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环境效应论文_关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土环境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水土,河口,环境,遥感,地表,能力。

水土环境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关晓明[1](2019)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的定量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辽宁地区某水土保持试验区为例,定量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能力的排序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坝地的拦水、拦沙能力最强;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总氮、总磷及其他有机物拦截能力的排序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在典型暴雨分析中,各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能力达到45%以上,而对泥沙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拦截能力可达到60%以上。(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6期)

李金刚[2](2017)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作物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灌溉制度及水土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套灌区水资源紧缺,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开辟利用新的灌溉水源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野外大田试验为支撑,研究了春汇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典型作物不同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制度下的需水规律、水土环境效应、作物生长和产量、土壤积盐和经济环境效益,综合提出了推荐的灌溉制度,以期为大力发展微咸水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的适宜春汇制度为每间隔一年引黄河水灌溉1次,灌溉定额2250m3·hm-2,以改善表层20cm 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2)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高,灌溉定额越大,典型作物生育期内耗水量就越大,各阶段作物系数越大。(3)土壤水分和盐分变化分别集中在表层80cm和0~100cm 土层,膜下滴灌湿润体的形状在垂直于滴头所在竖直剖面上近似为半椭圆形,膜内0~40cm 土壤盐分受灌溉水入渗影响向膜外和膜内深层迁移,膜外20~100cm 土壤盐分受表土蒸发影响向表层20cm迁移,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高,膜内表层土壤含水率越高,盐分淋洗越充分,膜外表层土壤含盐量越高。(4)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越高,玉米和葵花茎粗、株高、叶面积越大,葵花叶面积最大值出现越早,后期叶片衰老越迟缓,相对传统黄河水漫灌,玉米微咸水膜下滴灌的减产量越少。(5)玉米试验田和葵花试验田的盐分主要积累在40~80cm和40~100cm 土层,玉米和葵花一年春汇处理均各土层积盐,两年春汇处理表层lOcm脱盐,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越高,玉米和葵花试验田各层土壤积盐量越少,春汇频率越高,土体积盐量越少。葵花相同春汇处理-30kPa灌水下限各层土壤积盐量最少。(6)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较传统地面灌溉玉米和葵花生育期分别节肥51.25%和48%,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状况,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低,节水率越高,相同灌溉处理玉米节水率大于葵花,玉米和葵花两年春汇-30kPa灌水下限处理均增收且纯收入最大。综合考虑节水、增收和控盐,确定本试验推荐的灌溉制度为:玉米和葵花非生育期每两年春汇一次,春汇时间4月中旬,灌水定额2250m3·hm-2,玉米生育期灌溉微咸水14次,灌溉定额3300m3 ·hm-2;葵花生育期灌溉微咸水10次,灌溉定额2475 m3·hm-2。(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祁泽慧,徐征和,孔珂,庞桂斌[3](2016)在《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口地区土壤水文均有差别的2个典型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个灌区内各选取一个典型取样点,对灌区水样、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灌区土壤水质特征。运用HYDRUS-1D 4.15软件,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边界条件并率定参数,建立了2个灌区的一维饱和-非饱和水盐运移模型。对灌区设计了3种不同灌溉制度,灌溉后进行水盐运移模拟,分析了微咸水灌溉对当地水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淡轮灌的方式有利于灌区盐渍化改善。(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康林刚,王文莉[4](2016)在《矿山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遥感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监测方法所遇到的时空间隔大、费时费力、普遍意义和成本高的缺陷和困难,具有实时、高效、数据量大、观测范围广的优点,在矿山开发水土环境效应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08期)

