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点石斑鱼论文-陈斯钰,张芮,杨云霞

赤点石斑鱼论文-陈斯钰,张芮,杨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赤点石斑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赤点石斑鱼,FAS基因,组织分布

赤点石斑鱼论文文献综述

陈斯钰,张芮,杨云霞[1](2016)在《赤点石斑鱼FA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FAS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特性。[方法]以前期获得的转录组序列作为数据库,应用PCR技术,获得赤点石斑鱼FAS基因的c DNA全序列。[结果]该序列与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FAS基因的相似度最高,为87%。该序列全长8 505 bp,包括712 bp的3'UTR区、7 54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以及245 bp的5'UTR区,可编码2 515个氨基酸。经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74.03 ku,等电点为5.98,其属于亲水性蛋白。通过Real-time PCR方法获得FAS在赤点石斑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其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肝脏中。FAS基因的进化与物种进化一致。[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赤点石斑鱼脂肪代谢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赤点石斑鱼在养殖方面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25期)

孔祥迪,刘莉,李炎璐,于欢欢,翟介明[2](2016)在《养殖2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营养价值与畸形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cm、(71.12±1.45)%和(22.43±0.12)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cm、(78.58±0.20)%差异显着;(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着。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2.48±0.01)%差异显着;(3)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和89.25;(4)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Cu、Zn、Fe、Mn、Ca、P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着,仅有Fe、Mn差异显着,说明Fe、Mn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5期)

MUHAMMAD,ASIM[3](2016)在《谷氨酰胺对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复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坏死病毒(NNV)可感染多种重要鱼类,对全球鱼类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谷氨酸胺是叁羧酸循环途径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并且己经被病毒利用用来进行高效复制。然而,人们对NNV的复制和谷氨酰胺之间的关系了解很少。本论文采用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感染石斑鱼鳍条(GF-1)和条纹月鳢细胞(SSN-1),研究了谷氨酰胺对RGNNV复制的影响。用焚光定量方法检测病毒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病毒的蛋白表达。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缺乏谷氨酰胺对细胞活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显着限制RGNNV的复制。此外,添加丙酮酸,草酰乙酸(OAA),和二甲基α-酮戊二酸(a-KG)后,RGNNV的复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外,添加谷氨酰胺酶抑制剂BPTES后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然而,当添加a-KG后,RGNNV病毒的复制也可部分恢复。我们在mRNA的转录水平检测了不同时间点病毒RNA聚合酶基因和衣壳蛋白基因mRNA的变化,发现在使用缺乏谷氨酰胺时,病毒复制都受到显着抑制。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可以通过叁羧酸循环调节RGNNV复制,对RGNNV的复制是必要的。这些结果可以为研发抗RGNNV感染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黄芳[4](2016)在《斑马鱼DNA聚合酶Delta四亚基和相关因子的制备鉴定及赤点石斑鱼IκBα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是斑马鱼的DNA聚合酶Delta(Polymerase Delta,polδ)四个亚基(Pold1,Pold2,Pold3,Pold4)基因的重组质粒构建和真核表达以及斑马鱼PCNA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互作蛋白的鉴定等方面的初步探索。经典模式生物斑马鱼体内87%的基因与人源基因相似,这意味着斑马鱼不仅可以用于研究鱼类病原体感染途径及致病机理,也可用于探究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真核细胞DNA polδ是染色体DNA复制中主要的复制酶,也参与多种形式的DNA损伤修复过程。而细胞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作为引导DNA polδ至复制叉上发挥作用的重要辅助因子,在DNA复制和DNA损伤修复等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polδ的大规模分离纯化技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其具体生理生化功能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斑马鱼DNA polδ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将斑马鱼DNA polδ的一个或多个亚基基因与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BDM进行质粒构建,获得不同亚基基因组合的重组质粒。利用新型的Multi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了含有斑马鱼DNA polδ不同亚基组合的重组病毒。同时尝试利用真核系统制备重组polδ酶蛋白复合物。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斑马鱼DNA polδ各亚基在Sf-9细胞中均能成功表达;质谱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各重组蛋白分别由Pold1、Pold2、Pold4所编码。本研究还对斑马鱼PC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重组质粒的构建,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了重组PCNA蛋白。利用CNBr-activated SepharoseTM 4B制备重组PCNA蛋白亲和层析柱,结合亲和层析及质谱技术筛选鉴定斑马鱼PCNA的互作蛋白。质谱鉴定结果显示PCNA互作蛋白主要参与DNA复制、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细胞生理活动。本部分的研究为深入研究polδ在机体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开发斑马鱼polδ缺陷型相关疾病模型提供依据。本论文的第二部分进行了赤点石斑鱼NF-κB因子抑制蛋白IκBα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功能分析。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给我国鱼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石斑鱼是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研究其自身免疫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石斑鱼的免疫力及抗病力而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作为联系天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纽带,参与机体免疫和发育的多种生理活动。本研究通过5'-和3'-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了一个编码赤点石斑鱼NF-κB因子抑制蛋白IκBα基因(命名为EaIκBα)。为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模式及抗病毒能力,本研究对EaIκBα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检测其在石斑鱼各组织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EaIκBα基因在免疫组织血细胞、头肾以及肝脏中都有较高的表达。经LPS、溶藻弧菌和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刺激石斑鱼后,对EaIκBα在头肾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EaIκBα在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中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过表达的EaIκBα能抑制SGIV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PE)进程,降低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和核心蛋白ORF162的表达。综上研究结果表明,EaIκBα在宿主抵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石斑鱼免疫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01)

