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动力条件论文_林雪彬,林萍,陈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动力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动力,洞穴,地下水,条件,成因,喀斯特。

岩溶动力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林雪彬,林萍,陈龙[1](2019)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岩溶区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相比于地面构筑物,地下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结构仍会出现严重的震害,且震害的程度也会随隧道所处地形差异而不同。为研究其地震动力特性,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以福建某一隧道为依托,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坡度下岩溶区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得到了衬砌结构各监测点的应力、位移以及围岩最大塑性区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9年04期)

雷柱平[2](2018)在《铜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条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陵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地下水动力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两方面分析铜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条件,研究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模式。(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蒲俊兵,刘文,姜光辉,章程[3](2017)在《基于锶同位素的亚热带典型岩溶动力系统降雨条件下岩溶作用速率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动力系统中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监测及采样方法研究了暴雨期昼夜尺度上岩溶泉水微量元素Sr及其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计算了暴雨条件下的岩溶作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CO_2效应和稀释效应是降雨初期泉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控制机制,随后随着流量的持续上升,稀释效应占主导地位。降雨所导致的稀释效应对泉水Sr含量变化影响非常明显,但对岩溶泉水n(~(87)Sr)/n(~(86)Sr)同位素的影响非常有限。降雨期岩溶动力系统内持续的岩溶作用,维持了泉水相对稳定的n(~(87)Sr)/n(~(86)Sr)值特征。通过质量平衡方程计算表明暴雨期内补给的雨水溶蚀灰岩来源的n(~(87)Sr)/n(~(86)Sr)只占泉水总输出n(~(87)Sr)/n(~(86)Sr)的24.3%,当期补给的雨水所引发的CaCO_3净溶蚀速率为0.136 mg/(cm~2·d),其所产生的碳汇通量为1.01 t CO_2。这一结果初步确定了岩溶动力系统中"老水"和新近补给的雨水所导致的溶蚀速率差异和碳汇量差异,这为准确计算降雨诱发的岩溶溶蚀速率和碳汇量准确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7年01期)

蒋小珍,雷明堂,管振德[4](2012)在《岩溶塌陷灾害的水动力条件危险性评价指标——以广西贵港青云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广西贵港覃塘镇青云村岩溶塌陷问题,开展该区岩溶塌陷水动力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工作。通过实时、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对该区的岩溶地下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的变化是该地区岩溶塌陷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对比抽水活动强烈,无岩溶塌陷事件发生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提炼出岩溶塌陷水动力条件危险性评价指标,即:岩溶水日波动最大幅度及水位恢复时间、岩溶水位瞬时最大下降速度。该指标可应用于评价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实时获取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判断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反过来也可指导工程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及损失。(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明德[5](1998)在《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溶峡谷的特性及其洞穴发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岩溶峡谷区6种洞穴成因类型——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水洞型和瀑水钙华型。同时还分析了洞穴形成与水动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外源水和水系演变是岩溶峡谷区形成大、长洞的必要水文因素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1998年03期)

杨明德[6](1998)在《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阐述了岩溶峡谷的特性及其洞穴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岩溶峡谷区6种洞穴成因类型—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水洞型和瀑水钙华型。同时还分析了洞穴形成与水动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外源水和水系演变是岩溶峡谷区形成大、长洞的必要水文因素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1998年01期)

徐文汉[7](1988)在《华蓥山褶皱带岩溶水的水动力条件及锶矿找矿标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华蓥山褶皱带岩溶水动力带,探讨了淡化型黑卤的形成史和地球化学特征,为锶矿找矿指出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1988年S2期)

李桂如,王基华,张培仁,蒋凤亮[8](1988)在《冀中拗陷岩溶水同位素组成及水动力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冀中拗陷不同年代含水系统的δD和δ~(18)O值。岩溶水产自中—上元古界(pt)和下古生界(p_2)灰岩,其δD值变化于-80%至-65%之间、δ~(18)O值变化于-11至-5‰之间。~(18)O漂移可能表明水与岩石发生了氧同位素交换,也可能有少量同生沉积水残存。 从西边的太行山到拗陷中央,根据δD值分出四个水动力带,即补给带,水交替带,承压带和浅水带。 研究发现,从补给带到拗陷中央的浅水带δD值逐渐增加,补给水的δD值大约为-80‰,交替带的δD值在-75至-70‰范围内,排泄带水的δD值与下第叁系生油砂岩的一致,一般大于-65‰。 岩溶系统主要发育在水交替带,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中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1988年04期)

徐德威[9](1983)在《从岩溶水动力与河流关系看水库工程地质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云南在碳酸盐岩地区兴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这些水库的大多数可以正常蓄水,有的经过处理以后也能达到建库目的;但也有许多水库因渗漏严重而无法受益,甚至几经处理至今仍是“空库”。笔者认为这种不同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河流与地下水位以及岩溶水动力分带的不同而造成的。过去在岩溶区往往把岩溶水动力四个分带套在所有的河流上,从规设到施工处理都受这影响。而实际上除了基准面型河流外,其他各类河流都不符合这种情况。为此,本文试作探讨如下。(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1983年03期)

岩溶动力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铜陵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地下水动力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两方面分析铜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条件,研究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动力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林雪彬,林萍,陈龙.不同坡度条件下岩溶区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J].土工基础.2019

[2].雷柱平.铜陵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的动力条件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8

[3].蒲俊兵,刘文,姜光辉,章程.基于锶同位素的亚热带典型岩溶动力系统降雨条件下岩溶作用速率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2017

[4].蒋小珍,雷明堂,管振德.岩溶塌陷灾害的水动力条件危险性评价指标——以广西贵港青云村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

[5].杨明德.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J].中国岩溶.1998

[6].杨明德.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J].贵州地质.1998

[7].徐文汉.华蓥山褶皱带岩溶水的水动力条件及锶矿找矿标志的研究[J].中国岩溶.1988

[8].李桂如,王基华,张培仁,蒋凤亮.冀中拗陷岩溶水同位素组成及水动力条件[J].中国岩溶.1988

[9].徐德威.从岩溶水动力与河流关系看水库工程地质条件[J].人民珠江.1983

论文知识图

贵州省茅口期岩相古地理图六盘山地区逆冲带岩溶发育模式泰安市岩溶塌陷及房屋裂缝分布图场地的卫星图像和塌陷点分布(来源于Goo...研究区水文地质概略图孔集井田地下水动力条件剖面示意图相...

标签:;  ;  ;  ;  ;  ;  ;  

岩溶动力条件论文_林雪彬,林萍,陈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