罗天啸[5](2015)在《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稻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水土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自然之间已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农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大。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叁分之一的人口将其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中国,水稻是第一大、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长环境的好坏对关乎着中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本论文以汩罗市桃林林场湿地松-稻田(松-稻)、针阔混交林-稻田(混-稻)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及汩罗市郊小洲湖稻田(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水有机污染物、氮、磷污染物和重金属Pb、Cd等指标,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稻田的环境效应,结果将为中南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环境效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COD有消减作用,不同类型复合生态系统消减作用有差异。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COD平均含量分别为23.05mg/L、 11.01mg/L、18.00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COD分别比对照降低41%和33%,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1.9倍,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降低了11%;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分别比松稻降低80%和25%,针阔混交林对水体COD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2)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水溶性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17mg/L、12.82mg/L、10.14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分别比对照高出10%和51%,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61%和88%,由此可见湿地松林对稻田水体可溶性有机碳有明显的消减作用,而混交林则增加了稻田水体可溶性碳。(3)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总氮平均含量分别为2.24mg/L、 2.98mg/L、7.91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7%和7%,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4%和43%。松-稻、混-稻和对照水体中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22mg/L、0.46mg/L、0.18mg/L。混-稻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22%,松-稻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156%,因此,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总氮有消减作用,对总磷有富集作用。(4)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总Pb平均含量分别为25.64mg/kg、18.83mg/kg和23.05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2%、13%和12%,松-稻在移栽前期比对照高出60%,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和20%;松-稻、混-稻和对照土壤中重金属总Cd平均含量分别为3.93mg/kg、3.31mg/kg和4.56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6%、20%和5%,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0%、26%和17%。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28%、8%和13%,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重金属总Pb、总Cd有消减作用,混交林对土壤重金属Pb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而湿地松林对土壤重金总Cd的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5)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有效Pb平均含量分别为4.27mg/kg、3.56mg/kg和10.47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2%、71%和65%,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4%、63%和61%。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松-稻分别降低了17%、22%和11%,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有效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4mg/kg、0.14mg/kg和0.15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10%和6%,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16%和12%,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5%、7%和6%,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重金属有效Pb、有效Cd有消减作用,水稻分蘖盛期消减作用更明显,混交林对有效.Pb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而湿地松林对有效Cd的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6)松-稻、混-稻和对照水稻植株体内重金属总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mg/kg、4.76mg/kg和5.74mg/kg,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9%、9%和27%,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9%、2%和11%。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32%、7%和18%,松-稻、混-稻和对照水稻植株体内重金属总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9mg/kg、1.22mg/kg和1.32mg/kg,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2%、7%和11%,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0%、5%和6%,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1.7%、1.5%和5%,由此可见,2类森林对水体和土壤有明显净化作用,减低了Pb、Cd在水稻中的富集,湿地松林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李琰[6](2015)在《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地松软,潜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微咸水灌溉制度成为当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为减少盐渍化现象,节约农业灌水,建立合理微咸水灌溉制度,需要研究灌溉引起的水土环境效应。本文选择河口区王庄灌区和东水源灌区两个典型灌区作为本次微咸水灌溉研究区。土壤水文均有差别。在两个灌区内各选取一个取样点,对灌区水样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灌区土壤水质特征,以此为建立模型提供数据。运用HYDRUS-1D4.15软件,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边界条件率定参数,建立两个灌区一维饱和-非饱和水盐运移模型。对灌区灌溉后水盐运移模拟,分析微咸水灌溉对当地水土环境影响。制定叁种微咸水灌溉方案,根据模拟效果,选取水土环境好的方案指导当地生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对河口地区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两个灌区边界条件,水文地质。根据两个灌区的差别,选取东水源灌区位于黄河故道的太平乡肥城村和王庄灌区盐渍化典型区的义和镇博兴村作为试验田,进行水样土壤采集。通过实验室化学物理实验分析,试验田1(肥城村点)属于非盐渍化土与轻度盐渍化。试验田2(博兴村点)全盐含量为0.2-0.6,属于中度盐渍化到重度盐渍化之间。从土壤离子构成上,试验田1位于黄河故道,具有黄河沉积土壤的特征。试验田2为典型的黄河叁角洲海相沉积土特点。分析水体取样。试验1田间水的盐度较低,电导率低于实验田2,水质较好。水中盐分受到灌溉排水措施与气候、地下水等因素影响。(2)立足于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基本理论条件假设,使用HYDRUS-1D4.15水文软件,构建起适用于研究灌区一维饱和-非饱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根据取样土壤水文特征,并结合河口地区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现状资料,对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进行确定。利用实验区土壤与水样实测数据,带入模型水盐运移模拟,发现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验证了此模型的可行性。(3)利用建立的一维饱和-非饱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对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现有灌溉进行水土环境效应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在现有灌溉制度下,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可能形成大面积返盐现象。根据当地现有的水土环境以及灌溉制度,叁种微咸水灌溉方案,利用模型分别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分析。确定引黄水与当地微咸水施行轮灌或混合灌溉的灌溉制度水土环境效应好,有利于研究区盐渍化改善,是可运用于干旱水平年份微咸水灌溉技术。(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06-01)

姚国鹏[7](2014)在《江宁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状况及植被的水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江宁区10年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动态变化,以中尺度研究区域的N、P元素的面源污染规律,并以区域内的秦淮河(江宁区)和铜山林场典型林地为对象,分别研究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益和典型林地对水质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分析江宁区10年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情况,TN、TP的面源污染均为中度污染,氨氮为轻度污染,速效磷为微度污染。4种污染物中,氨氮和速效磷面源污染主要发生在轻度水土流失地区。(2)秦淮河(江宁段)河段,总体富营养化评价为重富营养,各断面富营养水平排序D>C>B>E>A。不同环境指标营养化排序CODcr>TP>TN>BOD5,季节富营养水平排序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底泥中的5种重金属总污染水平为强烈污染,污染富集程度排序为Pb>Zn>Cd>Cu>Cr。Cd的污染水平最高,Zn-Pb、Cu-Cr呈显着正相关,Cu-Cd呈显着负相关。(3)河岸带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有芦苇群落、水花生群落和凤眼莲群落叁种,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共计25种水生植物。自然水生植物群落对TN、TP去除效果明显;对CODcr和BOD5的去除效果不明显;群落去除效果排序芦苇>凤眼莲>水花生。(4)通过分析坡面地表径流污染物输出变化,得出坡耕地的TN、TP浓度最大,其次为杉木、麻栎,毛竹最小的规律。坡耕地泥沙P元素的富集率大于N元素的富集率;坡耕地N元素流失主要通过径流途径,P元素流失主要通过泥沙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徐涵秋,何慧,黄绍霖[8](2013)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的大片山地曾由于植被稀少、山岭裸露、气候炎热,而被称之为"火焰山"。通过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遥感技术,计算了长汀县河田盆地区在1988—201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伴随的地表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通过近22a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1988年的48.83%上升到2010年的59.78%;而同期盆地内外的温度差异也随之下降,盆地裸露区和周边地区的温差降低了近1℃。定量研究表明,河田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可降低地表温度0.6—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李程碑,王勍[9](2013)在《有关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同时遭受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等多种水环境生态问题。水土保持结合流域综合治理能明显地改善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显着地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坡地的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流域水土资源和可溶性盐的流失量,滤除径流中的泥沙和固体颗粒污染物,使水质得到净化。由于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也始终面临着挑战。因此,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在把握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水环境的效应与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下旬刊)》期刊2013年03期)