王骥腾,姜宇栋,杨云霞,韩涛,杨敏[5](2016)在《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体组成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着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3期)

姜宇栋[6](2016)在《赤点石斑鱼幼鱼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赤点石斑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生长、饲料利用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和赤点石斑鱼适宜饲料糖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赤点石斑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一个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被设计用于研究赤点石斑鱼幼鱼的蛋白质需要量。6组半纯化饲料包含不同的饲料蛋白水平(32.20%-61.85%)。各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初始重7.88±0.04 g/尾)。实验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着性影响(P<0.05)。摄食50.45%蛋白饲料处理组的赤点石斑鱼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最低的饲料效率值出现在32.20%蛋白饲料处理组。日摄食量(DFI)的最高值出现在32.20%蛋白饲料处理组。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石斑鱼摄食32.20%蛋白饲料表现出最高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幼鱼摄食最低蛋白的饲料处理组(32.20%)的能量保留(ER)、脂肪保留(LR)和氮保留值(NR)相对较低。另外,肌肉和肝脏蛋白含量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着性影响(P<0.05)。基于增重率(WG)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赤点石斑鱼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50.83%。2.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体组成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kJ/g-21.01 kJ/g)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出现相对较高的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亚油酸(C18:2n6)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ARA(C20:4n6)、EPA(C20:5n3)和DHA(22C: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3.不同饲料糖水平对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6组等氮(48%)等脂(9%)的饲料被设计用于研究不同饲料糖水平(0%-30%)对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表现、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各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初始重7.79±0.01 g/尾),实验周期为8周。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WG和FBW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糖水平从0%上升至6%,增重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糖水平进一步上升,增重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本实验中,各饲料处理组之间的FCR、PER和DFI没有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糖水平升高,肠脂比(IPF)呈现显着性差异。相比于其他组,赤点石斑鱼幼鱼在30%糖水平饲料处理组的全鱼脂肪和肌肉脂肪含量较低。肝糖原含量大体上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ER和LR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显着降低。基于WG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赤点石斑鱼幼鱼的适宜饲料糖水平为7.40%。(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6-04-01)

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夏道演[7](2016)在《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体质量(10.82±0.17)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幼鱼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直径40cm×水深50cm池中,每个池中10(G_(10))、20(G_(20))和40(G_(40))尾,投喂常规饲料,每周测4次水质。8周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时间和放养密度均影响赤点石斑鱼的生长、存活和水质。随着养殖时间的加长,成活率逐步降低,但整体保持在40.00%~90.00%之间,G_(10)组的成活率显着高于G_(40)组(P<0.05)。试验结束时,赤点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变化在(47.97±1.98)~(68.02±2.34)%之间,特定生长率(SGR)变化在(0.70±0.33)~(0.93±0.42)%/d之间,两指标不同密度组差异显着(P<0.05),而各组鱼的肝体比(HIS)、内脏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6年02期)

