3以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76,P<0.05)。骨巨细胞瘤10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脊索瘤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76,P<0.05)。骨巨细胞瘤6例在椎管外形成软组织包块,脊索瘤全部在椎管外形成软组织包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6,P<0.05)。骨巨细胞瘤9例累及单椎体、2例累及多椎体,脊索瘤全部累及多椎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5,P<0.05)。骨巨细胞瘤8例累及椎间隙,脊索瘤5例累及椎间隙,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8,P<0.05)。行CT检查的10例骨巨细胞瘤中1例骨性包壳不完整,15例脊索瘤骨性包壳均不完整,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94,P<0.05)。结论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的生长方式、椎旁有无软组织包块、病变累及椎体、病变是否累及椎间隙、骨壳的完整性方面存在差异,这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索瘤论文参考文献

[1].介瑞.中轴骨脊索瘤、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应用MR动态增强的临床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张静,崔久法,高传平,刘桢,和福.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影像学鉴别诊断[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杨秀燕,唐咏梅,郑国强,刘海芳.显微镜下脊索瘤病理分型表现及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表达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

[4].阮明进,林凯源,李熙雷,周晓岗,林红.脊柱经典型脊索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韩永正,井凤云,徐懋,郭向阳.颈椎脊索瘤行肿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1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潘正杰,王超,韩国强,刘窗溪,刘昉.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鞍区软骨样脊索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7].张璐,窦银聪,程天明,张玉霞,葛英辉.脊索瘤的影像特征及预后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8].满术千,蓝海源,张学勇,陈淑艳,梁峰.常规MRI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脊索瘤与侵袭性垂体瘤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9].段莹星,廖伟华,陈常勇,陈登明,彭娴婧.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10].范树才,曹毅,王珊,范双民,陈亚星.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3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脊索瘤-e             ...脊索瘤-a             ...在脊索瘤组织中的表达(SP×...脊索瘤-c             ...在骨样骨瘤组织中的表达(SP×400)黏液样基质中的肿瘤细胞呈条索样分布,...

标签:;  ;  ;  ;  ;  ;  ;  

脊索瘤论文_介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