王兵,张光辉,刘国彬,杨勤科,杨艳芬[10](2012)在《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难度。确立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在解决同一类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关注的关键问题。该文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对象,选取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法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多方案综合决策支持系统(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 framework-multip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PSIR-mDSS)对研究区域1999-2009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进行了评家,结果表明:DPSIR-mDSS模型在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人类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与环境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简化为一对一因果链,评价过程得以分解、简化,且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域生态恢复环境效应实际变化情况一致,能较好的解释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环境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生态恢复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耕地压力、生态需水亏缺等接踵而至,应在今后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20期)

水土环境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套灌区水资源紧缺,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开辟利用新的灌溉水源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乌拉特灌域野外大田试验为支撑,研究了春汇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典型作物不同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制度下的需水规律、水土环境效应、作物生长和产量、土壤积盐和经济环境效益,综合提出了推荐的灌溉制度,以期为大力发展微咸水膜下滴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河套灌区中度盐碱地的适宜春汇制度为每间隔一年引黄河水灌溉1次,灌溉定额2250m3·hm-2,以改善表层20cm 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2)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高,灌溉定额越大,典型作物生育期内耗水量就越大,各阶段作物系数越大。(3)土壤水分和盐分变化分别集中在表层80cm和0~100cm 土层,膜下滴灌湿润体的形状在垂直于滴头所在竖直剖面上近似为半椭圆形,膜内0~40cm 土壤盐分受灌溉水入渗影响向膜外和膜内深层迁移,膜外20~100cm 土壤盐分受表土蒸发影响向表层20cm迁移,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高,膜内表层土壤含水率越高,盐分淋洗越充分,膜外表层土壤含盐量越高。(4)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越高,玉米和葵花茎粗、株高、叶面积越大,葵花叶面积最大值出现越早,后期叶片衰老越迟缓,相对传统黄河水漫灌,玉米微咸水膜下滴灌的减产量越少。(5)玉米试验田和葵花试验田的盐分主要积累在40~80cm和40~100cm 土层,玉米和葵花一年春汇处理均各土层积盐,两年春汇处理表层lOcm脱盐,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越高,玉米和葵花试验田各层土壤积盐量越少,春汇频率越高,土体积盐量越少。葵花相同春汇处理-30kPa灌水下限各层土壤积盐量最少。(6)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较传统地面灌溉玉米和葵花生育期分别节肥51.25%和48%,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状况,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下限和引黄补灌频率越低,节水率越高,相同灌溉处理玉米节水率大于葵花,玉米和葵花两年春汇-30kPa灌水下限处理均增收且纯收入最大。综合考虑节水、增收和控盐,确定本试验推荐的灌溉制度为:玉米和葵花非生育期每两年春汇一次,春汇时间4月中旬,灌水定额2250m3·hm-2,玉米生育期灌溉微咸水14次,灌溉定额3300m3 ·hm-2;葵花生育期灌溉微咸水10次,灌溉定额2475 m3·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土环境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关晓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的定量解析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2].李金刚.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作物微咸水膜下滴灌—引黄补灌灌溉制度及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3].祁泽慧,徐征和,孔珂,庞桂斌.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6

[4].康林刚,王文莉.矿山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16

[5].罗天啸.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稻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水土环境效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6].李琰.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济南大学.2015

[7].姚国鹏.江宁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状况及植被的水环境效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4

[8].徐涵秋,何慧,黄绍霖.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13

[9].李程碑,王勍.有关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的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

[10].王兵,张光辉,刘国彬,杨勤科,杨艳芬.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干旱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相互作...灰色关联度法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响应结果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机制综合评价法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响应结果7.1 水分循环小区图. A:苜蓿,B:柠条...模型系统示意图

标签:;  ;  ;  ;  ;  ;  ;  

水土环境效应论文_关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