陈原,洪万树,陈仕玺,王琼,张其永[8](2016)在《赤点石斑鱼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GtHs)与分布在性腺中的促性腺激素受体(GtHRs)所形成的信号通路,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GtH/GtHR信号通路在雌性先熟雌雄同体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克隆了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GtHsβ亚基(FSHβ和LHβ)及其受体GtHRs(Fshr和Lhcgr)基因的序列,并分析了它们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FSHβ和LHβ具有糖蛋白激素家族成员保守的结构特征;Fshr和Lhcgr具有糖蛋白激素受体亚家族保守的结构特征;FSHβ和LHβ基因仅在脑垂体表达,而Fshr和Lhcgr基因仅在性腺表达;在性逆转早期(ET)阶段FSHβ表达量处于低水平,但在性逆转后期(LT)阶段和雄性阶段表达量升高;LHβ的表达模式与FSHβ相似,但从ET阶段到LT阶段,与FSHβ相比其表达量的升高幅度较低;性腺中Fshr和Lhcgr在雌性和ET阶段表达量都很低,LT阶段明显上升,雄性阶段达到最高水平,但Fshr表达量远远高于Lhcgr.研究结果提示,GtH/GtHR通路参与了赤点石斑鱼的性腺发育过程,其中FSH信号通路在这过程中可能发挥更主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杨晓[9](2015)在《裂壶藻粕在赤点石斑鱼育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是生活在海洋、河口、红树林地区的一种微藻,在海洋动物的食物链中处于最低端。裂壶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微藻DHA的开发,通过异养方式高效培养富含DHA的裂壶藻,并提取微藻DHA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牛奶、米粉等婴幼儿食品和食用油等食品中,或作为保健食品。随着这项海洋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5年07期)

周绍峰,黄伟卿,周瑞发,谢友亮,夏道演[10](2015)在《6月龄赤点石斑鱼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通径分析方法,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其他主要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计算了6月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形态特征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和头长间两两呈现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不同,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611,全长与头长(0.4137)共同对体质量起主要决定作用。所测各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241,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对该阶段赤点石斑鱼进行以体质量为主的选择育种,可以体质量为主,结合全长、体长和体高进行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赤点石斑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cm、(71.12±1.45)%和(22.43±0.12)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cm、(78.58±0.20)%差异显着;(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着。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2.48±0.01)%差异显着;(3)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和89.25;(4)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Cu、Zn、Fe、Mn、Ca、P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着,仅有Fe、Mn差异显着,说明Fe、Mn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赤点石斑鱼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斯钰,张芮,杨云霞.赤点石斑鱼FA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

[2].孔祥迪,刘莉,李炎璐,于欢欢,翟介明.养殖2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的营养价值与畸形原因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6

[3].MUHAMMAD,ASIM.谷氨酰胺对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复制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黄芳.斑马鱼DNA聚合酶Delta四亚基和相关因子的制备鉴定及赤点石斑鱼IκBα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江苏大学.2016

[5].王骥腾,姜宇栋,杨云霞,韩涛,杨敏.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生长、体组成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6

[6].姜宇栋.赤点石斑鱼幼鱼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

[7].周绍锋,周瑞发,谢友亮,夏道演.循环水养殖赤点石斑鱼幼鱼放养密度研究[J].河北渔业.2016

[8].陈原,洪万树,陈仕玺,王琼,张其永.赤点石斑鱼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杨晓.裂壶藻粕在赤点石斑鱼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养鱼.2015

[10].周绍峰,黄伟卿,周瑞发,谢友亮,夏道演.6月龄赤点石斑鱼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分析[J].水产学杂志.2015

标签:;  ;  ;  

赤点石斑鱼论文-陈斯钰,张芮,杨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